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壳聚糖延缓膜污染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张贤芳 凌琪 +3 位作者 伍昌年 赵秋燕 方涛 鲍超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47-50,共4页
采用两套平行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研究投加壳聚糖对DMBR中污泥混合液特性和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加壳聚糖的反应器对污染物(COD、TN、NH3-N、TP)去除率分别增加4.48%、6.01%、8.64%、13.8%,且膜通量衰减速度、混合液中EPS... 采用两套平行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研究投加壳聚糖对DMBR中污泥混合液特性和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加壳聚糖的反应器对污染物(COD、TN、NH3-N、TP)去除率分别增加4.48%、6.01%、8.64%、13.8%,且膜通量衰减速度、混合液中EPS含量增加趋势、Zeta电位降低程度、小于10μm的粒径所占的比例均小于对照反应器。壳聚糖对控制膜污染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壳聚糖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染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高雅伦 陈广洲 +3 位作者 曹庆峰 程元 丁健 吴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281-288,共8页
以三聚氰胺与工业偏钛酸为原料,采用一步热处理法制备g-C_(3)N_(4)/TiO_(2)复合催化材料,且对其物相、结构、形貌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孔雀石绿(MG)3种染料为降解对象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光照、原料配比、染料... 以三聚氰胺与工业偏钛酸为原料,采用一步热处理法制备g-C_(3)N_(4)/TiO_(2)复合催化材料,且对其物相、结构、形貌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RhB)、亚甲基蓝(MB)、孔雀石绿(MG)3种染料为降解对象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光照、原料配比、染料初始浓度对g-C_(3)N_(4)/TiO_(2)降解染料效果的影响;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探讨其光催化降解染料的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增大,光吸收效率提高,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以原料质量比为1∶1、焙烧温度为500℃、焙烧1.5 h制备的1.0-g-C_(3)N_(4)/TiO_(2)复合材料催化性能较好;采用10 mg 1.0-g-C_(3)N_(4)/TiO_(2),在300 W氙灯的可见光下照射150 min,MB,MG,RhB溶液(10 mg/L)的降解率分别为97.20%,96.60%,92.72%;以10 mg/L MB溶液为例,1.0-g-C_(3)N_(4)/TiO_(2)循环使用5次后MB的降解率仍达93.20%,其具备多次循环利用的能力;1.0-g-C_(3)N_(4)/TiO_(2)在可见光下降解MB溶液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H,降解MG和RhB溶液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光催化材料 g-C_(3)N_(4) T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的实践与思考——长沙“雨水交易”案例
3
作者 张鹏宇 秦莹 +2 位作者 万云 孙柏 朱曙光 《净水技术》 CAS 2022年第8期108-114,共7页
文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现状,以长沙雨水交易案例为引入点,通过分析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技术的可行性,阐明了水权交易和绿色金融等生态价值市场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剖析雨水资源回用场景,解析了雨水交易的综合效益,并给出了雨水资... 文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现状,以长沙雨水交易案例为引入点,通过分析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技术的可行性,阐明了水权交易和绿色金融等生态价值市场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剖析雨水资源回用场景,解析了雨水交易的综合效益,并给出了雨水资源生态价值市场化发展的建议,对推动雨水资源生态价值的市场化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雨水资源 水权交易 绿色金融 市场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绍根 夏晴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机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降解特性得到最佳处理工艺和有机物去除效果,本试验采用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吸附类型及... 为了更好地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机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降解特性得到最佳处理工艺和有机物去除效果,本试验采用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吸附类型及温度和pH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初期吸附现象,30 min内COD被快速去除,去除率达到66.62%,180 min后基本趋近于平稳,COD去除率为80.61%。在温度为35℃、pH为7.0时,吸附吸附量最大,且过程是一个以物理吸附、生物吸附、化学吸附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汽车涂装废水 物理吸附 生物吸附 化学吸附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PLS的强化生物除磷污泥胞内糖原近红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卫华 徐玲 +3 位作者 杨英 严国兵 赵庆 帅磊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3-1060,共8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强化生物除磷(EBPR)过程中污泥胞内糖原的含量,采用4种预处理方法分别对污泥近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并结合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si PLS)进行变量优选,建立光谱吸光度数据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将一阶S-...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强化生物除磷(EBPR)过程中污泥胞内糖原的含量,采用4种预处理方法分别对污泥近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并结合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si PLS)进行变量优选,建立光谱吸光度数据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将一阶S-G(Savitzky-Golay)平滑处理后的光谱等分为20个子区间,联合子区间[10 13 16 19]建立的si PLS模型预测效果最优,预测集的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关系数(rp)分别达到0.0048、0.9105,且该模型的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均大于3.0。一阶平滑处理后的光谱si PLS模型预测精度高、建模变量少,可实现糖原含量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糖原 近红外光谱 Savitzky-Golay平滑法 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煤气化灰渣调理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凌琪 鲍超 +6 位作者 伍昌年 方涛 赵秋燕 孙冰香 张睿 孔张成 杨浩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0-53,共4页
采用改性煤气化灰渣对污泥进行调理,通过测定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上清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含量、Zeta电位,同时结合污泥粒径分析,研究了不同煤气化灰渣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改性煤气化灰渣投加量... 采用改性煤气化灰渣对污泥进行调理,通过测定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上清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含量、Zeta电位,同时结合污泥粒径分析,研究了不同煤气化灰渣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改性煤气化灰渣投加量为污泥干重的20%时,污泥脱水性能达到最好,SRF、CST分别为5.11×1011 m/kg、51.2 s;随投加量增加,污泥上清液中EPS含量减少,Zeta电位减小,调理后污泥粒径中d10增大,而d50、d90减小。改性煤气化灰渣调理脱水性能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构建透水骨架、吸附架桥及静电中作用共同实现的。该研究可为改性煤气化灰渣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煤气化灰渣 污泥脱水性能 胞外聚合物(EPS)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填料延缓DMBR膜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秋燕 宋箭 +6 位作者 伍昌年 方涛 鲍超 孔张成 孙冰香 张睿 杨浩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9-62,共4页
采用两组平行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对比研究投加悬浮填料对DMBR中污泥混合液特性、胞外聚合物(EPS)及膜污染的影响。投加和未投加悬浮填料的反应器分别记为反应器A、B。实验结果表明:运行期间,反应器A混合液中污泥... 采用两组平行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对比研究投加悬浮填料对DMBR中污泥混合液特性、胞外聚合物(EPS)及膜污染的影响。投加和未投加悬浮填料的反应器分别记为反应器A、B。实验结果表明:运行期间,反应器A混合液中污泥浓度、Zeta电位降低与粘度增加程度、膜通量衰减及膜阻力增大速度均小于反应器B,且Zeta电位与蛋白质含量呈强负向相关、而粘度与多糖含量呈强正向相关。由反应器A、B膜基材的扫描电镜可直观地看出,未投加悬浮填料的膜表面沉积大量的污染物,致使膜孔堵塞;而投加悬浮填料的膜表面污染物较少,抗污染性能明显有所改善。在DMBR中投加悬浮填料有利于延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悬浮填料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碱预处理絮凝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昌生 徐锐 刘绍根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59-64,70,共7页
采用4组构造相同的完全混合流态水解酸化反应器,以同等浓度的生物絮凝吸附污泥作为底物污泥,初始pH值为10,分别在温度为15℃、25℃、35℃、45℃的反应条件下,研究温度对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 采用4组构造相同的完全混合流态水解酸化反应器,以同等浓度的生物絮凝吸附污泥作为底物污泥,初始pH值为10,分别在温度为15℃、25℃、35℃、45℃的反应条件下,研究温度对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产物及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45℃时,SCOD第5天即达到最大产量3976.3mg/L,同时VFAs也达到峰值1988.5mg/L。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大浓度VFAs组分中,乙酸和丙酸比重不断增加。45℃时,VFAs组分中乙酸、丙酸分别高达51.25%、26.32%。此外,4组反应温度下,生物絮凝吸附污泥产酸发酵获得碳源的同时均伴随着氮、磷元素的释放,且温度越高,释放越明显。整体而言,35℃反应条件下,生物絮凝吸附污泥水解酸化既可为脱氮系统提供较多的碳源,又能避免过高的溶出氮、磷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酸化 生物絮凝吸附污泥 发酵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的村镇易涝小区雨水系统改造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苏金海 黄鑫 +4 位作者 胡昊 范伟 杜建康 韦伟 朱曙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208-215,222,共9页
以某村镇居民小区内涝防治工程为例,应用SWMM雨水管理模型模拟该小区在多个重现期下雨水系统改造效果,分析雨水管道泄流能力、雨水井最大水深、排放口峰值流量等水力特征;考察增加海绵设施后子汇水区径流量、雨水井最大水深和排放口峰... 以某村镇居民小区内涝防治工程为例,应用SWMM雨水管理模型模拟该小区在多个重现期下雨水系统改造效果,分析雨水管道泄流能力、雨水井最大水深、排放口峰值流量等水力特征;考察增加海绵设施后子汇水区径流量、雨水井最大水深和排放口峰值流量等水力特征,并通过雨水井积水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了雨水井累积雨水量。结果表明:无海绵设施的情况下,改造后雨水管网重现期提升至20 a, GQ32雨水管道泄流能力提升2.70%~22.81%,雨水井最大积水深度下降值为0.024~1.651 m, PFK1水流频率下降4.69%~8.02%,PFK2水流频率下降4.72%~8.12%。增加海绵设施的情况下,改造后雨水井积水深度下降0.020~0.298 m, PFK1峰值流量下降0.051~0.144 m3/s, PFK2峰值流量下降0.043~0.143 m3/s;雨水径流削减率随重现期的增加而减少,最高达28.68%。该研究结果可为村镇居民环境优化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 雨水系统改造 海绵设施 积水深度 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畅 唐玉朝 王品之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42-46,55,共6页
微纳米气泡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水中停留时间长、气液传质效率高、界面电位高和生成自由基等特征。近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中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相对于其他处理技术,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具有良好... 微纳米气泡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水中停留时间长、气液传质效率高、界面电位高和生成自由基等特征。近年来,微纳米气泡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中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相对于其他处理技术,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前景。论文介绍了溶气释气法、分散空气法、电解法等主要微纳米气泡产生方法;概述了微纳米气泡在地表水治理、地下水修复、工业废水治理等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最后对微纳米气泡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产生方法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UASB-SBR-人工湿地处理养猪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同站 李卫华 +2 位作者 张勇 王坤 王健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338-341,408,共5页
为解决养猪废水对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采用改进的自循环UASB-SBR-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工艺,利用产生的沼气搅拌增加反应器中的传质效果,加入经水解酸化的原水用于SBR池反硝化脱氮,采用回收给水污泥中的铝铁盐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出水... 为解决养猪废水对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采用改进的自循环UASB-SBR-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工艺,利用产生的沼气搅拌增加反应器中的传质效果,加入经水解酸化的原水用于SBR池反硝化脱氮,采用回收给水污泥中的铝铁盐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出水氮磷进一步强化处理,试验结果证明可使处理后出水氨氮浓度控制在15~25 mg·L^-1,COD浓度控制在160~200 mg·L^-1,出水各项指标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 人工湿地 UASB-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有机碳源条件下Fe^(2+)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高雅 黄显怀 +2 位作者 李卫华 李婉 叶翠红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6-40,共5页
采用SBR反应器,接种被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Fe^(2+)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实验所用Fe^(2+)的浓度范围是0.002~1 mg·L^(-1)。结果表明,Fe^(2+)对硝化反硝化过程和好氧污泥的颗粒化有一定的影响。当进水Fe^(... 采用SBR反应器,接种被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无有机碳源的条件下Fe^(2+)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实验所用Fe^(2+)的浓度范围是0.002~1 mg·L^(-1)。结果表明,Fe^(2+)对硝化反硝化过程和好氧污泥的颗粒化有一定的影响。当进水Fe^(2+)浓度设置为0.002 mg·L^(-1)、0.5 mg·L^(-1)、1 mg·L^(-1)时,氨氮转化率分别为98.4%、99%、99.2%,Fe^(2+)对氨氮的降解有些许促进作用。然而,Fe^(2+)有利于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生成,但对总氮影响甚微。Fe^(2+)的加入使得好氧活性污泥的Zeta电位变小,且进出水电位差变大,平均粒径变大,对好氧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反硝化 二价铁 SBR ZE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回流比对污水一体化组合工艺的影响
13
作者 杨丹丹 刘晨 刘绍根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36-41,共6页
在常温条件下,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在设定外回流比r=100%前提下,分别设定内回流比R=100%、200%、300%、400%,来研究内回流比的改变对一体化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和脱氮除磷的影响。从而优化内回流比,并依此优化工艺参数,进一步确定... 在常温条件下,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在设定外回流比r=100%前提下,分别设定内回流比R=100%、200%、300%、400%,来研究内回流比的改变对一体化组合工艺有机物去除和脱氮除磷的影响。从而优化内回流比,并依此优化工艺参数,进一步确定一体化组合工艺参数及其处理效果,为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有效的参考。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可实现有机物﹑氮和磷的同步去除。当内回流比在100%~400%之间变化时,内回流比对系统TN去除影响较大,对COD,TP去除影响较小,NH_4^+-N的去除基本不受内回流比的影响。TN去除率随内回流比的增大呈升高趋势,但升高幅度呈递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地区 大学生 PM2.5 暴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厌氧氨氧化启动研究及三维荧光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苏仲 薛同站 +2 位作者 李卫华 王斌 吴若萱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64-70,共7页
传统生物脱氮处理需要大量的外加碳源和能源,厌氧氨氧化可节约脱氮成本。实验选用合肥经开区某污水处理厂的氧化沟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内进行反应。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厌氧氨氧化菌培养阶段,75天... 传统生物脱氮处理需要大量的外加碳源和能源,厌氧氨氧化可节约脱氮成本。实验选用合肥经开区某污水处理厂的氧化沟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内进行反应。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厌氧氨氧化菌培养阶段,75天后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0.6%,亚硝态氮去除率达到了91.3%,总氮去除率达到了81.3%,启动成功;第二阶段在进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有机碳源,此阶段进水COD浓度为90 mg·L^(-1)时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6.7%;第三阶段,将UASB反应器和实验室已有的短程硝化反应器耦合,总氮去除率略微下降但仍能达到78.1%。除测量水质常规指标外,还使用平行因子法分析出水水样中的荧光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UASB SHARON-ANAMMOX 平行因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绍根 李贵敏 +1 位作者 夏姣 罗月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74-78,共5页
为解决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试验利用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通过生物絮凝吸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研究水解酸化液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为解决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试验利用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外加碳源,通过生物絮凝吸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研究水解酸化液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脱氮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投加水解酸化液的条件下,出水COD、NH4+-N和TN平均值为17.57mg/L、1.27mg/L和10.21mg/L,系统去除率分别达到77.91%、95.48%、64.52%左右;在碳源投配比1:60时,进入前置BAF系统的COD/TN为3.71,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12%和79.80%。研究表明,以絮凝污泥水解酸化液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可显著提高前置BAF生物脱氮性能,且实现絮凝污泥的资源化与减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污泥 水解酸化液 低碳氮比污水 前置反硝化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进水运行方式提高SBR工艺脱氮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晨 杨丹丹 刘绍根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存在有机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新的SBR运行模式(分段进水SBR)得到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模式的优势为可以利用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减少外加碳源,实现脱氮效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比分...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存在有机碳源不足、脱氮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新的SBR运行模式(分段进水SBR)得到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模式的优势为可以利用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减少外加碳源,实现脱氮效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传统SBR工艺及分段进水SBR运行模式下对生活污水的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规进水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5.19%,分段进水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64.23%,分段进水对总氮的去除率比常规SBR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率高9.04%;在进水NO_3^--N浓度相近的情况下:常规出水NO_3^--N的平均出水浓度为12.996 mg/L,分段出水NO_3^--N的平均出水浓度为9.982 mg/L,出水NO_3^--N的浓度分段SBR的比常规SBR工艺的低3.014 mg/L;而分段进水SBR与常规SBR工艺对NH_4^+-N、COD在去除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以上可以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分段进水SBR工艺可更好的实现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分段进水 脱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污泥铝、铁盐的回收利用装置的设计与回收效果研究
17
作者 薛同站 王伟伟 贺海浪 《新型工业化》 2019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为资源化利用给水厂剩余给水污泥,本文对给水污泥常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给水污泥的回收利用装置。并对回收条件控制与回收效果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回收给水污泥中的絮凝剂,回用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实现了给水污泥批... 为资源化利用给水厂剩余给水污泥,本文对给水污泥常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给水污泥的回收利用装置。并对回收条件控制与回收效果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回收给水污泥中的絮凝剂,回用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实现了给水污泥批量回收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污泥 回收装置 絮凝剂 批量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海维 周娜娜 +2 位作者 姜宇 朱曙光 鲍立宁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5-8,共4页
以某工厂处理水剩余污泥为菌种来源,经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一株最大耐Pb^(2+)浓度为800 mg/L的耐铅菌株,命名为J2,应用16S rDNA基因测序,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确定其类别,并对其Pb^(2+)去除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J2菌... 以某工厂处理水剩余污泥为菌种来源,经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一株最大耐Pb^(2+)浓度为800 mg/L的耐铅菌株,命名为J2,应用16S rDNA基因测序,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确定其类别,并对其Pb^(2+)去除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J2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细菌;其去除铅的最佳pH值为9、最适接种量为5%、最适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根据J2菌株吸附铅前后扫描电镜结果,结合菌株生长曲线分析,认为J2菌株对铅的去除机理包括前期表面吸附和后期胞内累积或转化2种形式。该菌株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耐铅菌株 筛选 鉴定 吸附特性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源中钙镁元素的含量及pH测定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庆典 李海斌 +1 位作者 任鹏 王澍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95-98,113,共5页
为比较市售饮用水、合肥市自来水、易海水(校园湖水)和巢湖水中钙镁元素含量和pH差异,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钙镁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水和易海水的钙镁元素总量和硬度均高于合肥市自来水,巢湖水的钙元素含量比合肥市自... 为比较市售饮用水、合肥市自来水、易海水(校园湖水)和巢湖水中钙镁元素含量和pH差异,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钙镁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水和易海水的钙镁元素总量和硬度均高于合肥市自来水,巢湖水的钙元素含量比合肥市自来水低16.24%,镁元素含量比合肥市自来水高40.65%。而市售饮用水的钙镁元素总量和硬度均低于合肥市自来水,且两项指标分别与合肥市自来水相差30.95~96.03%和1.20~73.05%,说明合肥市自来水的钙元素含量与市售饮用水存在显著差异。pH测试显示合肥市自来水和湖水均显弱酸性,且大小顺序为巢湖水>易海水>合肥市自来水,巢湖水和易海水的pH分别比合肥市自来水高10.19%和6.15%。市售饮用水中包装饮用水pH最高呈中性,饮用天然水pH最低,且前者比后者高4.95%。通过MINTEQ软件计算钙镁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可知,镁离子比钙离子更容易形成沉淀,且说明钙镁元素含量会影响水体pH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去除水中高浓度溶解锰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满天 唐玉朝 +4 位作者 姚顺顺 黄显怀 杨妍 李卫华 乔龙君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83-89,共7页
采用污泥塘原生污泥在SBR反应器内曝气强化其对高浓度含锰湖泊水和反冲洗回流水中锰的去除;取反应器内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生物学组成;曝气探究稀释一定倍数污泥氧化除锰速率和反应动力学;监测了831 mg/L MLSS反应器连续运行27天... 采用污泥塘原生污泥在SBR反应器内曝气强化其对高浓度含锰湖泊水和反冲洗回流水中锰的去除;取反应器内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生物学组成;曝气探究稀释一定倍数污泥氧化除锰速率和反应动力学;监测了831 mg/L MLSS反应器连续运行27天锰去除能力变化;检测单次反应前后的pH值、浊度、耗氧量(CODMn)其他水质参数变化。结果显示:污泥经一天的培养,次日曝气180 min或更短时间就可使溶解锰浓度下降至0.01mg/L,单项指标优于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MLSS为831 mg/L烧杯外加锰浓度为5.0 mg/L曝气5min溶解锰浓度剧烈下降至3.05 mg/L,之后去除速率变缓,180 min溶解锰浓度下降至0.25 mg/L;微生物氧化去除锰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高通量测序数据显示锰浓度去除率变化与生物学变化无关;反应器连续运行27天生物氧化除锰速率变化不大,除出水浊度升高外,其他水质参数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曝气 溶解锰 去除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