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鸟类新记录--三趾鸥
1
作者 罗星宇 潘扬 +6 位作者 杨晨露 汪柳菲 阚明瑞 王雪峰 陈春丽 杨敏 汪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45,共1页
2024年11月20日13∶50,笔者在安徽省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菜子湖岸边带泥滩地中(117.09229544°E,30.74935613°N,海拔12 m),发现1具鸥科Laridae鸟类的新鲜尸体(图1),该个体整体呈灰白色,喙黑色且端部略向下弯曲,头、颈部具... 2024年11月20日13∶50,笔者在安徽省安庆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菜子湖岸边带泥滩地中(117.09229544°E,30.74935613°N,海拔12 m),发现1具鸥科Laridae鸟类的新鲜尸体(图1),该个体整体呈灰白色,喙黑色且端部略向下弯曲,头、颈部具灰色羽带,后颈有新月形黑色横带,眼后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灰色,具有黑色羽缘和尖端,次级飞羽暗灰色,具有白色尖端,脚黑色且脚趾为特殊的3趾。通过查阅《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刘阳,陈水华,2021)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确定为三趾鸥Rissa tridactyla,为第1年越冬期的幼体。该个体体表羽毛整洁完好,龙骨饱满且未见外伤,基本可排除饥饿或天敌猎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飞羽 初级飞羽 菜子湖 郑光美 鸥科 国家湿地公园 越冬期 三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2
作者 李博文 杜士威 +3 位作者 王慧丽 姜潮 张晓可 刘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1-196,共16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2—2024年对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湖滨带和敞水区)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83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2科,其中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和背瘤丽蚌(La... 为了解禁捕初期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2—2024年对菜子湖两种典型生境(湖滨带和敞水区)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底栖动物83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2科,其中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和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为菜子湖首次记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整个调查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08 ind./m^(2)和75.8 g/m^(2),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菜子湖西侧湖区及出湖河流长河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两种不同生境相比,湖滨带共采集底栖动物66种,以小划蝽(Micronectra sp.)和环足摇蚊(Cricotopus sp.)为主要优势种;敞水区共采集44种,主要以小摇蚊(Microchi ronomus sp.)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优势度最高。湖滨带平均生物量占比以十足目(虾类)最高,且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敞水区平均生物量占比主要以软体动物最高,且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相对丰度较为恒定。然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类型、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菜子湖底栖动物的现存量没有显著影响。单因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明显分离且差异显著;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群落虽有一定重叠,但也存在显著差异。植被盖度、底质类型和水温是造成不同季节两种典型生境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与禁捕前历史数据相比,此次调查底栖动物种类数和现存量明显增加,但敞水区主要优势种已由摇蚊幼虫、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共存演变为摇蚊幼虫为主。后续研究中仍需持续跟踪监测从而为底栖动物资源恢复和禁捕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十年禁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胶原蛋白溶液中分子的聚集行为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从虎 吴彦 +4 位作者 马兴红 方一帆 张颖 李文娟 田荟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23-2028,共6页
对胶原分子聚集行为的研究,不仅能改善其理化特性,同时也为其在食品、组织工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胶原分子中苯丙氨酸(Phe)和酪氨酸(Tyr)的内源荧光特性,采用常规波长、同步荧光和二维(2D)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不... 对胶原分子聚集行为的研究,不仅能改善其理化特性,同时也为其在食品、组织工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胶原分子中苯丙氨酸(Phe)和酪氨酸(Tyr)的内源荧光特性,采用常规波长、同步荧光和二维(2D)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温度下胶原分子的聚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激发波长275nm条件下,胶原分子仅在发射波长303nm处出现了归属于Tyr的特征峰;选取波长差(Δλ)为15nm的同步荧光扫描胶原分子,发现其在261和282nm处出现了分别归属于Phe和Tyr的特征峰。(2)特征峰的荧光强度与胶原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了基于常规波长和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对胶原定量分析的可行性。(3)随着胶原浓度的增加,Tyr和Phe的含量逐渐增大,且胶原分子间距逐渐降低并聚集成纤维束,使得Tyr和Phe相互靠近并参与形成大量的氢键,从而导致荧光强度不断增大。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荧光基团与溶剂碰撞的猝灭机会增大,且胶原分子中Tyr和Phe的荧光量子产率逐渐降低,同时胶原分子动能增大,其聚集体逐渐松散,其三股螺旋结构逐渐坍塌,Tyr和Phe参与形成的氢键被破坏,从而导致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4)275nm常规波长的2D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胶原分子在297,303和310nm处出现了相关峰,其中303nm归属于Tyr,297nm归属于胶原分子聚集过程中参与氢键形成的Tyr;310nm可能归属于Tyr的激发态,其不断的蓝移形成稳定的基团,以便参与氢键的形成,从而促进了胶原分子的聚集。以浓度为外扰的基团响应顺序为303nm>297nm>310nm;以温度为外扰的基团响应顺序为297nm>310nm>303nm。(5)2D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胶原浓度和温度的升高,Phe均比Tyr优先响应。综上,采用常规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均能较好的研究胶原分子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的聚集行为,且为胶原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可将量子产率较低的Phe显现出来,体现了其具有窄化谱带和提升分辨率的优点。此外,结合2D荧光分析技术,可进一步研究胶原分子基团的响应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荧光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研究
4
作者 计红 林育青 +4 位作者 陈诚 何梦男 于道平 余世金 万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1,共8页
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 为定量揭示氨氮浓度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至窑河闸段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土著洄游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耦合研究区域内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了含有氨氮指标的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栖息地模型。假定入流边界氨氮浓度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 mg·L^(-1)),选取栖息地面积、栖息地斑块数和栖息地连通性指数三个景观生态学特征指标,定量评估了高、中、低三组代表性流量下氨氮对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氨氮指标情况下的洄游通道质量相比,(1)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下降1.6%、6.7%和3.4%,氨氮对洄游通道适宜生境面积的影响较小。(2)鲢幼鱼下行洄游通道斑块数分别增加4.5%、28.7%和3.6%,在原本具有较高破碎度的情况下氨氮影响最大,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和协同效应。(3)鲢幼鱼下洄游通道连通性分别降低54.3%、34.6%和24.8%,连通性下降幅度与入流边界流量成反比。研究结果可为鱼类栖息地指标体系构建和基于水质需求的生态流量调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鲢幼鱼 栖息地模型 二维水质模拟 洄游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豚对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研究及潜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康 张平 +4 位作者 夏德军 李子航 吴赞 于道平 陈敏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3-1641,共9页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 为研究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seorientalis asiseorientalis)对人类干扰包围下孤立栖息地斑块的利用规律,采用目视考察和声学监测两种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江豚在被航运、航道整治、大型码头等包围的何家洲水域的分布及概率。并与江豚对长江自然岸滩牛屯河边滩的分布及概率做比较,揭示江豚对被高强度人为干扰包围的孤立栖息地斑块利用规律并定性分析潜在影响因子。丰水期和枯水期目视考察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分别为(10.00±2.35)和(15.60±8.17)头次,主要集中分布在何家洲水域及牛屯河边滩,两个季节平均单次观察到的江豚头次没有显著差异。丰水期和枯水期在何家洲和牛屯河边滩水域几乎每天都能声学监测到江豚分布。丰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377±0.074、0.06±0.036和0.140±0.081;枯水期何家洲水域浅滩、汇流区及牛屯河边滩的江豚探测概率分别为0.137±0.102、0.216±0.087和0.495±0.098。江豚在研究水域3个监测点的昼夜分布节律表现出随机性,表明江豚在该水域昼夜活动相当。可见,江豚对何家洲水域仍有较高的利用率,尤其是在丰水期。枯水期江豚对何家洲水域浅滩水域利用率明显降低,低水位导致浅滩萎缩和航运对近岸水域的占据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鉴于江豚对何家洲水域的高利用率和何家洲外围被较大的人类干扰所包围,研究建议在何家洲水域设置江豚重要栖息地标志及控制何家洲左汊的船只数量和船只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声学监测 孤立栖息地斑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保护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计红 林育青 +4 位作者 陈求稳 王骏 张元广 余世金 于道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为了深入揭示城市水体中氨氮胁迫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特定鱼类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进行探究。选择对氨氮较为敏感的重要经济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通过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确定氨氮浓度范围,设计“静水多室”实验装置,开... 为了深入揭示城市水体中氨氮胁迫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特定鱼类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进行探究。选择对氨氮较为敏感的重要经济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通过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确定氨氮浓度范围,设计“静水多室”实验装置,开展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实验。鲢幼鱼体长(5±1)cm;实验条件为水温(25±1)℃,pH 7.9±0.1,溶解氧>9.0 mg/L,电导率约400μS/cm。结果表明,鲢幼鱼对氨氮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6.8 mg/L。鲢幼鱼行为响应实验中,氨氮浓度为0、0.5、1.0、5.0、10.0、20.0 mg/L单元中的鲢幼鱼平均分布率分别为44.4%、13.9%、4.9%、13.2%、13.2%和10.4%,相应的鲢幼鱼平均回避率分别为-58.0%、-48.1%、68.9%、20.8%、33.3%和37.5%。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回避阈值小于1.0 mg/L(相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5 mg/L)。当氨氮浓度超过1.0 mg/L后,鲢幼鱼回避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鲢幼鱼能够探测到水体中的氨氮产生回避行为响应,其表现类型为“低浓度吸引、高浓度回避”。此外,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鲢幼鱼的应激反应能力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氨氮胁迫对鲢幼鱼生存活动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鲢幼鱼 回避行为 回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麦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晓鸽 连玉喜 +2 位作者 万安 郑爱芳 于道平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0,共6页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 2018年4—5月在阊江上游收集了体长(7.66±0.65)cm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e 8尾,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技术研究了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1)长麦穗鱼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的分化;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2)口极小,上位,口裂长/吻长为(0.25±0.03),口咽腔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味蕾结构;(3)食管短,肠道呈“Z”字形折叠于腹腔内。根据形态学与组织学差别,将肠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0.82±0.07),由比肠长及口裂特征推测其应属杂食性鱼类;(4)口咽腔至后肠黏膜中不均匀地分布有黏液细胞;(5)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差异显著,食管黏膜下层及肌层厚度显著高于肠壁各段,前肠黏膜褶皱数量及高度均显著高于消化道其他部分;(6)比肝脏重(0.65±0.19)%,胰腺为独立的腺体,分布于前肠及中肠的肠系膜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麦穗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宋晓贺 李彦凯 +3 位作者 宋亚玲 郑彦坤 侯振林 于道平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97,共6页
宏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特定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利用ITS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蚯蚓粪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7331序列共获得11951 OTUs,细菌和真菌分别为10218,1733 OTUs.细菌群落检测到34个... 宏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特定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利用ITS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蚯蚓粪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207331序列共获得11951 OTUs,细菌和真菌分别为10218,1733 OTUs.细菌群落检测到34个菌门,优势菌门为变性菌门,其次为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优势菌目为浮霉状菌目、根瘤菌目和噬纤维菌目.真菌群落检测到9个门,优势门为罗兹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目为粪壳菌目.在属水平上检测到大量的有益生防真菌和生防细菌.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蚯蚓粪微生物资源、探索其在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微生物群落 宏基因组学 ITS 16S rRNA 土传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翟宏雨 郭文轩 +4 位作者 王何寅 王晓 柳颖 王慧丽 张晓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4-1424,I0011-I0013,共14页
为了解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于2022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3年5月(春季)开展了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46种,隶属于6目11科36属,其中鲤科鱼类占63.04%,主要优势种包括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为了解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于2022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3年5月(春季)开展了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46种,隶属于6目11科36属,其中鲤科鱼类占63.04%,主要优势种包括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达氏鲌(Chanodichthys dabry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鲫(Carassius auratus)等7种。按生活习性划分,菜子湖主要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占总种类数的89.13%;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方面,主要以底栖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9.13%和41.30%。三个不同季节之间鱼类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秋两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夏季,但夏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NMDS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任意两个季节之间虽有一定重叠,但仍能够较好的分离,其中短颌鲚、达氏鲌和似鱎为主要贡献种。RDA分析结果显示,水深、电导率和叶绿素a是影响菜子湖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记录到的种类数远低于2001年前以及2007-2008年,但与2017-2018年记录的种类数差异不大,且鲂(Megalobrama mantschur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grus nitidus)等4种鱼类仅在本次调查中出现。总体而言,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种类数并未明显上升,仍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并持续开展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湖 十年禁渔 鱼类群落 多样性 历史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道整治期间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建设及效果评估
10
作者 连玉喜 杨晓鸽 +4 位作者 陈娜 王云生 李世健 陈敏敏 于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85-5193,共9页
航道整治期间为受扰动江豚提供临时庇护所,是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的一种尝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过程中,选取马当圆水道建设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通过禁止渔业捕捞,增殖放流和通航引导... 航道整治期间为受扰动江豚提供临时庇护所,是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外的一种尝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过程中,选取马当圆水道建设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通过禁止渔业捕捞,增殖放流和通航引导等措施来提升庇护所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庇护所设立后其作为长江江豚栖息地的质量得到提高:夏季鱼类密度从(3361.2±1991.7)条/hm^(2)上升到(12439.1±10734.5)条/hm^(2),冬季鱼类密度从(501.3±381.8)条/hm^(2)上升至(1684.4±3770.9)条/hm^(2)。通航船舶显著减少,水下噪声低于长江干流的平均水平。长江江豚临时庇护所建立后,枯水期庇护所水域内长江江豚的平均目击次数(4.3±0.6)、观察头次(6)和群体大小(1.4±0.5)都要显著高于庇护所建设前(P<0.05),丰水期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庇护所在枯水期发挥了对长江江豚的保护作用。但长江江豚对庇护所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进出水道两端,可能是枯水期部分水域过浅限制了江豚对庇护所的利用。分析认为,航道整治等涉水工程施工期间为江豚提供临时庇护所是一项可行措施,但要充分发挥庇护所对江豚的保护作用,必须全面考虑江豚对各项生态因子的需求,防止因关键因子带来的“木桶效应”制约庇护所的整体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 长江江豚 庇护所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一年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优化
11
作者 王仕文 杨子琼 +5 位作者 魏淑雅 丁彤 顾婉如 陈雨蓓 屈利利 童跃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66-70,共5页
一年蓬为菊科飞蓬属植物,是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为优选该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一年蓬基因组DNA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与常规的植物基因组试剂... 一年蓬为菊科飞蓬属植物,是分布较广、危害较重的一种外来入侵杂草。为优选该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本研究采取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一年蓬基因组DNA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与常规的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年蓬基因组DNA较优的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即一年蓬的干燥叶片经CTAB-free去除多糖,并加入β-巯基乙醇防止酚氧化,用氯仿∶异戊醇(24∶1)抽提3次。改良CTAB法提取的一年蓬基因组DNA质量较高,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的A_(260)/A_(280)数值接近1.8~2.0,且凝胶电泳DNA条带清晰,无明显拖带。该方法为该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入侵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一年蓬 DNA提取方法 改良CTAB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头坝养鱼对上下游局域栖息地和鱼类群落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万安 张晓可 +5 位作者 谢枫 韩旭 邓洁 钟明 李宁 安树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8-186,共9页
河流鱼类的群落特征会随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解鱼类群落对低头坝养鱼的响应程度,2013—2014年共6次调查了乌龙河(长江下游支流)两个可涉水河段样点(上游坝和下游坝)的环境因子、鱼类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共采集到5目10科21... 河流鱼类的群落特征会随栖息地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解鱼类群落对低头坝养鱼的响应程度,2013—2014年共6次调查了乌龙河(长江下游支流)两个可涉水河段样点(上游坝和下游坝)的环境因子、鱼类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共采集到5目10科21属24种鱼类,以鲤形目鲤科最多,占总数的58.3%.通过解析时空动态变化与局域栖息地条件对鱼类群落的影响,发现季节因素对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而鱼类群落所在空间位置(上游坝,下游坝)对群落结构差异具有较显著影响,其中上游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下游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多度决定了这种差异;而3个栖息地变量(溶解氧浓度、电导率和流速)均对鱼类群落特征具有显著性影响.栖息地环境差异对河流上、下游鱼类群落的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下游样点鱼类的捕获重量、捕获数量、密度、多样性明显下降,推测利用低头坝养鱼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头坝 养鱼 局域栖息地 鱼类群落特征 时空格局 乌龙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及发展预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仁勇 陈敏敏 +7 位作者 万晓玲 唐斌 郝玉江 梅志刚 范飞 王克雄 王丁 郑劲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3-1700,共8页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 为了科学评估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多样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24头活体长江江豚的血液样本及42头搁浅死亡长江江豚的组织样本,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ottleSim软件对该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10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80、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3、期望杂合度(He)为0.664,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核DNA遗传多样性;在剔除死亡个体后,平均等位基因数下降至5.50,并且死亡个体在3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3个稀有等位基因,表明非正常死亡将导致鄱阳湖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保持当前有效种群(Ne=62)和雌雄性比(0.87:1),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将快速下降;而要实现100年内保存90%以上遗传多样性的目标,则其有效种群至少需要200头或者实际种群数量超过1000头。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发展预测 保护建议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河岸对长江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敏敏 刘志刚 +3 位作者 黄杰 连玉喜 杨晓鸽 于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5-952,共8页
长江江豚主要栖居在近岸浅水水域,喜好泥沙质类型的河岸。但在长江干流,有很多自然河岸被固化,河岸固化给长江江豚分布和栖息活动造的影响仍不甚清楚。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长江干流2个自然河段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做了12次考察,并收集... 长江江豚主要栖居在近岸浅水水域,喜好泥沙质类型的河岸。但在长江干流,有很多自然河岸被固化,河岸固化给长江江豚分布和栖息活动造的影响仍不甚清楚。2016年3月—2017年1月,对长江干流2个自然河段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做了12次考察,并收集了这2个河段岸型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固化河岸对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12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215头次,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17.92±7.09)头次。研究区域的固化河岸约占岸线总长的59%,分析发现,仅约13.9%的江豚分布在固化河岸水域,86.1%的江豚均分布在自然河岸水域。江豚在单位河岸长度的分布数量与该段固化河岸长度所占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r=-0.639,P<0.01)。在自然河岸,分布在近岸50 m水域的江豚占31.8%,而在固化河岸,仅观察到2头江豚活动在近岸50 m水域内。由此可见,固化河岸对江豚的近岸分布有明显影响。调查还发现,安庆城区建设带约10 km江段12次考察均未发现江豚分布,城区建设带可能对江豚栖息已造成严重影响。长江干流的固化河岸所占比例非常高,研究结果提示这可能导致长江干流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加剧,在制定长江江豚保护措施必需慎重考虑此因素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栖息地选择 固化河岸 自然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庆段航道整治对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的时空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敏敏 张康 +4 位作者 张平 严燕 张四刚 王康伟 于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42-4249,共8页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威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航道整治工程是导致江豚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可为江豚栖息地管护提供有益信息。...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威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种群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航道整治工程是导致江豚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可为江豚栖息地管护提供有益信息。通过对湖口-吉阳矶水域江豚数量和分布的持续调查,分析了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江豚的影响。12次目视调查共在研究水域发现江豚258群次613头次,工程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67.0±24.3)头次、(35.6±22.2)头次和(50.0±2.8)头次。在主要施工区共发现江豚79群次185头次,施工前、施工期和初步运行期单次考察分别平均观察到江豚(18.60±12.03)头次、(10.4±7.3)头次和(20.0±4.2)头次。工程不同时期主要施工区江豚的数量及占比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施工区S2和S3工程段施工期江豚平均分布密度((0.18±0.17)头/km、(0.04±0.08)头/km)较施工前((0.62±0.16)头/km、(0.40±0.29)头/km)显著下降,S5和S6工程段施工期平均分布密度((0.22±0.31)头/km、(0.36±0.28)头/km)的下降较施工前((0.28±0.43)头/km、(0.78±0.81)头/km)没有显著差异。运行期S2、S5和S6段江豚分布密度虽有较大程度恢复但分布连续性降低,S3段由于主要栖息地被水工建筑高度破坏,江豚分布密度仍停留在施工期水平,江豚向其相邻的非工程段集中。因此,本研究认为航道整治工程短期内不会对主要施工区江豚数量产生明显影响,但工程施工和运行会改变江豚分布格局,江豚向未受水工建筑干扰的栖息地集中,分布斑块化加剧。本研究建议航道整治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对江豚分布格局的影响并注意保持栖息地斑块的自然连贯性,以降低江豚迁移受阻和分布破碎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航道整治 固化河岸 栖息地破碎化 栖息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鲶鱼皮明胶的功能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从虎 孙秀芳 +3 位作者 王慧婷 张笑笑 周颖 吴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119,共6页
以鲶鱼皮明胶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持水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明胶的持水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明胶大分子质量和亲水性使其泡沫性较吐温80差,但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明胶... 以鲶鱼皮明胶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持水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明胶的持水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因明胶大分子质量和亲水性使其泡沫性较吐温80差,但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明胶的乳液呈水包油(O/W)型,其显微形态表明明胶的乳化性与吐温80相当。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大,乳化活性由29.32上升至39.33 m^2/g,乳化稳定性却下降至19.27 min;盐溶效应有助于提升明胶的乳化活性,而盐析效应和静电作用导致乳化稳定性下降;等电点附近,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均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30℃),解吸附和聚集使其乳化活性和稳定性逐渐降低。鲶鱼皮明胶的功能性质分析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鱼 明胶 持水性 起泡性 乳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诊治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志刚 郑爱芳 +3 位作者 陈敏敏 连玉喜 蒋胡艳 于道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4-592,共9页
人工饲养或易地保护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其水体中常含有病原菌且易引起江豚发病,探讨长江江豚的细菌性疾病诊疗方法十分必要。文章利用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结合血液检测结果,对安庆西江围网内一... 人工饲养或易地保护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其水体中常含有病原菌且易引起江豚发病,探讨长江江豚的细菌性疾病诊疗方法十分必要。文章利用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结合血液检测结果,对安庆西江围网内一头患病江豚进行了病原确诊,结果发现患病江豚的致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依据致病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综合患病江豚的整体状况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系统治疗,结果预后良好。研究的成功开展为江豚、海豚等鲸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细菌性疾病 诊断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