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9
1
作者 高雅弘 林炳权 +4 位作者 刘宇轩 王振北 胡潜 齐飞 孙德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3-985,共13页
由于我国城镇防洪和排涝及城镇面源污染控制的需求,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城市中占比不断提升,由其带来的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城镇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在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 由于我国城镇防洪和排涝及城镇面源污染控制的需求,分流制排水系统在城市中占比不断提升,由其带来的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城镇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在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污染方面的研究热点,对城镇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污染的来源、污染特征、不同控制措施及其削减效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分流制排水系统普遍存在管道沉积问题,城市下垫面及管道沉积物中的污染物是初期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源头和管道沉积物冲刷是影响初期雨水水质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此外,初期雨水污染还受降雨特征、下垫面类型、雨前晴天数、大气污染状况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根据初期雨水的污染来源及特征,应将工程性控制措施和非工程性控制措施相结合,从源头、过程、末端及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控制,以减少城镇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带来的污染,提升城镇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制排水系统 文献计量学 初期雨水污染来源 初期雨水污染特征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暴雨管理模型的长江流域丘陵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方案效果评估
2
作者 赵晨 林炳权 +5 位作者 高雅弘 安欣琪 刘宇轩 李晨 齐飞 孙德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9-1731,共13页
随着我国长江流域城镇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控制的持续加强,面源污染贡献率明显增加,利用相关技术组合有效控制城镇面源负荷,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城镇控制污染负荷和提升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内容。为探讨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设施对长江流域... 随着我国长江流域城镇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控制的持续加强,面源污染贡献率明显增加,利用相关技术组合有效控制城镇面源负荷,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城镇控制污染负荷和提升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内容。为探讨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设施对长江流域丘陵地区城镇降雨径流降污减量的效果,以重庆市永川区新城区内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汇水区概化,并对其构建暴雨管理模型(SWMM)和进行参数确定及验证,采用该模型模拟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和下凹式绿地4种单项技术设施方案及其9种组合设施方案对研究区域降雨径流总量及污染物(包括SS、COD、TN、NH_(3)-N和TP)负荷削减情况;并采用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从效益-经济-技术3个角度综合评估各种组合控制方案对降雨径流水量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研究区SWMM模型的水文、水力参数率定结果误差小于1%,水质参数率定结果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7以上且误差平方均值(B%MSSE指数)接近于0,实现了模型参数本土化;在各降雨重现期下,4种单项技术设施方案中透水铺装对径流量和污染物负荷控制效果最优;基于效益-经济-技术3个角度综合评估组合方案,确定方案P7为研究区域面源污染削减最佳组合方案,即布设面积比例为35%透水铺装、30%绿色屋顶、7%雨水花园和30%下凹式绿地,其径流总量削减率达到29.4%,SS、COD、TN、NH_(3)-N和TP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36.2%、35.1%、35.1%、30.6%和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城镇面源污染 LID设施组合方案 聚类分析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丘陵与平原城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安欣琪 林炳权 +7 位作者 刘宇轩 赵晨 高雅弘 齐飞 胡潜 王振北 邱斌 孙德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5-1718,共1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流域降雨径流导致的城镇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在长江流域丘陵城镇重庆永川区和平原城镇常州金坛区分别选取部分老城区和部分新城区作为研究区域,监测4个研究区域降雨径流的水质和水量,采用场次降雨径流平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流域降雨径流导致的城镇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在长江流域丘陵城镇重庆永川区和平原城镇常州金坛区分别选取部分老城区和部分新城区作为研究区域,监测4个研究区域降雨径流的水质和水量,采用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和综合径流系数法计算各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和污染负荷,采用b(初期冲刷系数)参数法分析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结果表明:1)SS、COD、TP、NH3-N和TN的EMC主要受地形、降雨特征及前期干旱天数影响,丘陵城镇中交通道路SS和COD的EMC分别是其他下垫面的1.10~7.05和0.86~8.98倍,平原城镇中交通道路SS和COD的EMC分别是其他下垫面的1.01~3.70和1.07~6.70倍;2)丘陵城镇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强于平原城镇,且SS和COD的初期冲刷强度较高,b的范围分别为0.25~1.20和0.50~1.28;3)丘陵城镇各下垫面污染负荷平均输出系数大于平原城镇,丘陵城镇老城区各指标污染负荷平均输出系数为平原城镇的0.37~16.13倍,丘陵城镇新城区各指标污染负荷平均输出系数为平原城镇新城区的0.38~7.11倍。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丘陵和平原城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可为这两类城镇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城镇降雨径流污染 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 初期冲刷效应 污染负荷 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在农村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4
作者 江宗霖 王璐 +5 位作者 刘亚涛 李晨 孙文俊 齐飞 丁士元 王振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5-1415,共11页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居民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农村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安全供水需求。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分析国内外农村饮用水的相关研究,得出国内外研究热点均集中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和...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居民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农村水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安全供水需求。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结合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分析国内外农村饮用水的相关研究,得出国内外研究热点均集中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质上,我国在饮用水管理及处理技术方面研究相较国外较少。突现词分析表明对饮用水中氟化物治理和风险评估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安全供水、超滤技术和传统过滤技术成为国外农村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同时,本文综述了膜技术在农村饮用水污染物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纳滤技术(NF)能解决水源水铁、锰、砷和氟等污染物超标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最后,从水源特点、处理工艺流程和处理效果等方面调研总结了以超滤(UF)膜技术为核心的组合工艺在农村地区饮用水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广膜技术的相关建议,可为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和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饮用水安全 膜技术 研究热点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改善工程案例分析与问题诊断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瑞 刘操 +1 位作者 孙德智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72-1881,共10页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通过对北京城市部分再生水补给型河湖现有水质改善工程的调研,分析与评估... 由于北京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通过对北京城市部分再生水补给型河湖现有水质改善工程的调研,分析与评估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工程建设与运行效果,并与国内外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经典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受运行时间、季节及后续维护的影响,其运行效果不稳定且逐渐下降.受汛期降水充沛及水量人为调控影响,城市河湖6—9月水质较好;水质恶化时ρ(CODCr)为40-50 mg/L,ρ(NH3-N)为2-5 mg/L,ρ(TN)为10-15 mg/L,ρ(TP)为0.4-1.0 mg/L.水力流动循环、循环过滤、化学除藻和生物调控等单项及相应组合技术是当前北京市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湖,可以考虑辅膜生物反应器或生物滤池等旁路生化组合工艺.与国外的整流域近自然水生态系统修复相比,我国河湖水生态修复更注重区域水质的改善,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为主;对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性与长效性关注不够,缺乏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为更好地发挥河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未来应在政策法规、协调管理及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城市河湖 富营养化 水质净化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模型的下凹式绿地污染物削减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袁溪 李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该文基于SWMM模型研究了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绿地能有效削减径流中的关键性污染物(COD、SS、TN、TP),下凹式绿地对污染物的削减率分别为SS 72.73%、COD 61.07%、TN 66.10%、TP 83... 该文基于SWMM模型研究了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绿地能有效削减径流中的关键性污染物(COD、SS、TN、TP),下凹式绿地对污染物的削减率分别为SS 72.73%、COD 61.07%、TN 66.10%、TP 83.40%,削减效果总体较好。该文还对下凹式绿地的关键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将污染物削减率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除SS误差(25.5%)较大外,TP、TN、COD削减率的误差均在5%以下,结果表明通过参数率定后的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污染物削减率 下凹式绿地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藻去除污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干琳 洪喻 苏鸿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29,共8页
详细分析了影响微藻技术去除污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概括了近年关于微藻去除PPCPs的可能机理,总结了利用微藻去除PPCPs的应用前景,旨在“双碳”背景下为高效去除污水中的PPCPs提供新的思考,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微藻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 影响因素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障碍因子研究
8
作者 陈媛 曾令武 +1 位作者 甘荣情 孙德智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共9页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0.505增长到2021年的0.553;再生水利用率、农业用水比例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熵权法 障碍因子 黄河上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典型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解析及控制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峥 朱洪涛 孙德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4-1074,共11页
长江下游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之一,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区域内城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以该区域内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水环境质量、水资源、水生态... 长江下游江苏段及环太湖区域作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之一,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区域内城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以该区域内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水环境质量、水资源、水生态和饮用水安全4个方面总结区域城市水生态环境特点,从污染源排放负荷、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利用、城市面源、工业污染及风险、水生态等方面解析区域城市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区域内城市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源,但城市面源占比也较大;区域污水收集与处理利用能力有待提升,雨季水质较差;工业污染呈现明显的化工及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特点;城市化干扰带来的区域湖泊富营养化、河网水系结构改变等导致水生态功能退化。根据区域城市特征问题及解析结果,提出水资源保护、城市生活源控制、城市面源控制、工业污染及风险防控与水生态修复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江苏段 环太湖区域 城市水环境 特征问题解析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生物炭对黑臭水体净化效能及回收潜力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龙昱瑾 周媛 +3 位作者 封莉 刘永泽 杜子文 张立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4,共6页
为提升生物炭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黑臭水体净化效能,对水稻秸秆生物炭(RSB)进行负磁改性制备磁性秸秆生物炭(MRSB),重点考察了其对水中COD、总磷、氨氮、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了MRSB的循环利用潜... 为提升生物炭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黑臭水体净化效能,对水稻秸秆生物炭(RSB)进行负磁改性制备磁性秸秆生物炭(MRSB),重点考察了其对水中COD、总磷、氨氮、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了MRSB的循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相比于RSB,MRSB表面的孔隙结构更发达,含有Fe-O、-OH和-C-O等含氧官能团以及Fe3O4磁性物质,易于实现磁分离;MRSB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RSB有明显提升,对水中COD、氨氮、总磷、Fe^(2+)、Cr^(3+)、Mn^(2+)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38%、2.68%、54.57%、12.55%、10.99%和8.82%;当pH为7.0,温度为20℃,MRSB投加量为1.0~1.5 g/L时,MRSB对黑臭水体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单位吸附容量比RSB分别增加了22.65%、19.44%和87.62%。MRSB对于COD、总磷、氨氮、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假二级方程拟合程度最好,同时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_(1)^(2)>R_(2)^(2))。从生物炭利用率和水体污染物去除效能综合考虑,建议MRSB最佳投量为1.0~1.5 g/L。通过外加磁场可以实现MRSB的回收再利用,磁回收率可达90%,可为生物炭在黑臭水体的应急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表征 负磁改性 黑臭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磷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敏 滕泽栋 +1 位作者 朱静 宋明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93-3402,共10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表聚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能够依靠自身的代谢产物或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具...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表聚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能够依靠自身的代谢产物或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具有多重植物促生长功能和重金属解毒能力,可在重金属毒害水平下,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克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重金属修复植物的生存竞争力。从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入手,介绍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综述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作用机制,分析了目前解磷微生物在重金属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微生物 土壤 修复 重金属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厕所黑水源分离及其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存辉 杨文静 +5 位作者 张小玫 梁劲松 陈乐 房玮 吴珍 张盼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65-2173,共9页
厕所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厕所黑水主要由粪便和尿液组成,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其源分离与资源化处理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和技术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梳理了厕所黑水... 厕所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设施,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厕所黑水主要由粪便和尿液组成,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其源分离与资源化处理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和技术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梳理了厕所黑水源分离和资源化处理的主要技术路线。围绕厕所黑水源分离,综述了厕所黑水源分离新型便器设备及其应用范围;根据粪便废水和尿液的特点,系统总结了源分离后不同废水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厕所黑水的污染控制和碳、氮、磷的有效回收是目前的根本任务;最后,根据当前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现状,总结了厕所黑水源分离与资源化技术评估及绿色发展、多种技术的合理组合、集中化智慧化运行管理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旨在为因地制宜推广适宜的厕所黑水源分离及资源化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厕所源分离 粪便废水 灰水 尿液 资源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华东地区A园区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庆澳 张立秋 +1 位作者 冀云卿 封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需求愈发紧迫,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水平是促进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从低碳产业、能源资源利用、减污降碳、低碳基础设施、长效管理5个层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指... “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需求愈发紧迫,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水平是促进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从低碳产业、能源资源利用、减污降碳、低碳基础设施、长效管理5个层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改进CRITIC法(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为指标赋权,运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18—2022年华东地区A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8—2022年A园区低碳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低碳产业、能源资源利用、长效管理准则的低碳发展趋势向好,而减污降碳、低碳基础设施准则的低碳发展受阻。从障碍度角度看,准则层中减污降碳和能源资源利用是制约A园区低碳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障碍因素,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的阻碍作用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指标体系 低碳发展 优劣解距离法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修饰MoS_(2)催化剂用于CO_(2)高选择性加氢制甲醇
14
作者 杨菲菲 周维 +2 位作者 杨超然 张天雨 黄延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60,共3页
在CO_(2)加氢领域,MoS_(2)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潜力。然而MoS_(2)的边缘S空位对CH_(4)的生成更有利,这限制了目标产物甲醇的选择性。本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掺杂K助剂可以显著提高MoS_(2)催化CO_(2)选择性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而未修饰的MoS... 在CO_(2)加氢领域,MoS_(2)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潜力。然而MoS_(2)的边缘S空位对CH_(4)的生成更有利,这限制了目标产物甲醇的选择性。本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掺杂K助剂可以显著提高MoS_(2)催化CO_(2)选择性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而未修饰的MoS_(2)主要产生CH_(4)。通过一系列的表征研究,我们发现,K原子更倾向于稳定在MoS_(2)的边缘位点上,并向MoS_(2)转移电子,从而增强了MoS_(2)边缘位点的碱性。这有助于CO_(2)的吸附活化,并以较低的能垒解离为CO。此外,K助剂还有助于调控CO中间体定向转化为甲醇而非CH_(4)。这一发现拓展了MoS_(2)材料在CO_(2)合成甲醇中的应用。通过掺杂K助剂,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利用MoS_(2)催化CO_(2)转化为甲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开发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甲烷 选择性调控 K-MoS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的效能研究
15
作者 孙景彤 梁家豪 +1 位作者 盛丹娜 刘永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502,共8页
以己内酰胺生产废水中的环己酮肟为目标污染物,优化了微气泡产生方式、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工艺及工艺参数,探究了废水的处理效能和降解机理。从降解效果、臭氧利用率及能耗等角度在加压溶气、机械剪切和微孔曝气盘3种臭氧微气泡产生方... 以己内酰胺生产废水中的环己酮肟为目标污染物,优化了微气泡产生方式、臭氧微气泡协同氧化工艺及工艺参数,探究了废水的处理效能和降解机理。从降解效果、臭氧利用率及能耗等角度在加压溶气、机械剪切和微孔曝气盘3种臭氧微气泡产生方式中优选出微孔曝气盘方式,其环己酮肟降解率可由常规大气泡的45.7%升至72.0%。在H_(2)O_(2)、过一硫酸盐(PMS)以及活性γ-Al_(2)O_(3)小球催化剂与臭氧微气泡的协同氧化工艺中,臭氧微气泡协同PMS氧化工艺对环己酮肟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速率常数可达0.1830 min^(-1)。臭氧微气泡协同PMS氧化工艺的最佳PMS投加量为5μmol/L、臭氧投加量为10.0 mg/min、废水pH为9,该条件下反应15 min,环己酮肟降解率可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臭氧 催化氧化 己内酰胺 过一硫酸盐 环己酮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对氨氮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左昊 徐康宁 +1 位作者 孟萍萍 汪诚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37-1242,共6页
以小麦秸秆制备生物炭(550℃)、并以硫酸作为改性剂制备得到改性生物炭材料,通过SEM、BET、元素分析、FTIR、Boehm滴定等材料学方法,发现改性后,表面出现显著的规则孔穴结构,孔径分布在0.6~1.0 nm出现集聚;比表面积较未改性组增加54%,达... 以小麦秸秆制备生物炭(550℃)、并以硫酸作为改性剂制备得到改性生物炭材料,通过SEM、BET、元素分析、FTIR、Boehm滴定等材料学方法,发现改性后,表面出现显著的规则孔穴结构,孔径分布在0.6~1.0 nm出现集聚;比表面积较未改性组增加54%,达189.2 m^2/g;酚羟基类酸性官能团增加522%,达0.56 mmol/g。吸附性能实验显示,经济改性条件是70%硫酸反应24 h;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量增加69%,达19.12 mg/L,吸附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氨氮吸附 孔径分布 动力学模型 等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强和坡度对裸地径流颗粒物及磷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袁溪 潘忠成 +1 位作者 李敏 刘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99-3106,共8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雨强(0~100mm/h)和坡度(0°~10°)条件下,北方砂壤土裸地降雨径流中颗粒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及径流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雨强和坡度对污染物流失量的影响.研究...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雨强(0~100mm/h)和坡度(0°~10°)条件下,北方砂壤土裸地降雨径流中颗粒物(SS)、总磷(TP)、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及径流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雨强和坡度对污染物流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雨强和坡度越大,SS和TP流失量越大;径流中SS与TP、TP与PP的单位面积流失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946);在实验条件范围内,雨强对颗粒物及磷素流失量的影响比坡度更显著;径流中颗粒物及磷素单位面积流失量与雨强、坡度及场降雨径流总量之间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11,由于0°裸地和有坡度裸地的下渗及产流情况差异较大,在模拟雨强和坡度对颗粒物及磷素流失量影响时需分别考虑.结果可为我国北方砂壤土裸地径流中颗粒物及磷素单位面积流失量的估算提供计算方法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雨强 坡度 裸地 颗粒物 磷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潘忠成 袁溪 李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雨强(30,50,65,100mm/h)和坡度(0°,5°,10°)下粘质土坡面土壤氮素流失过程,以及雨强、坡度对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过程中,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大,氮...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雨强(30,50,65,100mm/h)和坡度(0°,5°,10°)下粘质土坡面土壤氮素流失过程,以及雨强、坡度对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过程中,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大,氮素流失的浓度和总量都会相应增加,且雨强和坡度越大,氮素流失浓度变化越快,径流浓度稳定时间越早;(2)不同雨强下坡度与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流失量呈线性相关,且随着雨强的增大,坡度对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流失量的影响变小;不同坡度下雨强与单位面积氮素流失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当雨强一定时,坡度的改变对氮素流失量的变化速率影响不大;(3)雨强和坡度与单位面积氮素流失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78 9~0.982 0;(4)相同条件下,雨强对氮素流失量的影响比坡度大;(5)在降雨过程中,累积径流量与3种形态氮的累积流失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14 5~0.961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坡度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城市污泥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萍萍 薛彬 孙德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城市污泥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白三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城市污泥堆肥土壤的pH值相对稳定,比不施肥土壤的变化小,城市污泥堆肥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不施肥增加了76.69%~204.8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城市污泥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白三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城市污泥堆肥土壤的pH值相对稳定,比不施肥土壤的变化小,城市污泥堆肥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施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不施肥增加了76.69%~204.80%,施肥土壤的总磷含量比不施肥土壤略有升高,施肥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时,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分别是不施肥土壤中的5.6、10.0、5.1和4.5倍,施肥质量分数为10%时,无机氮含量最大,表明城市污泥堆肥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种植白三叶的土壤中施加污泥堆肥后,白三叶地上部分及根的干质量比不施肥分别增加了82.42%~229.95%和10.21%~58.23%,表明污泥堆肥能够促进白三叶的生长;在上述施肥比例下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不同,氮元素的利用率依次为4.3%、5.8%、2.6%和3.5%,磷元素的利用率依次为1.27%、1.64%、1.21%和1.60%。研究结果说明,施用污泥堆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白三叶的生长,施肥质量分数为10%时,土壤中无机氮含量最高,总氮和总磷的利用率最高,10%为最佳的施肥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堆肥 土壤 白三叶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SB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党岩 张瑞 +2 位作者 叶杰旭 艾晗 孙德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研究了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在超负荷运行前后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实验室启动并运行了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EGSB反应器,逐渐提高反应器的有机负荷(OLR),当OLR为23.1kgCOD/(m3 d)时,COD去除... 研究了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在超负荷运行前后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在实验室启动并运行了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EGSB反应器,逐渐提高反应器的有机负荷(OLR),当OLR为23.1kgCOD/(m3 d)时,COD去除率保持在93%以上.当OLR继续升至24.5kgCOD/(m3 d)时,COD去除率迅速下降至73.9%,且出水挥发酸大量增高,反应器进入超负荷运行状态.对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进行克隆文库分析,发现经过11d的超负荷运行,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菌的优势菌从产甲烷髦毛菌(含量为68.4%)变为产甲烷微菌(含量为51.9%);细菌的优势菌一直是低GC革兰氏阳性菌(含量约56%),且大多数属于具有形成芽孢特性的Clostridiales目.EGSB反应器超负荷运行导致乙酸营养型古菌大量死亡,小分子有机酸大量积累,处理效率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渗沥液 厌氧颗粒污泥 超负荷运行 克隆文库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