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沅水下游䱗繁殖期内繁殖力和卵径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艳飞 彭林平 +2 位作者 陈丽媛 曾慧琳 刘良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分析鱼类繁殖期内繁殖力和卵径变化趋势,研究于4—10月在沅水下游逐月采集180尾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分析81尾雌性成熟个体的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䱗的性体指数在5、6月最高,其次在7、8和9月,在4和10月最低。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 为分析鱼类繁殖期内繁殖力和卵径变化趋势,研究于4—10月在沅水下游逐月采集180尾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分析81尾雌性成熟个体的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䱗的性体指数在5、6月最高,其次在7、8和9月,在4和10月最低。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30116±19390)粒,以10000—30000粒为主,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为(650±324)粒/g,以400—800粒/g为主。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空壳重呈幂函数关系(P<0.0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在5和6月最大,7、8和9月次之,在4和10月最小。不同月份成熟卵子的卵径无显著差异,补充卵子的卵径在5和6月最大,暗示5和6月分批繁殖次数较多。不同繁殖时期的分批繁殖力、繁殖次数不一样,对评估种群的繁殖潜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较不同水系繁殖力发现,湖泊种群的个体繁殖力普遍大于河流种群,沅水种群的个体繁殖力跟湖泊种群的相似,可能与其具有类似湖泊的缓流水或静水生境有关。研究揭示了䱗的基本繁殖特征,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力 繁殖期 卵径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沅水光泽黄颡鱼和鲫的临界游泳速度和最大游泳速度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波澜 刘良国 +2 位作者 李金芝 骆慧玲 李天悦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为了分析洞庭水系鱼类趋流特性的生态适应性及为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基本数据,在水温(20.0±1.5)℃和自然光周期下,用实验室自制的鱼类运动测试水槽和递增流速法测定了沅水中游常德河洑江段体长(13.94±1.85)cm光泽黄颡鱼(Pelt... 为了分析洞庭水系鱼类趋流特性的生态适应性及为水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基本数据,在水温(20.0±1.5)℃和自然光周期下,用实验室自制的鱼类运动测试水槽和递增流速法测定了沅水中游常德河洑江段体长(13.94±1.85)cm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长(12.28±1.42)cm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临界游泳速度及最大游泳速度等参数,分析两种鱼这两个参数与体长等因素的关联及差异。外置变频器调节电机功率改变螺旋桨的转速而呈不同流速。1 BL·s^(-1)时开始实验,每15 s提高流速2 cm·s^(-1),直到鱼变疲劳在拦网处停止游泳20 s时的水流速度就是该鱼的最大游泳速度(U_(max),单位cm·s^(-1))和相对最大游泳速度(U_(max)^(r))[(=U_(max)/BL(体长),单位BL·s^(-1))]。流速慢慢增至60%U_(crit)估计值下,实验鱼持续游动15 min后,将增加15%U_(crit)估计值,之后继续以这种方式不断提升流速,至实验鱼达到运动力竭状态不能继续游泳为止。记录此时电机频率并把实验鱼从观察区移出来放入休息区,记录实验鱼的形态参数和达到力竭状态的前一档游泳时间,计算临界游泳速度U_(crit)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r),单位为BL·s^(-1))。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的U_(crit)和U_(crit)^(r)分别为(39.21±3.41)cm·s^(-1)和(2.83±0.15)BL·s^(-1),其U_(max)和U_(max)^(r)分别为(28.96±3.44)cm·s^(-1)和(2.08±0.04)BL·s^(-1);鲫的U_(crit)和U_(crit)^(r)分别为(40.78±2.15)cm·s^(-1)和(3.34±0.23)BL·s^(-1),其U_(max)和U_(max)^(r)分别为(39.67±3.14)cm·s^(-1)和(3.24±0.14)BL·s^(-1)。依据结果,取得不同鱼类临界游泳速度、最大游泳速度与体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函数显著相关模型(P<0.05)。光泽黄颡鱼和鲫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绝对最大游泳速度、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最大游泳速度差异极显著(P<0.01)。鲫的U_(max)^(r)和U_(crit)^(r)都显著高于光泽黄颡鱼。本实验结果可为不同鱼类运动生理生态的适应机制及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相应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泽黄颡鱼 最大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天湖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与菌群动态 被引量:2
3
作者 邹万生 王智 +2 位作者 刘良国 王文彬 石迎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97-6606,共10页
对频繁暴发微囊藻水华的西洞庭冲天湖表层底泥和上覆水取样,检测和分析了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丰度和菌浓度、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和菌浓度以及部分理化性质,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2—6月份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中总菌浓度... 对频繁暴发微囊藻水华的西洞庭冲天湖表层底泥和上覆水取样,检测和分析了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丰度和菌浓度、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和菌浓度以及部分理化性质,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2—6月份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中总菌浓度均显著上升(P<0.05),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显著高于上覆水(P<0.05),优势菌群均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4月份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开始复苏且休眠体丰度下降,6月份休眠体丰度显著低于4—5月份(P<0.05),而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上升,6月份显著高于4—5月份(P<0.05);复苏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复苏期间促休眠体复苏优势菌群浓度显著上升、"底泥-上覆水"界面溶解氧浓度与TN/TP比显著下降(P<0.05)。说明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优势菌群可能通过改变底泥表层理化环境影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休眠体 优势菌群 复苏 底泥 上覆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沅水光泽黄颡鱼和大眼鳜的感应流速和喜好流速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苏仟根 宋波澜 +1 位作者 刘良国 李添宝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8,共6页
在水温(20.0±1)℃下,将体质量(21.18±3.43)g的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质量(26.4±6.28)g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置于自行设计的体积为19.87 L的近椭圆形可调均匀流场装置中,研究两种沅水野生鱼... 在水温(20.0±1)℃下,将体质量(21.18±3.43)g的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和体质量(26.4±6.28)g的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置于自行设计的体积为19.87 L的近椭圆形可调均匀流场装置中,研究两种沅水野生鱼类的感应流速和喜好流速。装置中的变频控制器调节电机转速产生不同水流速度;在游泳区前端放置稳流器,使流态接近层流。结果表明:光泽黄颡鱼和大眼鳜的绝对感应流速分别为(8.72±1.33)cm/s和(12.06±2.51)cm/s,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0.81±0.092)BL(体长)/s和(1.07±0.10)BL/s。体长相近时,大眼鳜绝对感应流速、相对感应流速显著高于光泽黄颡鱼(P<0.05)。光泽黄颡鱼的绝对感应流速和相对感应流速与体长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大眼鳜的绝对感应流速和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相对感应流速和体长有显著相关性(P<0.05)。光泽黄颡鱼和大眼鳜的绝对喜好流速分别为(14.03±2.04)cm/s和(24.39±3.07)cm/s,相对喜好流速分别为(1.28±0.10)BL/s和(1.95±0.03)BL/s。同一体长范围内,大眼鳜的绝对喜好流速、相对喜好流速显著高于光泽黄颡鱼(P<0.05)。黄颡鱼和大眼鳜的绝对喜好流速和相对喜好流速与体长均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本实验可为沅水典型鱼类运动生理生态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泽黄颡鱼 大眼鳜 感应流速 喜好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