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下游潮汐河段高精度潮位预报方法比较研究
1
作者 夏明嫣 张帆一 +3 位作者 闻云呈 夏云峰 胡庆芳 侍翰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 针对长江下游高水位主控因素的沿程变化,采用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NS_TIDE)模型、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与自回归模型修正(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水动力学模型、水动力学模型结合集合卡尔曼滤波(HM-EnKF)同化方法预报长江下游潮位,并对比了各种方法对长江下游沿线站点潮位预报的精度和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的潮位预报精度最高且最稳定,NS_TIDE-AR组合方法与HM-EnKF同化方法的精度较为接近,NS_TIDE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误差相对较大;NS_TIDE-AR组合方法、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HM-EnKF同化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报洪水期长江下游潮位,NS_TIDE-AR组合方法不适用于风暴潮期间的潮位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风暴潮 潮位预报 非稳态潮汐调和分析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 水动力学模型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河流域防洪排涝一体化模型
2
作者 曾贤敏 范辉 +5 位作者 张非凡 陈钢 王船海 赵鹏轩 杨富宝 胡庆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7,88,共11页
基于分布式架构水循环模型,将流域划分为山丘区坡面、平原区坡面、山丘区河道、平原区河道、圩区、闸坝工程等水文特征单元,在山丘区构建新安江水文模型,平原区构建平原区水文模型、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圩区和闸坝工程分别构建圩区排涝模... 基于分布式架构水循环模型,将流域划分为山丘区坡面、平原区坡面、山丘区河道、平原区河道、圩区、闸坝工程等水文特征单元,在山丘区构建新安江水文模型,平原区构建平原区水文模型、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圩区和闸坝工程分别构建圩区排涝模型和工程调度模型,将所有模型耦合为能完整概化滁河流域各自然实体要素的防洪排涝一体化模型,并通过洪水年(2016年、2020年)山丘区与平原区典型站点洪水过程对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再现2016年、2020年流域洪水过程,率定与验证结果均达到甲级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河流域 分布式架构模型 防洪排涝 精细化模拟 水文水动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评估与实证研究——以大浸畈蓄滞洪区为例
3
作者 乔海娟 杨伊妮 +2 位作者 刘勇 金斌斌 张丛林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3,共9页
蓄滞洪区在防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防洪减灾至关重要。为科学评估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从安全、经济、社会、生态、政策5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评价法建立了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在防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其韧性发展水平对防洪减灾至关重要。为科学评估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从安全、经济、社会、生态、政策5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评价法建立了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评估模型,并对浙江省曹娥江流域大浸畈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的总分为78.21;生态性和经济性得分较高,表明该蓄滞洪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表现较佳;安全性和政策性得分较低,反映了在人员安全、政策支持、移民保障及补偿、社会参与及反馈等方面的建设仍需加强。因此,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完善政策支持和促进公众参与,以全面提升该蓄滞洪区韧性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韧性发展水平 AHP-模糊评价法 大浸畈蓄滞洪区 曹娥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进展及黄河水源涵养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 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生态水文过程 水资源 生态安全 黄河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水文干旱历史演变及未来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云 李文鑫 +6 位作者 张建云 刘翠善 阮俞理 虞畅 金君良 王国庆 贺瑞敏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68,共12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频发且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本文利用水量平衡(RCCC-WBM)模型,分析了长江上游直门达、朱沱、寸滩、宜昌4个水文站及以上流域的水文要素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基于标...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流域水文干旱事件频发且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本文利用水量平衡(RCCC-WBM)模型,分析了长江上游直门达、朱沱、寸滩、宜昌4个水文站及以上流域的水文要素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SRI)识别了长江上游流域的水文干旱事件及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20年,朱沱、寸滩和宜昌3个水文站的径流量及对应长江上游干流区、岷沱江、嘉陵江及乌江各子流域的SRI均呈减少趋势,即微弱变旱化趋势,而直门达水文站径流及以上金沙江流域SRI呈增加趋势,即无旱化趋势。(2) 2021—2090年,各水文站及以上流域SRI均呈增大趋势,说明长江上游流域未来呈无旱化趋势,这可能与未来预估降水、径流大幅增加密切相关;未来水文干旱频次、频率、历时及烈度均表现为近期较强,远期较弱。鉴于长江上游流域极端水文干旱现象日益显著,防旱减灾工作紧迫,建议完善抗旱机制体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防旱减灾体系并突出创新驱动,以强化防旱减灾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流域 水文干旱 CMIP6 RCCC-WBM模型 标准化径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排水过程的内涝高效模拟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宁 郑世威 +3 位作者 胡庆芳 王金松 胡尊乐 王船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水位计算方法的统一.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利用雨篦子耦合城市地表与地下管网,并结合孔口耦合管道与河道,构建了地表-管道-河道一体化的求解矩阵.本文将所提出的模拟方法植入成熟的太湖流域模型,并应用常州市城市产汇流与内涝试验基地的监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以期为城市内涝模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排水过程 太湖流域模型 汇水单元 地表-管道-河道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ne Copula模型的淮河干支流洪水遭遇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鹏程 张志浪 +2 位作者 刘春明 方红远 王磊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8,26,共8页
随着极端气候的加剧,洪水灾害越来越频繁,洪水遭遇事件会加剧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危害。采用淮河王家坝站和蚌埠站、史河蒋家集站以及颍河阜阳站共4个站点的从1959到2016年的58年实测日径流量数据,使用年日最大流量法提取出汛期中的洪现时... 随着极端气候的加剧,洪水灾害越来越频繁,洪水遭遇事件会加剧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危害。采用淮河王家坝站和蚌埠站、史河蒋家集站以及颍河阜阳站共4个站点的从1959到2016年的58年实测日径流量数据,使用年日最大流量法提取出汛期中的洪现时间序列以及洪峰序列。以Von Mises分布构建年最大洪水的洪现时间的边缘分布,以对数正态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和广义极值模型分别构建洪峰的边缘分布。通过极大似然法估计各个分布的参数,按照赤池信息量准则(AIC)选取最优模型,并使用KS检验确定边缘分布是否合格。使用Vine Copula分别构建多站点洪现时间的联合分布和洪峰的联合分布,对淮河干支流两两遭遇,三站点遭遇以及当下游发生洪水时,上游发生不同组合洪水的条件概率遭遇等多种情况的遭遇风险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on Mises分布尤其是单峰Von Mises分布可以很好的拟合淮河流域的洪现时间;淮河干支流洪水遭遇中站点两两遭遇,以及多站点遭遇的最可能日期均在7月15日左右;干支流两两遭遇中王家坝站点与蒋家集站点遭遇概率最高,阜阳站点与蒋家集站点遭遇概率最小;当下游蚌埠站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上游三站点均发生10年重现期以上洪水概率为0.076。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洪水遭遇风险的计算方法,对淮河流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ne Copula 多变量频率分析 洪水遭遇 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流域气象-水文干旱传递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敏 冯子龙 +1 位作者 张铭锋 邓晰元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9,共9页
分析人类活动对干旱传递的影响对于干旱预警以及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潘家口水库流域4个气象水文站点的1960-2017年实测的逐月降水和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 分析人类活动对干旱传递的影响对于干旱预警以及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潘家口水库流域4个气象水文站点的1960-2017年实测的逐月降水和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Runoff Index,SRI)分别来表征研究区域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通过非一致性检验的方法,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得到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并基于Pearson检验法和Copula模型分别计算基准期和人类活动期气象干旱传递为水文干旱的时间和传递概率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干旱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潘家口水库流域的径流序列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在1979年前后。人类活动对流域的水文干旱及干旱传递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人类活动明显增加了水文干旱的发生频率,降低了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之间的相关性。干旱传递时间呈现季节性差异,夏秋季的干旱传递时间短于春冬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夏季的干旱传递时间普遍缩短1~4个月;春秋冬季干旱传递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但大部分站点干旱传递时间延长。在同一气象干旱条件下,引发水文干旱的概率随干旱等级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气象干旱的加剧,引发水文干旱的概率变大,干旱传递概率变化呈现出两种情形,人类活动可能促进或抑制水文干旱的发生,增加或减小干旱传播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干旱传递 传递时间 传递概率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涟漪算法及其在马斯京根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庭辉 顾正华 +2 位作者 周统 马勇 张佳怡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0,共10页
基于自然界的涟漪现象,提出一种新的启发式智能优化算法——涟漪算法(Ripple Algorithm,RA)。该算法模仿涟漪的结构,搜索过程采用由中心点出发的三层涟漪随机取点搜索,搜索中心点群以当前适应度与全局最优适应度的比较信息为基础;采用... 基于自然界的涟漪现象,提出一种新的启发式智能优化算法——涟漪算法(Ripple Algorithm,RA)。该算法模仿涟漪的结构,搜索过程采用由中心点出发的三层涟漪随机取点搜索,搜索中心点群以当前适应度与全局最优适应度的比较信息为基础;采用涟漪半径函数与收缩函数对涟漪的展开进行控制,相对独立地向解空间最优点收敛。通过测试函数将涟漪算法与粒子群算法、标准遗传算法、引力搜索算法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涟漪算法在较低维度与运用广泛的启发式算法相比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马斯京根模型参数优化应用中,涟漪算法寻优能力强、精度高,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涟漪半径函数、收缩函数及其他影响涟漪算法优化过程的参数进行讨论,提出了几种改进涟漪算法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式算法 涟漪算法 测试函数 马斯京根模型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汇流顶托对长江汉口水位影响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明月 邓鹏鑫 +3 位作者 王磊之 邴建平 张冬冬 程小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12-1722,共11页
为定量评估汇流顶托对水位变化的影响,本文从水文过程仿真及顶托响应评价入手,提出了一种汇流顶托对水位影响的量化分析方法,并以长江汉口江段为例,开展了鄱阳湖汇流顶托对长江汉口江段水位影响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改进提出的长江汉口... 为定量评估汇流顶托对水位变化的影响,本文从水文过程仿真及顶托响应评价入手,提出了一种汇流顶托对水位影响的量化分析方法,并以长江汉口江段为例,开展了鄱阳湖汇流顶托对长江汉口江段水位影响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改进提出的长江汉口江段水文仿真模型,经参数优选后确定性系数可达0.98以上,总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在3%以内,较好地再现了水文变化过程;通过响应指数定义及水文过程模拟,研制了汉口多值型水位流量关系响应特征曲线,揭示了鄱阳湖与长江水位变化的关联性机制;经2016和2020年洪水实例分析,汉口江段长历时高洪水位主要受长江来水及鄱阳湖汇流顶托共同驱动,二者合力贡献可达83.3%以上,其中鄱阳湖汇流顶托贡献率在35%左右.其余因素(如区间洪水、沿江排涝等)亦助推高洪水位形成,部分时段贡献可达近34.4%.本文提出的顶托量化分析方法,可定量评估因顶托效应引起的水位变化,为解析河段高洪水位成因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汇流顶托 水位流量关系 量化分析 长江中游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风暴潮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台风“山竹”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鹏 张卓 +3 位作者 宋志尧 章卫胜 叶荣辉 李玉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5-657,共13页
基于FVCOM海洋模式对珠江口伶仃洋内及周边海域的风暴潮增水传播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建立珠江口风暴潮模型,采用超强台风“山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风暴潮过程模拟,并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拟结果和测站潮位结果比较吻合;然后... 基于FVCOM海洋模式对珠江口伶仃洋内及周边海域的风暴潮增水传播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建立珠江口风暴潮模型,采用超强台风“山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风暴潮过程模拟,并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拟结果和测站潮位结果比较吻合;然后,对伶仃洋在“山竹”登陆前后的风暴潮增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伶仃洋湾口到湾顶选取12个点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除了因距离外海远近不同导致的相位差异外,基本特征相似,符合国际上类似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波动特征,可分为初振段、主振段和余振段。为了进一步研究台风参数差异对伶仃洋风暴潮增水的影响,本文基于“山竹”超强台风的特征参数,设计了一系列变化条件下的数值试验,结果发现:(1)台风的登陆时间会影响到风暴潮增水和天文潮之间的相位关系,进而影响到增水的大小。如果风暴潮增水极值正好在天文潮高潮位,风暴潮增水就会削弱,而风暴潮增水正好在天文潮低潮位,风暴潮增水就会增强。(2)台风中心压差决定了台风风力的大小,从而影响风暴潮增水。但是在同一海湾内的影响在空间上并不相同,在较浅区域影响大而较深区域影响小。(3)台风路径会对风暴潮增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山竹”的路径,往西平移会导致湾内增水上升段前移,而往东平移则会引起湾内增水下降的延迟。在同样的登陆点,台风行进路线和海岸线之间的夹角较小时会增强伶仃洋内的风暴潮增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数值模拟 台风 伶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NNs的圣维南方程组数据同化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卫华 徐孟启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1,64,共9页
为提高河道水位流量数据同化的智能化水平,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提出了圣维南方程组的数据同化方法。采用双输出网络结构解决双输出方程组的同化问题,以模拟的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通过消融试验验证网络中加入时空映... 为提高河道水位流量数据同化的智能化水平,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s)提出了圣维南方程组的数据同化方法。采用双输出网络结构解决双输出方程组的同化问题,以模拟的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通过消融试验验证网络中加入时空映射缩放和平衡权重系数对同化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所提出同化方法在部分测值缺失情况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一维非恒定流圣维南方程组的数据同化结果与Prei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法结果一致,且随着同化断面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同化精度也稳步提升;基于PINNs的圣维南方程组数据同化方法有效,对非恒定流模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维南方程组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 Prei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法 数据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堤路结合工程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璋淳 姜彦彬 +3 位作者 何宁 钱亚俊 周彦章 王艳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1,共9页
有效控制变形是城市堤路结合工程正常发挥防洪和交通双重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南京长江岸线堤路结合工程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天然堆载、台阶加筋、深层水泥搅拌(DCM)及透水混凝土桩(PCP)工况等4种工况的变形分布... 有效控制变形是城市堤路结合工程正常发挥防洪和交通双重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南京长江岸线堤路结合工程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天然堆载、台阶加筋、深层水泥搅拌(DCM)及透水混凝土桩(PCP)工况等4种工况的变形分布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阶加筋工况的整体变形规律与天然堆载工况基本一致,不进行软基处理将无法有效缩减新老堤防及地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DCM及PCP工况均能有效控制上部堤防及下部地基的沉降、隆起与水平位移,工后沉降均小于100 mm;PCP复合地基可在3.6%的低置换率条件下,将路面工后沉降减至43 mm,并将达到99%固结度的时间由365 d缩至155 d,变形控制能力整体强于DCM工况。PCP复合地基技术在变形控制标准高、建设周期短的软基地区堤路结合工程中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路结合 工后沉降 水平位移 变形控制 透水混凝土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分担计算改进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彦彬 何宁 +2 位作者 钱亚俊 张中流 王艳芳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39,共9页
基于桩间的土拱效应与加筋效应开展融合分析,建立了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分担计算的改进Hewlett模型。首先,根据土拱是否处于塑性状态,结合桩-土竖向受力平衡条件,分别求解球形拱和平面拱控制方程,并对路堤荷载进行初分配。然后,假定加筋... 基于桩间的土拱效应与加筋效应开展融合分析,建立了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分担计算的改进Hewlett模型。首先,根据土拱是否处于塑性状态,结合桩-土竖向受力平衡条件,分别求解球形拱和平面拱控制方程,并对路堤荷载进行初分配。然后,假定加筋带上覆荷载为更符合实际工况的倒三角形分布,并使用文克勒地基模型考虑加筋带影响范围内的桩间土反力,无需预设土工加筋挠度形式,即可构建并求解土工加筋受力平衡控制微分方程,进而由加筋效应对路堤荷载进行再分配。综合工程实例验证与讨论,并通过多模型对比分析,表明改进模型能够合理预测荷载分担与土工加筋受力结果。参数分析表明,改进模型能够合理预测几何、材料参数变化对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分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分担 土拱效应 加筋效应 桩间土反力 桩承式加筋路堤 改进Hewlet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质一体化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双层配置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袁缘 陈星 +2 位作者 许钦 蔡晶 赵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9-134,共6页
为化解水质型缺水危机,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了多目标水资源量质一体化配置模型,基于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创建“以供限配,按需分质,由质定供”的水质水量双层配置模型:在用户层利用多目标函数和模拟退火算法规划不同频率下四类用水户的需水... 为化解水质型缺水危机,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了多目标水资源量质一体化配置模型,基于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创建“以供限配,按需分质,由质定供”的水质水量双层配置模型:在用户层利用多目标函数和模拟退火算法规划不同频率下四类用水户的需水方案,在水源层采用线性目标规划算法根据各方案用水需求分配优质水、一般水及其各水源的供水量,根据目标效益,得到不同情形下3种供水方案,①在特枯年生态型方案生态效益超出经济型方案约为1;②经济型方案相对生态型方案经济效益提高0.63;③均衡型方案总效益值超出其余方案0.23、0.78。本文探索了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中的分质供水规划及综合效益评估,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区域水资源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水质水量双层模型 综合效益评估 多目标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流预报新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静波 吴立愿 +1 位作者 许钦 金君良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5,100,共6页
随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广西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的出台,在洪涝频繁、中小河流站点点多面广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广西河流预报任务由传统的预报增加至预警、预报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广西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的出台,在洪涝频繁、中小河流站点点多面广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广西河流预报任务由传统的预报增加至预警、预报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工作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及洪水水位涨率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根据“预测-预警-预报”河流预报模式,研究开发了适应此模式的河流预报方法和技术。2015年以来,此模式及方法技术广泛应用于广西河流预报中,实现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洪水科学预测预警预报,水文预报合格率均超过90%。同时有效延长洪水预见期,大江大河洪水预见期平均提前24h,中小河流洪水预见期平均提前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预警-预报”河流预报新模式 水位涨率分析法 水情警戒阈值 “点-线-面”水情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