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回应性评价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探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美辰 郭顺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3,共5页
文化回应性评价关注文化对评价的重要影响,倡导回应文化需求、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可以为劳动教育评价在明晰评价取向、重塑评价关系和完善评价过程方面提供借鉴。从文化回应性评价视角审视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表... 文化回应性评价关注文化对评价的重要影响,倡导回应文化需求、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可以为劳动教育评价在明晰评价取向、重塑评价关系和完善评价过程方面提供借鉴。从文化回应性评价视角审视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目的忽视文化差异,失却育人本真;评价过程忽视文化理解,缺乏有效协商;结果呈现忽视文化多元,过于追求量化。劳动教育评价应关注文化差异,确立育人本位的评价目的;增强文化理解,实施平等对话的评价过程;认同多元文化,重视质量互促的结果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 文化回应性评价 文化差异 文化理解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2
作者 邓易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1-83,共3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主体未广泛调动以及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学校应从整合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主体未广泛调动以及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学校应从整合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创新方法载体、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和健全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推进,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限度及超越 被引量:21
3
作者 姚炎昕 雷江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48,共6页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乡村教育振兴 融合共生 技术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育情怀:人性逻辑、德性素养与智慧生成 被引量:16
4
作者 姚炎昕 雷江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面的“克己复礼”。教育情怀作为教师德性的一部分,蕴含着教师对自身、对教育事业及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包括本体层面的具身关怀、价值层面的职业情怀和实践层面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不仅需要教师主体的德性自觉,价值层面的成人成己,还需要实践层面的个性修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情怀 人性逻辑 德性素养 智慧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郭顺峰 涂艳国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80,共6页
梁漱溟的教育研究博杂宽广、立意深邃、论著颇丰,其职业教育思想散布在他的诸多论著之中。梁漱溟在其特殊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顺,以培训成人、建设乡村为主要目的,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而发达... 梁漱溟的教育研究博杂宽广、立意深邃、论著颇丰,其职业教育思想散布在他的诸多论著之中。梁漱溟在其特殊的职业观和技术观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顺,以培训成人、建设乡村为主要目的,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精神陶炼,倡导“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梁漱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如何营造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方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可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职业观 技术观 职业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教育未来: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向度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8-64,共7页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原点的一场超越数字技术本身而融合多维视域的系统性变革。在教育本体层面,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遵循教育功能融合变异的价值逻辑、人—技共生的认识逻辑和学校教育新生态重塑的实践逻辑。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原点的一场超越数字技术本身而融合多维视域的系统性变革。在教育本体层面,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遵循教育功能融合变异的价值逻辑、人—技共生的认识逻辑和学校教育新生态重塑的实践逻辑。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具体表现为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的教育主体之变、从静态统一到动态定制的教育内容之变、从预设程式到智慧学习的教育过程之变、从主观经验到数据循证的教育评价之变。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始终朝向人的发展而变革,需要坚守技术与人文的理性边界,持存技术向善、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耦合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构建促进学生意义生成的多维在场空间;平衡混沌模糊与秩序生成,打造以学校为中心的数字治理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 教育未来 数字技术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万计划”背景下小学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 被引量:6
7
作者 郭顺峰 田小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77,共6页
"双万计划"作为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遵循。"双万计划"凸显了专业建设对象重全员、建设导向重特色、建设目的重育人、建设实施重过程等新变化。"双万计划"背景... "双万计划"作为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遵循。"双万计划"凸显了专业建设对象重全员、建设导向重特色、建设目的重育人、建设实施重过程等新变化。"双万计划"背景下小学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应对更加多元的竞争格局,更加注重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发展,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需求,更趋精细的专业建设过程等新挑战。要通过准确凝练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切实构建专业建设新机制,加快形成学科、专业和课程协同建设发展新格局等策略,提升小学教育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万计划” 小学教育专业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小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途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焱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第2期71-72,共2页
创新背景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文章在分析创新背景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职业素养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背景"... 创新背景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文章在分析创新背景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职业素养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背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的内涵,阐述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途径,以期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小学教育 教师技能 内涵 训练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焱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第4期61-62,共2页
本文在探讨教师技能训练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师技能 创新能力 小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角色和功能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顺峰 田友谊 郑传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56,83,共6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最深刻变革,必将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当下,作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其单一性、应急性和功利性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已不能适应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小学全科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最深刻变革,必将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当下,作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其单一性、应急性和功利性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已不能适应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小学全科教师须实现从农村小学教育坚守者向乡村教育振兴推动者,从农村小学全科教育的被动践行者向小学教育模式和理念变革的引领者,从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主力军向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的角色与功能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全科教师 教师角色 教育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及其评价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贤迪 田建荣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0-75,共6页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具有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大功能。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高职院校23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发挥效率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孵化功能发挥较为充分,但创业... 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具有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大功能。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高职院校23个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发挥效率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孵化功能发挥较为充分,但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效率整体上处于DEA模型无效且规模递减阶段,造成规模无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综合技术效率无效。为此提出建议:加强管理,适度控制规模,强化孵化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功能;科学赋能,提高孵化基地创业孵化能力;推进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创业孵化基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孵化基地 高职院校 效率评价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cker和OpenStack的高校大数据云实验室构建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焱 吴青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4-258,共5页
该文设计了高校大数据云实验室的整体架构。该大数据云实验室以OpenStack云平台架构为基础,通过Docker容器虚拟化方式实现,重点阐述了OpenStack与Docker的集成方案以及Docker镜像制作方法,能为实验教学灵活定制Hadoop、Spark、TensorFlo... 该文设计了高校大数据云实验室的整体架构。该大数据云实验室以OpenStack云平台架构为基础,通过Docker容器虚拟化方式实现,重点阐述了OpenStack与Docker的集成方案以及Docker镜像制作方法,能为实验教学灵活定制Hadoop、Spark、TensorFlow、Caffe等不同的大数据实验环境。与传统大数据实验室相比,该方案具有部署快速、资源利用充分、投入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高校大数据实验室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STACK DOCKER 大数据 云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引发的“以人为师”合法性危机与应对——基于技术批判理论视角 被引量:26
13
作者 郭顺峰 李光 邹红军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5,共8页
ChatGPT的问世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技术的理论热情,也对教育尤其是教师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与挑战,“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再度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技术批判理论为我们应对“人师”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了认识论指引,基于技术批判理论视角... ChatGPT的问世再次点燃了人们对技术的理论热情,也对教育尤其是教师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与挑战,“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再度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技术批判理论为我们应对“人师”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了认识论指引,基于技术批判理论视角可以发现,ChatGPT引发的“人师”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以机器为主体的教师”动摇了人师知识的权威性、消解了人师教学的专业性以及冲击了人师角色的正当性,其深层致因在于ChatGPT引发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异化、“人—人”与“人—机”交互习惯的异化以及人类训育形式的异化。“以人为师”有着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价值,为有效应对ChatGPT引发的“以人为师”的合法性危机,可能的策略包括:提升人师知识生产能力,拓展人师知识领域;捍卫以人教人的主导地位,凸显人师教学价值;坚守以人育人的伦理底线,丰富人师角色内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技术批判 以人为师 合法性危机 伦理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师个体化成长及其实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顺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81,共9页
教师教育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化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其忽略了教师个体在教师成长中的主体作用,给教师终身发展带来了隐忧。教师个体化成长一直是教师成长的本然状态和重要范畴,教师个体化成长与教师社会化成长应该相辅相... 教师教育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化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其忽略了教师个体在教师成长中的主体作用,给教师终身发展带来了隐忧。教师个体化成长一直是教师成长的本然状态和重要范畴,教师个体化成长与教师社会化成长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教师终身发展的整体路径。通过对个体、个体化、教师成长等上位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发现,教师个体化成长被忽略与教师个体的被遮蔽,对教师个体化的误读相关。教师个体化成长是教师个人一种自觉塑造和自主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个体性、主动性、发展性和终身性特征,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建构是其基本路径,目的是为了追求教师个体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幸福。教师个体化成长的实现是教师个体生命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进化,是主体我与客体我、个体我与社会我不断地相互适应和高度统一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个体化 教师个体化成长 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艺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18-21,共4页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看,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遭遇诸多困境,即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对学生社会文化性的关注,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不足,师生关系功利化。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构,因此,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看,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构建遭遇诸多困境,即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对学生社会文化性的关注,教师课程整合能力不足,师生关系功利化。这就需要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进行重构,因此,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社会文化性,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创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文化,重建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小学 课堂教学文化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的三重属性及其层次性培养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易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共6页
随着公民社会的日渐崛起,公共生活的渐趋完善,公民教育也顺势勃兴。然而,当前教育学研究者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浅层化和混合化阶段。这种认识无助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培养公民。因此,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应该进一步深化,以历史... 随着公民社会的日渐崛起,公共生活的渐趋完善,公民教育也顺势勃兴。然而,当前教育学研究者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浅层化和混合化阶段。这种认识无助于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培养公民。因此,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应该进一步深化,以历史为线索提取公民的平等、公共和参与属性,并梳清属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公民教育才能获得相应的层次性培养策略,最终孵育出“完全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焱 吴青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第3期69-70,共2页
在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定位、体系结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方案,最后对"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如何建设地方高校创... 在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定位、体系结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方案,最后对"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如何建设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灵魂:曹禺作品改编电影的再创作与人格折射
18
作者 赵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72,共4页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曹禺以他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新纪元,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从20世纪开始,电影工作者就对曹禺作品进行了电影改编。从剧场到影院,曹禺作品的改编不只是借由作者的苦闷灵魂赋予了观众以多...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曹禺以他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新纪元,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从20世纪开始,电影工作者就对曹禺作品进行了电影改编。从剧场到影院,曹禺作品的改编不只是借由作者的苦闷灵魂赋予了观众以多样的生命体验,更是以通俗化的改编方式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重现,对其中作者的人格折射进行了外化表达。时至今日,回顾这些具有年代记忆的老电影,它们对经典作品如何进行影像再创作仍有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作者 电影改编 改编电影 中国现代戏剧 中国现代话剧 经典作品 改编方式 老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德育变革
19
作者 邓易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6,71,共6页
学校德育虽然历经多次变革,开始朝科学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却依然未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存在无法满足个体成长需求的问题。成长德育突破了这种局限,它将个体成长视为动态的过程,尊重、满足、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而为解决学校德育中... 学校德育虽然历经多次变革,开始朝科学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却依然未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存在无法满足个体成长需求的问题。成长德育突破了这种局限,它将个体成长视为动态的过程,尊重、满足、引导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而为解决学校德育中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当然,为了从实践层面彻底清理这一问题,学校有必要重设德育目标、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德育 成长需要 德育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