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0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回顾——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9
1
作者 丁国安 郑向东 +2 位作者 马建中 刘煜 颜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6-814,共19页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大气环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回顾 被引量:56
2
作者 姚展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6-795,共10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在过去的40多年中,围绕人工增雨技术与外场试验、雹云物理与人工防雹、雾结构观测与人工消雾、云的宏观结构与云图、云降水模式与数值模拟、云物理室内实验与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成果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实际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人工增雨 人工防雹 人工消雾 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秀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5-671,共7页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1998—2003年)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4—2009年)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尺度观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领域,推动业务,努力创新——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人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64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高原气象学 创新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数值天气预报 人工影响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气象局专业研究所2005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5
作者 王德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学术年会 研究所 北京 科技发展 副局长 气象业务 研究成果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达气象研究50年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黎平 葛润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2-689,共8页
该文回顾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模拟信号的天气雷达、数字化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和雷达新技术如双线偏振雷达、双基地多普勒雷达等雷达技术研究及其在冰雹、暴雨、台风等中尺度天气过程的监测和临近预报等方面的... 该文回顾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模拟信号的天气雷达、数字化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和雷达新技术如双线偏振雷达、双基地多普勒雷达等雷达技术研究及其在冰雹、暴雨、台风等中尺度天气过程的监测和临近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工作,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针对暴雨、台风的中尺度外场试验、双多普勒雷达和双多基地多普勒雷达技术在风场中尺度结构中的应用、双线偏振雷达在云和降水微物理结构探测中的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数字组网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等工作;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雷达气象领域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气象 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 多普勒雷达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研究50年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馥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785,共8页
该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我国农业气象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阐述了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农业气象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农业产量气象预测与卫星遥感估产、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拟与模式... 该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我国农业气象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阐述了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农业气象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农业产量气象预测与卫星遥感估产、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拟与模式以及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服务等所取得的若干重大进展,并从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探讨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未来发展中在农业气象研究领域的可能热点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区划 农业产量气象预测 农业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作物生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方法研究进展——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41
8
作者 魏凤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6-742,共7页
概述了近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我国气候学者引入统计学方法,结合我国的气候特点,开展了气候统计分析与预测的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先将模糊集理论... 概述了近50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我国气候学者引入统计学方法,结合我国的气候特点,开展了气候统计分析与预测的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先将模糊集理论和灰色系统推向大气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在应用推广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利用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对气候系统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得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不仅涉及气候趋势与突变诊断、年代际振荡,多尺度变率相互作用,还涉及气候异常成因的研究。同时,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统计预测的新方法,并已在气候业务预测和气象决策服务中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统计诊断 气候预测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9
作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8-45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硕士学位 毕业生 博士 主要负责人 会议中心 中国气象局 副院长 多功能厅 气象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隆重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
10
作者 黄幸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28,共1页
2006年12月30日上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隆重举行建院50周年庆祝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是近30年来在我国有较大进展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对极地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在揭示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建立极地考察的业务天气预报系统;诊断和模拟极地海冰变化特征;研究极地不同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和中山站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探讨极地大气环境特征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气象科学研究体系;监测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仍是我国极地气象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气象科学 全球变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国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0,共5页
讨论了方法论在气象科技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并给出了近30年来方法论影响气象科技发展进程的若干事实。对中国气象学界在50~80年代涉及方法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历史地对比和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应用于气象... 讨论了方法论在气象科技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并给出了近30年来方法论影响气象科技发展进程的若干事实。对中国气象学界在50~80年代涉及方法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历史地对比和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概率论和统计方法应用于气象领域方面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方法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科技 现代化 方法论 气象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逯昌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伯民 李集明 +5 位作者 吴增祥 邓莉 臧海佳 刘黎平 刘瑞霞 吴贤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152-160,共9页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的影响因子、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模式和发布策略概念模型、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共享用户分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技术方式和途径等诸方面简明地介绍了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布方式 影响因子 数据共享 气象科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车慧正 林金泰 +1 位作者 丁爱军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其中,申请代码调整是优化学科布局改革的切入点。在战略研究类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工作组对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和下设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进行了优化调整。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其中,申请代码调整是优化学科布局改革的切入点。在战略研究类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工作组对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和下设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进行了优化调整。D0514(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由原二级申请代码D0513(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调整而来,属于新申请代码的“发展领域”板块,延伸了大气环境的知识链,拓展了内涵,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融合。本文梳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D0514下设研究方向的总体框架,解读了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设置,并提出基金申请人选择研究方向和关键词需注意的事项。D0514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即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室内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流行病学与毒理学和健康经济损失评估。四个研究方向既相互支撑、紧密关联,又可相对清晰地区分。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学问题等角度,每个研究方向下设20~30个左右关键词。为提升基金智能辅助指派的效率,建议申请人优先选择关键词库中的词汇。通过本文的解读,让科学界了解申请代码下设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设立过程,服务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请代码 大气环境 健康经济评价 代码解读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创新研究,繁荣大气科学——纪念《气象学报》创刊80周年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秀骥 吴国雄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1-542,共2页
关键词 《气象学报》 学术期刊 《气象杂志》 气象科学研究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30年大气本底观测研究回顾和展望
17
作者 车慧正 张晓春 +5 位作者 王剑琼 沈小静 张根 徐婉筠 郑宇 张小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7,共12页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对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物理、化学特性等进行系统的全球化观测,在青海省瓦里关山建成了欧亚大陆腹地第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辐射、酸雨等关键成分的长...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对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物理、化学特性等进行系统的全球化观测,在青海省瓦里关山建成了欧亚大陆腹地第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辐射、酸雨等关键成分的长期观测,并开展了其与天气、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系统回顾瓦里关本底站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观测项目及其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并指出了观测技术的提升、创新和新观测项目的引入是进一步精准描述本底大气特征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多尺度响应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本底站 大气成分 观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18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值模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19
作者 陈昊明 李建 +3 位作者 李普曦 李娟 胡学林 周逸辉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81,共16页
评估是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数值模式复杂程度的提升和精细化预报需求的增加,模式评估方法也有了迅速发展。首先概要回顾了中外在数值模式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而关注中国学者近些年在新一代数值模式动力... 评估是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数值模式复杂程度的提升和精细化预报需求的增加,模式评估方法也有了迅速发展。首先概要回顾了中外在数值模式评估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而关注中国学者近些年在新一代数值模式动力框架评估、东亚季风多时空尺度变率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模拟评估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针对降水这一关键过程,回顾了降水日变化及过程演变等精细化评估的工作。最后提出多源观测资料的应用、针对不同模式研发和应用场景的评估方法研究,以及模式评估与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结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评估 模式诊断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ENSO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方巍 付海燕 罗京佳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7,共9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异常信号。ENSO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天气和气候异常,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ENSO预测方...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异常信号。ENSO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天气和气候异常,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ENSO预测方法已从传统方法拓展到了深度学习技术。因此,对ENSO预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概述了ENSO相关知识;回顾了传统的预测方法;介绍了深度学习模型在ENSO预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改进方向;基于当前方法面临的挑战,对未来ENSO预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预测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