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33
1
作者 徐成立 王雄宾 +4 位作者 余新晓 鲁绍伟 樊登星 范敏锐 赵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82,共4页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北京市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多年观测数据以及公共数据对北京市山地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29.36亿元,各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涵养...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北京市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多年观测数据以及公共数据对北京市山地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329.36亿元,各服务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森林游憩>保育土壤>营养物质积累。从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保育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6项功能来看,北京山地各森林植被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排序为灌木林>栎类林>油松林>经济林>侧柏林>阔叶混交林>山杨林>桦树林>刺槐林>落叶松林;从单位面积价值量来看,阔叶混交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最大,其次是栎类林,经济林提供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评估 北京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刺槐林种群的空间点格局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淑燕 岳永杰 +1 位作者 余新晓 刘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6,共4页
根据对北京市密云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人工刺槐林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刺槐种群内,刺槐与其伴生种及不同龄级刺槐个体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种群结构中,刺槐直径和树高分布明显,直径呈截尾正... 根据对北京市密云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人工刺槐林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刺槐种群内,刺槐与其伴生种及不同龄级刺槐个体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种群结构中,刺槐直径和树高分布明显,直径呈截尾正态分布,树高呈双峰山状分布。刺槐种群的空间点格局在所研究的尺度上(35m)呈显著性聚集分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刺槐胸径DBH>22.5cm呈现随机分布,7.5cm<DBH≤22.5cm和DBH≤7.5cm在不同的研究尺度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分布特征。在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上,刺槐种群和油松种群在所研究的尺度上,二者之间关联性为显著性负关联;在所研究的尺度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刺槐7.5cm<DBH≤22.5cm和DBH>22.5cm的空间关联性很弱,7.5cm<DBH≤22.5cm和DBH≤7.5cm、DBH≤7.5cm和DBH>22.5cm之间关联性随着研究尺度的不同,表现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种群 种群格局 点格局分析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油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范敏锐 余新晓 +2 位作者 张振明 于洋 赵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6-48,共3页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北京十三陵林场油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在模拟时设置了本底、CO2浓度加倍、气候变化、CO2浓度和气候同时变化4类8种不同气候情景,其中气候变化设置为温度升高3.5℃、降水增加14%。模拟结果... 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北京十三陵林场油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在模拟时设置了本底、CO2浓度加倍、气候变化、CO2浓度和气候同时变化4类8种不同气候情景,其中气候变化设置为温度升高3.5℃、降水增加14%。模拟结果表明:1970—1988年油松净初级生产力(以碳计)的平均值为387.38g·m-2·a-1,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油松的净初级生产力正向响应了CO2浓度的倍增,但对净初级生产力积累效果不明显。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油松的净初级生产力反向响应了温度升高3.5℃情景,正向响应了降水量增加14%情景,且对降水量的响应十分明显,降水量是控制北京山区油松林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CO2浓度、气候变化情景下,CO2浓度倍增和降水的增加会削弱它们对油松林净初级生产力的积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BIOME-BG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侵蚀模型普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状况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岩 刘宪春 +1 位作者 李智广 朱清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5-171,I0006,共8页
土壤侵蚀普查对于土地资源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测试抽样方法和土壤侵蚀模型在土壤侵蚀普查中的适用性,该文以陕西吴起县为试点,采用1%均匀抽样方法,调查39个抽样单元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使用中国侵蚀预报模型CSLE(Chin... 土壤侵蚀普查对于土地资源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测试抽样方法和土壤侵蚀模型在土壤侵蚀普查中的适用性,该文以陕西吴起县为试点,采用1%均匀抽样方法,调查39个抽样单元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使用中国侵蚀预报模型CSLE(Chinese soilloss equation)估算土壤侵蚀模数,并与基于遥感数据的水蚀分级分类方法进行比较。两种方法估算的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571和5504t/(km2a),但不同分级侵蚀强度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抽样方法在土地利用与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及土壤特性方面获得的信息量大于遥感方法,同时对于区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使用模型估算土壤侵蚀考虑的影响因子与分级方法相比,还包括了土壤可蚀性、坡长因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由此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强度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此,虽然基于抽样方法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土壤侵蚀普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与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抽样 遥感 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分级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2
5
作者 于洋 王海燕 +3 位作者 丁国栋 任丽娜 孙嘉 范敏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80,共5页
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和林分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土壤密... 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和林分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土壤密度增大,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表明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转化和积累。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0<土壤深度(h)≤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数量迅速减少;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细菌的层化比率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其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3类菌种的层化比率均接近2,表明此林分下土壤状况较好。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所占比例最小;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落叶松纯林和落叶松油松混交林。0<h≤60 cm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的相关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微生物数量 层化比率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6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2 位作者 马雯静 田晓玲 崔哲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70,共4页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核桃根系生物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0~60cm的土层中,占整个根系生物量的90.52%;在水平方向上,核桃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核桃1.5m的...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系统核桃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核桃根系生物量较为集中地分布在0~60cm的土层中,占整个根系生物量的90.52%;在水平方向上,核桃根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距核桃1.5m的区域内,占整个根系生物量的70.37%。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其中,细根主要集中分布在垂直方向0~40cm土层、水平方向1.5m的带距内,并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以及距树体距离(水平方向)的增加,根系生物量均呈指数型减少。建立了根质量密度与距树体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关系。根系消弱系数(β)反映出的根系分布特点与根系的实际分布情况相符,可以作为描述核桃根系垂直变化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花生复合系统 根质量密度 根系生物量 空间分布特征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11
7
作者 岳永杰 余新晓 +3 位作者 慕长龙 刘兴良 宿以明 郑绍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8,共3页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比较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比较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及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细根(φ<2mm)生物量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岷江柏Ⅱ>榆树>岷江柏Ⅰ>刺槐。②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单株总根系长度分别为45.87、20.43、9.22、14.08和17.85m,单株总根系干质量分别为39.643、11.867、7.307、6.683、2.900g,相关分析表明根长与根质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③干旱河谷区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的垂直分布格局一致,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体积比与根幅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生物量 比根长 根长密度 根质量密度 根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22
8
作者 高艳鹏 赵廷宁 +3 位作者 骆汉 陈琳 韩愈 王振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66,71,共4页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小,为1.225 9 g/cm3;土壤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分的孔隙度和通气度都大于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孔隙度最大。刺槐林分土壤持水量都要好于农田,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持水性能最好;持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为1 6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饱和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最高,分别为558.12和52.45 mm,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土壤表层蓄水能力好于中、下层;密度为1 8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群落特征及阻沙能力 被引量:12
9
作者 贾丽娜 吴斌 +2 位作者 丁国栋 张宇清 王翔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6-58,63,共4页
植物形态对其阻沙能力大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Krasch)和针茅(Stipa capillataLinn)的野外调查,分析了3种3沙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形态参数与沙舌长... 植物形态对其阻沙能力大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池县3种常见沙生植物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Krasch)和针茅(Stipa capillataLinn)的野外调查,分析了3种3沙生植物群落的主要形态参数与沙舌长度和拦沙面积的相关关系及与其阻沙能力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3种沙生植物群落主要形态参数分别与沙舌长度和拦沙面积呈显著相关,猫头刺、米蒿和针茅的高度与拦沙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793、0.988,而冠幅宽度和长度与拦沙面积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猫头刺和针茅的拦沙面积和沙舌长度都随着冠幅面积和植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米蒿则呈幂指数增加,且猫头刺的阻沙能力大于针茅和米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形态 阻沙能力 拦沙面积 沙舌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2
10
作者 苏薇 岳永杰 余新晓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0,61,共4页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有5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油松种群的密度最大,槲树种群次之,其它种群密度极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中树>大树>幼树。群落个体直径分布与树高分布关系密切,均呈双峰山状分布。油松种群和槲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关系密切,均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种间关系为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油松林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变化,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幼树的聚集程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的聚集程度最小。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或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天然林 群落结构 种群格局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界面土壤水分分布 被引量:9
11
作者 云雷 毕华兴 +2 位作者 任怡 马雯静 田晓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0-73,78,共5页
对晋西黄土区3种典型果农间作界面上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层次变化均非常显著,核桃×花生复合类型和其它两种复合类型(核桃×大豆、核桃×玉米)均有显著差异(P<0.0... 对晋西黄土区3种典型果农间作界面上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层次变化均非常显著,核桃×花生复合类型和其它两种复合类型(核桃×大豆、核桃×玉米)均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整体上均为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平方向上,3种复合土壤水分含量同样存在差异(P<0.05),但总体趋势均为距果树带越近,土壤水分含量越低,土壤水分随着带距的增加,水分增加并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对果农复合分别进行土壤水分与带距、土层深度关系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拟合较好。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3种复合类型的土壤水分影响域主要受植被根系的数量、分布和其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随着深度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农间作 土壤水分 空间分布 影响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振明 宋思铭 +2 位作者 吴海龙 文璐 程黎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层(A,B,C)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泛可里格插值绘制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C层的空间分布图,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层(A,B,C)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泛可里格插值绘制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C层的空间分布图,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分析了植被分布格局和海拔与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A、B、C层均值分别为28.59、12.57、8.63 mg.kg-1,变异系数(Cv)分别为34.03%、29.42%、30.91%,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A、B、C层均值分别为35.79、34.40、31.31 mg.kg-1,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88%、27.55%、29.50%,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A、B、C层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A、B层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在C层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该区域C层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西南部较高,中部偏低;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C层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海拔725 m、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31.8 mg.kg-1和土壤全磷质量分数82、85 mg.kg-1是影响该区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分类回归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林分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学良 朱清科 +3 位作者 赵彦敏 王露露 马欢 刘蕾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通过调查陕北半干旱黄土区不同立地类型下不同混交林中沙棘的各项生长指标,研究不同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沙棘人工林的稳定性评价和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阴坡沙棘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比纯林好,尤其是刺槐沙棘混... 通过调查陕北半干旱黄土区不同立地类型下不同混交林中沙棘的各项生长指标,研究不同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沙棘人工林的稳定性评价和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阴坡沙棘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比纯林好,尤其是刺槐沙棘混交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而阳坡沙棘纯林的林分结构较合理;阴坡和阳坡枯立木密度与林分总密度相关性都较强,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阴坡沙棘新梢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刺槐沙棘混交林、沙棘纯林、油松沙棘混交林,阳坡为油松沙棘混交林最高、沙棘纯林最低;沙棘林的累积生物量在阴坡和阳坡分别以山杏沙棘混交林和刺槐沙棘混交林最大,都以油松沙棘混交林最小,与当年新梢生长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98、0.585。(3)沙棘林分更新阴坡以沙棘纯林和刺槐沙棘混交林较好,阳坡以刺槐沙棘混交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好,与沙棘林分结构和生长状况的规律不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阴坡还是阳坡,沙棘与刺槐混交均有利于沙棘的生长,且更新能力较强,可以做为沙棘纯林的改造目标,促进沙棘群落持续稳定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林分结构 新梢生长量 更新能力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亚热带天然混交林林冠截留效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春霞 王玉杰 +2 位作者 王云琦 王冉 胡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4,共6页
以位于西南亚热带的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4—10月期间的60场林冠截留观测资料,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6—8月份的17场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总降雨量1 086 mm,林内穿透雨总量... 以位于西南亚热带的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4—10月期间的60场林冠截留观测资料,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修正的Gash模型对6—8月份的17场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总降雨量1 086 mm,林内穿透雨总量、干流量、截留量分别为806.6、2.0、277.4 mm,分别占降雨量的74.30%、0.18%、25.50%;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但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林冠蓄水达到饱和时所需的最小降雨量为2.53 mm;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对树干流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混交林在低雨量级(0~5 mm)时,不会产生树干茎流;饱和林冠截留量为26.1 mm,达到饱和林冠截留的降雨量为46.8 mm,当降雨量小于2.5 mm时,林冠截留率可达100%,当接近或超过50 mm时,林冠截留率趋于稳定;应用模型模拟的林冠截留量比实测值高出3.69%,模拟的林内穿透雨和干流量分别低于实测值的1.24%和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混交林 林冠截留 修正的Gash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樟子松细根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新星 赵国平 +4 位作者 史社强 丁国栋 赵媛媛 邓继峰 高广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9,共4页
采用根钻取样法对陕西榆林樟子松细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细根根质量密度随着距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细根集中分布在0~150 cm内,超过细根总生物量的50%。细根生物量在南北东西方向上都有差异,南方最少,北方最多,东... 采用根钻取样法对陕西榆林樟子松细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细根根质量密度随着距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细根集中分布在0~150 cm内,超过细根总生物量的50%。细根生物量在南北东西方向上都有差异,南方最少,北方最多,东西相差不大。在垂直方向上,细根根质量密度在0~10 cm的土层中很小,10~120 cm的土层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10~40 cm的土层中细根生物量超过总细根生物量45%。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10~70 cm的土层中与细根根质量密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细根 分布特征 陕西榆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生态垫对沙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文森 耿玉清 +2 位作者 王小平 胡剑非 胡东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71,共4页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高沙地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解生态垫对沙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北京顺义双青林场采集覆盖生态垫土壤和对照土壤,对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高沙地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解生态垫对沙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北京顺义双青林场采集覆盖生态垫土壤和对照土壤,对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生态垫36个月后,0~5cm土层的土壤全氮、碱解氮、硝态氮以及速效钾质量分数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6%、16%、20%和37%(p<0.05);同时生态垫也使0~5cm土层土壤易氧化碳(333mmol·L-1中性KMnO4)和水溶性碳提高了25%和19%,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对于总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覆盖生态垫除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活性外,对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没有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覆盖生态垫对土壤氮和钾养分以及活性有机碳有显著的提高,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垫 覆盖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冬时期树枝弯曲性能的试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淑娟 吴亚明 +1 位作者 徐曼琼 谢宝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3,69,共5页
以初冬时期北京常见的7个树种树枝为试验材料,将树枝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新鲜状态和自然干燥6个月后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出抗弯模量、抗弯强度和应变,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出各树种树枝的含水率、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结果表明,初冬时期... 以初冬时期北京常见的7个树种树枝为试验材料,将树枝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新鲜状态和自然干燥6个月后进行三点弯曲试验,计算出抗弯模量、抗弯强度和应变,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出各树种树枝的含水率、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结果表明,初冬时期各树种新鲜树枝的抗弯弹性模量在1 368~4 327 MPa,干树枝的抗弯弹性模量在2 827~6 174 MPa,干树枝的抗弯模量是新鲜树枝抗弯模量的1.29~2.58倍;新鲜树枝的抗弯强度在35.3~65.3MPa,干树枝的抗弯强度在55.3~178.5 MPa,干树枝的抗弯强度提高了53.1%~73.3%;新鲜树枝的应变因树种差异较大,最大可达6.40%,最小为0.54%,干树枝的应变在0.24%~3.36%,各树种干树枝的应变较新鲜树枝均有减小。统计结果表明,初冬时期树枝的弯曲性能与其含水率密切相关,即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抗弯模量与抗弯强度降低,而弯曲变形增加。在自然环境载荷作用下,新鲜树枝将发生较大弯曲变形,而干树枝可能被直接折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冬时期 树枝 三点弯曲实验 含水率 抗弯模量 抗弯强度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的养分消耗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雪梅 孙向阳 +2 位作者 王海燕 康向阳 王玉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品种S8和二倍体毛白杨品种S1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探讨3种种植密度A1(3 m×4 m)、A2(2 m×4 m)、A3(2 m×5 m)条件下林地土壤养分的年变化及不同土壤层次养分的消长变化情况。对2005—... 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品种S8和二倍体毛白杨品种S1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探讨3种种植密度A1(3 m×4 m)、A2(2 m×4 m)、A3(2 m×5 m)条件下林地土壤养分的年变化及不同土壤层次养分的消长变化情况。对2005—2006年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林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a后土壤pH值略有增加;A1种植密度下土壤全N、碱解N、速效P降低最多,A2密度下全K和速效K消耗最多,A3密度下土壤有机质及全P下降最多。在0<土壤深度(h)≤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N、全P消耗量最大;在40 cm<h≤60 cm土层中,土壤碱解N、全K、速效K消耗较多;土壤中速效P在20 cm<h≤40 cm土层消耗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土壤养分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生菌根菌肥对白皮松光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闫帅 崔明 +4 位作者 周金星 刘玉国 唐夫凯 李桂静 周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2-46,共5页
为研究外生菌根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200、400、600 m L 3个菌肥剂量,干施、湿施2种施用方式,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田间8年生白皮松苗的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合白皮松光响... 为研究外生菌根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200、400、600 m L 3个菌肥剂量,干施、湿施2种施用方式,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田间8年生白皮松苗的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合白皮松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施用菌肥显著提高了白皮松的光合生理特性,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并降低了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菌肥剂量与光合作用间无明显规律;施肥方式中,湿施处理比干施处理更能提高白皮松叶片的光合特性。各处理组在促进白皮松光合作用上,200 m L施肥量、湿施的处理方式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外生菌根 光响应曲线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配置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娜 查同刚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5,80,共3页
以晋西黄土区的油松林、刺槐林和油松刺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植被调查,分析了不同树种配置对林下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晋西黄土区,针阔叶树种的配置更有利于林下层植被多物种的共存;油松和刺槐的搭配种... 以晋西黄土区的油松林、刺槐林和油松刺槐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植被调查,分析了不同树种配置对林下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晋西黄土区,针阔叶树种的配置更有利于林下层植被多物种的共存;油松和刺槐的搭配种植显著提高了森林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和林下植物群落的生物量,这些生态因子的改善又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因此,建议在该地区可适当扩大油松和刺槐混交林的种植面积,在充分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地表植被的物种组成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群落 林下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养分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