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大简《诗经》与毛诗韵读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俞绍宏 宋丽璇 《管子学刊》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将安大简与毛诗对应诸篇对比,二者在文字、韵读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文字差异绝大多数可从古音通假、同义字词替换等角度得到合理解释。仅有数篇与毛诗韵读存在某些差异,有可能与后世改易文字有关。安大简《诗经》与毛诗文字韵读上的一... 将安大简与毛诗对应诸篇对比,二者在文字、韵读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文字差异绝大多数可从古音通假、同义字词替换等角度得到合理解释。仅有数篇与毛诗韵读存在某些差异,有可能与后世改易文字有关。安大简《诗经》与毛诗文字韵读上的一致性,表明二者亲缘关系很近,二者可能都来源于孔子整理过的本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毛诗 韵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民要术》中的量词及其语法化研究
2
作者 闫潇 李建平 《现代语文》 2020年第7期8-14,F0002,共8页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量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较高,在魏晋南北朝数量范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齐民要术》中,量词总计有111个,其中,名量词101个,动量词10个。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两汉量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兴量词15个。从数...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量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较高,在魏晋南北朝数量范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齐民要术》中,量词总计有111个,其中,名量词101个,动量词10个。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两汉量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兴量词15个。从数量表示法的角度来看,在2237例物量表示法中,使用量词的称数构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数量名”结构仅占7.06%;在239例动量表示法中,使用动量词的约占44.35%。同时,“数量”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位置仍未定型。可见,此前学界认为该时期汉语量词获得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观点有待修正,魏晋南北朝量词主要继承自两汉,其语法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量词史中的成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量词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俗字研究
3
作者 黄诗琴 何华珍 《现代语文》 2022年第3期77-83,共7页
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是日人写本的代表性文献,其字形多用俗体,既有大量的中日通用俗字,亦有丰富的日本特征俗字,充分体现了日本室町时代以来的用字习惯。对《春秋正义》俗体字形进行整理,分析俗字构形,总结用字特点,并从汉字发展... 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是日人写本的代表性文献,其字形多用俗体,既有大量的中日通用俗字,亦有丰富的日本特征俗字,充分体现了日本室町时代以来的用字习惯。对《春秋正义》俗体字形进行整理,分析俗字构形,总结用字特点,并从汉字发展史研究、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以及大型字书编撰等方面,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春秋正义》 通用俗字 特征俗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汉语语言学史”教学改革的原则与路径
4
作者 李晶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汉语语言学史”是高等教育中文专业的语言学类基础课程,蕴含着广博丰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以往的课堂教学思政意识淡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严重影响育人实效。本文探讨“汉语语言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确立融入思政... “汉语语言学史”是高等教育中文专业的语言学类基础课程,蕴含着广博丰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以往的课堂教学思政意识淡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严重影响育人实效。本文探讨“汉语语言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确立融入思政教学元素的“四通”原则,并从教学方式、课后实践、考评机制三个方面探索思政改革的路径与方法,为全面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言学史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评介
5
作者 张青松 《大连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40-44,56,共6页
俞绍宏广稽学界研究成果,查阅文献近四千余篇(部),著成《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厥功甚伟。该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利于古文字研究,有利于普通汉字学与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汉语发展史研究,有利于以简帛文献为材料的文、史、哲... 俞绍宏广稽学界研究成果,查阅文献近四千余篇(部),著成《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厥功甚伟。该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利于古文字研究,有利于普通汉字学与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汉语发展史研究,有利于以简帛文献为材料的文、史、哲诸学科的发展。该著的研究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信息量大,体例周全;择善而从,取舍谨慎;字词考释,新见迭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校注 古文字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运富 孙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7,共8页
汉语字词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果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往往会受到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就具有这样的互动关系。语法化对词语用字变化的影响表现在:词汇意义的磨损可使记录字形的表义成分逐渐赘余,从而发生减省或音化... 汉语字词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果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往往会受到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就具有这样的互动关系。语法化对词语用字变化的影响表现在:词汇意义的磨损可使记录字形的表义成分逐渐赘余,从而发生减省或音化现象;语音弱化可能引起词语用字的更换调整;语法意义的增强可滋生具有别词作用的专用字。用字变化对词汇语法化也有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包括促使词义或读音弱化、推动新词新义派生、凸显和固化语法化功能、导致反向词汇化等。用字变化也可能掩盖语法化真相,给文本解读和语法化研究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化相关问题,应该适当重视有关词语的用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用字变化 字词关系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于形”的隐含义素在古诗文赏析中的应用——以“开”“发”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素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5-28,共4页
隐含义素是指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未进入释义系统的附带义素,是“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1]。不同类别的隐含义素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即核心义素),“... 隐含义素是指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未进入释义系统的附带义素,是“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义素”[1]。不同类别的隐含义素有不同的探求方法:对于“寓于音”的深层隐含义(即核心义素),“语音线索是我们认识和研究词的深层隐含义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意义 义素 隐含义 主观认识 语音线索 不同类别 探求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徝、德及相关字字际关系考辨 被引量:2
8
作者 俞绍宏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51-60,共10页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为其俗讹体,产生于东汉;恩德、道德为其本义,训"升"为假借用法,训"升"这一用法的本字或为"陟"。"惪"为"德"省"彳"的省简异体。先秦时期"德""惪"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互补性,战国时期■字形的使用大致具有地域互补性。疑"直"所从的■或与臬、圭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中的“醉”意
9
作者 张素凤 程婕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51-53,共3页
有的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之外,还包含一种潜在的隐含义。隐含义一般不能进入辞书释义中,所以无法在辞书中查找,只能依据字形构意、语音特点、社会文化等去抽绎和离析。隐含义虽然具有潜在和隐含的特点,却对词语的语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有的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之外,还包含一种潜在的隐含义。隐含义一般不能进入辞书释义中,所以无法在辞书中查找,只能依据字形构意、语音特点、社会文化等去抽绎和离析。隐含义虽然具有潜在和隐含的特点,却对词语的语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古诗而言,把词语的隐含义揭示出来,不仅有助于理解其炼字之妙,还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拟以“醉”字及其隐含义为线索,选取语文教材中含“醉”字的古诗进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理性意义 隐含义 语音特点 古诗 炼字 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简字词考辨三则
10
作者 俞绍宏 《大连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32-39,共8页
楚简“■”之类字形学者多释为“■/毄/擊”。此释可备一说,但无法说清构字理据。“■”或为“撞”字异体,可以同义换读为“击/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或可读“诟治”,意思是对君臣治政之失进行责詈。六国文字“幹”为“倝... 楚简“■”之类字形学者多释为“■/毄/擊”。此释可备一说,但无法说清构字理据。“■”或为“撞”字异体,可以同义换读为“击/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或可读“诟治”,意思是对君臣治政之失进行责詈。六国文字“幹”为“倝”的变形声化字;秦汉以来的“榦”字俗体字形“幹”来源于秦文字,俗体“幹”为“榦”的变形声化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撞/击 ■■ 幹/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硕”字看《诗经》的审美倾向
11
作者 宋仕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0期46-49,共4页
在《诗经》中,“硕”字经常出现用来描述男女的好貌,似与今天的审美观念背离,因此,要试图理解《诗经》时代的审美,也要从“硕”字入手。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文本,归纳出“硕”在《诗经》中主要包含“大”和“大德”两个义位;从色彩义的... 在《诗经》中,“硕”字经常出现用来描述男女的好貌,似与今天的审美观念背离,因此,要试图理解《诗经》时代的审美,也要从“硕”字入手。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文本,归纳出“硕”在《诗经》中主要包含“大”和“大德”两个义位;从色彩义的角度看,“硕人”在《诗经》中是美人的代名词,“硕”在修饰其他事物时也往往含有褒义。从民族文化内涵来看,这种以“硕”为美的审美观念主要与先民的物质生存意识和生殖崇拜有关,反映了先民从实用性角度生发出来的较为质朴的原始审美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审美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