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汪西林 王云琦 刘喜云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45,160,共5页
为管好、用好专业实验室高新仪器设备,开发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划分为管理类和统计类,共10个模块,分别使用管理类数据库表和统计类数据库表。该系统的应用使实验室资产、资源更加透明、清晰,管理更加... 为管好、用好专业实验室高新仪器设备,开发了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划分为管理类和统计类,共10个模块,分别使用管理类数据库表和统计类数据库表。该系统的应用使实验室资产、资源更加透明、清晰,管理更加细化、规范,为管理数据的准确提取、按需分析做好了准备,使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实验室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类 统计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高磊 饶良懿 +3 位作者 崔飞波 李志斌 杜柳红 刘利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9-1086,共8页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和降雨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雨和暴雨是造成各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在中雨强和高雨强条件下,各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占总产流量的71.94%~73.60%,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80.78%~90.35%。(2)在各降雨类型条件下,各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为:裸地>自然荒坡>人工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的产流产沙最少,能够有效防治该地区的水土流失。(3)各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变化趋势与降雨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土壤含水率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 典型植物措施 产流产沙 坡面 太行山土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石质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抗冲性的影响--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徐佳佳 于占成 +2 位作者 史陇俊 张小侠 张建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为评价北京山区多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也为以后小流域治理和植被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地,采用典型样地调查、野外抗冲性实验和室内样品处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 为评价北京山区多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也为以后小流域治理和植被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地,采用典型样地调查、野外抗冲性实验和室内样品处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和抗冲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加深,各类措施下土壤密度均呈现增大趋势,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现减小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没有明显规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密度、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有改善(侧柏林除外),改善程度由好到差依次为:辽东栎次生林>油松落叶松混交林>石坎梯田>油松林>落叶松林>灌丛;各类措施下土壤颗粒均以细、中粉粒为最多,分形维数显示各类水保措施土壤通透性均较为良好;相比荒地,各类措施下土壤冲刷量显著减小,径流时间延长,冲刷量依次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0.82 kg/cm^3)<侧柏林(1.14 kg/cm^3)<落叶松林(1.30 kg/cm^3)<辽东栎次生林(3.91 kg/cm^3)<油松林(5.96 kg/cm^3)<荆条灌丛(10.88 kg/cm^3),延缓径流冲刷时间由大到小依次为:辽东栎次生林(55.65 s/m)>油松落叶松混交林(46.82 s/m)>落叶松(28.19 s/m)>荆条灌丛(22.39 s/m)>侧柏林(17.48 s/m)>油松林(16.94 s/m)。土壤抗冲性与细、中粉粒体积分数(正相关)、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最为密切,由此推出大根径的根系穿插形成的非毛管孔隙对土壤抗冲性是负效应。综上,油松落叶松林混交林提升土壤蓄水持水性能、土壤抗冲性均显示出很大的优势;石坎梯田效果也较好,是小流域治理应首先考虑的2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物理性质 抗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水土保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志强 李肖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水土流失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分析... 水土流失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了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现状,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布局要点,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土保持理论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长江经济带 战略布局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监测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月 齐实 +2 位作者 鲍斌 孙泉忠 廖章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0-53,57,共5页
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需要,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的主导功能与... 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需要,分析了水土保持功能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的主导功能与监测指标,以及基于小流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多目标监测体系,提出了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监测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路。相关成果与结论可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主导功能 监测体系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的研建与应用——以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春竹 赵天忠 +2 位作者 孙若修 于占成 张建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40,共9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壤质地图及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Arc 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开发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水文效应评价、保持土壤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主沟道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6个功能,本研究将对保持土壤功能评价和主沟道评价2个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基于构建的系统,对北京市房山区最早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蒲洼小流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减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植被恢复是土壤侵蚀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评价较差的沟道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影响沟道环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综合治理 效益评价 土壤侵蚀 沟道水文地貌 评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基杰 饶良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6,共9页
运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选取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长治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能值及主要能值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系统能值投入波动较大,整体呈增加趋势,最低值为2008年的3.91×10^(21)sej,最高值为2011年的4... 运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选取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长治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能值及主要能值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系统能值投入波动较大,整体呈增加趋势,最低值为2008年的3.91×10^(21)sej,最高值为2011年的4.33×10^(21)sej;系统总能值产出呈现整体增加、局部时间段下降趋势,最低值为2010年的5.95×10^(21)sej,最高值为2014年的7.62×10^(21)sej,其中2大主导产业中畜牧业整体呈增加趋势、农业中蔬菜产量不断增加都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能值指标中,净能值产出率均>1、可持续发展指数1<ESI<10,说明长治市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能值理论分析表明,长治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生态和经济向着平衡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效应 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分析 长治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安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齐实 刘卉 +4 位作者 毕超 李月 陈芳孝 李世荣 陆大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8,共10页
水土保持是保障北京市未来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石,以小流域作为最小分区单元实现其功能定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及管理措施,对建立小流域精细化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1 085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 水土保持是保障北京市未来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石,以小流域作为最小分区单元实现其功能定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及管理措施,对建立小流域精细化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1 085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个安全"为目标导向,利用GIS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构建"三个安全"的评价指标,划分了北京市水土保持"三个安全"分区,提出不同分区小流域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北京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水源安全分区中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面积为16%,水源危险占1. 9%;防洪安全分区的主要问题是山洪易发,占24%;生态安全分区的主要问题是生态危险,占17. 2%。认为:以"三个安全"综合得分来分区,其中平原区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和生态危险,山区存在山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风险(占2. 2%)、水质污染-山洪易发(占1%)、水源危险-山洪易发(占0. 9%)的双重风险区域,是需要关注和治理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水土保持 水源安全 防洪安全 生态安全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专家系统研发 被引量:1
9
作者 夏春园 饶良懿 夏静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148,共7页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已成为当前水土保持研究的热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水土保持各类单项或综合治理措施生态效应的评价,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亟需研发专门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专家系统对这一领域积累的... 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已成为当前水土保持研究的热点。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水土保持各类单项或综合治理措施生态效应的评价,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亟需研发专门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专家系统对这一领域积累的大量的专家知识进行快速、智能评价。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领域专家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产生式规则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知识库,并利用可视化开发程序语言VC++将专家系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互集成,研制开发了一个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专家系统,旨在为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提供高效、智能的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效应评价 知识库 专家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志东 齐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3-139,共7页
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地域广袤性和空间差异性,科学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实现水土保持精细、高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作者在分析目前水土保持行业空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空间管理发展需求,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 水土保持具有显著的地域广袤性和空间差异性,科学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实现水土保持精细、高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作者在分析目前水土保持行业空间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空间管理发展需求,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明确体系框架构建的原则与方法,按照纵向宏观、中观和微观,横向自然、业务、行政管理的"3横3纵"结构,构建中国水土保持空间管理体系框架,并针对3个空间尺度的层次定位、内容组成和关联关系进行了论述,从空间管理理念角度为推进中国水土保持现代化管理提供一套空间管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空间管理 单元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谦 关颖慧 刘玉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尺度下红河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82—2022年NDVI数据和3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日气象数据,使用RClimDex模型计算16个极端气候指数,并运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NDVI在年、季、月尺度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1)红河流域NDVI年平均值为0.68,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0.035/(10 a)(p<0.01、R^(2)=0.78);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极端高温事件趋多趋强,极端降水指数中仅连续湿润天数以0.42 d/10 a的速率显著下降,流域整体呈暖干化态势。3)极端暖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极端冷指数的增加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DTR则表现出短期尺度上对NDVI的正向促进作用和长时间尺度下对NDVI的反向抑制作用;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NDVI在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上多表现为负相关。[结论]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NDVI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气温对植被的动态变化起主导作用,极端气温对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高于极端降水,而植被对极端降水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红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变化对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2
作者 王谦 吴新亮 关颖慧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讨玉龙雪山不同海拔剖面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垂直分异规律,揭示水热条件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机制,为山地森林土壤碳库管理及林业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2个温度(10℃,20℃)和3个水分梯度[1... [目的]探讨玉龙雪山不同海拔剖面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垂直分异规律,揭示水热条件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机制,为山地森林土壤碳库管理及林业碳汇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2个温度(10℃,20℃)和3个水分梯度[100%田间持水量(WHC),60%WHC,30%WHC],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对玉龙雪山两种典型海拔森林土壤剖面(腐殖层、表土层、深层)SOC矿化的影响。[结果]温度显著影响腐殖层和表层土壤的SOC矿化速率及累计矿化量(p<0.05),水分主要调控高海拔深层土壤的矿化速率,并影响各剖面的累计矿化量(p<0.05)。此外,高海拔林地深层土壤的SOC矿化显著受水热交互作用影响(p<0.05)。在20℃和60%WHC条件下,SOC矿化最强;30%WHC显著抑制SOC矿化,SOC累计矿化量最低。腐殖层对温度最敏感,低海拔深层土壤的温度响应强于表层。土壤质地及Mg^(2+)、K^(+)含量变化显著影响SOC矿化,是调控不同海拔下温度响应的关键变量。[结论]高海拔森林土壤SOC矿化对温度和水分变化更敏感,水分是限制深层土壤碳释放的关键因子。表层SOC矿化主要受温度驱动,深层则受水分调控。不同土层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受剖面理化性质影响,森林碳循环模型和碳汇管理应重视深层土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矿化 温度 水分 土壤剖面 玉龙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地区不同林分密度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小静 黄海山 +8 位作者 严芝银 邹星晨 贺康宁 程唱 王作枭 李睿 刘婧雯 石正阳 刘仟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了100—400、400—700、700—1000、1000—1500、1500—2100、2100—2500株/hm^(2)6种密度下林地的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孔隙度、饱和导水率(K_(st))、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和包括C∶N、C∶P、N∶P在内的共17个土壤属性指标,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垂直分布特征上:土壤孔隙度,K_(st)和SOC、TN、TP、AN、AK的含量,以及C∶P、N∶P的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容重和pH值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2)在密度分布特征上:土壤SOC、TN、AN含量,C∶P、N∶P的比值随密度增加呈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TP含量随密度增加无显著变化规律,以上这些指标均在密度为100—4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K_(st)和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都在密度为400—7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容重在该密度时达到最小。(3)在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上:研究区土壤C∶P、N∶P的平均值为97.32、7.36,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表明土壤P有效性较低。综上所述,研究区白桦林在低密度(100—700株/hm^(2))时,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相对较好,会更有利于土壤物理结构的稳定和养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林 林分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4
作者 陈祖亮 肖林颖 +1 位作者 王丽娜 周金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56-6769,共14页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明晰其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基于2001—2022年MODIS生态系统蒸散量(ET)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集估算了西南高山...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为明晰其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基于2001—2022年MODIS生态系统蒸散量(ET)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集估算了西南高山峡谷区WUE,并结合气象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探讨了WUE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WUE多年平均值为1.19 gC/kg,整体上呈下降趋势(P>0.05),变化速率为-0.002 gC kg^(-1)a^(-1);空间上,64.97%的区域WUE呈下降趋势,35.03%的区域WUE呈上升趋势,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那曲市和甘孜州的东南部以及凉山州东北部。研究区WUE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ET的增速(2.88 mm/a)总体上高于GPP的增速(1.69 gC m^(-1)a^(-1))。(2)在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WUE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总体上WUE变化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和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受降水和气温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孜州以及那曲市东南部,太阳辐射影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潘高原、藏南地区以及凉山州北部。(3)人类活动对WUE变化的影响高于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0.49%和29.51%。WUE上升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WUE下降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耦合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残差分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仟仟 贺康宁 +6 位作者 左亚凡 程唱 邹星晨 刘婧雯 石正阳 李睿 彭小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 【目的】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NPP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9年,大通县NPP多年平均值为331.77 g/m^(2)(以C计,下同),并以2.29 g/(m^(2)·a)的速度上升,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草原植被对NPP的贡献率最高。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70.10%,显著减少区域仅占0.51%。(2)植被NPP上升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且不同驱动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降水、日照时数、气温分别在大通县东南部、西北部和全部区域与植被NPP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和GDP分别在高海拔草原和低海拔可造林区域对植被NPP有促进作用。(3)在大通县,气温、降水、高程是影响植被NPP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和人口密度分别为2840~3150 m、4.18°~10.80°、441~677 mm、1.18~3.56℃、126~413人/km^(2)时,能有效促进植被NPP增长。【结论】大通县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利于植被生长。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NPP变化的潜在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白桦次生林健康评价——以大通县宝库河流域为例
16
作者 高佳文 左亚凡 +1 位作者 鲁雅雯 贺康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41-5954,共14页
青海省大通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地位显著。在该地区维持主要先锋树种白桦的次生林良好健康状况,利于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对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评价青海大通县不同密度白桦次生林的健康... 青海省大通县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地位显著。在该地区维持主要先锋树种白桦的次生林良好健康状况,利于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对维护区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评价青海大通县不同密度白桦次生林的健康状况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退化天然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选择生产力、土壤质量、林分结构和系统稳定性四个潜变量及变量下的18项观测变量作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此计算不同密度林分的健康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四个潜变量对森林健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4、0.90、0.09和0.70,均达显著水平。权重分析显示,土壤质量的综合权重最高(0.3704),其次是生产力(0.3045)和系统稳定性(0.2880),林分结构的权重相对较低(0.0371)。通过分析不同密度林分的森林健康综合得分,林龄为40—50年的白桦次生林中,密度在300—500株/hm2范围的样地综合得分最高,显著优于其它密度区间;密度过高(800株/hm2以上)会导致健康得分降低。综合来看,白桦次生林维持适中的合理林分密度(300—500株/hm2)能有效维持其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从而维持较好的林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健康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验证性因子分析 白桦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产水量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懋源 齐实 +5 位作者 郭衍瑞 张鹏 赖金林 张林 马路霞 刘少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20-9534,共15页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地表覆盖产品、气候、基岩深度、土壤和地形等数据,运用InVEST模型Annual Water Yield模块模拟了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结合地理探测器(GDM)分析了造成产水量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对q>0.1的因子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分析它们对研究区不同地理位置产水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得到了产水量及其主导因素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urst指数预测了未来短期内产水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和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产水量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波动水平。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产水量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内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岷江流域降水量为最大,金沙江流域蒸散水平最高,怒江流域产水量领先其余三个流域;2)除降水量和蒸散发外,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因子(年均湿度和年均风速)、地形因子(高程)、土壤类型、植被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与社会因子(地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其中降水量、蒸散发、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和地表覆盖类型是产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3)降水、高程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对产水服务的影响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而蒸散发、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展现出较强的负向作用。4)研究区南部区域产水量波动水平高。在未来短期内,研究区95.30%的区域有下降趋势。5)藏东-川西地区不应将盲目提升人工植被覆盖度作为提高产水量首要方案,应注意对天然林的保护和预防石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0年黄河上中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莉茹 毕华兴 +4 位作者 马志瑾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王鑫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目的】河川径流是地表重要的水资源,对其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解析,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的前提。【方法】本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Budyko弹性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和中游近70年(1951—2020年)径流... 【目的】河川径流是地表重要的水资源,对其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解析,是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规划的前提。【方法】本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Budyko弹性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和中游近70年(1951—2020年)径流变化的趋势和成因。【结果】(1)1951—2020年黄河上游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4.04 mm/(10 a),P> 0.05),中游呈不显著减少趋势(4.90 mm/(10 a),P> 0.05);上游、中游年潜在蒸散发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77、2.23 mm/(10 a),P> 0.05);(2)黄河上游和中游198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林草面积的增加,上游、中游年NDVI分别以0.025/(10 a)、0.042/(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P <0.01);(3)1951—2020年,上游和中游年径流量分别以3.46、7.46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P <0.01),并分别在1986年、1990年发生突变;(4)上游和中游径流对降水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潜在蒸散发变化,且径流对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逐年增强,即气候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将更容易引起径流的变化;(5)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导致黄河上游和中游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降水和潜在蒸散,但各影响因子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在上游和中游不同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上游地区降水、潜在蒸散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分别为-14.04%、1.30%、112.73%;中游地区分别为21.54%、3.63%、74.83%。【结论】1951—20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且各因子对径流的影响在不同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和中游不同区间的水资源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Budyko 归因分析 黄河上游和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6
19
作者 廖瑞恩 齐实 +2 位作者 赖金林 唐颖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7,共9页
[目的]确定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区域水力侵蚀的驱动机制,并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和RUSLE模型,利用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随机森林回归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 [目的]确定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区域水力侵蚀的驱动机制,并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和RUSLE模型,利用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随机森林回归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比78.05%以上。(2)整体上,2000—2020年水力侵蚀量变化范围为4.606 3×10^(8)~1.487 4×10^(9) t,多年均值为7.966 4×10^(8) t。降雨侵蚀力因子变化范围为125.11~249.93 MJ·mm/(hm^(2)·h·a),多年均值为186.71 MJ·mm/(hm^(2)·h·a)。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变化范围为0.37~0.70,多年均值为0.48。(3)整体上坡度坡长因子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最高,达到41%,其次是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达到24%,其余是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分别达到16%,12%,8%,且各因子对水力侵蚀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随着水土保持分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结论]西南高山峡谷区侵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南部,藏东南高寒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西北部、东部。坡度坡长因子及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是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藏东—川西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藏东南高寒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和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建议改善此区域植被覆盖,提高土壤抵抗侵蚀能力;滇北—川西南高山峡谷蓄水保土区建议在改善植被覆盖的基础上,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布置适当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西南高山峡谷区 RUSLE模型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入渗水量下刺槐林地优先流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艺琳 毕华兴 +4 位作者 赵丹阳 巩大鹏 王宁 刘泽晖 黄靖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8-456,共9页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是否存在土壤优先流及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对优先流发育程度的影响,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染色形态特征图像并进行特征值的提...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是否存在土壤优先流及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对优先流发育程度的影响,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试验与室内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获取垂直剖面染色形态特征图像并进行特征值的提取,选取基质流深度、染色面积比、优先流比、长度指数、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和染色面积比变异系数6个特征指标,基于均方差决策法定量分析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的优先流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中存在优先流现象,随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路径逐步向侧向发展,优先流斜侧入渗现象明显;(2)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水分呈现非均匀下渗现象;入渗水量为75mm时的优先流比达到47.11%,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3)3种入渗水量条件下的平均最大染色深度分别为25.33、32.20、38.87cm,与入渗水量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向深层运动,有利于优先路径的开启;(4)入渗水量与优先流评价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优先流评价指数75 mm(0.81)>50 mm(0.39)>25 mm(0.36),入渗水量增加促使优先流发育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刺槐人工林 染色示踪 晋西黄土区 入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