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错认总比错过好——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子炜
付迪
刘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
-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0-255,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NSFC 62061136001/DFG TRR-169)。
-
文摘
面孔视错觉现象表现为个体从其他事物中感知到并不存在的面孔。面孔视错觉要素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广告及商品中,起到吸引注意、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先前的研究通过采用各种范式,发现患者在面孔视错觉的产生上同常人的差异,以及视错觉与视幻觉之间的联系。根据视觉加工通路的不同,相关范式可分为视错觉监测范式,以及视错觉辨认范式。前者侧重于基于提取的类面孔特征所做出的快速预测,后者侧重于主观期望引导个体对物体特征的提取,两者最终均会影响到后续的认知判断。日后研究可从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出发,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通路,为面孔视错觉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该要素在临床诊断及商业广告领域上的应用。
-
关键词
面孔视错觉
面孔加工
发生机制
-
Keywords
face pareidolia
face processing
occurrence mechanisms
-
分类号
B842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大数据时代下新的“个人决定”与“知情同意”
被引量:28
- 2
-
-
作者
黄柏恒
-
机构
德国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
文摘
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的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的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的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的"互联状态"(the condition of 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的根本转化(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的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 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 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关键词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Keywords
big data ethics
personal decision
informed consent
moral responsibility
-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