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域与区域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群落构建的饱和与开放
1
作者 韩博平 王璐 +2 位作者 刘振元 周婷婷 黄琦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为一个开放的单元,认为区域群落和集合群落内部的物种扩散与迁移是平衡局域群落中物种灭绝的关键力量。局域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是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局域过程包括生物过滤和非生物过滤,而区域过程包含了影响物种形成的地理、历史和进化过程。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在局域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具有时空依赖性。文章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群落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变化,从群落构建、物种库与群落饱和性等概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分析区域与局域过程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及其局限性,并介绍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辅助分析方法。物种库是生物地理学的基础概念,物种库的物种数量与组成记录了地理与区域尺度上历史上发生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物种库为表述区域过程的作用提供了可定量化的变量。局域群落是区域物种库所有物种的子集,局域群落构建是这一子集形成的过程与机制。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是用于比较群落构建中区域与局域过程的相对重要性的直观方法,这种关系的非线性反映了群落的饱和性。由于这种关系受到空间尺度、环境条件和群落中物种特性的影响,在判读群落是否饱和时需要结合其他理论与经验方法。对于物种均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群落而言,当局域尺度足够小时,容易检测到群落的饱和性。而对于包括多个营养级的群落,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的解读需要考虑跨营养级的相互作用。环境选择与种间相互作用都是通过性状实现的,实际观测的局域群落与随机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比较可以辅助判断局域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准确定义物种库是理解局域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前提,同时应考虑物种库的大小与功能属性,这将促进我们对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库 区域群落 扩散限制 环境过滤 物种库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合流水库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2
作者 王晓辉 黄泉萍 +1 位作者 谢天 肖利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169-172,共4页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2023年该水库水质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表现为主汛期高于枯水期。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浓度与TP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NH3-N浓度、TN浓度、水温、pH等均无显著相关。合流水库为磷限制性水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水库 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盐 气象水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生物质产品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3
3
作者 夏嵩 万凌琳 +1 位作者 李爱芬 张成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3-469,453,共8页
本文综述了微藻在生物质产品及活性物质开发上的研究进展。部分微藻如节旋藻、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和雨生红球藻等已用于商业化生产生物质产品。另外,从微藻中提炼的生物活性成分如β-胡萝卜素、虾青素、藻蓝蛋白、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 本文综述了微藻在生物质产品及活性物质开发上的研究进展。部分微藻如节旋藻、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和雨生红球藻等已用于商业化生产生物质产品。另外,从微藻中提炼的生物活性成分如β-胡萝卜素、虾青素、藻蓝蛋白、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多糖等已应用于营养保健品和化妆品的生产。基于微藻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工程、代谢工程的快速发展,微藻天然产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质产品 微藻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小城镇混合污水氮素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尹振娟 杨扬 +2 位作者 卢建 陈纯兴 戴玉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4-1049,共6页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2·d-1。A/BCO预处理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h条件下,对NH4-N去除效率达57.38%,好氧段充分曝气,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有效地解决人工湿地因溶解氧不足造成的硝化过程受限制情况,减少了后续湿地所需面积的25%。在0.30~0.59m·d-1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平均去除负荷达到了2.56、0.90g·m-2·d-1;TN、NH4-N去除速率常数为39.8和41.62m·yr-1,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在进水NH4-N变动范围为6.27~18.8mg·L-1时,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1.5mg·L-1的标准。通过探讨A/BCO-CW组合工艺用于混合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A/BCO和CW二者间在处理氮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反应器/生物接触氧化池 人工湿地 混合污水 氮素去除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质水平分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2 位作者 吕颂辉 梁瑜 付永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323-13325,共3页
为了了解粤东海域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其与海域环境的关系,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柘林湾外至南澳岛以及汕头港附近海域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与有机质(OM)的含量... 为了了解粤东海域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其与海域环境的关系,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柘林湾外至南澳岛以及汕头港附近海域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与有机质(OM)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BSi和OM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0.67%和2.31%~11.14%,平均含量分别为0.43%和8.06%,且季度差异不明显。线性回归结果表明,OM与BSi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是该海域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柘林湾外海域BSi含量明显较高,显示出该海域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汕头港海域较高的陆源输入导致沉积物中OM含量明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有机质 粤东沿海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广州段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俊逸 蒋江峦 +3 位作者 刘擎 龚映雪 王庆 杨宇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46,共9页
2008年5至2010年4月对珠江广州段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的环境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调查。调查期间,2站点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为(7.02±4.18)mg/L和(8.03±5.02)mg/L,总磷... 2008年5至2010年4月对珠江广州段中大码头和鱼珠码头的环境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以及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2年的逐月调查。调查期间,2站点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为(7.02±4.18)mg/L和(8.03±5.02)mg/L,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47±0.29)mg/L和(0.50±0.27)mg/L;可培养细菌总数丰度为103~105个/mL,大肠菌群及粪大肠菌群丰度均在102~103个/mL范围内;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50~13.17)×106个/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浮游植物最高细胞密度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夏季。2站点粪大肠菌群丰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有机污染严重。以浮游植物作为评价指标,珠江广州段为富营养化水体,需加大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水质特征 微生物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被恢复对东莞生态工业园区水质改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戴玉女 吴鹏举 +3 位作者 杨扬 池逸涵 廖凌娟 乔永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63-1471,共9页
为促进工业园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区水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建园初期水生植被恢复对重污染水体水质修复的影响,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体修复效果与水生植被... 为促进工业园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区水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建园初期水生植被恢复对重污染水体水质修复的影响,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体修复效果与水生植被覆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生植被恢复可使园区生态岛群与月湖主要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从建设初期(2011年5月)的劣V类改善为II^III类(2012年),透明度提高约1倍,而下沙与大圳埔湿地也从劣V类(2011年5月)改善为IV^V类(2012年),透明度提高约50%。10项水质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园区水质成因可归为综合营养因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透明度、总磷和总氮)、温度因子(温度、电导率、硝态氮)和光合作用因子(溶解氧和p H),其中主导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和总磷等。三类因子分别客观反映了修复水体的水质变化特点:氮磷及有机物的含量越低则水体透明度越高,水质越优;温度升高有利于水质改善;藻类光合作用减弱,则水质变优。生态岛群、月湖、下沙、大圳埔湿地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分别为43.8%、22%、4.3%、9.1%,此差异与水质修复效果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水质指标与水生植被覆盖率呈极显著的二项式关系(p<0.01),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得出污染物浓度最低、透明度最高、综合水质最优时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变动范围为30%~35%。因此,生态岛群与月湖的水质改善效果优于大圳埔湿地,大圳埔湿地则又优于下沙湿地;下沙与大圳埔湿地可通过适当增加浮、挺水植物的面积比例,提高水体修复能力。文中所得最适水生植被覆盖率范围可为华南地区工业园区水生态初期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水生植被 覆盖率 生态恢复 水质改善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输入对大亚湾大鹏澳浮游生物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蔡树群 韦桂峰 王肇鼎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5,共5页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营养盐动力学数值模型,根据大亚湾大鹏澳秋季一个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求得上述动力学数值模型的一些主要参数,结果表明,降雨及陆源输入是导致该海区营养盐增加的一个重要...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营养盐动力学数值模型,根据大亚湾大鹏澳秋季一个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求得上述动力学数值模型的一些主要参数,结果表明,降雨及陆源输入是导致该海区营养盐增加的一个重要因子;根据上述参数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同时也表明,降雨及陆源输入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浮游植物 浮游生物 营养盐 动力学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危蔚 江天久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 利用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分别在广东汕头饶平海域和香港海域分离到的球形棕囊藻,即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HK)和球形棕囊藻汕头株(Phaeocystis globosastrain ST),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对四日龄卤虫(Artemia si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对数生长期的HK株藻液24h对卤虫LC50约为2.9×105cell·mL-1。对数期的ST株对卤虫的毒性难以达到半致死浓度,衰亡期的ST株24h对卤虫LC50约为9.89×106cell·mL-1。在上述浓度下两者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0.91h和26.62h,而对数生长期的HK株和衰亡期的ST株的培养物过滤液24h对卤虫LC50则分别为7.1×105cell·mL-1和1.457×107cell·mL-1,且在该浓度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6.56h和28.02h。实验表明,HK株藻液和滤液的毒性均大于ST株,且藻液的毒性均大于滤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棕囊藻 卤虫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蔬菜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效尊 尹静静 +3 位作者 杜绍印 杨百战 刘蓬 吴修 《长江蔬菜》 2015年第22期25-30,共6页
水生蔬菜包括莲藕、茭白、慈姑等10余种水生植物,据中医药典记载水生蔬菜大多为药食同源植物。对近年来水生蔬菜的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人们对水生蔬菜价值的了解,并为水生蔬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生蔬菜 营养成分 药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微藻——尖状栅藻生物质生产与奶牛场废水处理相结合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保燕 沈丹丹 +4 位作者 何思思 万凌琳 刘天中 李爱芬 张成武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3-679,共7页
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是一株新近分离的富含油脂淡水绿藻,分别选用4种不同NaNO3初始浓度的BG-11培养基和4种不同浓度的奶牛场废水,在φ3.0 cm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对其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在BG-11培养纰中,NaNO... 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是一株新近分离的富含油脂淡水绿藻,分别选用4种不同NaNO3初始浓度的BG-11培养基和4种不同浓度的奶牛场废水,在φ3.0 cm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中对其进行培养。试验结果显示,在BG-11培养纰中,NaNO,初始浓度为6.0mmol/L时尖状栅藻的生物量最大,达到9.5 g/L;3.6mmol/L时总脂含量最高,为藻体干重的62.6%。在废水培养组中,100%废水培养时藻生物量最大,达到12.2g/L;25%的废水培养时总脂含量最高,为藻体干重的62.4%;尖状栅藻的脂肪酸碳链长度为14~18 C,与石化柴油的平均碳链长度十分相近;在培养过程中该藻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去除效率分别达到93.2%和99.4%。利用奶牛场废水培养富含油脂的尖状栅藻(S.acuminatus)不仅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成分,还能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状栅藻 奶牛场废水 油脂 单位体积产率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水质指标和环境生物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礼 梁克勤 +6 位作者 李波 徐宏亮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朱晓鸣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3,共9页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的溶解氧含量始终高于池塘养殖模式。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态氮含量整体下降,但总氮含量持续上升。池塘养殖模式的叶绿素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稻田。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0属,池塘和稻田特有浮游植物各有8种。两种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在分蘖期达到最高,其次是扬花期。检测出浮游动物3大类21属41种,两种模式均以轮虫(Rotifera)为主。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的时期均是拔节期,除成熟期外,池塘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两种养殖模式共检测出底栖动物9种(属),常见种为尾腮蚓属。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数量均持续下降。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相较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可以通过控制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水质指标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沙塘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耐盐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律文堂 尹静静 +4 位作者 吴小宾 阴筱 徐国鑫 李效尊 吴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155,共5页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问题。种植耐盐植物是盐碱地利用和生物改良的重要途径。进行水生植物耐盐研究对盐碱湿地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水生植物耐盐评价方法、耐盐水生植物的筛选以及水生植物耐盐生理机制三方面对...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问题。种植耐盐植物是盐碱地利用和生物改良的重要途径。进行水生植物耐盐研究对盐碱湿地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水生植物耐盐评价方法、耐盐水生植物的筛选以及水生植物耐盐生理机制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耐盐评价 耐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基、光照强度和初始氮浓度对克里藻生长及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洪建 戴晨明 +2 位作者 张虎 高保燕 张成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126,共9页
为利用克里藻JNU41高效生产油脂、亚油酸和叶黄素等重要代谢产物,对其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代谢产物积累的评估。采用改良的BG-11(mBG-11)和BBM(mBBM)培养基,设置3组光照强度[单侧100μmol/(m^(2)·s)、单侧300μmol/(m^(2)·s... 为利用克里藻JNU41高效生产油脂、亚油酸和叶黄素等重要代谢产物,对其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代谢产物积累的评估。采用改良的BG-11(mBG-11)和BBM(mBBM)培养基,设置3组光照强度[单侧100μmol/(m^(2)·s)、单侧300μmol/(m^(2)·s)和双侧300μmol/(m^(2)·s)]和6种初始氮浓度(3、6、9、12、15、18 mmol/L)对克里藻JNU41进行培养,并测定其生长曲线、生化组成、总脂产率、脂肪酸组成及叶黄素含量。结果表明:克里藻JNU41在mBBM培养基、双侧光照强度300μmol/(m^(2)·s)、初始氮浓度6 mmol/L条件下,生物量和总脂产率最高,分别为8.38 g/L和281.71mg/(L·d);在mBG-11培养基、双侧光照强度300μmol/(m^(2)·s)、初始氮浓度3 mmol/L条件下,总脂和总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55.12%和47.10%。克里藻JNU41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最高相对含量为65.87%。此外,克里藻JNU41还积累一定量叶黄素,最高含量可达1.64 mg/g。因此,克里藻JNU41是一株可用于生产多种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藻 培养基 光照强度 氮浓度 油脂 脂肪酸 叶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5
作者 吴皓 孙东 +4 位作者 蔡卓平 刁盼盼 石健 陈琪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200-206,共7页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危害生物体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环境激素。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造纸行业、电子产品、食品包装等行业大量使用BPA,国内外主要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BPA的污染。BPA通过富集会影响人类激素的合成...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危害生物体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环境激素。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造纸行业、电子产品、食品包装等行业大量使用BPA,国内外主要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BPA的污染。BPA通过富集会影响人类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进而影响人的生殖和发育。BPA的毒性效应主要包括内分泌干扰物、神经毒素、免疫毒素等方面,这些致毒效应甚至会增加细胞癌变、畸变的可能性。此外BPA毒性替代物、BPA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产物都增加了BPA毒性的多样性,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又一大隐患。通过研究BPA毒性效应以及近年来BPA的替代品,了解双酚A的致毒机理,为研究预防控制BPA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内分泌 干扰效应 环境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废水农药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靳聪聪 杨扬 +4 位作者 刘帅磊 戴玉女 张晓萌 唐小燕 冯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48,共7页
针对农业型村落地表水体长期遭受混合农药污染,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的情况,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近郊建立了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混种修复示范区,开展了沉水植物的构建对示范区7种农药(4种有机磷农药、2... 针对农业型村落地表水体长期遭受混合农药污染,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的情况,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近郊建立了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混种修复示范区,开展了沉水植物的构建对示范区7种农药(4种有机磷农药、2种有机氯农药和1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控制、底栖动物恢复效果及常规水质指标浓度削减的研究,并采用风险商(RQ)法对水体中的农药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示范区重建的半年内,水体中毒死蜱、氰戊菊酯、腐霉利、甲拌磷和乙草胺5种农药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75%,马拉硫磷和乐果的去除率约为50%。构建后,腐霉利由中等风险降为低风险,毒死蜱、乙草胺和乐果由高风险降为中等风险,其他3种农药的RQ值均显著下降(P<0.05)。综合质量浓度和生态风险控制效果,将甲拌磷和马拉硫磷列为重点控制农药品种。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及多样性较修复前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并与沉水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各项常规水质指标质量浓度显著下降(P<0.01),水质基本上从地表水标准的劣Ⅴ类提高到Ⅲ~Ⅳ类。综上所述,沉水植物的构建可有效控制水体中混合农药的质量浓度,降低其对水体的生态风险,恢复底栖动物多样性,是修复广东农村地区混合农药污染水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生态风险 底栖动物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晖 谢数涛 +1 位作者 骆育敏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对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螫虾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进行了染色观察比较研究。根据染色后光镜下血细胞的核质比、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等来对血细胞进行分类,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类;其血细胞浓度... 对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螫虾血细胞的分类与组成进行了染色观察比较研究。根据染色后光镜下血细胞的核质比、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等来对血细胞进行分类,罗氏沼虾与克氏原螯虾的血细胞均可分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类;其血细胞浓度分别为1.02±0.21×10~7 Ind·ml^(-1)和0.85±0.15×10~7Ind·ml^(-1)。2种虾血细胞的颗粒形态存在显著差异;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罗氏沼虾为21.3±6.3%,45.7±2.5%,33.0±6.8%:在克氏原螯虾为12.0±5.8%、49.5±5.1%和38.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克氏原螯虾 血细胞 染色 颗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脲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宁 孙树刚 +2 位作者 段舜山 李爱芬 张成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9-693,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藻对尿素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揭示水体尿素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及对近海有害藻类水华(HABs)形成的促进作用,对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在Peers... 为进一步了解海洋微藻对尿素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揭示水体尿素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及对近海有害藻类水华(HABs)形成的促进作用,对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为实验材料,在Peers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生长阶段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活处理时间、提取液pH值、酶促反应温度以及微藻所处的生长阶段都对微藻的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海洋微藻脲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100℃下失活处理时间>2min;提取液pH值7.9;反应温度应与微藻生长温度一致;指数生长初期的藻体具有较高的酶活,而平台期后酶活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脲酶活性 尿素 浮游植物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文源 高保燕 +1 位作者 李爱芬 张成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5,共9页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比较了Na NO3、NH4HCO3和CO(NH2)2为氮源的两种培养基(m L1和ASW培养基)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金藻昆布糖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时相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脂肪酸...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比较了Na NO3、NH4HCO3和CO(NH2)2为氮源的两种培养基(m L1和ASW培养基)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金藻昆布糖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时相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脂肪酸组成和总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m L1培养基培养时,三角褐指藻的生物质质量浓度明显高于ASW培养基培养时的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尿素优于其他两种氮源,最大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为3.7 g/L。不同培养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的时相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最高积累量分别为:13.27 mg/g(Na NO3)、13.23 mg/g(CO(NH2)2)和13.89 mg/g(NH4HCO3)(m L1);13.2 mg/g(Na NO3)、14.92 mg/g(CO(NH2)2)和13.6 mg/g(NH4HCO3)(ASW),由此可知氮源对岩藻黄素积累量影响不大。金藻昆布糖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最大积累量分别为9.82 mg/g(NH4HCO3)(m L1)和8.59 mg/g(Na NO3)(ASW)。不同培养条件下其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均在培养末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8%(NH4HCO3)(m L1)和23.79%(Na NO3)(ASW);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一烯酸(C20:1)、木焦油酸(C24:0)和EPA,其中,EP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尿素最有利于EPA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褐指藻 生物质质量浓度 岩藻黄素 金藻昆布糖 二十碳五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营养价值、生理功能和抗病活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伟 高保燕 +2 位作者 黄罗冬 王飞飞 张成武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6,共8页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环境被广泛的工业发展所破坏,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导致爆发性疾病频发,给我国乃至全球水产养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鱼粉和鱼油的需求也...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环境被广泛的工业发展所破坏,水质不断恶化,由此导致爆发性疾病频发,给我国乃至全球水产养殖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增长,鱼粉和鱼油的需求也在增加,鱼粉和鱼油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寻找鱼粉和鱼油的替代原料以及生产无毒、无污染、高效代替抗生素使用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微藻富含蛋白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胡萝卜素、多糖、维生素、牛磺酸、甾醇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水产动物摄食微藻,能够促进养殖动物的营养循环、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和抗病力,微藻可以作为鱼粉和鱼油良好的替代原料。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动物的关键营养成分;多糖特别是硫酸酯多糖可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病毒的能力;虾青素作为着色剂已被用于水产养殖,它是鱼类维生素A的前体,同时作为鱼类和虾、蟹类的免疫增强剂,促进生长和存活率;甾醇在水产软体动物、甲壳类和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磺酸,它是水产肉食动物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本文主要对微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水产养殖 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多糖 类胡萝卜素 生物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