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1
作者 昝子叶 朱文欢 +3 位作者 李明 邹红 王桂堂 吴山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种养(Rice-crayfish co-culture,RC)、池塘单养(Single-crayfish pond culture,SC)和池塘混养(Mixed-crayfish pon...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种养(Rice-crayfish co-culture,RC)、池塘单养(Single-crayfish pond culture,SC)和池塘混养(Mixed-crayfish pond culture,MC)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16S rDNA基因V3—V4区,解析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同时探究了肠道细菌之间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不同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组成较为一致,柔壁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绝对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不同养殖模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相对丰度分别在RC、SC和MC组最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MC组肠道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三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肠道微生物功能方面,RC组显著富集维生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SC组显著富集乳糖降解和半乳糖降解代谢通路,MC组显著富集脂肪酸和脂质降解、CMP-pseudaminate生物合成和脂多糖生物合成的超途径代谢通路。肠道微生物之间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关系方面,肠道细菌之间的合作关系占比达83.76%,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细菌是网络主要节点;肠道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细菌丰度与水体中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NH_(4)^(+)-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克氏原螯虾肠道具有特有的以柔壁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的核心微生物类群,不因养殖模式改变而变化,但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丰富了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的认识,为克氏原螯虾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养殖模式 理化因子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及其在水产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昝子叶 柯飞 +3 位作者 赵威山 邹红 王桂堂 吴山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4-706,共13页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日益频繁,给整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口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不会造成应激反应,更适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芽孢杆菌是水产中常用益生菌,能够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芽孢能够被用来构建芽孢...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日益频繁,给整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口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不会造成应激反应,更适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芽孢杆菌是水产中常用益生菌,能够形成抗逆性强的芽孢,芽孢能够被用来构建芽孢表面展示系统,进而成为抗原呈递的理想平台。因而,利用芽孢表面展示口服疫苗并将抗原稳定地呈递到肠道,发挥更加高效的免疫性能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综述了芽孢杆菌芽孢和感受态,以及芽孢表面展示系统,此外,还特别概述了芽孢作为口服疫苗载体在预防水产动物细菌病、病毒病和寄生虫病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以期为水产养殖动物高效稳定口服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表面展示系统 芽孢 口服疫苗 水产动物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比较研究
3
作者 牛建峰 王旭雷 +6 位作者 郇丽 张宝玉 郑阵兵 解修俊 王立军 顾文辉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共9页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显示配子体半饱和光强约为56μmol/(m^(2)·s),四分孢子体的约为88μmol/(m^(2)·s)。光照强度对藻体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分孢子体光合活性显著高于配子体,且具有较高的强光耐受能力。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的光补偿点均约为10μmol/(m^(2)·s),四分孢子体饱和光强在250~270μmol/(m^(2)·s),相较于配子体的100μmol/(m^(2)·s),显示出了更宽广的光强适应能力。在15~31℃,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光合作用系统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而四分孢子体有效量子产额在长时间29℃条件下轻微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藻体在可溶性总蛋白、藻红蛋白及叶绿素a含量上未见显著差异,丝状四分孢子体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显著高于配子体的光合效率。同时紫杉状海门冬四分孢子体具有较广的光强适应范围,因而是一种更适于基于反应器的规模化培养的藻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四分孢子体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分解过程及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许佳乐 刘军武 +3 位作者 方迎春 吴振斌 刘子森 张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5-184,共10页
水生植物在改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恢复水生植物为主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治理。然而,过量繁殖的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后会向湖泊生态系统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因此,... 水生植物在改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恢复水生植物为主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治理。然而,过量繁殖的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后会向湖泊生态系统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因此,对水生植物的分解进行研究对于探究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水生植物的分解机制,包括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水生植物分解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转化,以及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分解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何影响水生植物的分解程度和速度;分析了水生植物分解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水质、沉积物特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后,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文章对水生植物残体分解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湖泊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分解过程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湖泊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鱼华双身虫的宿主特异性及其寄生鳃的组织病理学
5
作者 曹诗宜 杨波 +6 位作者 廖小林 朱滨 邹红 李明 吴山功 王桂堂 李文祥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7,共6页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铜鱼华双身虫(Sindiplozoon coreius)的寄生会引起圆口铜鱼死亡,探明铜鱼华双身虫的致病机理,可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等提供指导。通过对寄生铜鱼华双身虫的圆口铜鱼鳃进行病理...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铜鱼华双身虫(Sindiplozoon coreius)的寄生会引起圆口铜鱼死亡,探明铜鱼华双身虫的致病机理,可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等提供指导。通过对寄生铜鱼华双身虫的圆口铜鱼鳃进行病理组织切片研究,发现该双身虫的寄生会导致鳃小片相互粘连、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增生和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炎症反应,以及出现鳃丝挤压变形的症状。此外,与圆口铜鱼在同一养殖系统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金沙鲈鲤(Percocypris pingi),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江水系野生的乌原鲤(Procypris mera),均感染了双身虫,形态学和ITS2及COI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均为铜鱼华双身虫。研究结果表明铜鱼华双身虫的宿主特异性不高,要避免同一科属的鱼类混养而相互交叉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铜鱼华双身虫 组织病理学 宿主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早期胚胎血细胞分布特征
6
作者 秦思师 何秋霞 +4 位作者 刘艳松 金瑶波 王丽娟 尤锋 谭训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3,共9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斑马鱼是研究动物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被用于研究血管血液疾病的机制及相关病理特征。为了解斑马鱼早期胚胎血液循环情况,本文收集斑马鱼受精卵并培育至孵化,在不同时间节点利用定量PCR分析血细胞、血管及血红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邻联茴香胺对血红蛋白进行染色,并对染色胚胎进行组织切片,利用解剖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将基因表达与血红蛋白染色分布相对应分析斑马鱼早期胚胎不同时期血液系统发育情况。定量PCR结果显示受精后12 h,原始造血开始,受精后24 h,血管开始形成,72 h之前斑马鱼血液循环系统已基本发育完全;而通过染色观察有一定的滞后,在斑马鱼胚胎受精后30 h才可以观察到血红蛋白在卵黄囊中出现,受精后48 h可在心脏观察到红细胞,此时通过切片可以在躯干和体节中发现红细胞;通过切片还可以在72 h胚胎的脑部发现红细胞;受精后96 h斑马鱼胚胎血液循环基本发育成熟。本研究不仅仅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对应描述了血管及血细胞(红细胞为主)的发育过程及分布特征,也为通过简单检测方法分析血液相关疾病的病理及毒理特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胚胎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