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河流水灾害问题及应对 被引量:18
1
作者 谢和平 许唯临 +7 位作者 刘超 杨兴国 谢红强 聂锐华 周家文 安瑞冬 田忠 肖明砾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共14页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等条件,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传承和创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在应对高坝泄洪与防洪安全、高坝工程结构安全、山洪泥沙灾害与滑坡防治、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水灾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1)开发细观实验与模拟技术,揭示了高坝水力学复杂水流现象的细观机理,建立了更加可靠的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的细观水力学体系,并创新地提出了多级泄洪原理与技术;2)原创性地提出了地质力学模型破坏模拟与综合法试验新技术,揭示了高坝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响应机制,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受复杂地质环境及超标洪水等因素影响下高坝-坝基-库水整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3)揭示了山洪与泥沙共同作用下"小水大灾"机制,提出了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降阶防控"技术,将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4)引入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设备与技术实现了滑坡变形监测从"点、线、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整体,提升了水动力型滑坡的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以及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针对滑坡-堰塞坝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滑坡-堰塞湖分类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技术;6)针对西南地区地理、生态与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需水配置和过鱼、梯级水库水温预测成套方法和低温水控制、高坝泄水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的预测与调控等一整套维护水生生物生境的关键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从工程局部及单一水环境领域,拓展到山区流域整体系统并形成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最后,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河流水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需求,提出了变化环境下的水灾害形成与演化、耦合致灾机理与临界判据、水灾害动力灾变机制与演化过程、突变河流的生境-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灾变河流的生态演变机制和新平衡态、水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基础大数据库与云平台、水灾害流域协同管理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山区水灾害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有助于促进下一步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水灾害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泄洪与防洪安全 高坝工程结构安全 山洪泥沙灾害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董建华 张林 +2 位作者 陈建叶 陈媛 胡成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8-82,共5页
针对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岩体材料相似模拟以及结构面相对位移测试问题,首先开展了不同性能岩体变形特性的相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确定了配制岩体模型材料的成分及其制备方法,得到了水泥、石蜡和机油是影响高、中、低性... 针对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岩体材料相似模拟以及结构面相对位移测试问题,首先开展了不同性能岩体变形特性的相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确定了配制岩体模型材料的成分及其制备方法,得到了水泥、石蜡和机油是影响高、中、低性能岩体模型材料变形特性的控制性因素,提出了不同变模岩体材料采用不同尺寸的模型小块体进行精细化模拟。同时,采用应变测试技术,研制了用于获取结构面相对位移的测试仪器,测试时,用应变仪记录不同加载条件下相应测点的应变变化过程,再由埋设之前标定得到了位移和应变系数,即可得出位移变化过程。上述研究成果在小湾拱坝模型试验中的应用表明,所制备的模型材料以及结构面相对位移测试技术是满足模型试验要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岩体相似材料 结构面相对位移 应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模拟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焦军丽 马巍 +2 位作者 裴倩楠 班静雅 杨克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36,共4页
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是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应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此,以四川省宜宾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例,构建了宜宾市岷江一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和水源保护区河段精细的二维水动力... 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是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应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此,以四川省宜宾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例,构建了宜宾市岷江一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和水源保护区河段精细的二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依据水源保护区划分相关技术规范,综合MIKE11模型与经验类比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度范围,同时利用MIKE 21FM模型对拟划定河段的敏感指标在最不利情形下的浓度分布进行精密模拟。结果表明,一级保护区长度以取水口为基点上溯1 000 m和下溯100m,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水域保护区上游边界上溯2 000m,下游边界下溯200m;官桥溪处箱涵的建设是菜坝镇取水口成立的前提条件;取水口所在的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具备单侧划分水源地保护区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型 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 水质模型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补偿式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抗堵塞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桂林 喻黎明 +4 位作者 李莎莎 苏倩 周赟 崔宁博 余兴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1,共8页
为探究压力补偿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以华维节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力补偿灌水器为试验件,测试并评价了11种入口压力(50~350 kPa)下水力性能和3种不同浓度浑水(3、5 g·L^(-1)和7 g·L^(-1))下抗堵塞性能。结果表... 为探究压力补偿灌水器水力性能和抗堵塞性能,以华维节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力补偿灌水器为试验件,测试并评价了11种入口压力(50~350 kPa)下水力性能和3种不同浓度浑水(3、5 g·L^(-1)和7 g·L^(-1))下抗堵塞性能。结果表明:在压力补偿弹片结构和环形迷宫流道结构的共同作用下,灌水器均匀度高、压力补偿性强,流态指数0.006,补偿区间110~350 kPa,起调压力50 kPa,其相对流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呈波动性减小;灌水器堵塞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经过40次灌水后,3、5、7 g·L^(-1)浓度浑水条件下,灌水器的堵塞率分别达到20.8%、29.2%和52.1%,灌水器的抗堵塞性能随浑水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泥沙浓度为5 g·L^(-1)和7 g·L^(-1)时,堵塞率显著上升,而在泥沙浓度3 g·L^(-1)条件下,抗堵塞性能良好,且有效使用时间可延长29.73%~41.89%。研究成果对压力补偿灌水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补偿灌水器 水力性能 抗堵塞 泥沙粒径 灌水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交汇区的水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盛赟 康鹏 +1 位作者 李然 魏娟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18,22,共6页
为开展水流交汇区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进行水流交汇区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建立适用于水流交汇区的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模型采用Weber试验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自由水面、流场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针对交汇区浓度分... 为开展水流交汇区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进行水流交汇区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建立适用于水流交汇区的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模型采用Weber试验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自由水面、流场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针对交汇区浓度分布试验的研究需要,模拟分析了不同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对交汇区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区的范围随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的减小而逐渐缩小直至分离区消失,交汇角、流量比和动量比越小,交汇口上游水位的壅高及分离区内水位的下降程度越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交汇区 数值模拟 两相流 交汇角 流量比 动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白沙河堰塞湖工程地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家文 杨兴国 +3 位作者 李洪涛 周宏伟 曹鹏飞 乔路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2-108,164,共8页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直接和次生地质灾害,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都江堰市白沙河无人区的3个堰塞湖(枷担湾、窑子沟和关门山)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和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堰塞...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直接和次生地质灾害,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是一种典型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都江堰市白沙河无人区的3个堰塞湖(枷担湾、窑子沟和关门山)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和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和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分析表明:堰塞湖是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堵江而形成的,由于山体滑坡方量大,迅速从河谷一侧冲向另一侧,因而形成了一侧高、另一侧低的堰塞坝体型。然后对堰塞坝的渗透稳定性和库岸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堰塞湖的应急处理措施,给出了白沙河无人区3个堰塞湖的后续治理建议。在治理枷担湾堰塞湖和窑子沟堰塞湖的同时,对关门山堰塞湖也应进行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汶川大地震 工程地质力学 地质灾害 堰塞湖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循环荷载下大理岩阻尼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浩楠 徐进 +1 位作者 聂明 刘建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2-76,共5页
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对大理岩在4级不同围压下进行试验,每级围压下分3级动应力进行循环加卸载,得到三轴应力状态下大理岩阻尼比和阻尼系数与不同应力状态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在同一级应力状态下岩石塑性... 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对大理岩在4级不同围压下进行试验,每级围压下分3级动应力进行循环加卸载,得到三轴应力状态下大理岩阻尼比和阻尼系数与不同应力状态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在同一级应力状态下岩石塑性变形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每次动循环岩石的能量耗散随着σmax/σc和围压σ3的增大而增大;同一级围压下,阻尼比和阻尼系数随着动应力振幅增大而递增,且随着围压的增大,递增的速率呈现出变快的趋势;在相同的σmax/σc下,阻尼比和阻尼系数随着围压的增大而递增,且随着σmax/σc的增大,递增的速率呈现出变快的趋势。岩石在高应力条件的循环荷载下,内部微裂纹扩展程度和新裂纹产生的数量和规模以及不可逆塑性变形更大,高应力水平下的每次循环荷载能量耗散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轴循环荷载 阻尼比 阻尼系数 滞回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登水电站燕尾型挑坎挑流消能适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毛栋平 张法星 +1 位作者 钟晓凤 吕鸣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07,共4页
针对黄登水电站泄洪消能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1∶5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传统挑坎(窄缝坎、扩散坎、斜切坎)与新型燕尾坎在黄登水电站表、底孔上的适用性问题,分析了燕尾坎对挑流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窄缝坎相比,燕尾坎对上... 针对黄登水电站泄洪消能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1∶5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传统挑坎(窄缝坎、扩散坎、斜切坎)与新型燕尾坎在黄登水电站表、底孔上的适用性问题,分析了燕尾坎对挑流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窄缝坎相比,燕尾坎对上游来流的适应性更好,挑坎边墙的动水荷载小,在拉近最近挑距、避免对右岸边坡和下游围堰堰脚冲刷的同时,减小了电站尾水区附近水流的波动,水垫塘内底板基岩的冲淤结果满足"护坡不护底"的要求,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尾挑坎 水舌形态 流态 冲淤 黄登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彭清娥 刘兴年 +2 位作者 黄尔 杨克君 赵明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引发暴雨山洪的主要因素除大气降水特性以外还与下垫面森林植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流域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坡面汇流时间公式,以坡面长度、综合糙率、有效降雨强度及坡度的恒定指数形式表征其对汇流... 引发暴雨山洪的主要因素除大气降水特性以外还与下垫面森林植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流域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坡面汇流时间公式,以坡面长度、综合糙率、有效降雨强度及坡度的恒定指数形式表征其对汇流时间的影响,而植被对汇流时间的影响是隐含在综合糙率之中,从而无法直接利用有关植被的高精度遥感资料。本研究基于不同下垫面情况下不同坡度、不同雨强的坡面汇流系列试验,深入分析植被对坡面汇流时间的影响,引入植被覆盖度因子,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植被与坡面汇流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种类(草或灌木)对坡面汇流时间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草植被下的坡面汇流时间大于相应条件灌木植被下的坡面汇流时间;植被覆盖度(草或灌木)对坡面汇流时间存在显著影响,坡面汇流时间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出现明显的增加;降雨强度、坡度对坡面汇流时间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坡面汇流时间随雨强及坡度的增大而出现明显的减小;草及灌木植被覆盖度指数随坡度及雨强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总体上草植被覆盖度指数略大于灌木植被覆盖度指数。随着雨强增大,植被覆盖度指数减小趋势较为明显;随着坡度变缓,植被覆盖度指数有所增大。本研究将植被因子从综合糙率中剥离出来,便于融合植被遥感数据,从而提高坡面汇流时间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种类 植被覆盖度指数 坡面汇流时间 人工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面水压对砂板岩峰后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浩楠 徐进 +1 位作者 刘建锋 聂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3-1057,共5页
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不同围压下砂板岩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并测试破裂岩体试样峰后的天然含水状态强度。对试样破裂面施加4级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分别获得天然含水状态和每级水压下破裂岩体试样的强度。试验结... 在MTS815 Flex Test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上进行不同围压下砂板岩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并测试破裂岩体试样峰后的天然含水状态强度。对试样破裂面施加4级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分别获得天然含水状态和每级水压下破裂岩体试样的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水对破裂岩体强度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饱和软化与水压弱化两方面,即饱和软化作用不随水压的增减而变化和水压力对强度的弱化作用随水压升高而线性增大;主要影响强度参数中的黏聚力,对内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裂隙岩体中静水压力的弱化作用强于动水压力。试验与分析还获得水对裂隙岩体的饱和软化以及静水压力综合作用的定量表达,并对这些成果的工程应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板岩 破裂岩体 峰后强度 饱和软化 水压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砂层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邱玥 魏新平 +1 位作者 廖华胜 李连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年第1期120-123,共4页
针对土壤剖面多呈层状分布的特点,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和层位的有砂层的+土壤水分入渗问题。结果表明,有砂层的土壤不同粒径的夹层和不同层位的砂层都会影响水分的入渗情况。以均质粘土为参照,在相同层位处,粒径越大的夹层... 针对土壤剖面多呈层状分布的特点,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和层位的有砂层的+土壤水分入渗问题。结果表明,有砂层的土壤不同粒径的夹层和不同层位的砂层都会影响水分的入渗情况。以均质粘土为参照,在相同层位处,粒径越大的夹层砂,入渗越快,但入渗量越小;在相同粒径下,夹层越接近地面,入渗越快,入渗量越大。并验证了Green-Ampt和Kostiakov模型在土壤水分入渗中的应用,湿润峰到达夹层上层前入渗强度随时间越来越小,二者呈非线性关系;湿润峰到达夹层下层前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砂层土壤 入渗 层位 Green—Ampt模型 Kostia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低渗砂岩覆压试验渗透率方向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超 谢凌志 +1 位作者 熊伦 王永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8-956,共9页
由于地质成因的不同,岩石渗透率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大小和方向性差异,即呈各向异性的特点。目前,岩石渗透率方向性特征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仍然不足,缺乏岩石渗透率各向异性量化评估。基于国内CCUS场地储层砂岩,沿正交方向钻取岩芯试件若干... 由于地质成因的不同,岩石渗透率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大小和方向性差异,即呈各向异性的特点。目前,岩石渗透率方向性特征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仍然不足,缺乏岩石渗透率各向异性量化评估。基于国内CCUS场地储层砂岩,沿正交方向钻取岩芯试件若干,完成瞬态法覆压渗透率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特低渗砂岩正交方向渗透率随围压(上覆岩层压力)加载呈幂律函数递减,当围压加载至20 MPa以后,正交方向渗透率差异性逐步降低,即渗透率由各向异性逐步向各向同性过渡,且储层砂岩竖向渗透率压力敏感系数普遍低于水平侧向。通过建立一种空间坐标系下渗透率计算模型,将岩石内部渗流规律等效为空间正交方向渗透率模型,并借用统计学标准差定义提出渗透率各向异性系数?k,将不同岩性储层岩石渗透率不均匀性作归一化处理,定量地描述了覆压试验过程中试件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压试验 渗透率 压力敏感性 各向异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群河道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志杰 王丹 +2 位作者 朱明明 聂锐华 杨克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6-91,共6页
为研究河道中植被群的存在及床面糙率对植被群上下游的水流特性产生的影响,分别设计动床与定床情况下的试验,试验中采用木质圆柱模拟植株组成疏密不同的非淹没圆形植被群。通过研究含植被群水流的流速和紊动动能的分布,分析植被群上游... 为研究河道中植被群的存在及床面糙率对植被群上下游的水流特性产生的影响,分别设计动床与定床情况下的试验,试验中采用木质圆柱模拟植株组成疏密不同的非淹没圆形植被群。通过研究含植被群水流的流速和紊动动能的分布,分析植被群上游水流调整长度和尾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试验研究表明:当植被群的直径不变时,植被群上游的水流调整长度与植被群的密度无关,在该试验条件下,床面糙率对其影响可以忽略;提出体积分数φ作为综合表征植被群密度与植被群直径的参数,比较床面糙率与体积分数φ对完整尾流长度的贡献,发现植被群后形成的完整尾流长度L的大小主要与体积分数φ值有关,且φ值越大L值就越小;植被群后的流速分布主要受床面糙率和体积分数φ值影响,稳定尾流长度L1的形成主要与φ值有关,并且在φ=6%附近,L1/D出现最大值;植被群后的尾流结构中一般会出现2个紊动动能的波峰,其位置主要受植被群的密度及床面糙率影响。由于植被群密度的不同,尾流结构中水体的能量交换和横向剪切层的发展也不相同,这是影响植被群后的流速恢复至正常流速的位置和稳定尾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所得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床面糙率下水流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 尾流 体积分数 动床 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槽中闸门瞬时溃决时上下游水深及流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家俊 王波 +3 位作者 刘文军 马晓 陈云良 伍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1,共5页
鉴于研究水库溃坝时溃坝波传播过程及流量变化规律对大坝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做了30组工况下的平底无阻力矩形水槽瞬时溃坝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瞬时溃坝后下游无水时的溃坝波呈反"S"型向下游演进,下游有水时会有相... 鉴于研究水库溃坝时溃坝波传播过程及流量变化规律对大坝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做了30组工况下的平底无阻力矩形水槽瞬时溃坝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瞬时溃坝后下游无水时的溃坝波呈反"S"型向下游演进,下游有水时会有相对稳定的激波区产生;渐进流区水力特性仅受初始上游水深影响,而激波区水力特性除受上游水深影响外,还受初始下游水深比的影响,随着下游水深的增大,所涌起的激波区范围越广水深越大,但溃坝流量越小。研究结果为大坝或水闸设计及其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模型试验 瞬时溃坝 水深比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渠收缩段水深变化规律模型试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乔木 张法星 +1 位作者 薛顺民 刘善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0-143,共4页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收缩段内水深变化规律进行观测,分析了收缩角、底坡及流量的变化对收缩段内流态影响,总结出三者对水深变化及水面波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收缩段出口Fr随收缩角和流量的变化关系。根据动量定理推导了收缩段内壅水水...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对收缩段内水深变化规律进行观测,分析了收缩角、底坡及流量的变化对收缩段内流态影响,总结出三者对水深变化及水面波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收缩段出口Fr随收缩角和流量的变化关系。根据动量定理推导了收缩段内壅水水深的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得到的收缩段内水深与试验测得水深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模型试验 明流收缩段 水面波动 动量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耦合算法的海底滑坡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景路 郭颂怡 赵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8-394,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建立描述水与颗粒相互作用的耦合算法,用以分析海底滑坡的动力学特性。通过颗粒堆积体坍塌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分析了不同初始高宽比的水下坍塌过程,并与空气中的坍塌过程进行详细对...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建立描述水与颗粒相互作用的耦合算法,用以分析海底滑坡的动力学特性。通过颗粒堆积体坍塌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分析了不同初始高宽比的水下坍塌过程,并与空气中的坍塌过程进行详细对比。研究表明:该耦合算法可以较好地描述海底边坡的失稳、流动、堆积过程;水下滑坡体与水体会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在颗粒由垂直下落转为水平流出时,会在水中形成涡旋;在高宽比较大的情形下,水中涡旋会明显改变颗粒最终堆积的表面形态;水中滑坡的移动距离较小、堆积厚度较大、表面松散介质易受水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离散单元法 耦合 海底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泥沙共存对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玲 李嘉 黄文典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4-38,共5页
针对不同粒径泥沙对于含沙水体内污染物生物降解有不同的影响,以经稀释的生活污水为模拟污染物,以天然河流细颗粒泥沙为试验材料,采用BOD浓度衰减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组泥沙的多种工况条件下含沙水体内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含不同粒径... 针对不同粒径泥沙对于含沙水体内污染物生物降解有不同的影响,以经稀释的生活污水为模拟污染物,以天然河流细颗粒泥沙为试验材料,采用BOD浓度衰减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组泥沙的多种工况条件下含沙水体内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对含不同粒径组合试验水样的降解动力学过程、五日生化需氧量、半衰期和降解速率常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不同粒径泥沙共存对含沙水体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污染物条件下,含沙水体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不同粒径组合条件下,各试验水样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半衰期和降解速率常数等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粒径泥沙共存对含沙水体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 泥沙粒径 生物降解 溶解氧 一级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元法的离心泵内流场及磨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田田 支嘉才 +3 位作者 杨具瑞 谢汭之 喻黎明 崔宁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1,共7页
利用离散单元法与流体动力学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入口流速(0.6、1.2、1.7 m/s)和额定转速(2650、2800、3000 r/min)下单级离心泵内部流场变化、磨损部位、磨损量、输送能力。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叶片尾部易发生空化现象,入口流速对叶... 利用离散单元法与流体动力学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入口流速(0.6、1.2、1.7 m/s)和额定转速(2650、2800、3000 r/min)下单级离心泵内部流场变化、磨损部位、磨损量、输送能力。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叶片尾部易发生空化现象,入口流速对叶片空化现象、出水管道滞留区域产生的影响大于转速的;9种工况下离心泵最大磨损量出现在叶片尾部,转速从2650 r/min变化为3000 r/min时,磨损最严重的部位由叶片1、4尾部变为叶片1、2尾部,叶轮叶片为离心泵磨损最严重的部件,占离心泵总磨损量的38.10%~49.41%;离心泵内沙粒平均停留时间表明,流速对离心泵输送性能的影响大于转速的,入口流速0.6m/s、1.2m/s、1.7m/s下沙粒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144、0.068、0.052 s,说明随着流速的增加,离心泵输送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离心泵 内流场 磨损 计算流体动力学 离散元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没出流泄洪洞通风井进气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盼 张建民 李君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38,142,共5页
泄洪洞通风井进气量涉及水头、体型和流态变化,较难准确计算。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高速淹没出流的短泄洪洞中闸室通风井的进气量Q_a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游库区水位H和通风井面积A_a一定时,随着泄洪洞闸门相对开度... 泄洪洞通风井进气量涉及水头、体型和流态变化,较难准确计算。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高速淹没出流的短泄洪洞中闸室通风井的进气量Q_a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游库区水位H和通风井面积A_a一定时,随着泄洪洞闸门相对开度e的增加,通风井的进气量Q_a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闸门相对开度e=0.5时,Q_a出现最大值;通风井面积Aa增加,进气量Q_a略有减小,当通风井面积A_a增大至400%时,进气量Q_a仅减小不足20%。基于水跃理论推导出适用于计算高速淹没出流短泄洪洞通风井进气量的估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观测结果基本吻合。成果对类似工程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淹没出流 泄洪洞 进气量 Fr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坝表孔泄流下游消能防冲形式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范鹏源 杨庆 +2 位作者 钟建 李登松 戴光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55-60,共6页
针对中型拱坝下游消能防冲形式的选择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长护坦防护、水垫塘+二道坝和短护坦先冲后护3种布置形式下相应的水力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长护坦方案时,水垫塘内水流流态较差,底板和护岸易失稳破坏;水垫塘+二... 针对中型拱坝下游消能防冲形式的选择问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长护坦防护、水垫塘+二道坝和短护坦先冲后护3种布置形式下相应的水力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长护坦方案时,水垫塘内水流流态较差,底板和护岸易失稳破坏;水垫塘+二道坝方案时,水流流态和各项水力学指标满足要求,但造价较高;短护坦先冲后护方案时,冲坑位置及深度均在允许范围内,该方案的应用会受到拱坝下游地质条件的制约。依据短护坦先冲后护的试验成果,提出初步确定短护坦防护范围的方法。本工程下泄单宽流量较小,根据试验成果及类似工程经验,结合坝址地质和工程造价因素,推荐消能工布置方案为"短护坦先冲后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拱坝 消能防冲 护坦 水垫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