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江敏 袁璐瑶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07-212,共6页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在环境中的污染分布、生物累积性、生态毒性及降解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地区水环境的监测中普遍检出PFOS,其质量浓度范围在未检出~458 ng...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在环境中的污染分布、生物累积性、生态毒性及降解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地区水环境的监测中普遍检出PFOS,其质量浓度范围在未检出~458 ng/L;沉积物中的PFOS质量比在未检出~11 ng/g dw;甚至在一些国家的饮用水中也有PFOS检出,质量浓度在0~57 ng/L。研究表明,PFOS能够在生物体内累积并沿食物链逐级放大,具有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性;通过对生物组织内的PFOS检测发现,肝脏中的PFOS质量比较其他组织高,由此推断,肝脏很有可能是PFOS蓄积的主要靶器官。目前,就PFOS的生态毒性研究已逐步深入,通过对一些水生生物和大鼠的毒性试验表明,一定量的PFOS会对试验生物造成器官损伤,并具有一定的免疫、生殖及胚胎毒性。关于PFOS的降解研究目前还较缺乏,微生物降解、超声波降解、化学还原降解等尚处于研究阶段。今后在PFOS对陆生生物的生态毒性研究、新的降解方法寻求这两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全氟辛烷磺酸 污染水平 生物蓄积 生态毒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人工模拟老化及其对生态风险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闵俊杰 鲁仙 +2 位作者 赵志淼 杨慧婷 张饮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25-3238,共14页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因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MPs在环境压力下的老化作用增加了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模拟老化更适用于研究MPs的老化过程和机制.因此,本文总结了光...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因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MPs在环境压力下的老化作用增加了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模拟老化更适用于研究MPs的老化过程和机制.因此,本文总结了光辐照、高级氧化、机械磨损、生物降解和热氧化的5种人工模拟老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其中,光辐照因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高级氧化法因其效率较高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机械磨损仅对MPs产生物理作用,热氧化对温度要求较高且生物降解的耗时较长阻碍了两种方法应用于MPs的老化研究.另外,本文阐述了MPs的结构特征、天然有机物、离子以及添加剂等因素对MPs老化过程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老化MPs的生态风险变化情况,为MPs老化方法和老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环境 人工模拟老化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与生态浮床组合对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罗思亭 张饮江 +3 位作者 李娟英 黄子贤 霍姮翠 董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4,共8页
通过2009年9月—2010年2月测定陆基围隔中水生植物种植密度、浮床水面覆盖率、水质状况、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水生生物生长状况,研究了沉水植物与植物浮床相结合的新型养殖水体净化模式对养虾塘污染原位净化及水质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养... 通过2009年9月—2010年2月测定陆基围隔中水生植物种植密度、浮床水面覆盖率、水质状况、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水生生物生长状况,研究了沉水植物与植物浮床相结合的新型养殖水体净化模式对养虾塘污染原位净化及水质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养虾塘第Ⅴ组围隔(单个围隔面积为3 m×3 m)内栽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4.0 kg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3.0 kg,与种植312株常绿鸢尾(Iris hexagonus)的植物浮床组合,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效果较好,TN、TP、CODMn分别从3.41、0.32、14.34 mg.L-1降至0.79、0.02和11.96 mg.L-1;第Ⅴ组围隔内浮游藻类Margalef指数为4.0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3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显示养殖水体环境较稳定,水质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植物浮床 陆基围隔 养殖污染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饮江 金晶 +5 位作者 董悦 方淑波 段婷 翟斯凡 陈立婧 张曼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6-1374,共9页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带 水岸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水生植物 生境 生态廊道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后滩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底泥的生态修复效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董悦 霍姮翠 +4 位作者 谢文博 杜佳沐 罗思亭 王聪 张饮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3,共7页
利用5种不同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中国2010上海世博区后滩湿地底泥进行生态修复,于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沉水植物覆盖度与生物量,以及底泥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与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群落覆盖度、生物... 利用5种不同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中国2010上海世博区后滩湿地底泥进行生态修复,于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沉水植物覆盖度与生物量,以及底泥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与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群落覆盖度、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总体呈升高趋势,且与底泥OM、TN、TP呈正相关;底泥经修复后,OM质量分数、TN和TP质量比分别比背景值降低61.9%~79.7%、78.7%~83.9%、32.3%~42.7%;底泥有机指数从IV级(有机污染)降至II级(较清洁),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2010年8月各净化区沉水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均高于2009年8月,1区的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群落以及2区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营养物的去除效果较其他净化区显著;底泥OM质量分数、TN质量比在垂直的0~30 cm内分布较一致,TP质量比在0~15 cm内降低,在15~30 cm内升高。研究表明,后滩湿地沉水植物群落系统对底泥营养盐修复效果明显,沉水植物群落逐渐趋于稳定,具有一定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城市湿地 水体底泥 沉水植物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蟹、沉水植物与生态浮床组合种养模式效果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文晓峰 张饮江 +2 位作者 黎臻 金晶 段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38-142,共5页
通过传统青虾+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3种养殖模式,研究了生态浮床组合系统在虾蟹养殖中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对虾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的池塘水体净化效果较其他两... 通过传统青虾+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3种养殖模式,研究了生态浮床组合系统在虾蟹养殖中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对虾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的池塘水体净化效果较其他两个池塘更为明显,在虾、蟹混养与生态浮床组合养殖模式下,浮床植物鸢尾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吸收效果较好,养殖过程中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盐、CODMn基本保持稳定并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叶绿素a为5μg/L,水质控制效果明显;并且虾产量达850 kg/hm2,蟹产量达930 kg/hm2,综合效益高于传统单养青虾或传统虾蟹混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蟹混养 沉水植物 生态浮床 种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质评价方法对上海世博会后滩生态水系水质的评价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悦 张饮江 +4 位作者 王聪 金晶 杜佳沐 谢文博 何培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8-351,共4页
城市景观生态水体水质评价对水域环境质量提高,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运用,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评价方法尚无定论。本研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比较分析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后滩... 城市景观生态水体水质评价对水域环境质量提高,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运用,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评价方法尚无定论。本研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比较分析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后滩生态水系在该年的全年水质。2种评价结果均显示水质由黄浦江的V类水净化为后滩生态水系出水口的Ⅰ~Ⅱ类水,较为客观地反映水质总体变化趋势。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的水质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的水质情况较为稳定,较符合理论与客观事实,更适合于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博会后滩公园 水质评价 水体生态修复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标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物实验生态室与水生态环境的构建
8
作者 张饮江 黄子贤 +2 位作者 王振根 王睿 董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145,共5页
根据水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建立水生物实验生态室的4种实验水槽系统与3种水质调控系统。通过4年来,多种鱼、虾、蟹、贝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布置合理,水槽和水质符合其生长与繁殖环境实验条件,整体设计达到水生物... 根据水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建立水生物实验生态室的4种实验水槽系统与3种水质调控系统。通过4年来,多种鱼、虾、蟹、贝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布置合理,水槽和水质符合其生长与繁殖环境实验条件,整体设计达到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建设要求,提高了人们对水生物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效率,有利于管理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物实验 实验生态 实验水槽 水质调控 水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河流浮游动物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晟曼 何培民 +6 位作者 刘炜 刘金林 陈嗣威 韩政 汤春宇 谭梦 吴美琴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48,共7页
探究城市河道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河流的水质评价和生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上海徐汇区代表性的城市河道进行环境因... 探究城市河道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河流的水质评价和生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上海徐汇区代表性的城市河道进行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2种,其中轮虫25种,桡足类4种,枝角类3种。全年浮游动物优势种12种,包括轮虫10种,桡足类1种,枝角类1种。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导致浮游动物差异显著,浮游动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氮磷比、叶绿素a浓度和溶解氧是影响研究河道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运用水质理化因子、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进行水质污染评价,该河流水质状况属于中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附生菌对绿潮浒苔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0
作者 毕芳玲 赵爽 +3 位作者 栗斌 李爱芹 张建恒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绿潮的迁移与大规模暴发,除了与藻体自身较强抗胁迫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和海域环境条件有关外,也离不开藻际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群落对藻类的生长、消亡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环境条件下,浒苔共附生菌群落结构多样,对藻类的促进作用主... 绿潮的迁移与大规模暴发,除了与藻体自身较强抗胁迫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和海域环境条件有关外,也离不开藻际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群落对藻类的生长、消亡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环境条件下,浒苔共附生菌群落结构多样,对藻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藻体形态建成、生长、营养吸收以及光合作用等过程。在藻华发生过程中,能够帮助藻体高效吸收营养物质,促进藻类增殖,加剧绿潮的形成。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当前绿潮优势种浒苔共附生菌的研究现状,阐述浒苔共附生菌分离技术的建立过程,指出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共附生菌对浒苔生长、繁殖、形态建成等生理特征和绿潮暴发的影响,探寻共附生菌在今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预测、防控绿潮暴发以及资源化利用开辟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 浒苔 共附生菌 多样性 形态建成 生长发育 繁殖 抗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废液分类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1
作者 张曼曼 张饮江 +1 位作者 张乐婷 黎臻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4-240,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的种类、数量与各式各样的废液,以及污染物也逐年增多,较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污水处理厂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针对我国现今实验室废液的污染现状,对实验室废液进行系统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的种类、数量与各式各样的废液,以及污染物也逐年增多,较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污水处理厂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针对我国现今实验室废液的污染现状,对实验室废液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实验室废液类别与特征,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法,防止实验室废液污染环境,危害人们健康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污染 废液 污水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植物辣木籽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饮江 王聪 +4 位作者 刘晓培 董悦 李岩 文晓峰 马海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7,共6页
文章对辣木籽天然净水剂与常用化学净水剂明矾、聚合氯化铝等净水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辣木籽有较明显的净水效果,净水效率与聚合氯化铝相当;确定辣木籽净水最佳剂量为100mg/L;辣木籽粗提取液有良好净水效果,但水体中有机物含量... 文章对辣木籽天然净水剂与常用化学净水剂明矾、聚合氯化铝等净水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辣木籽有较明显的净水效果,净水效率与聚合氯化铝相当;确定辣木籽净水最佳剂量为100mg/L;辣木籽粗提取液有良好净水效果,但水体中有机物含量有所增加;利用不同倍数蒸馏水与NaCl溶液对辣木籽进行处理,10倍NaCl溶液提取辣木籽,降低浊度的效果明显,同时高锰酸盐指数并未增加,采用不同盐溶液提取辣木籽,对水体浊度去除效果相当。因此,辣木籽作为天然净水剂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籽 水体浊度 高锰酸盐指数 净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滴水湖水系环境质量 被引量:27
13
作者 江敏 刘金金 +4 位作者 卢柳 胡文婷 吴昊 邢斌 任治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6-352,共7页
将滴水湖水系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灰色聚类理论,以地表水环境标准和富营养化分级标准为基础建立灰类评价体系,确定聚类指标的隶属度和标准灰类的权重,得到各聚类指标对标准灰类的聚类系数,最大聚类系数关联的等级即水体质量... 将滴水湖水系看作一个灰色系统进行研究,利用灰色聚类理论,以地表水环境标准和富营养化分级标准为基础建立灰类评价体系,确定聚类指标的隶属度和标准灰类的权重,得到各聚类指标对标准灰类的聚类系数,最大聚类系数关联的等级即水体质量等级。2010年,每2周1次对滴水湖水系11个监测点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透明度(SD)及叶绿素a(Chl.a)进行监测,取各指标的年均值,建立灰类评价系统。结果表明:滴水湖水源大治河及引水干道随塘河处水质属于Ⅳ类~Ⅴ类,呈富营养化和极度富营养化状态;闸外引水河芦潮引河段水质类型为Ⅲ类,为富营养化水平;闸内引水河道水质总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类型为Ⅲ类;滴水湖湖区水体质量良好,水质类型为Ⅲ类,呈中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水湖水系 灰色聚类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 富营养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江敏 阮慧慧 梅卫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1-156,共6页
为了解上海滴水湖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以该湖及其引水河道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u、Cd、Pb、Zn、Cr、Hg、As 7种重金属质量比,研究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Haka... 为了解上海滴水湖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以该湖及其引水河道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u、Cd、Pb、Zn、Cr、Hg、As 7种重金属质量比,研究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及PCA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引水河道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年平均质量比普遍高于滴水湖湖区。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滴水湖及其引水河道总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为1 343.44,具有很强的生态危害;各重金属离子生态风险由高至低依次为Cd、Hg、As、Pb、Cu、Cr、Zn,其中Cd与Hg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分别为795.80和471.67,均呈极强生态危害,As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值为44.07,表现出中等生态危害,其他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因此,7种重金属元素中Cd为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滴水湖湖区重金属污染来源可由前3个主成分来反映,第一主成分(Cd、Cr、Pb)贡献率F1为33.126%,主要与已受污染的潮滩底质有关;第二主成分(As、Cu)贡献率F2为18.178%,主要与沉积物自身组成有关;第三主成分(Hg)贡献率F3为14.824%,与其他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及地球化学行为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滴水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生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聪 张饮江 +4 位作者 李岩 文晓峰 董悦 刘晓培 马海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1,128,共8页
植物化感物质由于对藻类抑制的高效性和选择作用性,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有望成为具有应用价值的安全性生物抑藻技术。文章探究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进展,从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超微结构及生长代谢... 植物化感物质由于对藻类抑制的高效性和选择作用性,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有望成为具有应用价值的安全性生物抑藻技术。文章探究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进展,从藻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超微结构及生长代谢、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分析了化感抑藻作用效果的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陆生植物对水华藻、赤潮藻主要藻种的抑制作用,包括草本植物中一些农作物和药用植物以及木本植物中的常见树木,同时对这些陆生植物中所含抑藻物质开展了探索与分析,为开发新的抑藻制剂提供理论指导,深入讨论了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抑制丝状藻的潜在价值,实现了抑藻对象的多元化,提出了陆生植物化感抑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物质 抑藻作用 陆生植物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江蓠杭州湾海域栽培试验及生态因子对藻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霍元子 徐姗婻 +3 位作者 张建恒 韩芳 董丽 何培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3-28,共6页
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了真江篱(Gracilariaverrucosa)栽培试验并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篱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1。真江蓠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 在杭州湾上海金山海域进行了真江篱(Gracilariaverrucosa)栽培试验并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篱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11。真江蓠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盐度为15-25;适宜光照强度在90μmol/(mLs)左右。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真江蓠生长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伊〈0.05),三者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5℃、盐度20和光照强度90μmol/(m^2.s)。海区栽培实验表明真江蓠可在杭州湾海域正常生长,全年平均特定生长率(RSG)为9.4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 栽培 生长率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黄浦江倪家浜口浮游生物调查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饮江 罗思亭 +3 位作者 徐晶 陈立婧 喻臻 何培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共8页
上海市黄浦江倪家浜口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园后滩水系和东方体育中心人工湖的重要取水口,其水体状况直接影响世博园后滩湿地、世博园生活与日常杂用水以及体育中心人工湖水体景观。为评估该地区水体健康状况,为后滩水系和人工湖取水工... 上海市黄浦江倪家浜口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园后滩水系和东方体育中心人工湖的重要取水口,其水体状况直接影响世博园后滩湿地、世博园生活与日常杂用水以及体育中心人工湖水体景观。为评估该地区水体健康状况,为后滩水系和人工湖取水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提供依据,根据2007年2~12月倪家浜口不同潮位调查,分析了该区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物种多样性等。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45属,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等;浮游动物3门32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等。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浮游藻类Shannon-Wiener指数为0.88~2.96,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92~2.98。数据分析表明,生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正比,倪家浜口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处于中-重污染,且夏秋季水质优于冬春季,当天高潮时水质优于低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 倪家浜口 浮游生物 富营养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萍暴发控制技术与机理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饮江 张乐婷 +4 位作者 张曼曼 陈晓君 黎臻 郑天罡 王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5-160,共6页
浮萍科植物过度繁殖与生长达到滋扰水平时,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有效治理。探讨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暴发机理,分析了浮萍暴发对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传统、新兴两个技术领域概述了浮萍暴发的治理对策,展望了... 浮萍科植物过度繁殖与生长达到滋扰水平时,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有效治理。探讨了浮萍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暴发机理,分析了浮萍暴发对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传统、新兴两个技术领域概述了浮萍暴发的治理对策,展望了浮萍暴发控制的新方向、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暴发 控制 除草剂 化感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挺水植物强化底泥抗蚀效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晶 张饮江 +4 位作者 黎臻 卢少勇 段婷 翟斯凡 郑天罡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了定量研究挺水植物根系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通过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菖蒲(Iris ensatavar.hortensis)两种挺水植物在高浊度水体中的生长,探讨植物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对水体悬... 为了定量研究挺水植物根系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通过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花菖蒲(Iris ensatavar.hortensis)两种挺水植物在高浊度水体中的生长,探讨植物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分布格局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模拟风浪扰动水域环境(设置电动搅拌器速度分别为(400±10)r/min、(800±10)r/min、(1 000±10)r/min、(1 200±10)r/min、(1 400±10)r/min、(1 500±10)r/min和(1 600±10)r/min),研究根系对水体沉积物再悬浮的作用。结果表明:1)两种挺水植物均能适应高浊度水体生长,总根系生物量为188.04 g/m2;2)植栽组对水体悬浮物沉积作用显著,浊度控制在8~11 NTU,明显低于未植栽组(p〈0.05);3)低强度扰动(R〈1200r/min)下,植栽组水体沉积物再悬浮受水体的冲击较小,再悬浮量低,水体浊度基本无变化(27~35 NTU),未植栽组再悬浮量较高(从65NTU升至121 NTU),较植栽组浊度起伏明显(p〈0.05);4)高强度扰动(R〉1200 r/min)下,植栽组水体沉积物再悬浮量有所升高,水体浊度升至77 NTU,但仍明显低于未植栽组257 NUT(p〈0.05);5)水生植物根系分布与水体悬浮物沉积、沉积物再悬浮密切相关,水体浊度与根系根长密度(r=-0.503,p〈0.01)、直径(r=-0.326,p〈0.01)、生物量(r=-0.462,p〈0.01)、比根长(r=-0.257,p〈0.05)呈显著性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及其他学科 挺水植物 根系 抗蚀性 悬浮物 沉积物 风浪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域水产养殖废水序批式循环处理与再利用系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岩 张饮江 +5 位作者 马海峰 王聪 董悦 文晓峰 刘晓培 何培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7-302,共6页
运用养蟹塘种植沉水植物,构建原位生态修复塘,对蟹塘周边养殖废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建立"蟹塘-鱼塘"循环水系统,削减养殖废水排放,循环再利用。结果表明:蟹塘水质整年较稳定,主要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指标优于周围鱼塘和河道水质... 运用养蟹塘种植沉水植物,构建原位生态修复塘,对蟹塘周边养殖废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建立"蟹塘-鱼塘"循环水系统,削减养殖废水排放,循环再利用。结果表明:蟹塘水质整年较稳定,主要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指标优于周围鱼塘和河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Ⅲ类;蟹塘对鱼塘与鱼苗塘废水处理效果明显,经20d处理,鱼塘的高锰酸盐指数、铵态氮、总磷、总氮、叶绿素a削减率分别为58%、55%、75%、65%、60%;鱼苗塘的高锰酸盐指数、铵态氮、总磷、总氮、叶绿素a削减率均超过45%,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标准,其中鱼塘铵态氮达到Ⅱ类标准。同时,蟹塘整体水力负荷较大,HRT为30~40 d,处理6 336 m3养殖废水时,水力负荷为0.02~0.03 m3/(m2.d),有效改善水质,能将劣Ⅴ类的养殖废水净化处理为Ⅲ类,并保持相对稳定,体现该养殖污染生态控制集成技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实现"零废水"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循环 生态修复 废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