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铵阳离子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的去除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黄娟 刘洁生 +3 位作者 谭绍早 杨维东 曾晓红 李宏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42,共4页
考查了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阳离子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和絮凝沉降作用,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相同用量... 考查了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季铵阳离子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和絮凝沉降作用,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相同用量的条件下,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效果比塔玛亚历山大藻好.质量浓度为0.012 g.L-1时,作用24 h后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率可达85%,72 h后达95%.质量浓度为0.016 g.L-1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除藻率不到50%;48 h时,为77%;72 h时,超过85%.在实验质量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未改性黏土对两种赤潮藻的除藻率均未超过70%.这些结果表明,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改性黏土具有很强的除藻能力,且作用时效长,作为除藻剂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海洋卡盾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季铵盐 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种黄酮类化合物对两种赤潮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赟辉 吴婷 +2 位作者 杨维东 李宏业 刘洁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5,共4页
研究了10种黄酮类物质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芩素、黄芩苷对海洋卡盾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藻活性大小为黄芩素>黄芩苷;黄芩素、黄芩苷和木犀草素对... 研究了10种黄酮类物质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芩素、黄芩苷对海洋卡盾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藻活性大小为黄芩素>黄芩苷;黄芩素、黄芩苷和木犀草素对米氏凯伦藻抑制作用显著,抑藻活性大小为木犀草素>黄芩素>黄芩苷.黄酮类化合物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海洋卡盾藻 米氏凯伦藻 除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崔伟民 杨维东 +1 位作者 刘洁生 李宏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7-241,共5页
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HU L^-1 ,单个藻细胞的... 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HU L^-1 ,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为6.17-t-0.61×10^-6 HU;在实验温度(0~37%)下,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pH6.0时的溶血活性最高;Cu^2+、Mg^2+、Mn^2+、Ca^2+、C0^2+、Zn^2+和№”等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离子浓度为5mmol/L时,HG^2+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Hg^2+对红细胞的集合效应不但阻止了HG^2+进入血细胞诱导的溶血作用,而且阻止了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但这种抑制作用可被EDTA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溶血毒素 温度 PH 二价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丽璇 汤敬谦 +3 位作者 杨维东 刘洁生 张剑军 李宏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45-750,共6页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单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含量明显不同,平台期时OA含量最高,与对数中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N、P条件下藻的生长状况较差,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2培养基);藻细胞中OA的总含量也低于对照组,但单个藻细胞中O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DSP毒素的产生可能与藻所处的环境和藻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大田软海绵酸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玛原甲藻中聚酮合酶基因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汤敬谦 李挺 +2 位作者 杨维东 刘洁生 李宏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83-2390,共8页
为探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与藻毒素合成的关系,揭示PKS基因在赤潮毒素合成中的作用,采用兼并引物,通过PCR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可能存在的I型PKS基因;并对所获得PK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 为探讨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与藻毒素合成的关系,揭示PKS基因在赤潮毒素合成中的作用,采用兼并引物,通过PCR技术获得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可能存在的I型PKS基因;并对所获得PKS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PKS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采用RT-PCR技术分析了PKS基因在利玛原甲藻中的表达状况;并通过多聚腺苷酸RNA的扩增、细菌的分离鉴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Southern blotting等技术对PKS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中PKS基因与海洋原甲藻聚为一支,在利玛原甲藻中有显著表达;以Oligo(T)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可出现18S rRNA和PKS基因相应条带;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South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基因中存在明显的甲基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从利玛原甲藻培养液中分离到的细菌与海洋放线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该菌株中并不存在PKS基因。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KS基因是利玛原甲藻聚酮合酶基因,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EF521601);PKS可能在腹泻性贝毒合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聚酮合酶 基因克隆 分子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历山大藻属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东东 杨维东 刘洁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2133,共10页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ESTs数据库中筛选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设计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对4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2株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和1株链状亚历山大...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ESTs数据库中筛选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设计SSR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对4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2株相关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和1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进行种内、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从6830条非冗余的ESTs中共查找到222个SSR,平均每18.5kb就有一个SSR,三核苷酸重复在所有的重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8.2%,重复单元CTG/CAG出现频率最高。进一步筛选出12条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2)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偏低,多态性引物比率仅为41.67%,Nei’s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2130。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多态性引物比率为75%,Nei’s基因多样性平均水平为0.4643;另外,种间遗传分化系数较高,平均水平为0.7051。(3)对7个样品的聚类图分析发现,A.tamarenseCCMP116与A.affineCCMP112遗传距离极为接近;A.tamarenseATHK9301、CCMP1598和ATDH01相互聚在一起;A.catenellaACDH01与A.tamarense分属两枝。以上结果表明,SSR标记在亚历山大藻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方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表达序列标签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测定贝体中的麻痹性贝毒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利娟 杨维东 刘洁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32-1035,共4页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赤潮毒素,可阻断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导致动物体中毒。以膀胱癌移行细胞T24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bis-oxonol,根据PSP毒素GTX2,3对藜芦定...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赤潮毒素,可阻断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导致动物体中毒。以膀胱癌移行细胞T24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bis-oxonol,根据PSP毒素GTX2,3对藜芦定诱导细胞去极化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麻痹性贝毒电压敏感荧光染料检测法。实验结果显示,在2~100ng·mL-1范围内,PSP毒素GTX2,3可显著改变培养体系的荧光强度,GTX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市售贝类PSP毒素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测定结果与小鼠法基本一致,但灵敏度更高,说明根据GTX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实现对样品中PSP毒素的快速检测。利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测定贝体中的麻痹性贝毒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贝毒快速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荧光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