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衣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土腥味防控的影响
1
作者 纪霜 李慷 +7 位作者 靳锡辰 罗雪能 沈紫倩 谢斌 韩焕 张峻铭 刘至治 刘利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2,共9页
【目的】探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土腥味防控的影响,为草鱼养殖中土腥味防控与肌肉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60尾(体质量25.00±1.50 g)草鱼,随... 【目的】探究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土腥味防控的影响,为草鱼养殖中土腥味防控与肌肉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60尾(体质量25.00±1.50 g)草鱼,随机分为T1(投喂基础饲料)、T2(投喂地衣芽孢杆菌饲料)、T3[投喂基础饲料并添加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Streptomyces thermocarboxydus)和蓝微褐链霉菌(S.cyaneofuscatus)]、T4(投喂地衣芽孢杆菌饲料并添加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和蓝微褐链霉菌)组。饲喂30 d,检测地衣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肌肉脂肪酸含量及土腥味物质浓度的影响。【结果】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有效提升草鱼生长性能并改善肌肉质构特性,与T1组相比,T2组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下同),T2和T4组草鱼肌肉硬度显著大于T1和T3组。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有效提升草鱼肌肉品质,T2和T4组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T1和T3组,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花生二烯酸显著高于T3组。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有效降低草鱼肌肉中土腥味物质浓度,T2组草鱼肌肉土臭素浓度显著低于T1、T3和T4组,T3组草鱼肌肉中2-甲基异莰醇浓度显著高于T1、T2和T4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浓度均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负相关,土臭素浓度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改善草鱼的生长性能,优化肌肉营养组成,提升肌肉质构特性并降低肌肉中土腥味物质积累。地衣芽孢杆菌可能是通过调控脂肪酸代谢,以减少草鱼肌肉中土腥味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地衣芽孢杆菌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土臭素 2-甲基异莰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下缢蛏鳃转录组分析及能量代谢响应
2
作者 陆阳 刘涛 +2 位作者 孙梦颖 沈和定 牛东红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9-1868,共10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下缢蛏鳃组织的重要调控通路,探究低氧胁迫对缢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以明确缢蛏应对低氧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对缢蛏进行低氧胁迫(溶解氧2.0±0.2 mg/L)12 h(L1)和24 h(L2),以常氧条件...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下缢蛏鳃组织的重要调控通路,探究低氧胁迫对缢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以明确缢蛏应对低氧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对缢蛏进行低氧胁迫(溶解氧2.0±0.2 mg/L)12 h(L1)和24 h(L2),以常氧条件(溶解氧7.0±0.2 mg/L)为对照组(Control),采集缢蛏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氧胁迫0、4、8、12、24、48和96 h缢蛏鳃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L1 vs Control比较组有5445个DEGs,L2 vs Control比较组有2980个DEG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1 vs Control比较组共有498个上调DEGs注释到177条通路,显著(P<0.05,下同)富集的前10条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c GMP-PKG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L2 vs Control比较组共有583个上调DEGs注释到224条通路,其富集的代谢通路较L1 vs Control比较组增多,包括类固醇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视黄醇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从L2 vs Control比较组DEGs中筛选出缢蛏鳃组织中响应低氧胁迫的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主要涉及糖酵解/糖异生、TCA循环、AM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重要的调控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缢蛏鳃组织中己糖激酶基因(HK)、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基因(PEPCK)、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在低氧胁迫4 h较0 h明显升高,且在低氧胁迫96 h呈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GLUT1)、烯醇化酶基因(ENO)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氧胁迫4 h较0 h显著降低,在低氧胁迫12 h降至最低值,低氧胁迫持续24 h后GLUT1和EN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上升,在低氧胁迫96 h达最高值且与0 h差异显著。【结论】低氧胁迫促进缢蛏糖酵解/糖异生、HIF-1信号通路等调控通路中的基因上调,对缢蛏能量代谢存在显著影响,推测低氧胁迫下缢蛏通过糖酵解途径维持能量供应,PEPCK、HK、GLUT1、PGK等基因参与能量代谢调节及低氧胁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低氧胁迫 转录组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鳃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3
作者 李若汐 励翔 +5 位作者 林翰翔 赖鸿伟 陆颖 许强华 陈良标 周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79-1889,共11页
【目的】筛选出低温敏感型和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的鳃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揭示罗非鱼低温耐受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培育低温抗性罗非鱼新品种(系)提供基础遗传资料。【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 【目的】筛选出低温敏感型和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的鳃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揭示罗非鱼低温耐受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培育低温抗性罗非鱼新品种(系)提供基础遗传资料。【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低温胁迫前后的吉富罗非鱼鳃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1.3且P<0.05的筛选标准筛选出DEPs,然后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6603个蛋白,其中746个为DEPs(432个呈上调表达,314个呈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746个DEPs在生物学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三大功能类别中共注释到4772条GO功能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746个DEPs分别富集到五大KEGG信号通路类别的31个亚群中,其中,免疫系统富集到115个DEPs(占15.4%),信号转导富集到88个DEPs(占11.8%),全局及概览图谱富集到75个DEPs(占10.1%);从富集程度来看,746个DEPs主要富集在肠道IgA免疫网络、造血细胞系、核糖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15条KEGG信号通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包括C3、C5在内的多个关键基因在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鳃组织中均呈明显下调表达趋势,尤其是C1qrs、CD59、C3、C5、C6和Vtn等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低温胁迫后吉富罗非鱼鳃组织中的DEPs主要富集在肠道IgA免疫网络、造血细胞系及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糖类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上,即鱼类免疫系统受抑制,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是低温环境胁迫下罗非鱼大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低温胁迫 差异表达蛋白(DEPs) 蛋白质组学 iTRAQ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提取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航 杨志刚 +1 位作者 周俊宇 魏帮鸿 《饲料研究》 CAS 2017年第22期30-33,38,共5页
植物提取物作为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成分,添加到水产饲料中具有营养成分高、天然安全和来源广泛等优点。研究对植物提取物的分类与生物学功能、植物提取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水产饲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龙 杨志刚 +1 位作者 周俊宇 魏帮鸿 《饲料研究》 CAS 2017年第24期1-4,10,共5页
牛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动物和藻类中均有分布,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诱食、促进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重要作用。研究综述牛磺酸的理化性质、合成途径以及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 牛磺酸 水产饲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无乳链球菌罗非鱼及其杂交后代的鳃和尾鳍组织细菌16S rRNA测序分析
6
作者 刘奕 吴昊天 +3 位作者 陈丽婷 严欣 肖俊 陆颖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3-1822,共10页
【目的】探究抗无乳链球菌良种壮罗1号罗非鱼抗病机制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效应,为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兼具快速生长和抗病性状的罗非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富罗非鱼和壮罗1号罗非鱼为亲本进行自交和杂交,获得吉... 【目的】探究抗无乳链球菌良种壮罗1号罗非鱼抗病机制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效应,为通过杂交育种选育兼具快速生长和抗病性状的罗非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富罗非鱼和壮罗1号罗非鱼为亲本进行自交和杂交,获得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自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采集4组罗非鱼的鳃和尾鳍组织,对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不同样本细菌群落结构,采用基于线性判别分析的效应大小分析(LEfSe)筛选不同样本细菌群落间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物。【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壮罗1号自交F_(1)代鳃和尾鳍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Shannon eve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明显小于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和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也整体较吉富自交F_(1)代明显下降。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的鳃和尾鳍细菌群落组成较接近壮罗1号自交F_(1)代,说明壮罗1号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好的遗传可继承性。壮罗1号自交F_(1)代、壮罗1号×吉富杂交F_(1)代、吉富×壮罗1号杂交F_(1)代鳃和尾鳍细菌群落中,好氧或兼性厌氧菌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吉富自交F_(1)代。壮罗1号自交F_(1)代鳃细菌群落中筛选到的生物标志物包含嗜酸菌2013Ark19i。【结论】壮罗1号罗非鱼鳃细菌群落中存在相对丰度较高的需氧菌和嗜酸菌,表明鳃黏液形成了酸性环境,不利于无乳链球菌生长,而需氧菌能通过竞争性耗氧抑制无乳链球菌生长,推测壮罗1号罗非鱼的抗病机制与其细菌群落密切相关,且其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可遗传性,使杂交后代具有接近壮罗1号罗非鱼的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细菌群落 抗病 16S r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轻石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构建参数优化及水产养殖污水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年 郁小娟 +5 位作者 骆楠 王玲 王昭玥 肖冰冰 陈俊律 宋增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21-2731,共11页
【目的】探明玻璃轻石构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水产养殖污水中的脱氮性能,为生物膜法处理水产养殖污水工艺中高效、低廉的载体材料选择提供模型及数据参考。【方法】以玻璃轻石为载体构建SBBR模型,利用水产养殖池底泥进行挂膜,... 【目的】探明玻璃轻石构建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水产养殖污水中的脱氮性能,为生物膜法处理水产养殖污水工艺中高效、低廉的载体材料选择提供模型及数据参考。【方法】以玻璃轻石为载体构建SBBR模型,利用水产养殖池底泥进行挂膜,并进行玻璃轻石不同孔径(3~8、2~3、1~2和0.1~1.0 mm)、粒径(10~20、20~30和30~50mm)和填充率(20%、30%和40%)脱氮性能优化试验,以获得最佳脱氮性能SBBR参数;以沸石、火山石、活性炭和SiO2颗粒为对照,对比各载体材料生物膜中的挥发性悬浮物(VSS)和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比较不同载体材料对疏水性蛋白的吸附能力。【结果】玻璃轻石以孔径1~2 mm、粒径10~20 mm、填充率20%构建SBBR的除氮性能最优,第30 d时氨氮、亚硝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61±0.30)%、(99.45±0.08)%和(94.04±0.14)%,玻璃轻石上的VSS含量为3.87±0.11 g/L,EPS含量为80.99±0.05 mg/g-VSS,显著高于其他载体材料处理(P<0.05,下同),同时EPS中具有更高的蛋白/多糖(PN/PS)比值,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除氮细菌吸附试验结果,玻璃轻石可吸附(58.08±0.15)%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显著高于沸石(41.72±0.40)%、火山石(25.34±0.53)%、活性炭(20.68±0.13)%和SiO2颗粒(15.56±0.38)%。【结论】以玻璃轻石构建的SBBR应用于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且具有较好的除氮细菌吸附能力,是良好的生物膜技术修复水产养殖污水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轻石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 参数优化 脱氮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子蓝盘丽鱼皮肤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8
作者 杨平 刘洁 +1 位作者 陈再忠 陆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10,F0002,共11页
【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比较天子蓝盘丽鱼和野生阿莲卡盘丽鱼皮肤组织中与体色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鱼类体色及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也为盘丽鱼或其他水产鱼类进行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提供技术借鉴。【方法】利用单细... 【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比较天子蓝盘丽鱼和野生阿莲卡盘丽鱼皮肤组织中与体色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鱼类体色及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也为盘丽鱼或其他水产鱼类进行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提供技术借鉴。【方法】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天子蓝(人工选育)和阿莲卡(野生型)2种盘丽鱼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经fastp质控过滤后,通过Cell Ranger比对参考基因组生成单细胞表达矩阵文件,使用Seurat进行降维聚类后构建转录组图谱,筛选出细胞类型识别与鉴定的标记基因;同时以阿莲卡盘丽鱼为对照,通过DEGseq筛选出2个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从天子蓝、阿莲卡盘丽鱼样本中获得的原始序列(Raw reads)分别为815237286和728886552条;将2个样本整合后共捕获17035个细胞,经过滤及降维聚类后得到18个细胞簇(C0~C17),参考已知和潜在的标记基因,被注释为13种细胞类型及其亚型,基本涵盖了鱼类皮肤组织中的大部分细胞类型。基于伪批量(Pseudo-bulk)处理,从2个样本间筛选出20个DEGs(8个在天子蓝盘丽鱼皮肤组织中高表达,12个在阿莲卡盘丽鱼皮肤组织中高表达),主要注释到与气体传递、氧化代谢相关的GO功能条目。在单细胞维度,选择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2个细胞集群进行样本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黑色素细胞中存在8个DEGs,主要富集于热应答、未折叠蛋白结合、生长因子活性、金属离子结合等信号通路。在虹彩细胞中存在25个DEG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凋亡、沙门氏菌感染和MAPK等信号通路,涉及细胞生存、应激响应和信号传导等功能。【结论】TSPAN3A、PTGES、ATF3、JUNK、GADD45GA、HSP70L、FOSAB等基因在调节天子蓝盘丽鱼皮肤体色、色素合成与沉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黑色素合成不活跃可能是导致天子蓝盘丽鱼体色较阿莲卡盘丽色更加鲜艳和绚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丽鱼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标记基因 色素细胞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罗非鱼的鳃组织结构变化及其生理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葛玉腾 童靖圆 +2 位作者 李玮 周艳 陈良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27-3135,共9页
【目的】探究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损伤的调控机制,为后续开展罗非鱼越冬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温性草鱼为参照,对罗非鱼进行12℃室外低温胁迫及18℃室内复温试验,采集罗非鱼和草鱼的鳃组织,分别制作组织切片、测定抗氧化酶... 【目的】探究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损伤的调控机制,为后续开展罗非鱼越冬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温性草鱼为参照,对罗非鱼进行12℃室外低温胁迫及18℃室内复温试验,采集罗非鱼和草鱼的鳃组织,分别制作组织切片、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当温度由18℃降至12℃后,罗非鱼鳃组织发生严重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凋亡程度加重,次级鳃瓣形态不完整,板层融合,层间细胞团增多,组织内空泡化,血细胞堆积较多;复温至18℃后,罗非鱼鳃组织细胞凋亡程度有所缓解,但板层融合现象并未好转。草鱼在12℃低温胁迫下其鳃丝上皮组织略微增厚,但次级鳃瓣和鳃小片结构相对较完整,凋亡细胞数量远少于罗非鱼;复温至18℃后,草鱼的次级鳃瓣结构损伤情况好转,鳃丝上皮组织厚度下降,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在12℃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下同),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草鱼则表现为CAT活性极显著升高,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下同),S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此外,罗非鱼的BPI、MKK6、STAT1、CD122和IL-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低温胁迫下极显著下降,而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而草鱼在12℃低温胁迫下表现为STAT1和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CD122和I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BPI和MKK6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低温胁迫下,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免疫功能受损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介导了罗非鱼鳃组织的损伤,且这种损伤不可逆转。在今后的罗非鱼抗寒工作中应以抗寒相关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抗寒品种(系)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鳃组织 低温胁迫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浦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晓敏 郝瑞娟 +2 位作者 潘宏博 魏华 王丽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8-1137,共10页
为探究上海黄浦江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分别对黄浦江11个断面(82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其中原生动物35种(占总种类数的32%),轮虫33种(30%),枝角类18... 为探究上海黄浦江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分别对黄浦江11个断面(82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其中原生动物35种(占总种类数的32%),轮虫33种(30%),枝角类18种(17%),桡足类23种(21%)。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 671.8~70 428.4 ind.·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6~14.97 mg·L^(-1)。丰水期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约为枯水期的2倍。聚类分析显示,枯水期与丰水期各个站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不一致,枯水期可分为5个类群,丰水期为3个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原生动物密度与氨氮呈显著负相关;轮虫密度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密度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桡足类密度与叶绿素和水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黄浦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温、叶绿素以及水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淡水麻铃虫(Leprotintinnus fluviatile)、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桡足幼体(Copepodid)、无节幼体(Naupl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等9个种的存在与否以及是否成为水体的优势种可以作为评定黄浦江等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高低及污染程度轻重的指示物种。该研究可为后期对黄浦江的生态监测及水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未来黄浦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生物量 Pearson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goat基因序列特征及其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11
作者 王盼 傅建军 +4 位作者 束世长 朱文彬 罗明坤 王兰梅 董在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3-2543,共11页
【目的】探究鳙的ghrelin O-acyltransferase(goat)基因序列特征及时空表达模式,解析goat基因的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ACE扩增得到goat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早期发育阶段、各组织和冬夏季4个组织(脑、肠... 【目的】探究鳙的ghrelin O-acyltransferase(goat)基因序列特征及时空表达模式,解析goat基因的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ACE扩增得到goat基因cDNA全长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早期发育阶段、各组织和冬夏季4个组织(脑、肠道、肌肉和肝脏)中的表达特征进行检测;结合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解析goat基因在肠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goat基因及通路相关基因的共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得到goat基因cDNA序列全长225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116 bp,共编码371个氨基酸残基。推导氨基酸序列含7个跨膜结构域,并包含参与催化的天冬酰胺(第251位)和组氨酸(第282位)。同源比对分析发现鳙GOAT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相似度极高。鳙goat基因在早期孵化时和出膜后5 d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下同);成体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goat基因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goat基因在夏季脑、肠道和肌肉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冬季。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oat基因在肠道中表达信号较强,且肠道切片的免疫组化试验显示肠黏膜中存在GOAT与GHRL共定位的阳性信号。goat基因与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通路(ko04935)中相关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结论】goat基因具有MBOAT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可能通过与摄食相关基因(ghrl等)协作来参与鳙摄食调控和生长代谢适应等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O-acyltransferase基因(goat) 时空表达 摄食调控 生长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存活及鳃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牛莹月 罗志平 +4 位作者 区又君 蓝军南 温久福 李加儿 周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9-1726,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盐度 幼鱼 死亡率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Smad信号通路响应光周期变化参与调控斑马鱼卵巢发育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春晓 吕为群 +1 位作者 杨志刚 陈阿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Samd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斑马鱼(Danio rerio)卵巢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连续黑暗(0 L∶24 D, DD)、自然光照(14 L∶10 D, LD)和连续光照(24 L∶0 D, LL)条件下斑马鱼卵巢... 为研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Samd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斑马鱼(Danio rerio)卵巢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连续黑暗(0 L∶24 D, DD)、自然光照(14 L∶10 D, LD)和连续光照(24 L∶0 D, LL)条件下斑马鱼卵巢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光周期条件下p-Smad2在斑马鱼卵巢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TGF-β/Smad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在斑马鱼卵巢中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其中配体(tgfb3)、受体(tgfbr2a,tgfbr2b,tgfbr1b)和下游蛋白激酶(smad2和smad3a)的表达趋势一致,即在不同光周期处理3 d后,上述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DD组最高,LL组最低,但处理7 d后则呈相反趋势。在斑马鱼卵黄发生前期至充分生长未成熟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检测到p-Smad2蛋白信号,但光周期处理后未影响p-Samd2在斑马鱼卵巢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光周期变化可能通过改变tgfb3/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影响斑马鱼的卵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光周期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蛋白 卵巢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黄斑褶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金洪宇 李雷 +4 位作者 金星 王念民 马清芝 尹家胜 马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7,共8页
于2018年3月、7月,在雅鲁藏布江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203尾,其中183尾可用脊椎骨作为鉴定材料对其进行年龄鉴别,并对其进行生长特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脊椎骨比微耳石更适合做为黄斑褶鮡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 于2018年3月、7月,在雅鲁藏布江墨脱江段采集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203尾,其中183尾可用脊椎骨作为鉴定材料对其进行年龄鉴别,并对其进行生长特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脊椎骨比微耳石更适合做为黄斑褶鮡的年龄鉴定材料。所采样本的年龄范围为1~9龄,其中2~5龄为优势群体,占样本总数的73.22%。雌、雄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0.0~144.0 mm,平均体长为(99.1±18.67)mm,体重分布范围为3.8~65.6 g,平均体重为(26.0±14.7)g。脊椎骨半径与体长的直线关系式:L=62.88R+40.69(R2=0.89,n=18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3×10^-5L^2.9292(R2=0.96,n=183),通过对比Compertz GF、Logistic GF、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三种生长方程的拟合效果,选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描述黄斑褶鮡生长特性,生长方程:Lt=189.56[1-e^-0.118[t+1.981]],Wt=155.45[1-e^-0.118[t+1.981]]2.9292;生长速度方程:dL/dt=22.37e^-0.118(t+1.981),dW/dt=53.57e^-0.118(t+1.981)(1-e^-0.118(t+1.981))1.9292;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2.639e^-0.118(t+1.981),d^2W/dt^2=6.34e^-0.118(t+1.981)(1-e^-0.118(t+1.981))0.9292(2.9292e^(-0.118(t+1.981)-1)。黄斑褶鮡体重生长拐点为7.1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24.6 mm和45.5 g。黄斑褶鮡属小型,中速生长鱼类。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的黄斑褶鮡资源已遭到破坏,需加大力度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褶鮡(Pseudecheneis sulcatus) 年龄 生长 雅鲁藏布江 墨脱江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皱纹盘鲍生长和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潘哲 高永刚 +6 位作者 高勤峰 董双林 侯诒然 温彬 向利 崔君 邵长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33,共10页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带和孔石莼组、海带和龙须菜组、孔石莼和龙须菜组,编号分别为S、U、G、SU、SG、UG,其中S为对照组,混合组饵料中2种饵料投喂比例均为1∶1,养殖周期为12周。研究表明:(1)S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1.18%±0.11%)显著高于其他几组(P<0.05),其次是S组(0.96%±0.09%)和G组(0.94%±0.05%),U组的SGR(0.66%±0.08%)最低(P<0.05)。(2)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的排粪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并且粪便中的有机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说明皱纹盘鲍对孔石莼的消化率较低。(3)S组与SG组的皱纹盘鲍对C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SG组对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S组(P<0.05);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对C、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都较差。U组、SU组和UG组排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盐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龙须菜搭配海带作为饵料,可显著提高皱纹盘鲍N的吸收效率。因此,龙须菜搭配海带投喂皱纹盘鲍,不仅可以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在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饵料 营养要素收支 特定生长率 营养要素吸收效率 营养盐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群体感应淬灭作用地衣芽孢杆菌T-1株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童文涛 陈彪 +4 位作者 彭孟凡 赵祯 肖翎 宋增福 张庆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59-2566,共8页
【目的】优化具群体感应淬灭作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T-1株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一步提高其产孢量,为今后开发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抗菌益生菌)打下基础。【方法】在摇床发酵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T-1株的最佳培养条... 【目的】优化具群体感应淬灭作用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T-1株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一步提高其产孢量,为今后开发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抗菌益生菌)打下基础。【方法】在摇床发酵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T-1株的最佳培养条件,并确定影响发酵菌液活菌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筛选出影响芽孢产量的2个最显著因素,以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其响应中心点和最佳浓度范围,然后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佳发酵培养条件。【结果】T-1株的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温度37℃、盐度0.5%和pH 6.0,在此条件下T-1株芽孢产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在培养48~60 h期间其芽孢产量趋于稳定。在对T-1株芽孢产量影响较大的6个因子[X1(糖蜜)、X2(可溶性淀粉)、X3(酵母浸粉)、X4(CaCl2)、X5(摇床转速)和X6(接种量)]中,X2(可溶性淀粉)对T-1株芽孢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X5(摇床转速)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T-1株的最佳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11%、酵母浸粉0.3%和CaCl20.5%,在摇床转速218 r/min的培养条件下,其芽孢产量较优化前采用初始基础培养基的芽孢产量提高6.25倍。【结论】具群体感应淬灭作用地衣芽孢杆菌T-1株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条件下,其芽孢产量较优化前明显提高,且延长菌株生长的稳定期,加上优化筛选出的培养基是采用相对廉价且高效的原材料,有效节约了生产发酵成本,可在规模化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培养基 发酵条件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相关基因HDAC1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骆永丽 刘红 +2 位作者 于忠利 王文雁 戴习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8-1398,共11页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基因(HDAC1)在不同淡水生长特性家系凡纳滨对虾中的表达情况,明确HDAC1基因在对虾淡水养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揭示凡纳滨对虾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RACE克隆凡纳滨对虾HADC1基因c...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基因(HDAC1)在不同淡水生长特性家系凡纳滨对虾中的表达情况,明确HDAC1基因在对虾淡水养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为揭示凡纳滨对虾生长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RACE克隆凡纳滨对虾HADC1基因cDNA序列,利用DNAMAN、ProtParam、ProtScale、PSORT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HDAC1基因组织表达特征;选取4个家系凡纳滨对虾在1‰盐度下进行淡水养殖,养殖70 d后统计对虾存活率(RS)、日增重率、体长日增率、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转化率(FCR),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的HDAC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凡纳滨对虾HDAC1基因c DNA全长3230 bp,包括67 bp的5’非编码区(5’-UTR)、1711 bp的3’非编码区(3’-UTR)及145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483个氨基酸残基;HDAC1基因DNA全长4692 bp,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凡纳滨对虾HDAC1基因编码蛋白分子量为54640.22 Da,理论等电点(p I)为5.59,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具有1个Histone deacetylase 1结构域,无跨膜结构。凡纳滨对虾HDAC1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HDAC1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达99.79%。HDAC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以在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在4个家系群体中,无论是大虾还是小虾,生长慢的群体中HDAC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低,生长快的群体中HDAC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结论】HDAC1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HDAC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成正比,故推测其参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HDAC1基因 肠道 生长调节 淡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短小芽孢杆菌F3-1菌株的诱变育种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孟凡 范斌 +1 位作者 张庆华 宋增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23-1431,共9页
【目的】获得群体感应(QS)信号分子降解能力更强的突变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增强其在水产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利用细菌QS淬灭机制防治细菌性疾病提供借鉴。【方法】以具有降解QS信号分子特性的短小芽孢杆菌F... 【目的】获得群体感应(QS)信号分子降解能力更强的突变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增强其在水产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利用细菌QS淬灭机制防治细菌性疾病提供借鉴。【方法】以具有降解QS信号分子特性的短小芽孢杆菌F3-1为出发菌株、紫外线和亚硝酸钠(Na NO2)为诱变剂进行诱变选育;以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a violaceum ATCC12472)为报告菌株筛选正向突变,经连续传代25代后测定其遗传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测定培养时间、p H、盐度和温度对突变菌株降解QS信号分子能力的影响,同时通过扩增QS抑制基因aii A及SDS-PAGE分析验证突变菌株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两种诱变方法共获得205株突变菌株,以紫色杆菌为报告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具有QS抑制作用的正向突变株4株,编号分别为FF1-2、FF3-2、FF3-3和FF4-1。其中,突变菌株FF1-2的蛋白产量达47.48±2.87μg/m L,约是出发菌株F3-1的3.12倍,对紫色杆菌的褪色圈直径是出发菌株F3-1的2.96倍,抑制紫色素的能力较出发菌株F3-1提高64%,说明该突变菌株具有很强的QS抑制能力;连续传代25代后,突变菌株FF1-2的产蛋白能力及对紫色素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变化(P>0.05)。突变菌株FF1-2在培养时间为40 h、温度30℃、盐度0.5%、p H 7.0时,紫色素褪色效果最佳。从出发菌株F3-1和突变菌株FF1-2中均能扩增获得753 bp的aii A基因,且通过SDS-PAGE分析验证二者在28 k D处均呈现出特异条带。【结论】采用诱变育种技术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FF1-2能显著提高QS抑制能力,且该抑制能力能稳定遗传,即通过诱变育种技术提高短小芽孢杆菌的产酶量及酶活力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芽孢杆菌 群体感应(QS) 诱变育种 AIIA基因 紫色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不同群体世代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董丁健 戴习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1-428,共8页
【目的】明确罗氏沼虾不同群体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专门化选育系的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5对多态性良好的SSR分子标记对罗氏沼虾泰国群体、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群体和抗病专门化选育群体的不同世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 【目的】明确罗氏沼虾不同群体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专门化选育系的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5对多态性良好的SSR分子标记对罗氏沼虾泰国群体、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群体和抗病专门化选育群体的不同世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基于遗传距离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泰国群体3个世代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呈逐代下降趋势。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系群体(SA3和SC2)4个世代的Na、Ne、He和PIC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SA3选育系的PIC从0.3827下降至0.2560,SC2选育系的PIC从0.3877下降至0.2557。抗病专门化选育系群体(KB3和KA2)3个世代的Na、Ne、Ho、He和PIC无明显下降趋势,KB3选育系的PIC从0.2952下降至0.2845,KA2选育系的PIC从0.3721下降至0.2974。除Ho外,泰国群体各项遗传参数均高于同期的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群体和抗病专门化选育群体,抗病专门化选育系(KB3和KA2)F2世代的各项遗传参数也均高于同期的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系(SA3和SC2)F3世代。泰国群体与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群体和抗病专门化选育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其3个世代独立聚类成一支;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群体和抗病专门化选育群体的各世代则聚类成另一支。【结论】生长快专门化选育系的选育方向会使某些基因趋于纯合,而抗病专门化选育系的选育方向会使某些基因趋于杂合,因此,在罗氏沼虾专门化品系选育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防止近亲杂交现象发生,或及时引入新的泰国群体对选育群体进行引种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遗传多样性 泰国群体 专门化选育系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蛙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戚建华 刘韵怡 +4 位作者 童文涛 肖翎 赵祯 宋增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1-469,共9页
【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扩增,确定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筛选抗菌药物,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与致病菌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从患病牛蛙的内脏及体表溃烂处共分离获得9株疑似致病菌株,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NWt-2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菌株NWt-2为布韦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ouvetii)。菌株NWt-2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磺胺嘧啶、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大观林可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浓度为105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紫色杆菌对菌株NWt-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5±0.46和0.97±0.38 mm。【结论】布韦不动杆菌是引起浙江嘉善养殖牛蛙发生腐皮病的致病菌,可选用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进行防治。鉴于枯草芽孢杆菌对布韦不动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的情况下,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腐皮病 布韦不动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