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章君 成静清 +2 位作者 温天福 牛娇 赵楠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3-108,112,共7页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过程,对鄱阳湖水位存在潜在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鄱阳湖水位与汉口流量、5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量的函数关系,并假设该函数关系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保持不变。通过三峡...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过程,对鄱阳湖水位存在潜在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鄱阳湖水位与汉口流量、5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量的函数关系,并假设该函数关系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保持不变。通过三峡水库运行后引起的汉口流量改变值,得到鄱阳湖水位的变化量。拟定3种不同的蓄水方案,分析了鄱阳湖水位受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大小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受蓄水影响,起蓄时间10月1日、9月15日和9月1日对应的星子站水位降低值分别为2.23、1.37和1.05 m,都昌站分别为2.10、1.29和0.99 m,康山站分别为1.38、0.91和0.68 m。水位影响随起蓄时间的提前而减弱,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格局。从消除或减免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的影响角度,建议优化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方式,并做好与鄱阳湖5河支流水库调度之间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水位 三峡水库 汛末蓄水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新余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肖洁 温天福 +1 位作者 蔡付林 刘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1,80,共11页
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可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以新余市为例,充分考虑工业产业特色,建立面向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2020-2035年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和刚性约束型4种方案下当地... 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可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以新余市为例,充分考虑工业产业特色,建立面向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2020-2035年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和刚性约束型4种方案下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下,刚性约束型方案更注重工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尤其是钢铁、光伏等高污染、高耗水等工业。该方案下2035年水资源供需比β2035为1.03,COD污染比α12035和氨氮污染比α22035均大于1,可承载总人口数为130.2×10^(4),可承载GDP规模为5578.6×10^(8)元。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用水效率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刚性约束型方案,可获得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并达到较大的承载能力,以期为新余市有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水资源刚性约束 仿真分析 新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分级雨日及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范平 许新发 +2 位作者 成静清 温天福 刘章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28,34,共8页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雨日 分级雨量 降雨集中度 变化特征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降式三角堰闸在生态排水沟中的应用及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2 位作者 刘方平 李昂 廖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159,共5页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种既能测量农田排水沟的排水量,又能调节并控制农田排水沟水深的升降式三角堰闸。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测量... 介绍了结合运用流体力学、机械工程学及信息控制技术,成功研制的一种既能测量农田排水沟的排水量,又能调节并控制农田排水沟水深的升降式三角堰闸。通过现场试验和试用后,通过对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测量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证明,水位测量精度满足要求;由罗丹明示踪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安装升降式三角堰闸的生态型排水沟,流经区域更多,水流路径更长,水力效率和有效容积比升高,有利于排水沟内的植被吸收吸附农田水体中的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式三角堰闸 工作原理 水力效率 有效容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苦草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及其恢复能力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璐 李威 +4 位作者 王敏 高桂青 周际海 樊后保 钟家有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0,共7页
采用沉水植物对低浓度铜(Cu)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以鄱阳湖分布较为广泛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Cu^2+添加梯度,对照组(CK)为(0.007±0.012)mg/L,试验组... 采用沉水植物对低浓度铜(Cu)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以鄱阳湖分布较为广泛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Cu^2+添加梯度,对照组(CK)为(0.007±0.012)mg/L,试验组(T1)为(0.400±0.026)mg/L,试验组(T2)为(0.830±0.010)mg/L,试验组(T3)为(1.697±0.055)mg/L;处理1周后彻底换水,使其进行为期2周的恢复生长,探究铜胁迫及解除后刺苦草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状况的变化及其对Cu^2+的富集效果。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刺苦草生长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试验组地上部分长度、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刺苦草对水体Cu^2+的去除率在前4d平均为63%,各处理组水体Cu^2+含量均显著下降;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随水中Cu^2+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T3组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达到(3.68±0.32)mg/g,约为T1处理组的6.4倍,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刺苦草Cu^2+化学计量内稳性较差,其指数(1/H)约为1.09。在解除Cu^2+胁迫后的恢复阶段,T1、T2和T3地上部分Cu^2+含量相对于胁迫阶段分别下降了43.04%、92.12%和86.00%,地下部分分别下降了57.91%、42.70%和33.81%,而刺苦草鲜重、叶绿素含量及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刺苦草是一个较理想的Cu^2+超富集植物,铜胁迫解除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苦草 重金属 耐受性 恢复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柑橘园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张杰 陈晓安 +2 位作者 汤崇军 王凌云 李龙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65-173,共9页
为研究红壤坡地果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该研究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通过对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柑橘园小区长期定位观测,分析了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4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 为研究红壤坡地果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该研究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通过对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柑橘园小区长期定位观测,分析了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4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泥沙、养分流失情况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流效益依次为,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植物措施<植物措施;减沙效益依次为,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植物措施。植物措施减流效益最佳,为71.43%;工程+植物措施减沙效益表现最优,为95.88%。减氮效益为工程措施<工程+植物措施<耕作措施<植物措施。减磷效益趋势与减沙效益一致。植物措施减氮效益最佳,为19.84%;工程+植物措施减磷效益最佳为68.94%。2)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理化指标,田间持水量依次为:工程措施<工程+植物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其中耕作措施田间持水量提高幅度最大,为14.60%;植物措施其次,提高7.19%。土壤含水率依次为,耕作措施<工程+植物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其中植物措施土壤含水率提高幅度最大,为18.94%。土壤≥0.5mm水稳性团聚体(WSA,water-stable aggregates)质量分数值依次为,工程措施<工程+植物措施<耕作措施<植物措施。其中植物措施WSA值提高幅度最大,为4.42%。土壤养分综合趋势与WSA值一致。土壤养分以植物措施中的百喜草全园覆盖提高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分别增加34.53%,78.26%,12.24%。由此可知,植物措施稳定后,在减流减沙、减少养分流失及土壤改良等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方面表现最优。该研究可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果园开发选择适合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及提高果园土壤质量、解决水土流失与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柑橘园 养分流失 土壤结构与改良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丰水地区水权交易制度体系构建——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周 李洪任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7-40,共4页
2014年,江西省被列为7个全国水权试点省之一,为摸清全省水权水市场现状,分析水权交易需求与形式,江西省开展了水权水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以期针对南方丰水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权交易类型探索。以江西省为例,从当前... 2014年,江西省被列为7个全国水权试点省之一,为摸清全省水权水市场现状,分析水权交易需求与形式,江西省开展了水权水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工作,以期针对南方丰水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权交易类型探索。以江西省为例,从当前水权工作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水权交易的主要类型、典型案例、相关管理工作及交易制度建设情况,剖析了当前开展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权登记、管理办法、水权交易监管体系、水权价格评估指导体系及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提出水权交易体系的构建思路,并针对江西省现有的两种水权交易类型,提出了相关的制度及基础建设建议。研究的价值在于提出了构建水权交易制度初步框架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南方地区开展相关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权交易 制度体系 丰水地区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落物敷盖对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聂小飞 郑海金 +3 位作者 左继超 李赟璟 王凌云 廖凯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89,95,共6页
为探明红壤坡地枯落物敷盖的保水作用及其机理,在江西省北部德安县第四纪红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坡地开展定位试验,以裸露坡地为对照,研究枯落物敷盖措施实施15年后对0—60cm土层土壤的持水性、供水性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北... 为探明红壤坡地枯落物敷盖的保水作用及其机理,在江西省北部德安县第四纪红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坡地开展定位试验,以裸露坡地为对照,研究枯落物敷盖措施实施15年后对0—60cm土层土壤的持水性、供水性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赣北红壤坡地的土壤水分持水能力低,供水能力弱,有效水含量少,仅为9.0%-11.1%;枯落物敷盖处理的红壤坡地上层(0—30cm)土壤持水能力高于裸露坡地;低吸力范围(〈100kPa)枯落物敷盖处理的下层(30—60cm)土壤供水能力高于裸露坡地。枯落物敷盖能够有效提高红壤坡地土壤(尤其是上层土壤)持水能力,增强上层土壤在相对湿润状况下的供水性能,而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相对较弱。该研究可为优化地表敷盖措施、增加和保持土壤水资源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南方红壤坡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枯落物敷盖 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 水分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塘背小流域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利平 陈秀龙 +3 位作者 汤崇军 叶忠铭 刘荃 秦晓蕾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9年第5期7-11,共5页
以塘背小流域境内4种典型水保措施治理下林地的植被和土壤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水保措施对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综合治理结束28 a后,乔木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里溪针阔混交林、都田针阔混交林、... 以塘背小流域境内4种典型水保措施治理下林地的植被和土壤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水保措施对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综合治理结束28 a后,乔木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里溪针阔混交林、都田针阔混交林、都田马尾松水保林和来溪马尾松矮化林。2)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直径大小的分析表明,里溪针阔混交林和都田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对较好,并具有相对较优的土壤结构。3)有机质含量的分析表明,里溪村的针阔混交林有机质属于中高肥力水平,都田针阔混交林属于中等肥力水平,而来溪马尾松矮化林和都田马尾松水保林属于低肥力水平;但全氮和全磷含量表明所有处理的土壤氮磷素水平处于偏低和极低水平,氮磷严重缺乏。综合考虑乔木群落多样性、土壤结构质量、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本研究认为通过不同水保措施形成的针阔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的林相结构更益于改善林下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团聚体 水土流失 塘背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尾砂干旱胁迫对2种牧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娜 鲁向晖 +3 位作者 王瑞峰 刘佳丽 杜映妮 杨全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3期204-208,共5页
稀土矿尾砂保水能力差,干热化严重,常采用冷季草与暖季草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采用不同浓度梯度(0~30%)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稀土尾砂干旱,研究常见冷季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高羊茅(Festuca elata)种子萌发和幼... 稀土矿尾砂保水能力差,干热化严重,常采用冷季草与暖季草混播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采用不同浓度梯度(0~30%)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稀土尾砂干旱,研究常见冷季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高羊茅(Festuca elat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抗旱性,以期为稀土尾砂冷季草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加剧,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降低趋势,分别在20%、15%胁迫下显著降低;幼苗期,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高羊茅;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隶属函数评价显示,多年生[JP3]黑麦草较高羊茅对稀土尾砂干旱胁迫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稀土矿尾砂区植被恢复中可优先选择冷季草多年生黑麦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砂 多年生黑麦草 高羊茅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红砂岩土壤化学性质及抗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杰 郑太辉 +1 位作者 肖胜生 廖凯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5-122,共8页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红砂岩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抗蚀性。结果表明:红砂岩纯裸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经过不同措施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同类型红砂岩土壤团聚体级配不同。裸地以>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60%以上。除自然恢复5a荒地以2~5 mm团聚体为主以外,其余恢复措施的红砂岩土壤均以小于0.25mm粒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恢复年限增长呈增加趋势。C、N集中分布在0.25~1 mm团聚体上,尤其是0.5~1 mm团聚体;P则分布较为均匀。采取不同恢复措施后土壤抗蚀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构体破坏率从55.68%降至10%以下。研究区土壤C:N均值为15.0:1;C:P均值为79.7:1;N:P均值为4.0:1。由此可知不同红砂岩发育土壤随着恢复年限而增长,抗蚀性能大幅提升,由于养分主要分布在0.5~5 mm土壤水稳性的团聚体上,而该部分团聚体流失严重,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抗蚀性差,恢复过程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团聚体 化学计量比 抗蚀性 植被恢复 红砂岩侵蚀劣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红壤坡地磷素随径流分层输出的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杰 谢颂华 +1 位作者 莫明浩 涂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77,共10页
因坡地农业开发而产生的随径流迁移输出的磷素是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利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大型土壤渗漏装置,开展自然降雨条件下,红壤坡地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枯落物敷盖和裸露坡面等不同覆盖处理下,... 因坡地农业开发而产生的随径流迁移输出的磷素是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利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大型土壤渗漏装置,开展自然降雨条件下,红壤坡地百喜草覆盖、百喜草枯落物敷盖和裸露坡面等不同覆盖处理下,磷素随径流垂向分层输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随径流迁移总磷浓度大幅降低;可溶性磷占总磷的比例高且稳定,是磷素随径流输出的主要形式。2)在裸露、百喜草敷盖和百喜草覆盖3种处理小区,土壤总磷输出总量为裸露>敷盖>覆盖;3场暴雨条件下,覆盖小区对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总削减率分别为35%~92%和44%~96%,敷盖小区削减率分别为9%~86%和0~89%。3)裸露小区随地表径流流失的总磷比例可达90%以上;3种处理小区壤中流输出总磷质量分数都相对较小;覆盖和敷盖小区则以地下径流为主,其比例可达6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坡地农业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磷素输出 不同覆盖 分层 自然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