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太湖流域洪灾损失及骨干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评估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静 王艳艳 +1 位作者 李娜 张念强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6-183,共8页
为了评估2016年太湖流域梅雨期间骨干工程发挥的防洪减灾效益,利用流域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无骨干防洪工程情景下的河段水位过程,将其与河段设计水位比较,推算每个河段两岸的淹没水量.再与DEM和圩堤等阻水构筑物数据相结... 为了评估2016年太湖流域梅雨期间骨干工程发挥的防洪减灾效益,利用流域一维河网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无骨干防洪工程情景下的河段水位过程,将其与河段设计水位比较,推算每个河段两岸的淹没水量.再与DEM和圩堤等阻水构筑物数据相结合,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和水量平衡计算,获得洪水淹没的空间分布.建立了流域洪灾损失评估模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洪水淹没分布和社会经济数据,对无骨干防洪工程情景下的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将该损失与调查统计的实况洪灾损失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骨干工程在此次洪灾中发挥了约116.12亿元的防洪减灾效益.其中,无锡市和苏州市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分别达到了50.08亿元和44.11亿元.研究成果定量论证了太湖流域骨干防洪工程在2016年洪灾中的经济效益,采用的评估方法对于其他流域或区域防洪工程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骨干工程 河网 洪水淹没 经济损失 减灾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程晓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防洪抗旱减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几代专家辛勤耕耘,为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防洪减灾研究所与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学... 防洪抗旱减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几代专家辛勤耕耘,为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以来,随着防洪减灾研究所与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推进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向"洪水管理"与"全面抗旱"的两个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本文从灾害学、防灾学与防灾减灾技术3个层次介绍了减灾中心近年来在防洪抗旱减灾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灾害 风险管理 灾害学 防灾学 防灾减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城区防洪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滨滨 喻海军 +2 位作者 马建明 孙庚 穆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城区河道现状防洪能力的准确评估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过去针对单一河道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多河汇聚洪水交互复杂区域的河道防洪能力研究相对较少。金堂县城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却也是沱江流域受洪水威胁... 城区河道现状防洪能力的准确评估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过去针对单一河道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多河汇聚洪水交互复杂区域的河道防洪能力研究相对较少。金堂县城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却也是沱江流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针对金堂县城区“三河汇一江”的复杂交互关系,构建一二维耦合洪水分析模型,利用典型场次洪水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从河道现状堤防防洪能力、城区整体过流能力、跨河建筑物现状防洪能力等多方面开展了金堂县城区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一二维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3场典型洪水中沱江干流三皇庙水文站模拟洪峰误差均在1%以内,峰现时间误差均在1.5 h以内;城区模拟淹没范围基本与实际调查一致,模拟最大淹没水深基本与实测洪痕相符,大部分点位的模拟最大淹没水深误差在0.2 m以内;城区现有堤防防洪标准低,大部分仅满足5~10年一遇,局部薄弱段不足5年一遇;城区整体过流能力受上游洪水遭遇组合影响,三河相互顶托明显;城区多座跨河建筑物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平安桥、毗河大桥分别不足5年、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模拟 一二维耦合 率定和验证 现状防洪能力 金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洪减灾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向立云 张大伟 +3 位作者 何晓燕 李娜 刘舒 孙东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2-372,共11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防洪减灾系统化研究始于1990年代。30年来,在跟踪国际相关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和防洪减灾工作需求,建立了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为中国防洪减灾策略的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持续开展了洪水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防洪减灾系统化研究始于1990年代。30年来,在跟踪国际相关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和防洪减灾工作需求,建立了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为中国防洪减灾策略的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持续开展了洪水分析、洪水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工程安全分析、情景分析、信息分析及表达、防洪决策支持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技术、模型和产品,不断推动其实际应用,引领了中国防洪减灾领域科技的进步,为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 减灾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减灾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2
5
作者 吕娟 苏志诚 屈艳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论文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旱减灾研究团队从2005年成立至今的抗旱减灾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历程。团队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抗旱减灾相关的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抗... 论文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旱减灾研究团队从2005年成立至今的抗旱减灾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历程。团队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抗旱减灾相关的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抗旱减灾学科体系,为国家抗旱减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等学科方向深入开展研究,为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管理科学化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减灾 抗旱预案 评估标准 旱情监测预警 旱灾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吕娟 凌永玉 姚力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2-251,共10页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为水利的重要工作,70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旱区供水基本得到了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梳理分析了1950—2018年洪涝、干旱、山洪、台风灾害基本情况,总结了防洪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及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用数据说明了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抗旱减灾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作用,为今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年 防洪抗旱 水旱灾害 发展趋势分析 成效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运河闸坝控制工程及其技术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云鹏 杨晓维 王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9,共7页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浙东运河 水利工程 闸坝 工程技术特征 水利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刚 严登华 +2 位作者 任明磊 张诚 翁白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的影响过程,从水文统计、室内外试验、模型模拟分析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土地利用/地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方法,最后总结讨论当前对植被调洪减灾作用的基本认识。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可以加速改变影响水文过程的植被状况、土壤条件和地形条件,强化对洪水要素过程的影响,但是植被削峰滞洪效果受植被-土壤系统内在生境条件和区域气候条件及流域本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类传统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应结合研究目标和适用场景进行选取。此外,传统研究多关注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洪水的影响,而从植被-土壤系统结构、功能的角度研究坡面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较少;缺少生态建设对洪水的调节能力评价和对洪涝灾害风险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对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建议为:深化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对洪水的影响机理研究;建立坡面单元韧性评价体系,量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作用对洪水的调节阈值;发展生态调节能力.与灾害风险的多尺度定量评估方法,为流域生态防洪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响应 植被恢复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遥感数据规模化加工处理平台框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江威 庞治国 +4 位作者 吕娟 丁小辉 张朋杰 何国金 张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地表信息空天获取手段是支撑新时期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与处理服务能力之间出现了失衡,大量的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被获取,而能够支撑水利业务的遥感数据产品即时服务能力和动态更新频次... 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地表信息空天获取手段是支撑新时期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遥感数据获取能力与处理服务能力之间出现了失衡,大量的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被获取,而能够支撑水利业务的遥感数据产品即时服务能力和动态更新频次仍然存在瓶颈,“卫星数据量大、处理流程复杂、产品服务不足”的现状长期存在,制约着水利行业遥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本文通过调研当前国内外遥感大数据加工处理进展,分析了面向智慧水利建设的水利遥感数据处理平台需求,设计了一种水利遥感数据规模化加工处理平台的框架,用于海量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全链路自动化处理,以提升水利遥感数据产品处理质量和服务效率。该平台可以实现超过30种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全流程处理,通过动态分配GPU和CPU计算缓存,实现卫星遥感数据正射校正、融合、镶嵌、质检以及水利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等流程规模化、并行化和自动化处理,生产满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卫星遥感专题产品,支撑新时期智慧水利建设的遥感深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遥感 规模化处理 遥感大数据 遥感专题产品 智慧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
10
作者 张伟兵 周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6,共12页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 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共同决策,注定此次合并事件非同寻常,在新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依据档案、人物传记、报刊、史志资料等,本文对此次合并的缘由、过程、结果,以及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合并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此次合并是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对全国水利科研力量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建立高效的水利科研体系而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新机构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增产节约的精神,而且使高级水利研究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确立了新机构在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为顺利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 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 科研机构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黎曼求解器的尖底断面河道水流模拟方法研究
11
作者 许惠敏 柴福鑫 +2 位作者 张红萍 臧文斌 谷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基于黎曼求解器的河道一维水动力模拟方法,由于具有鲁棒性强、易实现等特点,已经成为河道水流模拟的主流方法。传统黎曼求解器在模拟包含水跃的复杂几何形状河道时会出现数值不平衡和流量解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将黎曼求解器应用于形状不... 基于黎曼求解器的河道一维水动力模拟方法,由于具有鲁棒性强、易实现等特点,已经成为河道水流模拟的主流方法。传统黎曼求解器在模拟包含水跃的复杂几何形状河道时会出现数值不平衡和流量解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将黎曼求解器应用于形状不规则的自然河道,已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但现有的改进方法,在模拟尖底河道干湿过渡时仍然存在“通量计算受阻”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通量求解中用一个水位分段函数描述水面宽度和过水面积,求解干湿交替界面处的特征水位和通量,提出了一种新的黎曼求解器改进方法。实验算例和自然河道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新的改进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尖底河道干湿边界交替处“通量计算受阻”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基于黎曼求解器的河道一维水动力模拟方法的稳定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动力模型 干湿界面 黎曼求解器 不规则河道断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12
作者 张智雄 李青 +4 位作者 王东升 陈尧 王晗 余娅丽 王紫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96-903,共8页
山洪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背景下,对山洪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区划评估,有助于区域山洪灾害风险管控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采用了《洪水风险区划及防治区划编制... 山洪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背景下,对山洪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区划评估,有助于区域山洪灾害风险管控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采用了《洪水风险区划及防治区划编制技术要求》中对于山地洪水防治区划的推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算法改进,依托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云南省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进行了计算分析,进而得出了云南全省各级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的面积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云南省山地洪水重点、中等、一般防治区分别占行政区划面积的7.73%、4.99%和87.28%,重点防治区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并且本次采用的计算方法可随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更新进行快速迭代,可为各地山地洪水防治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洪水威胁区 防治区划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桥梁阻水影响的山洪灾害放大效应模拟研究
13
作者 陈鹏帅 刘荣华 +3 位作者 孙朝兴 刘子霞 刘潇 程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50,共13页
【目的】山洪往往因洪水改道、泥沙淤积、流木堵塞桥孔等原因造成灾害放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使用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以定量评估桥梁在不同淤堵情景下对山洪灾害带来的放大效应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寨岗河为... 【目的】山洪往往因洪水改道、泥沙淤积、流木堵塞桥孔等原因造成灾害放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使用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以定量评估桥梁在不同淤堵情景下对山洪灾害带来的放大效应的影响。【方法】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寨岗河为例,采用中国山洪水文模型(CNFF-HMS),IFMS水动力模型,分别用11场和4场暴雨洪水资料对水文模型和水动力模型开展参数率定和结果验证。以2022年“6·21”典型洪水为例,计算桥梁无淤堵、部分淤堵和全淤堵工况下断面水位和淹没范围变化,并对桥梁阻水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桥梁淤堵会导致上游水位明显上涨,全淤堵工况比无淤堵工况水位上涨1.5 m;(2)桥梁淤堵会导致淹没范围明显增加,全淤堵工况比无淤堵工况淹没面积增大0.99 km^(2),为无淤堵工况的1.34倍;(3)桥梁淤堵会导致桥梁位置的过流能力减弱,全淤堵工况下过流面积仅为无淤堵工况的38.4%。【结论】桥梁淤堵对山洪灾害存在放大效应,桥梁淤堵越严重,桥梁过流能力越差,上游水位抬升越明显,导致洪水极易发生漫溢,洪水淹没范围增加。初步量化了灾害的放大效应,为山洪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指导人员避险转移提供了更为科学精准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定量评估 水文水动力模型 数值模拟 暴雨洪水 桥梁淤堵 过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供用水特征及驱动因素
14
作者 闫月生 杨晓静 +1 位作者 付平凡 李占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供用水结构可以反映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程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供用水特征和驱动因素对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12个城市2003~2022年的... 供用水结构可以反映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程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供用水特征和驱动因素对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12个城市2003~2022年的供用水数据,采用M-K检验法、信息熵原理和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研究区供用水结构变化趋势、用水结构均衡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95%置信水平下,受水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以及其他水源供水分别呈现显著上升、显著下降以及显著上升趋势;农业、工业用水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而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则呈显著上升趋势。②12个城市中用水结构信息熵值均值最大的是许昌市和漯河市,均达1.06,用水结构最为均衡;信息熵值增长最快的是鹤壁市,增幅16.4%,减小最快的是郑州市,降幅达34.4%。③在16个用水结构驱动因子中,粮食产量、年降水量、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个指标与对应部门用水量的灰色关联度均增大到0.65~1之间,达到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用水特征 M-K检验 信息熵 灰色关联度 驱动因素 南水北调中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应对特大洪水防洪工程效益模拟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艳艳 王静 +2 位作者 胡昌伟 刘浏 俞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5-896,共12页
防洪效益评估对防洪工程投资决策与减灾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集成了与太湖流域防洪效益评估相关的系列模型和方法,包括含降雨产流与平原净雨计算的水文分析方法、由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平原区域洪水分析模型组成的大尺度水力学模... 防洪效益评估对防洪工程投资决策与减灾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集成了与太湖流域防洪效益评估相关的系列模型和方法,包括含降雨产流与平原净雨计算的水文分析方法、由河网水动力学模型和平原区域洪水分析模型组成的大尺度水力学模型、综合流域社会经济和淹没因素的洪灾损失评估模型。模拟了太湖流域遇特大洪水的灾害损失,开展了不同防洪工程应对流域性特大洪水减灾效益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型200年一遇降雨将会给太湖流域造成高达568.2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外排动力增强30%至100%的防洪效益介于26.69亿元到45.70亿元之间,新建圩区、太浦河拓宽的防洪效益依次减小,而圩区泵排能力增加30%的防洪效益仅为0.65亿元。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增设外排泵站、加强圩区科学调度、通过保险分担风险等应对特大洪水的对策措施建议,为太湖流域特大洪水的防治提供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效益 工程措施 特大洪水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左排渡槽防洪风险识别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启义 姚秋玲 +1 位作者 丁留谦 解家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随着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行条件较原设计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此积聚了一定的防洪风险,比较典型的如一些左排渡槽发生了洪水漫槽入渠事件。针对左排渡槽的防洪风险问题,首先基于近年来已发生过的险情,并结合各管理处... 随着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行条件较原设计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此积聚了一定的防洪风险,比较典型的如一些左排渡槽发生了洪水漫槽入渠事件。针对左排渡槽的防洪风险问题,首先基于近年来已发生过的险情,并结合各管理处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五类主要防洪风险事件;然后再利用故障树法分别识别了各类风险事件的风险因子,最终整理得到30个防洪风险因子。基于识别的风险因子,制订了详细的调查表,在对现状条件下所有左排渡槽的防洪风险因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除险及防范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引起左排渡槽防洪风险升高的风险因子主要是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及渡槽淤积、糙率增加造成的渡槽本身泄洪能力减小,其中,引起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阻水建筑物、河床抬升、河宽不足及河道糙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左排渡槽 防洪风险 故障树法 风险事件 风险因子 除险措施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度的水利安全评估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蓉 马建新 +3 位作者 黄诗峰 赵春 朱鹤 马建威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210-213,共4页
水利安全生产状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安全状况的评估方法直接决定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阐述近几十年来各行业应用中经常采用的安全与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水利行业安全监管自身需求出发,提出了基... 水利安全生产状况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安全状况的评估方法直接决定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阐述近几十年来各行业应用中经常采用的安全与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水利行业安全监管自身需求出发,提出了基于风险度的水利安全综合评估方法,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了安全评估等级标准,该模型亦可适时发出预警信息。研究成果已在水利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可为相关行业的安全监管提供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安全监管 风险评价 安全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遗产及其价值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云鹏 谭徐明 +3 位作者 周长海 周长荣 万金红 刘建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7-442,共6页
桔槔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群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分析了诸暨赵家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认为,赵家镇桔... 桔槔井灌是最古老的灌溉方式之一。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群是目前仍在使用的灌溉工程遗产。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等方法,分析了诸暨赵家桔槔井灌的历史演变、遗产构成、工程特性及其科技文化价值。研究认为,赵家镇桔槔井灌的延续使用有其特殊的自然和历史背景;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12世纪,外来移民利用此地优越的地下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而有效的桔槔提水、发展灌溉农业,逐渐繁衍形成村落。灌溉工程体系规划科学、设计完善、管理有效,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诸暨桔槔井灌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科技和文化价值,是早期灌溉文明的活化石,近几十年遗产范围快速萎缩,应予科学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槔 井灌 提水机具 灌溉工程遗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啸天 路京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综述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遥感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上所具有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其在土地类型与种植结构、灌溉监测与土壤水反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回顾,并对现有问题及其解决... 在综述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遥感技术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上所具有的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其在土地类型与种植结构、灌溉监测与土壤水反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回顾,并对现有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是要建立各个灌区研究成果和地理信息的数据共享平台,二是要加强对于遥感技术机理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土地利用分类 作物种植结构调查 灌溉面积监测 土壤水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唐书·地理志》所见农田水利工程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庆斋 张伟兵 +1 位作者 邓俊 吴华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47,共6页
以《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为依据,利用GIS技术,研究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探讨了唐帝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唐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区... 以《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为依据,利用GIS技术,研究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探讨了唐帝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唐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中下游和渭河流域、汾河流域以及长江干流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岷江流域,工程数量约占总数的48%。从时间变化来看,大致经历了由盛到衰,并且空间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演变过程,唐代前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唐代中期以后长江流域进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期,表明唐中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开始向南方转移,南方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唐代农田水利工程时空分布变化,既与唐代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河流水系开发利用的便利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和GIS技术与水利史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分析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今后信息技术在水利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志 农田水利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经济重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