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不同植被下的坡面径流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吕锡芝 康玲玲 +2 位作者 左仲国 孙娟 倪用鑫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13-1117,共5页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的坡面径流及其组分特征,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坡面上不同植被下的径流特征,以期为该区域的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 为研究不同植被下的坡面径流及其组分特征,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坡面上不同植被下的径流特征,以期为该区域的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的林分由于其植被情况、土壤状况、根系等其他条件的不同,其对地表径流、壤中流等径流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其产流量表现为灌木>混交>刺槐>油松,地表径流量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表现为灌木>刺槐>油松>混交,而壤中流量则不同于上述两者,表现为混交>油松>灌木>刺槐。刺槐和灌木径流小区的坡面径流主要形式为地表径流,分别占总径流的95.61%和91.62%;混交径流小区的坡面径流主要形式为壤中流,占总径流的90.86%;而油松径流小区的坡面径流各组分所占比例较平均,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所占比例分别为61.99%和38.01%。降水是径流产流的最主要的来源,尤其是对于季节性降水明显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才会产生径流过程;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有所差异;前期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坡面产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 坡面径流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志慧 姚文艺 +4 位作者 汤秋鸿 杨二 孔祥兵 王玲玲 肖培青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0,共10页
研究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特征,对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15A2H遥感产品,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Sen斜率分析方法,提取区域尺度与像素尺度上的植被LAI变化特征,并基于不同子流域、坡度、坡向及植被覆盖类型,... 研究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特征,对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15A2H遥感产品,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Sen斜率分析方法,提取区域尺度与像素尺度上的植被LAI变化特征,并基于不同子流域、坡度、坡向及植被覆盖类型,对植被LAI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MOD44B遥感产品,利用线性回归和偏相关系数,分析植被LAI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2000—2014年,植被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年绝对变化幅度为0.042,年相对变化程度为2.71%。2)空间上,在黄土高原58.6%的区域,LAI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仅有0.9%的区域LAI呈现显著减少趋势。植被LAI剧烈增加,主要发生在河口—龙门区间,包括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延河。植被在15°~35°的坡度上,LAI变化程度最剧烈,其变化在各坡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和草地的LAI变化程度最剧烈。3)与植被总覆盖度相比,植被垂直维结构与黄土高原植被LAI的变化更为相关,其中树木覆盖度的增加,是植被垂直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产品 黄土高原 植被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固土减蚀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肖培青 姚文艺 张海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2-286,共5页
植被是控制和减弱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系统分析黄土高原植被减水减沙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植被改善土壤特性、植被与土壤抗冲性、植被与土壤抗剪强度、植被... 植被是控制和减弱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系统分析黄土高原植被减水减沙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植被改善土壤特性、植被与土壤抗冲性、植被与土壤抗剪强度、植被减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固土减蚀作用的机理,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植被系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汪明霞 程林 王卫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91,共3页
根据1954—1986年黄土高塬南小河沟人工草地和自然草地径流场小区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土-植被耦合情况下降雨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是草地坡度、植被盖度、降雨强度等综合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提出了在综合因子影... 根据1954—1986年黄土高塬南小河沟人工草地和自然草地径流场小区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土-植被耦合情况下降雨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是草地坡度、植被盖度、降雨强度等综合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提出了在综合因子影响下的西峰地区草业用地侵蚀量预测经验模型。研究发现,40%~60%植被覆盖度是植被对土壤侵蚀起明显干预作用的分界区间,因此西峰地区人工草地植被覆盖度不宜小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覆盖度 典型小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Landsat时空融合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咏梅 马黎 +1 位作者 黄昌 凯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0,共9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精确监测植被的时空变化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ESTARFM时空分辨率融合模型,利用MODIS和Landsat数据获取2008—2016年6~8月陕北黄土高原的Landsat NDVI时序数据,...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精确监测植被的时空变化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ESTARFM时空分辨率融合模型,利用MODIS和Landsat数据获取2008—2016年6~8月陕北黄土高原的Landsat NDVI时序数据,分析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论:①运用ESTARFM融合模型得到的Landsat NDVI数据与真实Landsat NDVI数据在植被信息的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融合结果可以应用于后续植被覆盖度的估算。②2008—2016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特点,植被覆盖等级结构好转;研究区78%的地区植被改善效果良好;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均呈波动增加趋势。③整体上植被覆盖度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其中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因子的响应更为敏感。ESTARFM算法综合了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空间细节表达力和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快速时序变化能力,为陕北黄土高原高精度的植被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ARFM 植被覆盖度 陕北黄土高原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降雨植被耦合对侵蚀产沙影响的临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汪明霞 王卫东 张鹏飞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3期32-34,69,共3页
降雨植被耦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研究地表侵蚀过程的重要内容。根据1954—1986年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人工草地和自然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降雨植被耦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当牧草覆盖度<10%时,极端侵蚀... 降雨植被耦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研究地表侵蚀过程的重要内容。根据1954—1986年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人工草地和自然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降雨植被耦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当牧草覆盖度<10%时,极端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要使植被起到有效的抗蚀作用,其覆盖度不应低于10%;当植被覆盖度>10%时,极端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如果要使植被抗蚀力起主导作用且达到最优效果,则其覆盖度至少要达到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模数 植被覆盖度 临界值 黄土高原典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变化及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攀 姚文艺 +1 位作者 唐洪武 肖培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19,共6页
为揭示细沟形态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选取66、94、127 mm/h三个雨强条件,对20°陡坡坡面进行了坡面水蚀精细模拟降雨试验,选取沟长、沟宽、沟深等指标刻画细沟形态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对细沟长度的影响显著... 为揭示细沟形态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选取66、94、127 mm/h三个雨强条件,对20°陡坡坡面进行了坡面水蚀精细模拟降雨试验,选取沟长、沟宽、沟深等指标刻画细沟形态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对细沟长度的影响显著,细沟宽度变化受降雨历时的影响较大,细沟深度的变化对降雨强度表现出较强的分异规律。2)细沟形态参数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细沟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多维度过程。3)细沟的形成和发展与坡面水沙过程关系密切,细沟形态参数与含沙量、侵蚀速率之间均存在较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该研究可以为细沟侵蚀动态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黄土坡面 细沟形态 产沙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治理途径 被引量:51
8
作者 肖培青 姚文艺 刘慧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94,109,共4页
砒砂岩地区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脆弱、土壤侵蚀最剧烈的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的需求出发,回顾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流失模拟评估。同时,对砒砂... 砒砂岩地区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脆弱、土壤侵蚀最剧烈的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的需求出发,回顾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流失模拟评估。同时,对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途径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达到值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慧 杨二 +4 位作者 左仲国 倪用鑫 鲍宏喆 李莉 肖培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201-205,共5页
[目的]合理测算生产建设项目方案编制阶段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达到情况,指导防治措施布设。[方法]在解读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及其达到值内涵基础上,对目标达到值计算过程... [目的]合理测算生产建设项目方案编制阶段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达到情况,指导防治措施布设。[方法]在解读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及其达到值内涵基础上,对目标达到值计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结果](1)测算6项防治目标达到值,应首先分区给出建设区扰动面积、建筑物及硬化面积、水域及采坑面积、工程与植物措施面积、可绿化面积,以及弃渣总量与实际拦渣量等参数;(2)确定各参数与措施工程量或相关数据的一致性;(3)若测算值不能达到目标值,则应检查目标值设置或措施布设是否有不当之处,并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必要调整与修正。[结论]在按《规范》要求测算6项防治目标达到值时,应分区给出效益计算参数,并确定其与分区措施工程量或相关数据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目标 达到值测算 生产建设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勉 杨二 +4 位作者 李平 鲍宏喆 李莉 申震洲 焦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了解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是坝地泥沙输移过程及规律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不同位置泥沙沉积剖面中各沉积旋回层厚度及粒径组成变化的分析,研究了淤地坝次洪水沉积过程中泥沙的再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坝地内... 了解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是坝地泥沙输移过程及规律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不同位置泥沙沉积剖面中各沉积旋回层厚度及粒径组成变化的分析,研究了淤地坝次洪水沉积过程中泥沙的再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坝地内次洪水泥沙沉积过程为非均匀分布,各沉积旋回层厚度在纵剖面和横剖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早期沉积层厚度的起伏变化要大于后期的起伏变化。坝地泥沙粒径组成以粉粒为主,黏粒、粉粒和沙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6%、58.78%和36.56%。坝地泥沙沉积过程中,各旋回层中黏粒、粉粒和沙粒的平均含量变化较小,但在坝地不同位置,土壤粒径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选。从坝尾到坝前,土壤质地粗化度显著下降,土壤粒径组成呈逐步细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泥沙 淤地坝 沉积旋回 土壤质地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攀 唐洪武 +1 位作者 姚文艺 孙维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41,共7页
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 mm/h、94 mm/h和127 mm/h)条件下,不同细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 为探明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产流产沙的互反馈作用,采用室内模拟降雨和三维地形扫描等手段对细沟形态演变中的水沙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了黄土在不同雨强(66 mm/h、94 mm/h和127 mm/h)条件下,不同细沟发育阶段的水沙过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细沟形态演变过程对产沙的影响较大,而对产流的影响较弱。径流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土体透水性、土壤的结皮作用以及产流方式,坡面产流量有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产沙量的变化过程与细沟发育进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坡面地貌信息熵与产沙量和侵蚀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和0.916,细沟的出现会加剧侵蚀,使含沙量明显增加;不同雨强下坡面产沙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细沟沟网稳定后的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模拟降雨 细沟形态 水沙变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淤地坝建设后小流域泥沙拦蓄与输移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勉 李平 +3 位作者 杨二 鲍宏喆 申震洲 魏鹳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80-86,共7页
了解淤地坝建设后小流域泥沙拦蓄与输移的变化特征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淤地坝的减蚀作用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王茂沟流域1953-2015年不同时段内淤地坝的拦沙量和流域出口输沙量的分析,研究了坝系建设后泥沙拦蓄、输移和侵蚀的... 了解淤地坝建设后小流域泥沙拦蓄与输移的变化特征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淤地坝的减蚀作用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王茂沟流域1953-2015年不同时段内淤地坝的拦沙量和流域出口输沙量的分析,研究了坝系建设后泥沙拦蓄、输移和侵蚀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研究表明,王茂沟流域年均拦沙模数呈减少-增加-再减少的波动变化趋势;流域年均输沙模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953-1986年期间,不同阶段的年均侵蚀模数变化不大,1987年后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治理后期与初期相比,年均拦沙模数、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分别下降了79.3%、90.6%和83.9%。淤地坝建设初期,有效库容对流域拦沙模数和输沙模数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侵蚀性降雨频发和较低的水土流失治理度是侵蚀强烈的主要因素;流域治理后期,侵蚀性降雨及其发生频次的减少,水土流失治理度的提高与稳固,是流域拦沙、输沙和侵蚀产沙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在控制流域侵蚀产沙、减少泥沙输移方面作用显著,但要达到持续有效的作用,坡面治理不容忽视,两者兼顾是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泥沙 流域 淤地坝 泥沙拦蓄 泥沙输移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多尺度地貌单元输沙能力及水沙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玲玲 姚文艺 +3 位作者 王文龙 杨二 陈丽 张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20-126,共7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裴家峁沟为原型观测流域,利用流域内相互嵌套的全坡面径流场、水文站网等观测设施,定量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水沙关系和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坡面尺度地貌单元的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在多年平均时...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裴家峁沟为原型观测流域,利用流域内相互嵌套的全坡面径流场、水文站网等观测设施,定量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水沙关系和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坡面尺度地貌单元的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在多年平均时间尺度上均大于流域尺度地貌单元。当地貌单元空间尺度达到流域尺度时,多年平均径流深随着流域尺度增加而增加,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但在次降雨条件下,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峰值可能出现在全坡面、桥沟一支沟、桥沟或裴家峁沟。2)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水流输沙能力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少,相对于裴家峁沟,全坡面径流场、桥沟一支沟和桥沟的单位水流功率含沙量分别是裴家峁沟的186、77和58倍。3)不同空间尺度地貌单元径流量与输沙模数的水沙关系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且径流量与输沙模数关系随着空间尺度增加更为密切,但随着空间尺度增加,径流量和输沙模数的水沙关系曲线斜率急剧减小。研究成果可为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降雨 水沙关系 输沙能力 不同空间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坡长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玲玲 范东明 +3 位作者 王文龙 杨春霞 杨二 陈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75,79,共5页
通过野外径流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了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坡长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起始时间、止流时间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起流阶段坡长每增加一倍,起流时间不呈比例增加,但止流阶段坡长每延长一倍,止流时间呈比例增加;... 通过野外径流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了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坡长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起始时间、止流时间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起流阶段坡长每增加一倍,起流时间不呈比例增加,但止流阶段坡长每延长一倍,止流时间呈比例增加;2在整个冲刷过程中,4、8、16 m坡长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165、0.170、0.177 m/s,随着坡长的增加,平均流速略有增大,瞬时流速最大值发生在8 m坡长的坡面,4、8 m坡长的坡面径流流速总体上随着冲刷历时波动幅度比16 m坡长的剧烈;34、8、16 m坡长的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54.15、75.32、23.02 g/(m2·min),随着坡长的增加,侵蚀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冲刷过程中4 m和8 m坡长的侵蚀速率陡涨陡落,16 m坡长的变化相对平缓;4坡面产流3 min之内,不同坡长坡面径流的含沙量均出现峰值,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随着坡长增加,含沙量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不同坡长 野外试验 水蚀风蚀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的转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6
15
作者 姚文艺 刘国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3-340,共8页
[目的]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简称"黄河国家战略")赋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使命,分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重大挑战,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河国家战略&... [目的]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简称"黄河国家战略")赋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使命,分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面临的重大挑战,旨在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河国家战略"的需求,结合长期的野外考察和学术研究成果,对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探讨。[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70 a余的持续治理,黄河泥沙显著减少,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1)空间治理不均衡,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2)人工植被系统空间结构雷同化,生态系统不稳定;(3)缺乏景观格局优化配置,难以有效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由"绿"变"稳"的问题;(4)生态治理的功能性机制性问题凸显,影响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水土保持肩负着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新使命,其本身也面临着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传统理论内涵和理念更新的重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严重制约生态治理效益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促进新时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对策。[结论]"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大大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研究应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生态保护治理的一系列关键科技问题,将水土保持战略目标由低标准大面积治理转向精致和精准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 战略目标转变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淤地坝作用下地下水位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乐 殷会娟 +2 位作者 李昭悦 韩金旭 时芳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77,106,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刀劳庆骨干坝为例,采用野外原位观测及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淤地坝作用下地下水位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上下游补排关系及驱动因素,为淤地坝坝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淤...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刀劳庆骨干坝为例,采用野外原位观测及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淤地坝作用下地下水位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特征,揭示上下游补排关系及驱动因素,为淤地坝坝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淤地坝下游和坝区地下水位年最大变幅分别为1.82 m和1.27 m,坝下游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坝区内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2)淤地坝区和下游两观测点地面高差9 m,直线距离478 m,淤地坝地下水位比下游地下水位高7.51 m,淤地坝坝区内地下水补给坝下游地下水;(3)淤地坝下游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形成高峰(非雨季)与低谷(雨季),降雨补给地下水具有时滞性,坝内夏季地下水位上升、其他季节下降;(4)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是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对坝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大于坝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地下水位 降雨 动态演化特征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条件下不同林型对坡面径流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锡芝 康玲玲 +3 位作者 左仲国 孙娟 倪用鑫 吕文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79-83,共5页
为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林型对坡面径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下坡面上的径流及其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对地表径流、壤中流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径流小区产流... 为研究暴雨条件下不同林型对坡面径流及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植被下坡面上的径流及其过程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对地表径流、壤中流的影响存在差异。各径流小区产流时间和滞后时间有明显差异,其中灌木林产流时间明显早于乔木林,其滞后时间也明显小于其他3个乔木林径流小区。4种林型下的地表径流产流过程与降雨过程有明显的相似性,说明产流过程主要受降雨这个起源动力的影响,而不同林型则主要影响其发生、结束时间和产流量,而对整个产流过程曲线的影响不大。相对于降雨和地表径流,各径流小区的壤中流产流过程曲线表现均相对平缓,且产流开始时间和过程曲线明显滞后于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过程曲线,这主要因为土壤的缓冲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坡面径流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径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坝地沉积泥沙颗粒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申震洲 亢晨波 +1 位作者 张宁宁 刘普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探讨黄土丘陵区新的侵蚀环境背景下小流域侵蚀泥沙的再分布特征,为开展和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及产沙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通过分析淤地坝沉积泥沙垂直剖面的泥沙粒径组成变化及分形特征,研... 探讨黄土丘陵区新的侵蚀环境背景下小流域侵蚀泥沙的再分布特征,为开展和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及产沙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通过分析淤地坝沉积泥沙垂直剖面的泥沙粒径组成变化及分形特征,研究了小流域坝前沉积泥沙再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小流域坝地沉积泥沙剖面粒径由上到下依次呈现细—粗的周期分布规律,粗细分布的厚度差异较大,但整体上沉积层厚度随着沉积时间显著降低;沉积泥沙粒径以粗粉粒为主,平均百分含量为51.73%,且坝地剖面各分层的分形维数分布范围介于2.60~2.78;沉积泥沙粗化度变化范围介于0.04~0.37,平均值为0.16。研究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增加,小流域沉积泥沙厚度显著降低,侵蚀泥沙的细颗粒物质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粒径组成 分形理论 淤地坝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 被引量:44
19
作者 姚文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共7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成效与经验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黄河治理国家战略实施中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任务,剖析了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精准集中治理典型区水土流失补强短板、完善提升监测预测体系强化监管、建立新时期水土保持机制推动发展、建设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示范区和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形态及其量化参数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攀 姚文艺 肖培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7,24,共4页
通过黄土坡面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分析了在45,87和127mm/h降雨强度下坡面细沟形态量化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细沟形态量化参数随雨强的增加并不是单一的增加或减少,而是随着侵蚀的发展呈波动变化。裸地1和裸地2由于土壤容重的不... 通过黄土坡面模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分析了在45,87和127mm/h降雨强度下坡面细沟形态量化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细沟形态量化参数随雨强的增加并不是单一的增加或减少,而是随着侵蚀的发展呈波动变化。裸地1和裸地2由于土壤容重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细沟分形维数与长度、密度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非线性量化参数与传统单因子量化参数之间不是孤立的。分形维数作为整体性的量化参数,在坡面侵蚀发育的一定阶段内能够较好地表征细沟长度、密度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细沟 形态量化参数 分形维数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