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建军 吴丽萍 +3 位作者 杜瑞清 王建彬 姚展成 于桂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分级与临床及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寻找影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入选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分期(G0~4)和纤维化分期(S0~4),并同时测定临... 目的通过分析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分级与临床及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寻找影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入选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并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分期(G0~4)和纤维化分期(S0~4),并同时测定临床和血清学指标。将肝组织学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82例患者,以肝组织炎症分级≥G2和<G2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eAg状态、HBV DNA定量、ALT等五项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慢性HBV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其中8例(8.9%)已进展为肝硬化;其余82例CHB患者中,炎症分级≥G2者30例,占36.58%;纤维化分期≥S2者28例,占34.15%;年龄≥40岁者所占比例在肝组织炎症分级≥G2组高于分级<G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40岁后,其肝组织炎症分级增大为G2以上的危险度是40岁以下者的6倍。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损伤以轻度为主,中重度损伤所占比例在1/3左右;对40岁及以上且肝功能正常的CHB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止病变的隐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炎症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对手足口病患者血循环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程红球 黄彩华 +2 位作者 刘卫东 姚展成 于桂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从炎症反应综合征角度阐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4例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病毒唑治疗组及病毒唑治疗组,病毒唑治疗组32例给予病毒唑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IVIG+病毒唑治疗组32例在... 目的:从炎症反应综合征角度阐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方法:64例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病毒唑治疗组及病毒唑治疗组,病毒唑治疗组32例给予病毒唑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IVIG+病毒唑治疗组32例在病毒唑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连续应用3 d,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另选3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IVIG+病毒唑治疗组和病毒唑治疗组患儿与正常儿童组比较,血中TNF-α、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前IVIG+病毒唑治疗组与病毒唑治疗组患儿体内TNF-α、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后IVIG+病毒唑治疗组比病毒唑治疗组患儿体内TNF-α、CRP和IL-6水平下降明显,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之一,IVIG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其机制可能与减少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晓勤 姚展成 +3 位作者 吴丽萍 陈明纯 张艳萍 吴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0、6、12个月检测HBsAg、HBV DNA...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妊娠晚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1次/d。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0、6、12个月检测HBsAg、HBV DNA等乙型肝炎标志物,进行Apgar评分和行为神经评分(NABA),观察其生长发育指标。治疗组婴儿进行Gesell新生儿智能发育评估。结果婴儿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治疗组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35,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NA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和智能发育商均在正常婴儿范围内。结论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替比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
4
作者 王新家 刘卫东 梅国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取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1、45d分别采集受损伤的脊髓标本。应用免疫...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2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取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1、45d分别采集受损伤的脊髓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HDGF-2在正常脊髓、受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HDGF-2在大鼠正常脊髓和受损伤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细胞核中均有表达。(2)脊髓神经细胞核内HDGF-2染色评分,在正常组为50±9,脊髓损伤组为132±30,两组间HDGF-2表达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HDGF-2表达评分在术后1、21、45 d分别为141±62,107±33和92±18,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HDGF-2表达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HDGF-2表达升高,提示其参与脊髓损伤和修复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2 脊髓损伤 神经细胞 修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