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及生态效应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米玮洁 张舜 +2 位作者 胡俊 高少波 胡菊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选择月均流量、日均流量变幅、极端流量和脉冲延时4个水文情势指标,采用IHA-RVA(水文情势变化指标-变化范围法)分析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黄河鱼类生态习性与径流组分的响应关系,探讨内蒙古河段流量过程、极端... 选择月均流量、日均流量变幅、极端流量和脉冲延时4个水文情势指标,采用IHA-RVA(水文情势变化指标-变化范围法)分析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特征,辨析黄河鱼类生态习性与径流组分的响应关系,探讨内蒙古河段流量过程、极端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黄河干流上游河段水利工程运行后,内蒙古河段的水文情势明显改变,进而改变该河段的生态水文联系过程。黄河内蒙古河段枯水期月均流量增加(1、2月份月均流量增幅超过70%)、最小日均流量增加(石嘴山断面最小日流量增幅超过50%),保障了河道流水栖息生境,有利于鱼类越冬。该河段日均流量变幅降低,有利于粘性卵孵化。但是内蒙古河段汛期月均流量减小(7-10月份月均流量降幅接近50%),大、小洪水持续时间缩短,不利于扩展横向栖息地;最大流量出现时间在上游河段延迟超过2个月、在中下游河段提前约1个月,洪水脉冲刺激时间紊乱可能影响鱼类繁殖行为。研究可为黄河内蒙古河段鱼类栖息地保护以及上游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过程 水文情势 鱼类 生态效应 黄河内蒙古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的江垭水库生态调度需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薇 魏秘 +3 位作者 曹俊 蔡露 高少波 朱迪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了修复河流水文情势、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通过环境DNA采样、IHA水文指标变动分析和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开展了江垭水库坝下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需求关系研究,提出了水库生态调度需求与建议。结果显示,2021年9月在溇水干支流综合调... 为了修复河流水文情势、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通过环境DNA采样、IHA水文指标变动分析和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开展了江垭水库坝下水文情势及鱼类繁殖需求关系研究,提出了水库生态调度需求与建议。结果显示,2021年9月在溇水干支流综合调查获得鱼类55种,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流水性种类在干流江段显著减少了51.35%;按照生态调度优先等级评估原则,确定江垭水库生态调度的主要目标物种为产漂流性卵的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和产粘沉性卵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江垭建坝前后下游水文情势变化较大,发生高度改变且对鱼类洄游产卵及鱼卵发育有重要作用的水文指标包括年最大1日、3日平均流量指标、年出现高流量脉冲事件的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连续日流量上涨率。研究表明,以促进坝下不同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为目标,生态调度需要一定的高流量脉冲次数和历时,还需要控制下游水位的日降幅,通过泄放合理的生态流量来维持下游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繁殖 环境DNA 水文情势 生态调度 江垭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增殖放流现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程睿 张东亚 +3 位作者 杨洋 秦天龙 俞伏虎 张志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共10页
为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保护鱼类,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②放流... 为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保护鱼类,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②放流物种不合理,破坏生态平衡;③不科学增殖放流影响种群遗传质量;④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不到位。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①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放流技术支撑体系;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引导放流实践;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学性;④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及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 人工繁育 人工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河上游厚唇裸重唇鱼适宜栖息地模拟的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文良 李平 +4 位作者 潘文光 杨志 赵娜 侯轶群 石小涛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共6页
为进行黄河上游一规划梯级电站的生态流量研究,选择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作为指示物种,考虑到厚唇裸重唇鱼对栖息地流速和水深适宜度,采用HEC-RAS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来水流量及蓄水水位工况下目标调度河段... 为进行黄河上游一规划梯级电站的生态流量研究,选择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作为指示物种,考虑到厚唇裸重唇鱼对栖息地流速和水深适宜度,采用HEC-RAS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来水流量及蓄水水位工况下目标调度河段的水深及流速分布情况。基于水动力模拟的结果,采用CASiMiR-Fish栖息地模型,模拟得到目标鱼类在生态调度目标河段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结合厚唇裸重唇鱼适宜生境面积在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变化和2002—2022年研究区域下游唐乃亥水位断面4—6月的日均流量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当羊曲水库在2710 m生态限制水位运行时,在厚唇裸重唇鱼主要的繁殖季节(4—6月),班多下泄的最小流量应该在50 m^(3)/s,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50—515 m^(3)/s,在此流量范围内厚唇裸重唇鱼形成较大面积产卵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生态流量 栖息地模型 厚唇裸重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法的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生态流量及调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易燃 陈小娟 +7 位作者 杨志 陶江平 戴凌全 郜星晨 刘宏高 朱其广 徐薇 曹俊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揭示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规律,确定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生态流量阈值及保护调控的方法,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三峡变动回水区的广阳-石沱江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四大家鱼、铜鱼、长... 揭示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规律,确定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生态流量阈值及保护调控的方法,为鱼类产卵场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三峡变动回水区的广阳-石沱江段为研究区域,选取四大家鱼、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和中华金沙鳅等8种产漂流性卵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鱼类产卵场栖息地模拟,在耦合8种鱼类生态需求的基础上计算生态流量阈值,并制定相应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在145、150、155、160、165 m和天然情形下变动回水区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6543、7130、9943、13713、17603、6106 m^(3)/s;最大生态流量分别为:17028、17526、23110、28291、29858、15753 m^(3)/s;最适生态流量分别为10002、10916、14479、18810、23226、9365 m^(3)/s,上、下阈值分别为13515、14221、18794、23550、26542、12559 m^(3)/s;8272、9023、12211、16262、20414、7736 m^(3)/s。流量较小时,一定流量范围内,降低水位有利于增加加权可利用面积(AWU);流量较大时,流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增加水位有利于增加AWU;而流量在两者之间时,可参考研究结果中的水位及生态流量阈值进行调控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法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 生态流量 调控策略 广阳-石沱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被引量:15
6
作者 潘晓洁 万成炎 +1 位作者 张志永 郑志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90-96,共7页
水库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控制周边陆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在总结概述三峡水库消落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阐述了植物筛选与配置的研究结果,以及多... 水库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控制周边陆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在总结概述三峡水库消落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阐述了植物筛选与配置的研究结果,以及多种消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且,针对性提出了对三峡水库消落区实施分级的保留保护和生态修复,强化对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评价,并积极开展消落区湿地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区 生态修复 保留保护分级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干流已建水电站生态基流目标值复核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在妮 刘宏高 +4 位作者 黄克威 李书飞 曲田 易燃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大渡河干流已建水利水电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评价,为推动后续生态基流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多种水文学方法,包括Tennant法、Texas法、Q90法、多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法和NGPRP法,计算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的生态... 以大渡河干流已建水利水电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评价,为推动后续生态基流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多种水文学方法,包括Tennant法、Texas法、Q90法、多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法和NGPRP法,计算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的生态基流目标值。根据计算结果中各控制断面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建立生态基流目标值的参考区间,分别对应底线、优和良好的标准线,并对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生态基流目标进行了回顾性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断面的现行生态基流目标值均在最大和最小参考值区间范围,设置基本合理。针对不同历史条件下或不同行业领域中存在的生态基流相关概念内涵和适用边界条件的不一致问题,以及拦河工程生态基流调度的实际问题,研究提出生态基流目标体系的双指标控制法,并提出了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生态基流目标建议值,建议双江口、猴子岩、深溪沟、龚嘴、铜街子水电站的生态基流目标采用日均和瞬时双控值,分别设为121/52、160/78、327/188、366/149和366/236 m^(3)/s,而沙湾和安谷水电站均设为366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流 回顾性评价 双指标控制法 大渡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水电生态修复思考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洋 陈锋 +2 位作者 赵先富 张志明 谭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7-62,共6页
针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小水电发展困境,介绍了小水电现状及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梳理了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特性,总结了目前针对小水电开发已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和存在的问题:(1)生态流量考核监管重流量轻过程;(2)修复措... 针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小水电发展困境,介绍了小水电现状及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梳理了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其特性,总结了目前针对小水电开发已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和存在的问题:(1)生态流量考核监管重流量轻过程;(2)修复措施不全面,后期监管不到位;(3)生态修复管理机制不健全。提出了关于小水电生态修复的思考与建议:(1)明确生态修复和监管的主体,确定评价及监管指标,完善法律法规和奖惩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2)从流域和区域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生态修复措施;(3)以结果为导向,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小水电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价;(4)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对小水电的生态修复与监管;(5)鼓励科研,加快科研成果向生态修复应用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电 环境影响 生态修复 思考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对四大家鱼产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2
9
作者 徐薇 杨志 +3 位作者 陈小娟 陶江平 潘晓洁 李键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9-1139,共11页
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持续开展了促进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调度试验.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研究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实施以来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水文环境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系统重构方法分析了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关键生态... 2011年以来,三峡水库持续开展了促进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调度试验.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研究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实施以来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水文环境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系统重构方法分析了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关键生态水文要素,提出了宜昌江段涨水过程的生态调度优化条件.结果表明:①2012-2018年三峡水库共开展了11次生态调度试验,生态调度使得宜昌江段持续涨水时间范围为2~9 d,水位日均涨幅范围为0. 43~1. 83 m,流量日均增幅范围为1 080~5 800m^3/s,起始水温范围为17. 5~23. 5℃.②沙市江段监测到四大家鱼鱼卵时的水温分布范围为19. 2~25. 5℃、平均值为22. 5℃,流量分布范围为11 000~33 600 m^3/s、平均值为16 890 m^3/s;水温平均值在各年份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流量平均值在各年份间有显著性差异.③沙市江段四大家鱼鱼卵组成以草鱼和鲢为主,二者年均产卵量约占总产卵量的85%,青鱼和鳙年均产卵量约占总产卵量的15%.除2016年外,生态调度期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占监测期间四大家鱼总产卵量的比例较大,变动范围为31. 90%~66. 58%.生态调度期间,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性能普遍好于非生态调度时期,表现为产卵持续时间更长、产卵场范围更广、单次洪峰的产卵规模更大,证实了实施生态调度的有效性.④持续涨水天数、初始水位和产卵时序是影响2012-2018年宜昌至沙市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量的重要生态水文参数.⑤为增加宜昌至沙市江段四大家鱼产卵量,宜昌江段需满足的水文条件为断面初始流量达14 000 m3~/s,持续涨水4 d以上,水位日涨幅平均大于0. 5 m,流量日增幅平均大于2 000 m^3/s,与前一次洪峰的间隔时间在5 d以上.研究显示,三峡水库连续实施生态调度对近年来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种群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未来应将建模和监测手段整合到生态调度试验中以分析长期的生态响应,并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调度效果评价体系来评价流量调节对四大家鱼产卵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家鱼 产卵量 生态水文指标 三峡水库 生态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27
10
作者 金小伟 赵先富 +5 位作者 渠晓东 许人骥 霍守亮 王业耀 魏复盛 吴丰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5-765,共11页
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是水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水环境管理政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流域水生态质量,先后开展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河流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计划。然而我国目前流域水环... 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是水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水环境管理政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流域水生态质量,先后开展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河流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计划。然而我国目前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主要以传统的理化监测指标为主,缺乏指示水生态变化的水生生物指标,单一的水质改善无法反映水生态环境好转这一长远目标,不能满足“十四五”水生态环境管理由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总体要求。本研究系统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与业务化运行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梳理我国水生态监测与评价试点已有的工作基础,分析制约我国当前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关键问题,从保护目标、管理模式、监测网络、科学研究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提出开展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和业务化运行的有关建议,为准确评估和预测流域水生态质量状况的变化、开展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水生态完整性 水生生物 监测网络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水生态状况评价及保护战略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金秀 高少波 +3 位作者 池仕运 胡俊 李嗣新 胡菊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179,204,共7页
金沙江下游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在金沙江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应该注意生态安全问题。通过2008-2012年对金沙江下游的水生态调查,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对金沙江下游的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金沙江下游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在金沙江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应该注意生态安全问题。通过2008-2012年对金沙江下游的水生态调查,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对金沙江下游的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金沙江下游水生态状况为亚健康状态,主要制约因素是水生生物与河岸带状况。金沙江下游的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了鱼类资源的衰退,使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灭绝。河岸带的脆弱对水生态状况造成了一定影响,说明在生态脆弱区开发建设更应注重生态保护。针对金沙江现状提出了生态保护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水生态 评价 保护战略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梯级枢纽联合生态调度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雷欢 陈锋 +3 位作者 谢文星 陈金生 金瑶 黄道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9-1233,共15页
为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2018年6月汉江中下游首次实施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试验.该研究在汉江中下游钟祥、沙洋、泽口、仙桃江段设置监测断面,采集鱼类早期资源,并在兴隆枢纽泄洪闸上、下开展鱼类溯流集群情况监测,以分析生态调度对促进... 为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2018年6月汉江中下游首次实施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试验.该研究在汉江中下游钟祥、沙洋、泽口、仙桃江段设置监测断面,采集鱼类早期资源,并在兴隆枢纽泄洪闸上、下开展鱼类溯流集群情况监测,以分析生态调度对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的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鱼卵种类共有26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2种.监测期间漂流性卵径流量为143411万粒,其中四大家鱼卵径流量为4887万粒,占3.41%,推测汉江中下游有6处成规模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生态调度期间,坝下鱼类溯流集群随兴隆枢纽调度过程发生变化,钟祥和仙桃江段均出现两次鱼类产卵高峰,鱼卵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61.66%,并监测到四大家鱼卵,表明梯级联合生态调度结合区间来水,对汉江下游鱼类,特别是四大家鱼的繁殖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下游 生态调度 产漂流性卵鱼类 自然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十年生态调度(2011—2020年)期间下游沙市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薇 金瑶 +4 位作者 陈桂亚 董纯 易燃 赵娜 陶江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9-1740,共12页
2011—2020年,三峡水库共开展了14次促进坝下江段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于每年5—7月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旨在掌握生态调度实施以来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响应变化,评估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鱼类自... 2011—2020年,三峡水库共开展了14次促进坝下江段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于每年5—7月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旨在掌握生态调度实施以来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响应变化,评估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贡献。十年间共采集到鱼卵35种,其中典型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5种,主要种类包括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鯿(Parabraims pekinens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鱼卵群落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稳定性指数ICV在年际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优势度指数D恰好相反,变化拐点出现在2017年,表明2017年以来群落多样性趋于增加,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有8个类群的繁殖规模逐年增加,鱼类繁殖高峰频次逐渐升高,大规模繁殖出现的时段逐渐延长,表明鱼类自然繁殖状况趋于稳定。结合生态调度期、非生态调度期鱼类日均产卵规模的比值得出,除了2016、2020年生态调度期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繁殖以外,其它年份生态调度的实施对促进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加大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力度,针对不同鱼类物种的需求设计更精细的生态调度方案,进一步提升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产卵规模 多样性 三峡水库 生态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处理山区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郑志伟 胡莲 +3 位作者 邹曦 潘晓洁 张志永 万成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7,共6页
研究流经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的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cr等指标的沿程变化以及去除效率,为探索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生态沟渠由原农田排水渠经拓宽、种植植被改建而成,总长约150 m;稳定塘包括沉... 研究流经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的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cr等指标的沿程变化以及去除效率,为探索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生态沟渠由原农田排水渠经拓宽、种植植被改建而成,总长约150 m;稳定塘包括沉淀净化塘、生物净化塘和生物强化净化塘,分别栽种植物、栽种植物+吊养河蚌、栽种植物+放养鲢鳙,总面积约1 230 m2。在集水池出口、生态沟渠出口、稳定塘各塘出口各设1采样点共5个采样点。试验期间连续进水,进水平均流量约7 m3/h,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HRT)约102 h,其中生态沟渠段约5.4 h、稳定塘段约96.6 h,首次采样在连续进水稳定运行1周后进行。在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 d的条件下,流经该系统的生活污水黑臭消失,浊度下降,出水DO饱和度达到65%以上,进水SS、NH3-N、TN、TP、CODcr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达到84.9%、70.1%、49.6%、44.9%和80.5%。生态沟渠段对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达到40.1%,占系统总去除量的47%。系统最终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GB18918-2002)。生态沟渠+稳定塘系统具有建造灵活、无需动力条件、运行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小流域山区农村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稳定塘 山区农村 生活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沙市江段鱼卵和仔鱼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徐薇 刘宏高 +3 位作者 唐会元 朱迪 杨志 乔晔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2012年5-7月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细鳞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2012年5-7月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细鳞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构成了该江段的主要繁殖种类。鱼类繁殖盛期在5-6月,进入7月后鱼卵减少而仔鱼数量显著增加。调查期间鱼卵和仔鱼总径流量约为6.89×10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1.1×1010粒,仔鱼径流量5.79×1010尾。定点采集的鱼卵、仔鱼随采样时间和垂向空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采集点仔鱼的横向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漂流密度为江北>江中>江南;鱼卵的横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流速、流态等水力学指标存在负相关性。生态调度期间沙市江段鱼卵总径流量和家鱼卵径流量均出现高峰,繁殖种类明显增加。初步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制造的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鱼类自然繁殖的水文需求,对于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不利影响、维护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生态调度 鱼卵 仔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活动与生态水文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文君 谢山 +2 位作者 张晓敏 黄道明 高少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9-34,共6页
2010年5-8月对岷江下游的生态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个水文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位变幅和变化率明显低于流量指标,6个流量指标(日流量、日内最低流量、日内最大流量、日... 2010年5-8月对岷江下游的生态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个水文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位变幅和变化率明显低于流量指标,6个流量指标(日流量、日内最低流量、日内最大流量、日内流量变幅、日间流量变幅、日间流量变化率)和6个水位指标(日水位、日内最低水位、日内最高水位、日内水位变幅、日间水位变幅、日间水位变化率)与鱼卵径流量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和频率与水文指标较吻合,一般较水文指标波动周期短2~3d;洪峰过程对鱼类产卵行为的刺激明显,是决定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年产卵量多寡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但第1次洪峰过程对产卵行为的影响明显滞后,2次洪峰过程后,鱼类集中产卵行为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与水文指标的波动达到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下游 漂流性卵 生态水文因子 繁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的赤水河枯水期水生态状况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爱民 陈明秀 李嗣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83-189,共7页
作者于枯水期对赤水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从种类、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探讨了赤水河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1)指示种有32种,主要是寡污带指示种和β-中污带指示种;(2)优势种有26种(其中指示种6种),主要是硅藻,其他为隐藻、甲藻、蓝... 作者于枯水期对赤水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从种类、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探讨了赤水河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1)指示种有32种,主要是寡污带指示种和β-中污带指示种;(2)优势种有26种(其中指示种6种),主要是硅藻,其他为隐藻、甲藻、蓝藻和绿藻。优势种之间的优势度相差不大,无绝对优势种;(3)群落结构优良。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7门42属122种;现存量较低,丰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8.64×104cells/L、0.126 mg/L;多样性指数H’、J和硅藻商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38、0.91和0.066。分析认为,浮游植物种类、种群和群落对外界干扰的响应不一样,该次枯水期浮游植物受到的影响仅限于种类和种群水平,群落结构尚未受到影响。与赤水河其他时期相比,赤水河枯水期水生态状况良好,比汉江中下游枯水期、三峡水库长江干流枯水期和安徽太平湖水库的水生态状况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指示种 种群 群落结构 水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库生态调度实践及展望 被引量:15
18
作者 乔晔 廖鸿志 +1 位作者 蔡玉鹏 徐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2-26,共5页
水库生态调度是指通过改进水库调度方式来修复河流的生态功能,相关理论和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减缓工程不利影响的实例与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实践及存在的不足。分析... 水库生态调度是指通过改进水库调度方式来修复河流的生态功能,相关理论和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利用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减缓工程不利影响的实例与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实践及存在的不足。分析指出,应从水库下游生态保护目标的修复角度出发,针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人类对生态系统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人类开发活动影响的难以预知性等,开展适宜于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适应性管理研究。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生态需水量研究和生态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度 生态适应性管理 生态流评估 生态系统完整性 大型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碱淖流域水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2
19
作者 娄广艳 王文君 +1 位作者 葛雷 王瑞玲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应用遥感解译、实地查勘、调研咨询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红碱淖流域的湿地状况、生物状况、河湖连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碱淖流域湿地面积萎缩,1987-1997年,流域湿地面积变化不大,1997-2010年,流域湿地面积减少40.26 km2;红碱... 应用遥感解译、实地查勘、调研咨询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对红碱淖流域的湿地状况、生物状况、河湖连通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红碱淖流域湿地面积萎缩,1987-1997年,流域湿地面积变化不大,1997-2010年,流域湿地面积减少40.26 km2;红碱淖鱼类资源减少,虽然组成变化不大,但捕捞产量逐渐下降,1974年和1975年鱼产量最高,年平均鱼产量54 kg/hm2,2003-2006年,已无捕捞产量;红碱淖鸟类数量下降,如普通鸬鹚以前是优势种,数量达到上千只,现在已经难以看到,雁鸭类、红嘴鸥等鸟类数量也有明显下降;河湖连通性受阻,大部分入湖河流目前已干涸,尤其是上游建设小型水库和蓄水池,使河湖连通性进一步恶化。从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水生态退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农业灌溉与植被耗水、能源及旅游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因素,并提出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体制、加强湿地管理、加强生物及栖息地保护和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流域 湿地 水生态 生物多样性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90
20
作者 王文君 黄道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146,共5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生态修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