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0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阿发友 吴文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春振 陈国阶 +1 位作者 谭荣志 汶林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8,共5页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同时,由于各类次生灾害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形成了以"崩-滑-灾"、"崩-滑-湖-灾"、"崩-滑-流-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灾害链和灾害网。根据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表现形式、发育成灾特点、成因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描述了上述3条主要灾害链的发育成灾过程,总结出了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4条发育成灾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本次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发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链式发育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1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带释放,灾害点沿中央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在距中央断裂20km范围内集中灾害总数的64.42%,逆冲断裂的上下盘效应使上盘灾害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和下盘灾害密度经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灾害点在山地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河谷岸坡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使坡体上部岩土首先崩解,带动坡体下部的岩土一起运动,形成"山剥皮"特点的崩滑型灾害;3)灾害总数的99.43%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地震的场地效应使灾害在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4)在区域地势变化与地震断裂破裂一致的方向上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主滑方向也大多数发生在两者的并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场地效应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居住地的居民山地灾害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意识 防灾减灾 灾害宣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沐川—马边(1994-12-30)5.5级地震山地灾害类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乔建平 蒲晓虹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92-98,共7页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0.0km^2。斜坡可分为梯状破坏模型:①R_c崩塌、滚石阶梯;②L_d滑坡阶梯;③G_f重力地裂缝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灾害 山地灾害 震级 类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研究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岳丽霞 欧国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 山地灾害带给社会的不仅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它也严重伤害到人们的心理及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它也引起了社会秩序混乱,因而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社会心理调查实践以及最近发生在四川丹巴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事件,对山地灾害社会心理的特征表现,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灾害心理 社会心理调查 灾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碎屑流对透过性柔性网的冲击动力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彬 苏立君 +1 位作者 肖思友 田红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3,共13页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网径尺寸和Froude数的增加,流动层颗粒从柔性网中通过的概率增加,死区稳定性降低,共同提升了柔性网的透过性;(2)当来流Froude数小于4时,碎屑流冲爬高度和冲击力对网径比并不敏感;在Froude数大于4后,随着柔性网对前端碎屑流透过能力增强,峰值冲击力时刻流动层直接传递到柔性网上的动量和死区的堆积质量降低,降低了流动层的冲击动力和死区的堆积静力;(3)提出的分析模型可用于分析和估算碎屑流作用在透过性柔性网上的峰值冲击力。研究结果为柔性网的网径尺寸优化和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柔性网 冲击力 冲爬高度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8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未来情景的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世泷 孟庆凯 +2 位作者 戴勇 杨立强 吴晗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9-611,共13页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 为探究未来近期气候变化对伊犁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选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不同情景气候数据,分析2021—2040年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采用加权信息量-随机森林模型,开展崩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测。结果表明:(1)崩滑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北部低山丘陵区及尼勒克县南部、新源县北部中山丘陵区等,泥石流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霍城县科古琴山北部、昭苏县南部、和静县及尼勒克县东部中高山区。(2)2021—2040年伊犁河流域将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趋势,年均气温上升最大约1.53℃,降水量增幅约19.3mm。(3)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情景下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面积扩大,伊宁县南部、新源县北部及尼勒克县西南区域的崩滑灾害,霍尔果斯市北部、伊宁县的泥石流灾害危险程度进一步加剧,最大增幅分别为17.31%、8.77%。该研究结果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伊犁河流域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地质灾害 危险性预测 气候变化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培训对洪灾风险区农户防灾减灾意愿与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智 张枫琬 +1 位作者 刘邵权 徐定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面对洪灾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能够保障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培训是促进农户主动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四川省洪灾风险区54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对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影响以及... 面对洪灾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能够保障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培训是促进农户主动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四川省洪灾风险区54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对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户防灾减灾意愿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参与政府培训以及培训广度的增加,其越有可能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政府培训及培训广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可能性相应增加10.68%和4.19%。农户拥有谋生技能状况和受灾经历会对其采取防灾减灾行为造成正向显著影响。农户防灾减灾意愿在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影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方面发挥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5.17%和12.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风险 政府培训 防灾减灾意愿和行为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森林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和挑战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守琴 谢汶天 +2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文志 王根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亚高山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水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因此亚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始终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树木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反映。文中总... 亚高山森林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水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度敏感,因此亚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始终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之一。树木生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反映。文中总结了气候变化下亚高山森林树木生长响应的不同模式和海拔分异特征,概述了导致树木生长气候变化响应分异的“温度和降水影响假说”“碳供给限制假说”“碳利用限制假说”和“以植物根-土互作为核心的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等不同潜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这些不同机制与树木水力作用的关联关系,指出土壤-植物水力过程及其驱动的根-土关系和养分可利用性对树木生长的作用机制是解决高海拔森林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这一前沿热点问题的关键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亚高山生态系统 树木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现状、挑战与科学问题
12
作者 崔鹏 王岩 +6 位作者 张国涛 张正涛 雷雨 王昊 王姣 郝建盛 朱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风险防范 灾害演化 气候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细混合颗粒流冲击特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吕珉昌 李新坡 +3 位作者 谢艳芳 孙玉莲 雷小芹 李秀珍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崩塌滑坡启动后在坡面加速运动形成高速颗粒流,对影响范围内的人员与构筑物造成冲击损伤,是山区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崩滑颗粒流对结构的冲击过程包含颗粒的直接撞击以及死区形成之后的间接冲击,颗粒的粒径是影响冲击力的主要因素。为... 崩塌滑坡启动后在坡面加速运动形成高速颗粒流,对影响范围内的人员与构筑物造成冲击损伤,是山区常见的灾害类型之一。崩滑颗粒流对结构的冲击过程包含颗粒的直接撞击以及死区形成之后的间接冲击,颗粒的粒径是影响冲击力的主要因素。为更深入了解颗粒流冲击作用机制,把崩滑颗粒流简化为粗细双粒径混合颗粒材料,采用碎石和砂土进行配比,制作不同粗细颗粒含量的混合材料,利用斜槽试验研究其运动堆积特性和冲击作用。试验发现粗颗粒材料具有更强的运动性,同时对结构造成的冲击力也大,粗颗粒对结构的直接撞击可产生数倍稳态冲击力的脉冲力。理论模型对颗粒流冲击力的计算结果与稳态阶段时的试验值接近,但明显低于初始阶段的脉冲峰值,主要原因是理论模型没有考虑大颗粒的直接撞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崩滑灾害 冲击力 流体-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14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湿地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15
作者 孙宏洋 胡健 +4 位作者 王志强 段东东 龚海洋 周俊 周青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07-4119,共13页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对比分析了当前测定P形态的方法,揭示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泥炭土壤剖面中P的分布规律、无机P的有效化及有机P的矿化机制,深入探讨了物理化学效应、植物作用及微生物活动对泥炭土壤P形态转化的驱动与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在泥炭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区别于普通陆生土壤,其转化运移过程受到泥炭土壤特有环境特征主导。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未来泥炭土壤P研究的两个前瞻性方向:一是探究泥炭土P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深化对P循环微观过程的理解;二是研究泥炭土P形态和含量变化对C、N累积和释放的影响机制,为揭示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提供新视角。这些研究方向将为泥炭湿地的可持续管理和全球C循环的科学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土壤 磷形态 产酸基因 磷酸酶 酶锁 铁门 聚磷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切波分裂的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剑 王睿敏 李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2-544,共13页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地壳和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成果与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壳幔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介质 地壳 地幔 壳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成灾特征、机制与演化过程
17
作者 夏湘朕 胡桂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烧房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主要表现为级联效应、时空扩展性、时滞效应和难预测性;其成灾机制为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坡面累计滑动量达到18.36 cm,远超龙门山震区的临界滑动量,导致滑坡发生,滑坡堆积物挤占沟道形成堰塞坝,既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在短时强降雨的激发下多次引发泥石流,坝体在泥石流的冲击、侵蚀和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溃坝,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该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经历了震前孕育、强震作用下坡体失稳、滑坡下移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松散堆积体再次失稳下滑和滑坡-泥石流往复发生6个阶段。烧房沟内灾害链的成灾特征复杂,成链过程由强震与降雨共同主导;受降雨影响,烧房沟内泥石流和滑坡不断产生,导致流域内泥石流、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滑坡往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房沟 泥石流 灾害链 地震作用 成灾机制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空间异质性的降雨滑坡易发性预测研究
18
作者 张幸福 姜元俊 阿比尔的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8,共17页
现有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也无法准确反映极端降雨对滑坡易发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引入了一种结合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方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根据环境因素... 现有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地形、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也无法准确反映极端降雨对滑坡易发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引入了一种结合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方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根据环境因素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子区域,实现了滑坡预测模型的精细化空间异质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混合分布的动态雨量阈值模型以区分非极端降雨与极端降雨,并采用贝叶斯方法动态更新模型参数,提高了模型对不同降雨类型的适应性和预测的时效性。以通江县为案例,采用多任务学习自适应神经树模型(MLANT),结合深度嵌入DEC模型与混合分布阈值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精确度、F1分数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依赖统一阈值的模型。特别是与传统的基于前期有效降雨量方法相比,预测效果提升显著,预测滑坡密度和数量由0.038事件/km^(2)和44个滑坡事件提升至0.044事件/km^(2)和59个滑坡事件,充分证实了在滑坡易发性预测中使用深度嵌入聚类(DEC)的动态雨量阈值分区考虑空间异质性和区分不同降雨事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深度嵌入聚类(DEC) 空间异质性 混合分布降雨阈值 多任务学习自适应神经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特征与减灾模式研究
19
作者 宗家明 陈剑刚 +3 位作者 王辰元 王金水 王喜安 杨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3,共7页
泥石流沟道植被状况因地理环境和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影响了泥石流的成灾环境和工程防治效果,制约了绿色减灾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不同流域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减灾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对研究区植被生长分布特征进行采集... 泥石流沟道植被状况因地理环境和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影响了泥石流的成灾环境和工程防治效果,制约了绿色减灾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不同流域泥石流沟道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减灾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对研究区植被生长分布特征进行采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物种间距分布相对固定;树种自身因素比环境因素对林分密度影响更明显,不同流域的林分密度范围为100~5 000株/hm2;植被生长状况与土体破碎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沟道侵蚀严重区域的树木平均胸径比稳固区的更小;此外,植被根系横截面积比:RAR(乔)≥RAR(灌)≥RAR(草)。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沟道减灾模式评估方法,并对不同减灾模式适用性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泥石流的绿色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流域环境 植被分布 生长特征 减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热效应下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模型研究
20
作者 陈强 罗渝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 为定量描述大型冰崩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演变过程与特性,结合冰崩高速运移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考虑颗粒破碎效应以及融水与碎屑物质间相互掺混下的热融减阻效应,以冰崩厚度、剪切带厚度和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为参数,运用COMSOL数值分析软件开展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弱化与运动特性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冰崩关键运动参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冰崩运动过程中,由滑面热效应带来的摩擦弱化能够使摩擦系数从初始时刻的0.6左右降至0.05以下。并且,冰崩厚度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剪切带厚度与摩擦系数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剪切带厚度的增大,冰崩的滑移距离会呈现出递增、平稳、递减、再趋于平稳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剪切带内的初始含冰量越大,越有利于冰崩的远距离运动。通过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冰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演化特性,该摩擦弱化模型可为冰崩灾害的动力学分析与科学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冰崩 数值模拟 摩擦系数 摩擦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