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管理在眼科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汤如青 林牡丹 +3 位作者 李德华 李美玲 林培敏 肖晓霓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4期160-162,共3页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眼科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进行眼科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行眼科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眼科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进行眼科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行眼科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缝针丢失发生率、器械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缝针丢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记录、规范使用器械、器械管理、无菌状态、器械规范摆放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眼科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降低缝针丢失率,提高器械管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眼科手术 器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疫情期间采用气体负压引流缓解眼科手术中患者佩戴医用口罩导致的呼吸不适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德华 李贡辉 +6 位作者 伍子建 林牡丹 李美玲 林培敏 游玲 张铭志 吴政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32-2037,共6页
目的:报告COVID-19疫情期间局部麻醉下眼科手术的预防措施,评估眼科手术中佩戴医用口罩患者的呼吸情况。方法:招募60例需要眼科手术治疗的中国患者,在眼科局部麻醉手术期间给予医用口罩作为COVID-19预防措施之一。采用吸氧和气体负压引... 目的:报告COVID-19疫情期间局部麻醉下眼科手术的预防措施,评估眼科手术中佩戴医用口罩患者的呼吸情况。方法:招募60例需要眼科手术治疗的中国患者,在眼科局部麻醉手术期间给予医用口罩作为COVID-19预防措施之一。采用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的方法缓解患者佩戴口罩存在的潜在呼吸不适感,并进行呼吸舒适度评分。结果:佩戴医用口罩患者出现轻到中度呼吸不适,总体平均得分为2.34±0.73分。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缓解了呼吸不适(总平均得分为0.15±0.75分,P<0.001)。呼吸不适或呼吸不适缓解度不存在性别和手术时间差异。术中出现负压气体引流失败会导致严重呼吸不适。结论: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可维持局部麻醉下佩戴医用口罩患者的呼吸循环。在COVID-19疫情期间建议接受眼科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佩戴医用口罩,以保护眼科医护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眼科手术 医用口罩 气体负压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2
3
作者 《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49 位作者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龚岚 刘婷婷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张铭志 李世迎 黄锦海 孙传宾 计丹 迟玮 杨卫华 许言午 接英 胡亮 魏雁涛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贵刚 黄晓丹 谢华桃 李凯军 陆培荣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文丹 刘春玲 姚勇 黄明海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温鑫 李中文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梁荣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5-933,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智能化进程。神经眼科是眼科领域中新兴的分支学科,其常见疾病包括视神经盘病变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由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神经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神经眼科 视神经盘病变 眼球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V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或填塞术治疗大底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勇群 黄进渠 +2 位作者 吴涵夫 李东洁 张贵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PPV联合ILM翻转覆盖组30例30眼(组1),PPV联合ILM填塞组26例27眼(组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情况、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并发症,并探讨术后BCVA与术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术前BCVA、裂孔分期、术前裂孔底径及眼轴长度均无差异(P>0.05)。组1患者裂孔闭合率为97%,其中1型闭合为80%;组2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其中1型闭合为78%,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无差异(P=0.99),1型闭合率也无差异(χ^(2)=0.04,P=0.84)。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CVA均优于术前(均P<0.01),术后1mo组1的BCVA优于组2(t=-2.20,P=0.03)。术后1mo两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无差异(t=0.407,P=0.69)。术后1mo患者的BCVA与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35,P=0.004;r=0.440,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及ILM填塞术治疗大底径IMH裂孔闭合率高,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后BCVA可能优于ILM填塞组;术后BCVA与术前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术前裂孔底径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大底径 内界膜翻转覆盖 内界膜填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中高反射点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熊勇群 黄进渠 +2 位作者 吴涵夫 李东洁 张贵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患者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中视网膜及视网膜下液(SRF)中高反射点与视力的关系,并分析有或无SRF高反射点的患者视力及脱离范围等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50例(50只眼...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患者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中视网膜及视网膜下液(SRF)中高反射点与视力的关系,并分析有或无SRF高反射点的患者视力及脱离范围等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50例(50只眼)CSC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OCT检查,计算经中心凹、中心凹下方第10张及上方第10张共3张B扫描中的视网膜高反射点的数量;SRF高反射点的数量为OCT扫描范围内SRF中所有高反射点的数量。所有患者重复检查2次,选择图像质量最佳的纳入本研究,剔除图像质量不佳及伪影后对高反射点进行计数。分析视网膜及SRF中高反射点与视力等参数的关系;并将有SRF高反射点的CSCR患者列入组1,无SRF高反射点的CSCR患者列入组2,对比两组患者BCVA、脱离范围及高度是否有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可发现视网膜高反射点,且均位于外层视网膜;有36例(72%)患者出现SRF高反射点。视网膜高反射点与logMAR视力、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鼻至颞)、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上至下)及SRF高反射点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54、0.44、0.52、0.54,均P<0.01)。SRF高反射点与logMAR视力、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鼻至颞)及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上至下)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61、0.59、0.73,均P<0.01)。组1患者的年龄、logMAR视力、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脱离范围及视网膜高反射点均高于组2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22.50、89.00、140.00、132.50、80.00、124.5,均P<0.05)。结论视网膜高反射点可能存在于所有CSCR患者视网膜中。视网膜及SRF高反射点数量越多,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及高度越大、视力越差;有SRF高反射点的患者logMAR视力、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及高度均高于无SRF高反射点的患者,进一步提示高反射点可能与CSCR严重程度有关,说明视网膜及SRF高反射点均可做为临床判断CSCR严重程度的参考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高反射点 视网膜下液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3
6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硅油填充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一帆 黄梓敬 +6 位作者 柳俊涛 黄定国 郑德志 林培敏 谢海霞 李美玲 陈伟奇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85-392,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 目的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治的,既往有明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并曾行1次或多次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视网膜仍有脱离的患者25例(25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92±13.94)岁,既往平均行(1.44±0.71)次手术(范围1~3次)。本次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_(1)级3只眼,C_(2)级9只眼,C_(3)级11只眼,D_(1)级2只眼;上方裂孔5只眼,下方裂孔18只眼,上下方均有裂孔2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2只眼。应用晶状体后囊膜切开、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收集并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已取油患者取油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眼内硅油状态、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等。结果所有患者出院时视网膜平伏,硅油完全退回玻璃体腔。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网膜平伏,平均眼压(14.24±6.28)mmHg。平均随访时长(20.64±12.20)个月,期间所有研究眼玻璃体腔裂隙灯前置镜下及欧堡眼底照相均未观察到油水界面,提示硅油充填相对充分。其中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平均硅油填充时间(7.26±2.02)个月,在取出眼内硅油前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丢失率18.57%。8只眼未取出眼内硅油,平均随访时长(24.38±12.07)个月,其中高度近视黄斑萎缩明显、视力较差3只眼;广泛视网膜及脉络膜疤痕、眼压≤8mmHg3只眼;拒绝再次手术取油2只眼,至末次随访,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完全贴附,8只眼未取出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复位,未发现硅油乳化迹象。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1.21±0.60)较术前logMAR(1.66±0.6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早期高眼压(15只眼,60%),10只眼经过单纯降眼压药物处理控制良好,5只眼用药下眼压控制不良,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2只眼)或硅油(3只眼),所有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的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可以实现硅油在眼内的相对充分填充,对裂孔处于后极部及下方的患者尤为重要。尽管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较高,但均可控制。该手术方式是复发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一种有效的改良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充分填充 后囊切开 下方周边虹膜造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2
8
作者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50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张铭志 许言午 迟玮 刘祖国 谭钢 陈有信 杨卫华 接英 张慧 李世迎 廖萱 邵婷婷 计丹 马健 杨文利 田磊 胡亮 蔡建奇 彭娟 陆成伟 肖鹏 刘光辉 苏兆安 董诺 秦牧 李程 邹文进 刘籦 赵慧 陈新建 陈琦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石文卿 顾正宇 董贺 唐丽颖 蒋贻平 宋秀胜 王遷 葛倩敏 邱坤良 李正日 刘秋平 易湘龙 康刚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2-601,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学的智能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疾病诊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眼底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早期...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学的智能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疾病诊疗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眼底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眼底疾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视网膜图像自动分割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自动分割 视网膜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液监测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1
9
作者 《人工智能在视网膜液监测中的应用指南()》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4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陈有信 迟玮 张铭志 许言午 刘祖国 杨卫华 谭钢 廖萱 李世迎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李中文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陈新建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秦牧 蒋贻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曾艳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511,共7页
老年性黄斑变性(SMD)是一种复杂的、高度遗传的、多因素作用的疾病,患者黄斑区结构会发生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进行性变性和视力逐渐丧失。全世界约有2亿人受到SMD的影响,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人工智能(... 老年性黄斑变性(SMD)是一种复杂的、高度遗传的、多因素作用的疾病,患者黄斑区结构会发生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进行性变性和视力逐渐丧失。全世界约有2亿人受到SMD的影响,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猛,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利用AI对视网膜液进行定性定量评估,不仅可以在新生血管性SMD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本指南总结了AI在SMD治疗中的应用,包括AI在视网膜液监测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为眼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设计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足够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老年性黄斑变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卷积神经网络 线性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病常用影像学检查设备操作指南(2024)
10
作者 邵毅 马建民 +56 位作者 黄晓明 《眼眶病常用影像学检查设备操作指南(2024)》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专委会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裴重刚 谭钢 吴桐 黄锦海 杨新吉 刘小伟 李光宇 周莉 李世迎 迟玮 张铭志 胡亮 陶文思 杨卫华 许言午 杨文利 谭佳 王耀华 施策 李凯军 张慧 蔡建奇 计丹 马健 接英 石文卿 彭娟 李程 刘光辉 邹文进 邓志宏 刘昳 温鑫 田磊 刘华 易湘龙 文丹 杨瑞波 董诺 李中文 吴恺 林志荣 王沙 胡建斌 康刚劲 廖萱 宋秀胜 张青 黎颖莉 葛倩敏 戴西件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发生于眶隔后眶骨、眶内及眶周组织的疾病或全身疾病侵犯眼眶者均属于眼眶病。眼眶病涉及的疾病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其病变处在眼眶及眶内而非眼球内,常规眼科光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帮助有限,因此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如眼部B超、CT... 发生于眶隔后眶骨、眶内及眶周组织的疾病或全身疾病侵犯眼眶者均属于眼眶病。眼眶病涉及的疾病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其病变处在眼眶及眶内而非眼球内,常规眼科光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帮助有限,因此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如眼部B超、CT、MRI等成为眼眶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最主要手段。规范眼眶病常用检查设备的操作及总结眼眶病变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眼眶病诊疗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减少眼眶病的误诊和漏诊,对眼眶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总结了眼眶病的常用检查设备原理、操作流程及影像特征,为规范眼眶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提高基层医疗眼眶病诊断效能提供参考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 超声检查 CT检查 MRI检查 规范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光凝术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谢碧瑶 黄梓敬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568-575,共8页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问世前,激光光凝术曾是DME的主要治疗方式。传统激光减轻黄斑水肿效果显著,但对视网膜正常结构造成潜在损伤,已不再作为DME的首选疗法。近年来...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中心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问世前,激光光凝术曾是DME的主要治疗方式。传统激光减轻黄斑水肿效果显著,但对视网膜正常结构造成潜在损伤,已不再作为DME的首选疗法。近年来随着对激光参数和作用模式的改良,出现阈值下微脉冲、选择性视网膜疗法等新型激光,可选择性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神经上皮组织损伤小,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微脉冲激光作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辅助治疗,可在达到相近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注射药物的次数。同时,对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应答不佳的患者,微脉冲激光也展现出一定优势。本文将对激光光凝术在DME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激光光凝术 值下微脉冲激光 选择性视网膜疗法 视网膜色素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超 任华 +2 位作者 赵梅生 刘姝 宋跃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变化特点,从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角度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45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0.5,1,3,6,12mo应用Optec3500视觉检查仪和Titmus立体视觉检...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觉的变化特点,从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角度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45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0.5,1,3,6,12mo应用Optec3500视觉检查仪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夜、夜+周边眩光、昼、昼+周边眩光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以及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结果:不同屈光度组在术后0.5mo时4种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均降低,尤其是高度近视组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低中频区在术后1~3mo、高频区在3~6mo都显著性低于术前水平(P<0.05);低、中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曲线在6~12mo有所提高,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2mo时才基本上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仍存在夜间眩光损害。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远近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所改善,尤其是非屈光参差组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和屈光参差组远近距离立体视觉改善更明显(P<0.05),并且屈光参差患者随着双眼屈光度数差异越大,远近距离立体视觉越差。结论:LASIK在矫治近视的同时,在视功能的形觉和深度觉方面可以全面、安全、有效地提高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近视 对比敏感度 立体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 被引量:8
13
作者 邵运良 张铭志 +3 位作者 宋跃 黄育强 SK Rao Dennis Lam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CCT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著大于女性CCT(535±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中央厚度 性别差异 眼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步运动与健康成人眼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贡辉 曾和 +1 位作者 黄育强 冀艳虎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11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跑步运动对健康成人眼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运动疗法降眼压、血压等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汕头市参加跑步运动的健康成人41例82眼。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础资料。受试者跑... 目的分析跑步运动对健康成人眼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运动疗法降眼压、血压等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汕头市参加跑步运动的健康成人41例82眼。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础资料。受试者跑步30 min,测量运动前5 min及运动后5 min时眼内压(IO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运动后双眼IOP、SBP、DBP均较运动前降低,HR较运动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0岁、正常BMI、配速≤5.3 m/s、无不良生活习惯、每周/每天运动次数<3次、运动时间>1 h的受试者运动前后双眼IO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较运动前降低。结论 30 min跑步运动可使健康成人的眼压、血压降低,心率升高,不同特征的人群运动前后眼压变化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有氧运动 眼内压 血压 心率 血氧饱和度 运动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眼表传播问题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铭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1-403,共3页
自2019年岁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武汉快速传播并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尚未确认的线索认为结膜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通道之一,因此关于COVID-19感染方式以及SARS-CoV-2... 自2019年岁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武汉快速传播并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尚未确认的线索认为结膜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通道之一,因此关于COVID-19感染方式以及SARS-CoV-2是否通过眼表组织进行传播的问题也成为新的关注点。由于目前尚缺乏SARS-CoV-2在眼部感染的临床观察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证据,因此对引起流行性疾病的病毒引起眼部病变的部分文献进行回溯和分析则更有助于我们在COVID-19疫情防控过程中对眼部及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器械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眼表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振茂 肖凯霖 +4 位作者 陆妍 杨丽萍 葛轶睿 黄振平 陆燕 《临床眼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临床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20例(23只眼)患者(圆锥角膜22只眼,角膜瘢痕1只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全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供体及受体角膜均采用500-kHz Vis...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临床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20例(23只眼)患者(圆锥角膜22只眼,角膜瘢痕1只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全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供体及受体角膜均采用500-kHz VisuMax飞秒激光进行垂直边切,平均随访时间为(53.6±5.5)个月(47~61个月)。结果术中大气泡成功形成及后弹力层清晰暴露的成功率为91.3%(21/23)。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均有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全板层角膜移植对于圆锥角膜和角膜瘢痕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大气泡全板层角膜移植 圆锥角膜 角膜瘢痕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救技能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应对眼科门诊患者突发意外事件的效果评价
17
作者 张瑞娟 郭琼玲 +1 位作者 林牡丹 郑丽薇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24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眼科门诊突发意外事件的防范与管理措施,探讨急救技能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2023年6-12月... 目的 分析眼科门诊突发意外事件的防范与管理措施,探讨急救技能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2023年6-12月实施常规管理,设为对照组;2024年1-6月实施急救技能管理并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应急能力评分及护理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急救技能管理并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和应急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急救技能管理,可有效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门诊 突发事件 急救技能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规范操作指南(2023) 被引量:5
18
作者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检查规范操作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22 位作者 邵毅 李娟 黎颖莉 俞益丰 胡亮 谭钢 黄锦海 周胜 陈蔚 杨于力 迟玮 杨卫华 李植源 杨文利 张慧 陈新建 苏兆安 邱坤良 宋秀胜 沈媛 彭娟 石文卿 易湘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5-513,共9页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操作的规范、检查结果的精确及可重复,对于全面衡量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合理地选择手术适应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远期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种屈光手术术前检查仪器及软件的临床应用和持续...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操作的规范、检查结果的精确及可重复,对于全面衡量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合理地选择手术适应证、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远期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种屈光手术术前检查仪器及软件的临床应用和持续更新,为我们的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检查方法。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包括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内皮镜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波前像差检测、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检查、客观视觉质量分析、非接触式眼表综合分析、角膜生物力学检查、超广角眼底成像、眼前节及眼底OCT检查等。本指南总结了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中各项检查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为角膜屈光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提升术前检查的精准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屈光手术 角膜地形图 波前像差 客观视觉质量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用指南(2023) 被引量:4
19
作者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用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30 位作者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委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迟玮 刘秋平 李世迎 魏雁涛 谭钢 马健 许言午 杨卫华 杨文利 陈蔚 黄锦海 汪朝阳 蔡建奇 张慧 陈新建 石文卿 邱坤良 孙传宾 苏兆安 彭娟 李晶明 李中文 刘光辉 邹文进 梁荣斌 胡丽丹 计丹 葛倩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3-679,共7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了有效救治,但同时也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增加。ROP起病急、进展快,有效治疗时间窗口窄,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ROP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了有效救治,但同时也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增加。ROP起病急、进展快,有效治疗时间窗口窄,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ROP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疗保健系统智能化进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人工智能在眼底疾病的诊断方面的运用也日益广泛。人工智能在ROP辅助诊断中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应用进展。本文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ROP的应用形成指南,为人工智能在该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节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肖凯霖 方思捷 +3 位作者 王文喆 陆燕 施志云 王振茂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突750μm处上方周边虹膜厚度,选取虹膜最薄处行LPI;传统组选取上方周边虹膜10~2点虹膜隐窝处或基质层较薄的位置行LPI。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激光能量、激光点数、术后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OCT组使用的532 nm激光能量、Nd:YAG激光能量、532 nm激光点数、Nd:YAG激光点数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此外,AS-OCT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组。结论AS-OCT引导的LPI与传统LPI相比,显著减少激光能量及激光点数的使用,可作为临床上治疗PACG患者的一种精准安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