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消解-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农产品中纳米铂颗粒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欣 刘天豪 +6 位作者 罗琳 谭鑫源 彭宇晴 王强 杜实之 周耀渝 杨远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铂纳米颗粒在汽车行业中被广泛用作汽车尾气催化剂。随着铂纳米颗粒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它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可能从植物累积进入食物链中。因此,建立一种在农产品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以酶消解的前处理方法结合单颗粒-... 铂纳米颗粒在汽车行业中被广泛用作汽车尾气催化剂。随着铂纳米颗粒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它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可能从植物累积进入食物链中。因此,建立一种在农产品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以酶消解的前处理方法结合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ingle particle ICP-MS,SP-ICP-MS)测定农产品中纳米铂颗粒(PtNPs)粒径分布及颗粒数量浓度。通过优化前处理提取条件,当Macerozyme R-10酶为10 mg、柠檬酸缓冲溶液浓度为5 mmol/L、提取时间36 h时,农产品中PtNPs提取效果较高。PtNPs粒径检出限为20 nm,颗粒浓度检出限为5×10^(5) particle/L,铂颗粒浓度回收率在(81±3)%~(91±4)%,加标后平均粒径(41±3)~(47±2)nm,与50 nm PtNPs标准溶液粒径接近。方法操作简单、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适用于农产品中PtNPs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农产品铂纳米毒性效应提供可靠的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铂 农产品 酶消解 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测定环境水样中20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被引量:15
2
作者 罗洲飞 徐梦薇 +3 位作者 陆静 李炳贤 李海普 杨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3-1933,共11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干扰生物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中天然激素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因EDCs对环境暴露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带来的潜在危害,其已成为当前科学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建立了固相萃取-高...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干扰生物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中天然激素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因EDCs对环境暴露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带来的潜在危害,其已成为当前科学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样中4类EDCs(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烷基酚)的分析方法.水样通过HLB小柱进行固相萃取和纯化,以甲醇和水为正模式流动相,孕激素和雄激素等物质在正模式下响应高;甲醇和0.1%氨水为负模式流动相,雌激素和烷基酚等物质在负模式下响应高.20种EDCs的定量分析通过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分析.各目标物的检出限为0.04—0.51 ng·L-1,定量限为0.13—1.70 ng·L-1,回收率为76.1%—121.6%,相对标准偏差<15%.应用该方法对不同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生活污水)中EDCs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EDCs广泛存在于表层水样中,浓度范围为ND—981.1 n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不同种类茶叶重金属含量调查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楠 杨兆光 +1 位作者 李海普 张兆雪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1436-1439,共4页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湖南省主要茶叶产区的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和茉莉花茶中铜(Cu)、锌(Zn)、硒(Se)、钒(V)、铬(Cr)、钴(Co)、镍(Ni)、砷(As)、镉(Cd)、铅(Pb)的含量进行测定,对照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湖南省主要茶叶产区的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和茉莉花茶中铜(Cu)、锌(Zn)、硒(Se)、钒(V)、铬(Cr)、钴(Co)、镍(Ni)、砷(As)、镉(Cd)、铅(Pb)的含量进行测定,对照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NY 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和NY/T 288—2018《绿色食品茶叶》,结合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茶叶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测茶叶样品中Cu、Cr、As、Cd和Pb含量均在国标限量范围内,1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为Zn(39.15 mg·kg-1)>Cu(17.75 mg·kg-1)>Ni(7.77 mg·kg-1)>Pb(0.62 mg·kg-1)>Co(0.56 mg·kg-1)>Cr(0.36 mg·kg-1)>V(0.21 mg·kg-1)>As(0.08 mg·kg-1)>Se(0.07 mg·kg-1)>Cd(0.059 mg·kg-1)。茶叶中Cu的单项污染指数最高,为0.592。所采茶叶样本中,红茶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0.648),小于0.7,整体来看,所有茶叶样本均属于安全等级,处于清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聚物膜辅助油水乳化液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辉 蒋兰英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含油乳化液是许多行业(如冶金、机械、石化、食品、服装制造、交通运输等)都会产生的排放物。其涉及面广且排放量大,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以减少对工业过程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概括总结油水乳化液的稳定机理和现有处理技术的... 含油乳化液是许多行业(如冶金、机械、石化、食品、服装制造、交通运输等)都会产生的排放物。其涉及面广且排放量大,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以减少对工业过程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概括总结油水乳化液的稳定机理和现有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高聚物材料在辅助实现含油乳化液油水分离方面的新思路和近期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 乳化液分离 筛分 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进展
5
作者 蒋兰英 李振 陈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43-6457,共15页
正渗透(FO)是一种“复活”的膜分离技术。FO过程中水的过膜自发传递及水压低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低能耗、污染小的独特优势。本文在对FO的分离基本原理、膜材料、汲取液的研究前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汇总了全球有关FO... 正渗透(FO)是一种“复活”的膜分离技术。FO过程中水的过膜自发传递及水压低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低能耗、污染小的独特优势。本文在对FO的分离基本原理、膜材料、汲取液的研究前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汇总了全球有关FO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发现状,包括组合工艺的开发、膜污染的防治、汲取液的选择和回收、有价物的回收、工艺技术经济分析以及工程实践等。通过分析指出,FO+生物电化学系统(BES)在水回收的能耗、物耗方面优势显著,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间歇性渗透弛豫(IOR)反冲洗能有效去除膜污染,且过程不需要额外能量和化学试剂,易于操作,值得进一步的探讨。FO的技术经济特性对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非常关键,需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此外,现有商业FO膜的选择性普遍不高,导致汲取液的污染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效率的下降,关于如何有效控制膜的选择性问题仍然需要关注。期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大程度发挥出FO的优势,为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垃圾渗滤液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VM模型评估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食用健康风险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淑慧 高志襄 张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8,共9页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肉中重金属(Cu、Zn、Cr、Cd、Pb)含量,并基于荷兰RIVM(the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体外消化模型模拟口...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湘江干流铜锈环棱螺肉中重金属(Cu、Zn、Cr、Cd、Pb)含量,并基于荷兰RIVM(the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体外消化模型模拟口腔、胃及肠道消化,计算螺肉中Cu、Zn、Cr、Cd、Pb的生物可给性,评估其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螺肉中Cu、Zn、Cr、Cd、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68—116.96、202.51—323.20、4.41—95.93、0.29—16.08、0.12—17.35 mg·kg^(-1),且大多高于水产品重金属限量标准.螺肉中不同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Zn、Cd和Pb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口腔和肠阶段,Cu和Cr在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高于口腔和胃阶段.基于生物可给性的食用健康风险显示,螺肉中5种重金属的目标危害系数(THQ)和综合危害系数(HI)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但其综合致癌风险指数(TCR)均大于1×10^(-4),存在致癌风险.Cd对TCR值贡献率最高,为主要风险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给量 目标危害系数 综合危害系数 综合致癌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