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应用地学与基础研究看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
作者 施德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18,共2页
一九八九年度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组织者,为了突出当前地球科学跨学科渗透的特点,突破以往按专业分组的惯例,独具匠心,在学术上划分了十四个方面,近二百个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80年代后期世界地学研究的前沿动向,引导了地质科学的... 一九八九年度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的组织者,为了突出当前地球科学跨学科渗透的特点,突破以往按专业分组的惯例,独具匠心,在学术上划分了十四个方面,近二百个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80年代后期世界地学研究的前沿动向,引导了地质科学的新潮流.水文地质学被包容到了许多学术问题中去,“渗透”到了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下面大致按应用地学与基础研究两大范畴.谈谈自己对当前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一、应用地学方面1. 水资源管理是应用地学中环境问题的首要问题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面临的危机之一.地下水长期超采以及某种程度上使用不当造成的水质恶化和水量枯竭,不仅使供水有难以为继之虑,也对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 水文地质学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工程地质学生长点:土体微结构力学 被引量:47
2
作者 胡瑞林 王思敬 +1 位作者 李向全 官国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8,共4页
本文认为土体结构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制约作用,土的结构性模型的建立已成为当代土力学前沿性课题。提出的“微结构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将为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空间。文中,作者对“微结构力学”的概念... 本文认为土体结构对其工程性质有重要制约作用,土的结构性模型的建立已成为当代土力学前沿性课题。提出的“微结构力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将为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空间。文中,作者对“微结构力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近期和远期研究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开展本项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微结构力学 内容 技术路线 工程地质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宗祜 刘平贵 +3 位作者 钱方 闵隆瑞 王强 宗冠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8,共18页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质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进...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质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第四纪下限(N/Q界限)的各种标志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元谋盆地第四纪下限为2.48MaB.P.左右,并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过去对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所谓“元谋组”,实际上是一套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地层。作者根据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划分方案和命名原则,将这套河湖相地层按地层规范定为元谋群,其中的下部地层沿用周明镇最早提议的名称“沙沟组”,上部地层称为“元马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晚新生代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地理环境对土体工程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戈 阎世骏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8-432,共5页
松散土体是自然条件下地壳表层系统不断演化的产物 ,土的生成环境及其演化决定着土体的基本特性。按其所处的地质 -地理环境 ,土体的生成大致可分为同生环境、表生环境和里生环境。地质 -地理环境的不断演化使土体的结构和性质向着差异... 松散土体是自然条件下地壳表层系统不断演化的产物 ,土的生成环境及其演化决定着土体的基本特性。按其所处的地质 -地理环境 ,土体的生成大致可分为同生环境、表生环境和里生环境。地质 -地理环境的不断演化使土体的结构和性质向着差异性、层次性、不规则性、突变性等非线性特征增强的方向发展。遵循生成 -演化为主导、结构 -性质一体化的研究思路 ,本文对我国南方常州市和闽南三角区的软土及天津市和海口市的硬土分别进行了研究 ,并重点讨论了演化环境与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环境 工程特性 固结旋回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沿海经济带地质环境演化及其生态效应的基础研究
5
作者 胡瑞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11期16-17,共2页
沿海地带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学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CCOP(亚洲海湾地区矿产资源勘测协调委员会)、ESCAP(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署)以及IAEG(国际工程地质协会)都已把其工作重心转移到沿海地带(特别是沿海城市)... 沿海地带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学工作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CCOP(亚洲海湾地区矿产资源勘测协调委员会)、ESCAP(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署)以及IAEG(国际工程地质协会)都已把其工作重心转移到沿海地带(特别是沿海城市)的环境地质研究领域,并已在东南亚地区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沿海地带的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地学问题,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 生态效应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环境地质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6
作者 石长青 李孟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2年第3期34-39,共6页
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范例,介绍了一种环境地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心思想是将传统的地质环境分区研究同多级模糊数学评价研究相结合,从服务于区城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建设出发,划分区城环境地质质量小区。
关键词 环境地质 模糊数学 评价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任国林 阎运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7-21,共5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工程地质图(1:4000000)》编图中岩土体类型的划分原则及表示方法。岩体类型主要是根据其成因类型、强度特征及结构类型来划分,分为建造和岩组两级。土体按粒度成分及其特征的工程地质性质划分为粗粒土、细粒土及特征土... 本文论述了《中国工程地质图(1:4000000)》编图中岩土体类型的划分原则及表示方法。岩体类型主要是根据其成因类型、强度特征及结构类型来划分,分为建造和岩组两级。土体按粒度成分及其特征的工程地质性质划分为粗粒土、细粒土及特征土三类,各类再作进一步划分。本文对各类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土体 工程地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方法在灾害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东升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3,共1页
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各层圈的分布和分配、迁移和聚集、共生和演化,均与地壳构造运动有关.不同规模、形态和序次的构造运动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地球化学形迹.因此,地球化学方法。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灾害地质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面临的几个困难
9
作者 李华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就岩土体的不连续性问题,岩体变形破坏的微观机制问题及时空问题,岩体的大变形与小变形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工程地质学 岩土体 变形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类型划分体系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张永波 张云 +1 位作者 陈戈 殷密英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0-204,共5页
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性土体,工程分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作者在充分分析现有分类方案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实验资料为基础,确立了以该类土体中粗砂粒(Φ>0.5mm)百分含量为指标的工程类型划分体系,其... 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性土体,工程分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作者在充分分析现有分类方案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实验资料为基础,确立了以该类土体中粗砂粒(Φ>0.5mm)百分含量为指标的工程类型划分体系,其内容是以粗砂粒含量15%、35%为界限值,将花岗岩残积土划分为残积粘性土、残积砂质粘性土、残积砂砾质土三类。这套分类方案和现有的分类方案相比,在分类方案选择、野外及室内可操作性、分类指标的确定以及分类界限值选择的合理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点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残积土 工程类型划分 粒度成分 风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垃圾地质填埋场址的优选方法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长礼 张云 王秀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8-442,共5页
城市垃圾地质填埋场址的选择涉及到经济、交通运输、地质环境、环境保护等因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以浦东垃圾填埋场最优地段的优选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方法,阐明了城市垃圾地质填埋场址的优选方法及其过程。
关键词 城市垃圾 填埋场 优选法 场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市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朝天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英平 石建省 +1 位作者 甘建军 刘长礼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1期75-79,共5页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汶川8.0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实地调查,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汶川8.0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实地调查,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内地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上的陡坡或陡崖部位,并沿龙门山断裂带、嘉陵江水系及交通路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地震力和断裂构造带对地质灾害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层岩性对灾种起关键性的作用,滑坡多发育在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分布区,崩塌多发育在灰岩、砂岩等硬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崩塌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汶川8.0级地震 广元市朝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堆放场对地质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红旗 费瑾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渗滤试验、污染物化学动力学转化试验,概化建立了上海老港垃圾堆放场以有机氮、NH+4、NO-2、NO-34种离子为污染质的非饱和土层-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联... 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渗滤试验、污染物化学动力学转化试验,概化建立了上海老港垃圾堆放场以有机氮、NH+4、NO-2、NO-34种离子为污染质的非饱和土层-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联合数学模型,应用所建联合数学模型对上海老港大型垃圾堆放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垃圾浸沥液发生量、污染质的运移和转化进行了模拟计算和预测分析。预测了垃圾堆放期10年和封场后20年内污染质在非饱和土层-潜水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和排污去向,并得出如果保持目前垃圾堆放状态,其污染范围每年将向内陆含水层扩展90~100m的预测结果。这些预测分析为上海浦东新区垃圾堆放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分析 地质环境影响 垃圾堆放场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上及邻区荒漠化土地地质特征与荒漠化防治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智佩 岳乐平 +4 位作者 薛祥煦 杨利荣 王岷 聂浩刚 王飞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6-442,共7页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蚀作用为主的砾漠化,以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盐渍化。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荒漠化土地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粒度组成,轻度沙漠化和砾漠化以及盐渍化(湖相沉积)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更高,<63μm的颗粒含量可达90%以上,在风暴来临时具有更大的沙尘释放潜力;相反,严重沙漠化和砾漠化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较低,<63μm的颗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条件下释放沙尘潜力也较小。结论在重视保护和治理已经严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正在发生荒漠化的或者潜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湿地、裸露的湖泊滩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砾漠化 盐渍化 粒度组成 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图形图象分析系统在天津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建省 张凤斌 程彦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74-181,共8页
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空间特性,其影响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作者开发的地质灾害图象分析系统(GHMIAS)是以典型地质灾害为主要对象、以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应用性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有独特的... 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空间特性,其影响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作者开发的地质灾害图象分析系统(GHMIAS)是以典型地质灾害为主要对象、以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应用性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有独特的空间分析模型扩充,融矢量、栅格和Windows图形用户对象为一体,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相互转换,具有丰富的制图功能和高质量的制图输出,可以快速生成灾害专题图件。利用GHMIAS对京津唐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大量的应用分析,对天津市区地面沉降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体现出GHMIAS在解决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发生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图形 图象分析系统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 被引量:15
16
作者 沈振区 童国榜 +2 位作者 张俊牌 于淑凤 李银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9-99,共11页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下限位于Ⅲ/Ⅱ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M/G界面。中更新世底界位于Ⅵ/Ⅴ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B/M界面。晚更新世底界位于Ⅷ/Ⅶ孢粉带之间,铀系测年为距今15—17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地质环境 成盐期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三角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分区 被引量:8
17
作者 任国林 林玉山 +3 位作者 任鹰 董美丽 刘花台 史金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8-20,24,共4页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考虑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因素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研究地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相对等级的划分,分出三个等级区,然后,考虑地貌及岩土体特征,进行了环境地质分区。文章介绍了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论...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考虑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因素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研究地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相对等级的划分,分出三个等级区,然后,考虑地貌及岩土体特征,进行了环境地质分区。文章介绍了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论述了各区的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指出土地开发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环境 质量 综合评价 闽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制实用性地学图是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的需要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明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5-57,共3页
一、两类使用者群体需要两类地学图件我国大部分陆地已经完成多种比例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区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量省的、自然单元的或全国性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图件。这些图件都是以模拟地质环境的条件和作用为目的,其任务是构筑... 一、两类使用者群体需要两类地学图件我国大部分陆地已经完成多种比例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区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量省的、自然单元的或全国性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图件。这些图件都是以模拟地质环境的条件和作用为目的,其任务是构筑地质环境的简化模型来反映制图者对于制图区地质条件的基本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图 水文地质 地质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气带土壤溶液的农业生态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瑞敏 侯春堂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4-437,共4页
近年来,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地质环境的植物营养库作用。在“岩土-土壤溶液-植物”养分循环系统中,包气带土壤溶液是联结地质环境与农业植物有机体之间的纽带或桥梁,在养分元素的“供给-输送-消耗... 近年来,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地质环境的植物营养库作用。在“岩土-土壤溶液-植物”养分循环系统中,包气带土壤溶液是联结地质环境与农业植物有机体之间的纽带或桥梁,在养分元素的“供给-输送-消耗”系统中起着养分转换、养分输运和调节养分动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液 农业生态地质 养分循环系统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煤田大柳塔矿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贾秀梅 孙继朝 +1 位作者 周骏业 董玉良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7-357,共1页
查明大柳塔井田地下水的补迳排和各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等水文地质条件,是了解本区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前题,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为深化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分析... 查明大柳塔井田地下水的补迳排和各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等水文地质条件,是了解本区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前题,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为深化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在系统收集、综合分析水化学资料(59组)的基础上,作者分别于1995年8月和1996年4月配合野外调查,平行采集水化学样25组和同位素样24组。运用水化学及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大柳塔矿区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与运移规律,估算了地下水年龄,概化出地下水形成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水化学组成受有限化学风化作用制约,类型较简单。地下水的平均年龄较轻,表明地下水形成径流途径短,循环深度浅,地下水资源量有限。这对认识该区水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柳塔矿区 环境同位素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