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绵在水环境中生长控制与利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紫涵 杨舒敏 +3 位作者 贺鑫 张琳 马文敬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5-1359,1371,共6页
系统梳理了水绵的危害,水绵在春末夏初开始大量生长,易于形成藻垫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腥臭味,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危害水源水质安全,影响水域生态景观。分析表明水绵的生长受水动力条件、光照强度、营养物质和水温等条件的影响。重点研究了... 系统梳理了水绵的危害,水绵在春末夏初开始大量生长,易于形成藻垫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腥臭味,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危害水源水质安全,影响水域生态景观。分析表明水绵的生长受水动力条件、光照强度、营养物质和水温等条件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水绵的原位控制方法,水绵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可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应急清除水绵,长期控制水绵则需要选择生物法。同时,水绵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繁殖,可利用水绵其固碳和吸附等能力进行生物修复,应用于水生态环境中。对水绵在水环境中的水体营养、生态环境和生物监测的评价等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绵 水环境 原位控制 生态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志超 黄晓敏 +5 位作者 尹海龙 李钢 李迎喜 彭寿海 唐光涛 许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8-288,共11页
雨水管网是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受管材老化腐蚀和施工过程不当等影响,我国城市雨水管网建成后普遍存在地下水入渗和污水混接问题,制约着雨水管网功能高效发挥。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诊断技术可为雨水管网混接... 雨水管网是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受管材老化腐蚀和施工过程不当等影响,我国城市雨水管网建成后普遍存在地下水入渗和污水混接问题,制约着雨水管网功能高效发挥。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诊断技术可为雨水管网混接入渗问题的识别和定位提供支持。综述了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诊断技术(物探检测技术、流量分析技术、特征因子分析技术、水动力反演模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应用特征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技术应用于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的适用性、实施要点、诊断水平和发展阶段等,并提出未来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特征因子分析技术可在不干扰雨水管网正常运行条件下识别和量化混接入渗问题、提供治理优先级,因此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2)光纤分布式测温(FDTS)技术和水动力模型反演技术在无干扰定位雨水管网混接入渗方面优势显著,前者易于实施且定位精准度高,后者具有成本低且可评级混接入渗等级特点,可根据场景特征因地制宜选用;3)未来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将朝着低成本、无干扰、可量化、可定位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不同技术在当前和未来的综合应用效果,明确了单一诊断技术难以具备未来预期特征,而特征因子分析技术耦合FDTS技术或水动力模型反演技术的分级诊断体系具有实现未来技术发展目标的优势潜力。研究可为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的科学应用和优化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网 污水混接 地下水入渗 诊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紫外线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亚男 谭宇宸 +5 位作者 李皓芯 张茜 张天阳 李子富 孙文俊 敖秀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87-6795,共9页
介绍了包括氯化氪准分子灯在内的Far-UVC辐射光源,重点阐述了Far-UVC对水中微生物灭活和有机微污染物降解的机理和研究进展.在微生物灭活方面,Far-UVC通过破坏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对病原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致使微生物灭活;在... 介绍了包括氯化氪准分子灯在内的Far-UVC辐射光源,重点阐述了Far-UVC对水中微生物灭活和有机微污染物降解的机理和研究进展.在微生物灭活方面,Far-UVC通过破坏微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质对病原体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致使微生物灭活;在微污染物控制方面,Far-UVC的光子能量高于绝大部分化合键的解离能,同时部分有机微污染物和氧化剂在Far-UVC处的特征吸收增强,使有机微污染物得到有效降解;现有研究表明,Far-UVC对水中部分微生物的灭活和有机微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甚至优于其他UV波段.此外,分析了背景水质对Far-UVC技术的影响.最后,对未来Far-UVC技术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该技术用于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紫外线 KrCl准分子灯 水消毒 有机微污染物 高级氧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陶瓷膜在水处理中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舒敏 马顺君 +3 位作者 殷超 张千里 郭庆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49,654,共6页
针对陶瓷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介绍了陶瓷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综述了典型陶瓷膜在饮用水、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近年来陶瓷膜分离与臭氧、光催化、微生物耦合技术及其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针对陶瓷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介绍了陶瓷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综述了典型陶瓷膜在饮用水、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近年来陶瓷膜分离与臭氧、光催化、微生物耦合技术及其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陶瓷膜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水处理 高级氧化 膜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BR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殷超 郭洁 +3 位作者 刘佳 沈虹 王凯丽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4-2699,2705,共7页
透气膜曝气供氧与生物膜工艺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即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介绍MABR的膜材料、膜组件和传质机理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MABR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氧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 透气膜曝气供氧与生物膜工艺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废水处理技术,即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介绍MABR的膜材料、膜组件和传质机理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MABR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氧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生物膜厚度和pH等影响因子对工艺体系的影响。最后对MABR作为一种节能减碳的水处理工艺成为我国传统污水厂提质降耗的突破口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活性污泥法 水处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厂生物活性炭微生物解析和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永节 翁晓姚 +2 位作者 张薇薇 李泽星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74-1879,1885,共7页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 系统梳理了活性炭表面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优势物种,其中原核生物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常为其中的优势菌门,真核生物以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为主;并对某些优势菌群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潜在功能进行了总结,大多数为好氧的化能有机异养微生物。还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微生物,水源性耐氯细菌病原体属于放线菌亚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并归纳了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因素,包括载体、水质条件、剩余臭氧和进水流向。研究结果有望为净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精确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厂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微生物 生物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或高级还原技术降解水中全氟或多氟烷基化合物
7
作者 张茜 李皓芯 +3 位作者 张天阳 李子富 孙文俊 敖秀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87-4600,共14页
全氟或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难降解性、生物蓄积性和潜在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水环境是PFASs最重要的归趋之一,然而水处理常规技术难以去除PFASs,近年来,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或高级还原技术在... 全氟或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难降解性、生物蓄积性和潜在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水环境是PFASs最重要的归趋之一,然而水处理常规技术难以去除PFASs,近年来,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或高级还原技术在PFASs的降解中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目前对于直接紫外光降解、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和紫外高级还原技术降解PFASs的相关研究,重点从降解机理(包括活性物种产生机理和反应机理)、降解效率(包括降解率和脱氟率)和影响因素(包括光波长、pH、溶解氧、无机离子和腐殖酸等)三个维度对比了不同反应体系下PFASs的去除效能,并总结了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或高级还原技术应用于去除实际水体中PFASs时需克服的难点,以期为该类技术在PFASs降解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或多氟烷基化合物 光化学 高级氧化技术 自由基 高级还原技术 降解率 脱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饮用水厂的膜工艺处理效能与系统运行 被引量:5
8
作者 贺鑫 王少华 +3 位作者 施立宪 徐斌 王同春 唐玉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9-1517,共9页
以国内投产最大规模的纳滤水厂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工艺+超滤+纳滤”的深度处理工艺,结合水厂运行实况、进行水质分析和工艺处理效能研究。研究表明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物质等有机物,对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碳... 以国内投产最大规模的纳滤水厂为研究对象,针对“常规工艺+超滤+纳滤”的深度处理工艺,结合水厂运行实况、进行水质分析和工艺处理效能研究。研究表明纳滤工艺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物质等有机物,对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达到82%。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THMs-DBPs)生成势实验显示纳滤出水THMsDBPs浓度为14.45~18.65μg·L^(-1),双膜法工艺出水DBPs前体物浓度极低。根据水厂纳滤单元的日常监测维护,包括进水水质监测、纳滤单元压力变化、膜清洗策略调整,讨论了纳滤膜饮用水厂的系统运维实践。研究结果可为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饮用水 水质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中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生成转化及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易欣源 曲鑫璐 +3 位作者 龙昕 张立尖 徐斌 唐玉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10,共14页
消毒副产物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形成的产物,饮用水新国标(GB 5749—2022)更加关注消毒副产物指标,将三卤甲烷等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本文总结分析了水质标准中重要的消毒副产物和新兴消毒副产物在化学及毒理方... 消毒副产物是饮用水消毒过程中形成的产物,饮用水新国标(GB 5749—2022)更加关注消毒副产物指标,将三卤甲烷等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本文总结分析了水质标准中重要的消毒副产物和新兴消毒副产物在化学及毒理方面的研究与进展,重点阐明了典型消毒副产物的化学特性、生成转化途径,梳理了化学结构与其毒性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消毒副产物 毒性作用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活性炭-陶瓷膜组合工艺净水效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洪鉴 李潇洒 +2 位作者 李甜 董秉直 夏圣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09-3917,共9页
采用浸没式平板陶瓷膜,在恒定通量为120L/(m^(2)·h)的条件下过滤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3种模型有机污染物配水,探究了高锰酸钾预氧化、活性炭吸附与联用工艺预处理方式对水中DOC和模型污染物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的去除效... 采用浸没式平板陶瓷膜,在恒定通量为120L/(m^(2)·h)的条件下过滤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3种模型有机污染物配水,探究了高锰酸钾预氧化、活性炭吸附与联用工艺预处理方式对水中DOC和模型污染物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的去除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相关指标(比跨膜压差、膜污染指数、膜过滤阻力等)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活性炭-陶瓷膜组合工艺对3种模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的去除率分别为50.9%、61.0%和94.2%.在膜污染控制方面,高锰酸钾-活性炭联用预处理相较于单独高锰酸钾预氧化、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对陶瓷膜的膜污染控制效率更高,过滤腐殖酸、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配水时的膜污染速率分别为13.0%、28.0%和4.5%.其中高锰酸钾-活性炭联用预处理能有效缓解陶瓷膜过滤牛血清蛋白和海藻酸钠配水时的膜可逆污染,可逆污染阻力下降率分别为20.5%和21.4%,因而能更好地控制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氧化 活性炭吸附 陶瓷膜 膜污染 饮用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中药物与耐药污染及削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国韬 周晓琴 +1 位作者 李子富 赵美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2-1133,共12页
尿液回用有助于构建“人体-土壤-植物-人体”之间的可持续物质循环.然而尿液中残留的药物、耐药菌和耐药基因也会随着这一循环在环境中富集并最终回到人体,存在潜在健康风险.本文总结了源分离尿液中的药物及耐药污染特性,研究表明,尿液... 尿液回用有助于构建“人体-土壤-植物-人体”之间的可持续物质循环.然而尿液中残留的药物、耐药菌和耐药基因也会随着这一循环在环境中富集并最终回到人体,存在潜在健康风险.本文总结了源分离尿液中的药物及耐药污染特性,研究表明,尿液中已检测出34种药物,平均浓度在0.07~2.7×10^(3)μg/L之间,检出频率在0.7%~100%之间,尿液中已检出的耐药基因有12种.针对此类污染物去除,主要有自然储存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电化学法、生物方法,其中电化学技术显示出对于尿液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良好去除效率,最多可去除尿液中4.18log的bla_(KPC),但是应用于实际现场处理时还需要通过设计更合理的电极材料来提高使用寿命、降低能耗.此外,大多削减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对已有技术进行优化或使用多种技术联合处理尿液以削减药物及相关耐药性污染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分离尿液 耐药微生物 抗生素抗性基因 削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阴极电化学还原氯霉素的效能与机理
12
作者 唐玉霖 张超洋 +4 位作者 高丛浩 徐斌 张天阳 孙东晓 陈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34-1541,共8页
以CAP为对象,利用碳纤维阴极研究电化学还原氯霉素的效能与机制。重点探究电流密度、pH、CAP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对CAP降解效果、TOC去除率和脱氯效果等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和电解质种类对CAP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阴极还原的最... 以CAP为对象,利用碳纤维阴极研究电化学还原氯霉素的效能与机制。重点探究电流密度、pH、CAP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对CAP降解效果、TOC去除率和脱氯效果等影响,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和电解质种类对CAP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大,阴极还原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电流密度40 mA·cm^(-2)、CAP初始质量浓度10 mg·L^(-1)、Na_(2)SO_(4)浓度0.02 mol·L^(-1)。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发现CAP在电极表面发生直接还原与间接还原,三维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后水中有机物含量仍较高。利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中间产物进行检测并分析CAP在阴极降解的机理,还原后的产物主要为毒性较低的芳香胺物质。电化学处理CAP主要通过脱氯还原得到毒性较低的物质,从而降低了后续处理过程产生有毒物质的风险,研究结果为电化学还原去除水中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探索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还原 脱氯 氯霉素 抗生素 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可见光谱在工业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源 王琦 +3 位作者 刘佳 李泽星 张旻 唐玉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60-2664,共5页
分析了基于显色剂的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存在显色剂选择范围大、摩尔吸收系数较小等问题,总结了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在工业重金属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及研究应用现状,基于显色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在工业中的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评价及废水监测等方... 分析了基于显色剂的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存在显色剂选择范围大、摩尔吸收系数较小等问题,总结了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在工业重金属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及研究应用现状,基于显色剂的检测方法主要在工业中的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评价及废水监测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针对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在应用中的不足,探讨将紫外-可见光谱技术与其它光谱及化学计量学等技术融合,拓展紫外-可见光谱在工业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范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紫外可见光谱 检测原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