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降水形态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微 效存德 +1 位作者 郭晓寅 张东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降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辐射平衡分量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辐射 平衡分量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激光光谱仪测定水样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分析方法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田彪 孙维君 +3 位作者 丁明虎 张通 效存德 张东启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为明确激光同位素光谱仪的性能特点、测试精度和减少记忆性误差,该文对基于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WS-CRDS)技术的Picarro L1102i型激光同位素光谱仪进行快速分析方法和高精度分析方法的记忆性误差测试实验,并与MAT 253型同位素比质谱仪... 为明确激光同位素光谱仪的性能特点、测试精度和减少记忆性误差,该文对基于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WS-CRDS)技术的Picarro L1102i型激光同位素光谱仪进行快速分析方法和高精度分析方法的记忆性误差测试实验,并与MAT 253型同位素比质谱仪的测试结果进行精度对比,进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高精度分析方法的数据精度优于快速分析方法,但两者并无本质差异;两种方法所得δ^(18)O测试值与MAT 253测试值的平均偏差都在0.000 1%以下,所得δD测试值与MAT 253测试值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001 6%和0.000 6%,均符合测试精度要求。基于Picarro L1102i型光谱仪的样品准备过程简单,测试成本比MAT 253型质谱仪低,在常规水样分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激光同位素光谱仪 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数据精度 记忆性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极地区极地气旋路径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善敏 张遴煜 逯昌贵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旋移动路径频数分布和高频数气旋移动的主路径以及极地气旋的...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旋移动路径频数分布和高频数气旋移动的主路径以及极地气旋的源地。分析了极地气旋路径的季节特征,夏季极地气旋活跃,气旋数偏多,冬季气旋数较少,而过渡季节接近平均数。气旋移动平均速度为每天14.4经度(29.9km/h)。冬夏差别不大,过渡季节平均移速明显加快。还注意到许多极地气旋移至南极半岛两侧的别林斯高晋海和威德尔海域时,移速有所减慢,常出现回旋或停滞。气旋穿过南极半岛地区时,移速加快,常出现“跳跃”现象,而在气旋穿过德雷克海峡时,移动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气旋 移动路径 别林斯高晋 移速 气旋活动 南极半岛 德雷克海峡 地区时 极地区 气旋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的中期振荡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张永萍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4期12-20,共9页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5年1月-1987年12月南极长城站地面气象要素的谱特征。该地区的气象要素与北半球一样,也普遍存在3-5天、准一周、准二周和3-4周振荡周期。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地区,从地面到平流层中下部,气压系统都... 本文用多维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5年1月-1987年12月南极长城站地面气象要素的谱特征。该地区的气象要素与北半球一样,也普遍存在3-5天、准一周、准二周和3-4周振荡周期。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地区,从地面到平流层中下部,气压系统都存在着显著的准二周振荡,这种振荡是由上往下传播的。无论冬、夏季,准二周和准一周振荡都是由西往东传播的,而扰动的南北传播方向则与季节及振荡周期长度有关。南极地区的中期振荡特征与500hPa极地涡旋的活动和强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地区 气象要素 多维谱分析 中期振荡 极地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 被引量:37
6
作者 陆龙骅 周国贤 张正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用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的多通道有线遥测辐射观测资料,对珠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珠峰地区夏季中午前后的大气透明度状况与1959年没有明显差异。夏季在珠峰绒布寺地区最... 用1992年夏季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的多通道有线遥测辐射观测资料,对珠峰地区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珠峰地区夏季中午前后的大气透明度状况与1959年没有明显差异。夏季在珠峰绒布寺地区最大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现象的出现十分频繁。本次考察时,在有完整资料的16天中,14天观测到了瞬时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地方时9时到14时都可出现,有时竟连续出现5个时欢。瞬时总辐射的最大值为1688Wm-2,超出了太阳常数23%。考察期间记录到的总辐射时累计值的最大值为4.71MJm-2,平均强度1308Wm-2,达太阳常数的95.7%。青藏高原地区持续出现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对近地面辐射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太阳直接辐射 总辐射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的近地面湍流特征参数 被引量:5
7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用1990—1991年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里查逊数、湍流感热交换、湍流交换系数、滞凝系数和鲍文比等湍流交换特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特征。本文结果可供在进行与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地—气之... 本文用1990—1991年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山站地区的里查逊数、湍流感热交换、湍流交换系数、滞凝系数和鲍文比等湍流交换特征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特征。本文结果可供在进行与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地—气之间湍流交换特征有关的数值诊断和摸拟时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湍流 特征参数 南极中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积雪及其消融过程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肖柏 张永萍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3期8-14,共7页
南极长城站区稳定积雪期始于4月中至6月初,8月中至10月达最大深度。1988年沿海地带一般积雪深度为0.6~0.8m,低洼处及建筑物附近可达1.2~1.6m,甚至超过1.8m;潮汐带雪盖下部温度受海冰影响普遍偏低;11月底至来年1月初的消融过程中,积雪... 南极长城站区稳定积雪期始于4月中至6月初,8月中至10月达最大深度。1988年沿海地带一般积雪深度为0.6~0.8m,低洼处及建筑物附近可达1.2~1.6m,甚至超过1.8m;潮汐带雪盖下部温度受海冰影响普遍偏低;11月底至来年1月初的消融过程中,积雪表层常常处于相变区,雪层底部温度比冰点低0.02℃,融水下渗形成雪盖下部潜流;积雪相态及其温度变化与大气-雪感热通量的变化过程相对应,大气-雪感热交换是积雪消融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积雪 消融 长城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温度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张永萍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3期8-17,共10页
本文利用南极地区20个站1958—1983年逐年逐月温度资料和同期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及我国大范围温度和降水资料,对南极地区冷暖变化规律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南极地区的温度和南方... 本文利用南极地区20个站1958—1983年逐年逐月温度资料和同期南方涛动指数、北半球高度场资料及我国大范围温度和降水资料,对南极地区冷暖变化规律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南极地区的温度和南方涛动都存在准3年振荡,我国华北地区的夏季温度与前期和同期南极大陆的温度存在显著的遥相关。 当南极大陆夏季温度偏高时,翌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往往偏多,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偏低,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温度 中国 天气 藕合振荡 多维谱 后延相关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1988年夏季长城站地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1期73-81,共9页
本文利用1987~1988年夏季我国首次南极长城站边界层气象观测实验资料,运用近地层大气通量的平均廓线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的热状况特征,并与南极内陆的瑞穗站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热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在夏季,长城站地面... 本文利用1987~1988年夏季我国首次南极长城站边界层气象观测实验资料,运用近地层大气通量的平均廓线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的热状况特征,并与南极内陆的瑞穗站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热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在夏季,长城站地面相对于大气而言,仍为热源,地面主要以潜热输送的方式加热大气。夏季长城站的热状况特征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进入雨季后的情况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状况 感热 潜热 南极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的热状况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龙骅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本文用热平衡方法估算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的平均感热、潜热输送以及对热量和水份的滞凝系数,对该地的平均热状况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张掖地区,感热通量及热量滞凝系数随高度增加,而潜热通量及水份滞凝系数则减小;热力参数与辐射参数一... 本文用热平衡方法估算了1984年夏季张掖地区的平均感热、潜热输送以及对热量和水份的滞凝系数,对该地的平均热状况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张掖地区,感热通量及热量滞凝系数随高度增加,而潜热通量及水份滞凝系数则减小;热力参数与辐射参数一样,也存在着3—5天的中期振荡周期,热力参数及辐射参数相应振荡的位相差都很小,而谱相关则大多在50%以上。可以用辐射参数的平均值来估计近地面层感热和潜热输送的平均状况。张掖地区的热状况平均特征基本上与1979年QXPMEX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 湍流交换系数 潜热输送 近地面层 位相差 气象科学研究院 潜热通量 振荡周期 平均风速 格尔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