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DNA COII基因序列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了15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6种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的范围为0.731 9~0.818 8,核苷酸多样性(π)的范围为0.001 108~0.001 76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649~1.034,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00 930~0.001 43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均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的范围分别为0.001 249~0.001 450和0.012 34~0.124 50,A群体与C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显著(P<0.05),F_0群体与A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A群体与C群体间)、选育群体与奠基群体间(A群体与F_0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表明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变异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生态学理论的生物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凤芳 邱军强 王松刚 《科学养鱼》 2019年第3期92-92,共1页
目前,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之后,养殖尾水已成为另一类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源。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不当,导致水产动植物病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水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 目前,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之后,养殖尾水已成为另一类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源。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不当,导致水产动植物病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水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污染及病害防治问题,但因措施单一、技术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现有技术不能适应日益严格的国家宏观政策及民众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食性鱼类 滤食性 生态基 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化制粒和环模制粒工艺对饲料制粒加工质量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友旺 黄翃飞 +1 位作者 李小勤 冷向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3-169,共7页
研究比较了膨化制粒和环模制粒工艺对饲料制粒加工质量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设计鱼粉质量分数为20%的基础饲料,分别采用环模制粒和膨化制粒的方式,生产硬颗粒饲料和沉性膨化颗粒饲料,在检测饲料... 研究比较了膨化制粒和环模制粒工艺对饲料制粒加工质量和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设计鱼粉质量分数为20%的基础饲料,分别采用环模制粒和膨化制粒的方式,生产硬颗粒饲料和沉性膨化颗粒饲料,在检测饲料制粒加工质量指标后,饲喂初质量为7.72 g的凡纳滨对虾6周。和硬颗粒饲料相比,沉性膨化颗粒饲料的容重、耐久性指数和淀粉糊化度显著增加(P<0.05),硬度和含粉率显著降低(P<0.05),但二者在溶失率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6周养殖后,沉性膨化颗粒饲料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虾体增重率在数值上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二者在摄食量、成活率、含肉率、全虾组成和肝胰腺消化酶、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学方面,摄食沉性膨化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的凡纳滨对虾均表现为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的损伤。沉性膨化颗粒饲料较硬颗粒饲料具有更优的加工性能和更高的饲料利用效率(更低的饲料系数),二者对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肝胰腺、肠道组织学方面具有基本一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沉性膨化颗粒饲料 硬颗粒饲料 制粒加工质量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第4代(G4)在成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范陈伟 姜晓东 +1 位作者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5期241-249,共9页
为评估选育第4代(G4)的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以G4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2龄晚熟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作对照,比较了这3个群体的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性腺发育及最终养殖效果的差异。试验结... 为评估选育第4代(G4)的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以G4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2龄晚熟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作对照,比较了这3个群体的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性腺发育及最终养殖效果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2个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在9月份和11月份,2龄晚熟雌、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龄早熟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时间均早于其他2组,此外,2龄晚熟雌、雄个体分别在7月25日和8月15日的生殖蜕壳率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3)就性腺发育而言,2龄早熟品系在性腺发育期间的性腺指数(GSI)始终较高,而2龄晚熟品系的GSI始终较低,其中在9月25日2龄早熟雌蟹的GSI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4)2个选育品系成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晚熟雌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就规格分布而言,晚熟雄蟹体质量在145.00~169.99 g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195.00 g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晚熟雌蟹体质量在80.00~99.99 g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140.00 g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结果表明,遗传选育可以有效控制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速度及最终体质量。这一结果为2龄早熟和2龄晚熟新品种的申报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早熟品系 晚熟品系 生长速度 性腺发育 生殖蜕壳 规格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鳜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宋银都 唐首杰 赵金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5期268-271,共4页
为研究氨氮对鳜( Siniperca chuatsi )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 为研究氨氮对鳜( Siniperca chuatsi )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pH为7.4±0.1,溶解氧(DO)为(5.9±0.3)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45、19.24、13.35、9.23 mg/L,安全浓度为0.923 mg/L。非离子氨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262、0.182、0.126 mg/L,安全浓度为 0.012 6 mg/L 。非离子氨氮对鳜幼鱼的毒性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鳜幼鱼对氨氮耐受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幼鱼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选育品系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6
作者 易鹏 范陈伟 +1 位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4期218-223,共6页
以不同选育品系(“江海21”“长江1号”“诺亚1号”和“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个品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单因素方... 以不同选育品系(“江海21”“长江1号”“诺亚1号”和“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4个品系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32项形态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逐步判别分析中,各品系雌、雄个体的判别准确率普遍较低,仅为40%~70%;(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各品系个体之间频繁交叉出现,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别各品系的雌、雄成蟹个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各品系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小,难以将形态学特征作为鉴别各选育品系的特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选育 形态特征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