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值模拟天津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气象影响评估分析方法研究
1
作者 蔡子颖 郝囝 +6 位作者 张敏 樊文雁 韩素芹 邱晓滨 唐颖潇 杨旭 姚青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0-1819,共10页
针对现有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方法缺少边界层指标导致表征能力偏差问题,基于2019~2023年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结合臭氧数值模拟,在实现模式臭氧标记法源追踪和过程速率分析技术嵌入基础上,联合观测数据构建天津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指数... 针对现有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方法缺少边界层指标导致表征能力偏差问题,基于2019~2023年气象和环境观测数据,结合臭氧数值模拟,在实现模式臭氧标记法源追踪和过程速率分析技术嵌入基础上,联合观测数据构建天津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指数(OWI),实现天津臭氧污染气象条件精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基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降水量、白天紫外辐射、午间紫外辐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风向构建OWI指数,可初步实现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影响表征,该指数与O_(3)浓度相关系数0.82,可识别82%的臭氧轻度及以上污染.分析白天和夜间边界层高度对前体物扩散、近地面氮氧化物滴定和臭氧垂直交换影响,针对垂直扩散条件较好时,OWI指数表征O_(3)浓度较实况偏高问题,增加白天和夜间边界层高度指标优化OWI指数.通过臭氧数值模拟,实现水平、垂直输送、对流、化学生成、湍流混合和区域输送对臭氧浓度影响计算,联合模拟结果和观测,优化特定条件下OWI指数,如白天垂直输送大于15μg/(m^(3)·h),白天臭氧化学生成量大于20μg/(m^(3)·h),适当调高OWI指数;区域输送过强时,计算周边臭氧污染气象条件指标,综合判断气象条件对臭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气象条件评估 环境模式 边界层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气象要素影响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2
作者 苗芮 李明财 +2 位作者 孙玫玲 潘迪 张希帆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3-832,共10页
准确的供热负荷预测对于提高集中供热系统能效和建筑物室内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大城市天津为案例,利用2021-2022年采暖季实测小时供热负荷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综合气象要素对供热负荷的影... 准确的供热负荷预测对于提高集中供热系统能效和建筑物室内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大城市天津为案例,利用2021-2022年采暖季实测小时供热负荷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综合气象要素对供热负荷的影响,并基于非线性外部输入的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一种高效的短期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供热负荷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太阳辐射呈弱负相关,与湿度、风速的相关关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相较于仅考虑气温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同时引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预测模型性能最佳,相对误差降低约1.4%。与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NARX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对误差减少约3.6%,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供热负荷预测 NARX神经网络 集中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4
作者 韩俊杰 石红艳 +6 位作者 初征 翟墨 那荣波 季生太 何锋 庞云超 姜丽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101,共7页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识别年数为5~12 a,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2024—2030年、2030s为冷害高发期,2040s为低发期,2050s未发生冷害,与基准时段(1969—2005年)相比,冷害总年数大幅减少;空间分布上,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少南多,冷害发生频率在13.5%~32.3%,高值区位于哈尔滨东部、鸡西南部和牡丹江,而齐齐哈尔、大庆区域为低值中心,与基准时段相比,冷害高频区向南收缩并东移。研究区冷害发生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IOC值呈“弹跳式”波动变化,2024、2026、2028、2029、2030、2031、2033、2035、2036、2046、2049年冷害发生范围较大,IOC高于0.42,与基准时段相比,IOC为0的年数增加,IOC高于0.50的年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延迟型冷害 冷害演变特征 高寒区 BCC-CSM 1.0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M观测的山谷风对伊犁河谷地形降水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智敏 冯婉悦 +3 位作者 杨璟 李圆圆 汪会 付亚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0-732,共13页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 研究山谷风对地形降水的影响是深入认识复杂地形条件下局地降水形成机制的关键。根据2014-2021年GPM/DPR数据,采用连通域法识别了伊犁河谷夏季地形降水系统,结合ERA5的10 m地表风资料将降水过程分为谷风型和山风型,对比分析了这两类“喇叭口”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垂直结构及宏微观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谷风降水集中在河谷南部和东部山麓迎风坡,降水时段主要在午后-傍晚(12:00-20:00,北京时,下同),山风降水在河谷平原较多,降水多发于夜间-清晨(01:00-06:00),谷风平均风速(0.79 m·s^(-1))比山风(0.74 m·s^(-1))大6.8%,谷风和山风降水的近地表降水率(R)和雨顶高度(STH)平均值分别为1.32 mm·h^(-1)、1.15 mm·h^(-1)和5.90 km、5.72 km,统计发现STH与R呈正相关;在上坡风影响下谷风降水的R、STH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dBNw)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出现增幅,在海拔2~3 km处达到极大值,迎风坡形成的上升气流促进了云滴凝结和碰并增长形成雨滴;谷风降水的平均dBN_(w)(33.5)比山风(34.5)偏小近3%,而前者平均D_(m)(1.63 mm)较后者(1.38 mm)大18.1%。由于山风比谷风降水在0℃层以下液相区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偏小,当雨滴下降到近地面的干燥层时,大液滴破碎蒸发导致dBNw偏多而D_(m)较小。山谷风影响着地形降水的宏观结构和微物理过程,未来在判别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及数值模拟山区降水精细结构等研究中,将注重考虑山谷风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降水系统 山谷风 GPM/D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夜间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赵建华 张强 +4 位作者 王胜 梁芸 张良 岳平 赵福年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398,共14页
一般认为白天的地表能量不平衡(surface energy imbalance,SEI)主要由涡动相关法造成,但夜间湍流受到抑制,其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分析了夜间与白天地表能量的区别,认为夜间土壤热量存在的双向传递慢过程、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与湍... 一般认为白天的地表能量不平衡(surface energy imbalance,SEI)主要由涡动相关法造成,但夜间湍流受到抑制,其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分析了夜间与白天地表能量的区别,认为夜间土壤热量存在的双向传递慢过程、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与湍流相干结构是其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典型代表站的观测数据,对夜间SEI展开研究.发现:(1)考虑慢过程后,夜间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土壤热储与地表土壤热通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能量闭合率(Energy BalanceRatio,EBR)提高了0.02或3%,达到0.71,能量平衡残差(Residual,Res)绝对值降低了0.8 W·m^(-2)或4%,为17.0 W·m^(-2);(2)考虑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夜间向上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均有所降低,其EBR也为0.71,也提高了0.02或3%,|Res|为15.5W·m^(-2),降低了2.3W·m^(-2)或13%;(3)考虑相干结构的贡献后,感热与潜热分别增大了53%(绝对值)和35%,其EBR未有显著变化,但|Res|降低了1.1W·m^(-2)或6%;(4)既考虑慢过程,又考虑向上长波辐射位相延后和相干结构时,夜间EBR为0.73,提高了0.04或6%,|Res|为14.8 W·m^(-2),降低了3.0 W·m^(-2)或17%.显然,这三个过程均可改善夜间地表能量闭合水平,但综合效应改善更大;(5)增加Durand(2022)提出的湍流通量漏失部分,可使EBR提高0.03,达到0.76,|Res|降低1.4 W·m^(-2),达到13.4 W·m^(-2),但也未闭合,故涡动相关法可能不是夜间SEI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长波辐射计的观测误差较大,且无世界标准;检测结果显示,长波辐射存在系统误差,且EBR和Res与长波辐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长波辐射的系统误差可能是夜间SEI产生的主要原因,提高长波辐射计的观测精度应该是改善夜间地表能量闭合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地表能量不平衡 慢过程 长波辐射位相延后 湍流相干结构 长波辐射计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E-ResNet50的激光雷达晴空湍流识别研究
7
作者 庄子波 陈珺 +3 位作者 何沛林 张红颖 靳国华 罗雄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9-640,共12页
针对机场低空区域采用激光雷达进行湍流识别时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使用一种改进50层挤压激励残差网络(SE-ResNet50)的晴空湍流识别方法。通过引入挤压激励模块,改进网络结构,降低了模型对特征定位的过度敏感,使网络在学习过程中选择... 针对机场低空区域采用激光雷达进行湍流识别时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使用一种改进50层挤压激励残差网络(SE-ResNet50)的晴空湍流识别方法。通过引入挤压激励模块,改进网络结构,降低了模型对特征定位的过度敏感,使网络在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地突出有用的信息特征;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实测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集,依据湍流分类等级抽取弱、中、强3类等量颠簸数据建立平衡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2和ShuffleNetV1网络相比,改进SE-ResNet50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44%,6.52%和4.11%,对比各个模型生成的混淆矩阵,表明该文方法的准确率达到了95%,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涡流耗散率(EDR) 晴空湍流 残差网络(ResNet)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农业遥感研究体系框架与展望
8
作者 李海亮 李伟光 +4 位作者 田光辉 刘晓娟 黄启厅 郑倩 马艺文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59-2270,共12页
热带农业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频发灾害共同制约其现代化进程。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高时效的信息获取优势,已成为推动热带农业智慧化与精准化管理的关键工具。本文构建了中国热带农业遥感... 热带农业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频发灾害共同制约其现代化进程。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高时效的信息获取优势,已成为推动热带农业智慧化与精准化管理的关键工具。本文构建了中国热带农业遥感研究的体系框架,提出了“天空地”(即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理念,阐释了低、中、高分辨率的分层观测体系与区域资源调查、农田长势监测及地块表型诊断之间的技术适配关系;系统回顾了遥感在资源调查、作物监测、产量估测、灾害评估与生态评价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数据支撑不足、模型迁移性弱、区域适应性差与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现实问题;提出构建遥感协同观测、多模态融合、智能建模与数字孪生预测体系,并展望“系统集成-智能感知-全球协同”的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结果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遥感技术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农业 遥感技术 智慧农业 天空地一体化 多模态融合 表型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黑龙江省农业气象年景分析
9
作者 吕佳佳 赵佳莹 +5 位作者 朱红蕊 王晾晾 王秋京 闫平 姜丽霞 陈莉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3期2-4,共3页
基于黑龙江省2025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的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对2025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 基于黑龙江省2025年气候趋势预测结果,结合土壤旱涝预测模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立的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对2025年农业气象年景、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初步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统筹布局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参考。分析认为,预计2025年春耕春播期气温偏高、终霜冻略早、大部农区墒情适宜,利于备春耕活动提早开展及春播正常进行;大田生长期温水匹配好,利于作物旺盛生长和子粒充分灌浆;成熟期温高水少,对子粒脱水和收获晾晒有利。预计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春播期和出苗期局地内涝和松嫩平原西南部干旱、后春和初夏阶段性低温、夏季旱涝并存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其中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发生风险较高。总体来看,生长季气象条件好于去年,虽然灾害多,但是以短期和局地为主,不利影响有限,预计2025年年景属丰年(与近5年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年景分析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的天津地区中暑气象风险预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 蔡子颖 +3 位作者 姚青 韩素芹 王晓佳 杨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7-886,共10页
基于2016—2020年天津市中暑门诊和住院就诊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气象要素与中暑就诊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引入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和热舒适评价指标(PMV),建立了本地化中暑气象风险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中... 基于2016—2020年天津市中暑门诊和住院就诊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气象要素与中暑就诊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引入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和热舒适评价指标(PMV),建立了本地化中暑气象风险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天津地区中暑门诊人数和住院人数集中在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上旬,5年中84%的中暑高发事件集中在6次连续过程中,其发生与当日和前一日气象条件相关性最高,当最高气温大于35℃时,中暑人数明显增多。男性比女性更易中暑,老人就诊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中暑就诊率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最强,与风速呈负相关。引入人体热量平衡模型,显示PMV与中暑就诊率的相关性高于任何单一气象要素,PMV在评价中暑气象风险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并且,以PMV为关键指标形成预报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中暑气象风险预报预警 人体热量平衡模型 热舒适评价指标(PM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11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乡:打造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新模式
12
作者 郭鹏 张益炜 张金平 《中国农村科技》 2025年第6期72-73,共2页
河南省新乡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土地肥沃、光热充沛,是豫北重要粮仓和育种基地。近年来,新乡市气象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豫北粮仓区位优势,构建气象保障体系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新乡市 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气象要素梯度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月月 何清 +4 位作者 毛东雷 付光祥 李晶晶 王永强 张乾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39,共16页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 中昆仑山北坡既包含绿洲、荒漠及其过渡带等不同下垫面,又囊括沙漠和高原气候,由北向南生态环境差异大,气候变化多端,然而由于山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气象台站较少且分布不均,给该地区气象要素的研究带来了一定挑战,致使对该区域气象要素的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开展关于中昆仑山北坡气象要素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中昆仑山北坡9个不同海拔气象台站连续一年(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的气象要素数据,探究该山区1.5 m高度处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海拔梯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风向变化显著,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738~3044 m的站点受山谷风影响,存在两个主导风向且风速日变化呈“双峰型”;(2)中昆仑山北坡的气温垂直递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以下简称TLR)均低于标准大气气温直减率,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ean)、最高气温垂直递减率TLR_(max)和最低气温垂直递减率TLRmin分别为-0.56℃·(100m)^(-1)、-0.60℃·(100m)^(-1)和-0.47℃·(100m)^(-1),季节性特征表现为夏季陡,冬季浅;(3)不同海拔存在多个逆温层和逆湿层,逆温和逆湿强度的季节差异较大,表现为夏季逆温强度最小,逆湿强度较大,冬季逆温强度最大,逆湿强度最小,最强逆温和逆湿均出现在海拔1256~1409 m;(4)夏季典型天气下晴天的逆温逆湿均大于阴雨天,晴天最大逆温强度是阴雨天的4.32倍,晴天比湿变化范围大于阴雨天,逆湿强度是阴雨天的1.11倍;(5)中昆仑山北坡4-9月占全年总降水的86%以上,随海拔升高降水梯度变化明显,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在2800~3200 m存在一个明显降水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垂直递减率 温湿廓线 降水梯度 海拔梯度 中昆仑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分析及气候代表性研究——以安徽寿县站为例
14
作者 沈玉亮 王泽华 +2 位作者 张昊 杨关盈 燕少威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拟选站址周边探测环境稳定,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年极端气温、年极端气压和年极端降水量的变化显著,反映出拟选站址具有典型的江淮内陆区域气候特征,其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典型江淮区域下垫面温室气体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气候代表性。寿县站拟选站址500 m高度气流轨迹在春季和夏季主要为偏东轨迹,在秋季主要为偏北和东北轨迹,在冬季基本为偏北轨迹,气流输送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较大区域范围的温室气体变化特征。1 500 m高度各季节气流轨迹分布形势与500 m高度相似,但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流轨迹整体更长,气流输送范围更大,表明在拟选站址,随着观测高度的增高,观测结果所能代表的区域的范围更大。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风速整体不大,春季相对较大;1月(冬季)东东北风(ENE)出现频率最高,4月(春季)东南风(SE)出现频率最高,7月(夏季)南东南风(SSE)出现频率最高,10月(秋季)东北风(NE)出现频率最高。拟选站址上风向和侧风向无明显的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源,符合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要求。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策略能够确保观测站位于气象条件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从而提高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站 选址 代表性 气象要素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多模式集成的光伏电站总辐射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彬 于廷照 +2 位作者 申彦波 莫景越 邓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1-300,共10页
基于2022年CMA-WSP、CMA-MESO、CMA-GD、WRF-SOLAR 4个数值模式预报以及广东省阳江市4个光伏电站实况观测数据,采用LightGBM集成模型,开展逐月总辐射辐照度(GHI)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可有效降低GHI预报的平均绝对误... 基于2022年CMA-WSP、CMA-MESO、CMA-GD、WRF-SOLAR 4个数值模式预报以及广东省阳江市4个光伏电站实况观测数据,采用LightGBM集成模型,开展逐月总辐射辐照度(GHI)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可有效降低GHI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与每月的最优数值模式预报相比,MAE减少2.47%~32.71%、RMSE减少5.46%~32.29%;多模式集成在不同GHI区间效果差异明显,400 W/m^(2)以下区间内,多模式集成效果最好,全年12个月中有10个月集成有效,MAE减少6.25%~44.44%、RMSE减少14.62%~43.07%,400~700 W/m^(2)区间内多模式集成效果次之,全年12个月中有6个月集成有效,MAE减少0.76%~34.59%、RMSE减少4.14%~31.11%,大于700 W/m^(2)区间内受限于样本量,多模式集成无效果;在晴天、少云、多云、阴天4种典型天气条件下,多模式集成预报与实况观测趋势最为接近,且能体现出因云量变化造成的GHI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预报 人工智能 多模式集成 光伏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金泽 胡轶鑫 杨旭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均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为诸多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而言也是如此,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智慧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气象部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社会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均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成果,为诸多工作开展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而言也是如此,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智慧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气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建设健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便借力于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确保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及农业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为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需要气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和跟进。为此,如何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和把握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具体内涵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多种实践策略,确保基层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实现较为理想的服务效能,逐渐成为各地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过程中应当解决的核心命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 智慧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玉米适播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瑶 吕东辉 +3 位作者 叶倩竹 初征 刘长成 孙源 《中国种业》 2024年第7期118-124,共7页
为深入了解齐齐哈尔地区水热利用条件时空分布,合理安排春播农事生产活动。利用1981-2023年齐齐哈尔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5cm地温、气温、降水等资料,应用ArcGIS软件和趋势分析法对齐齐哈尔地区适宜播期的空间、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 为深入了解齐齐哈尔地区水热利用条件时空分布,合理安排春播农事生产活动。利用1981-2023年齐齐哈尔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5cm地温、气温、降水等资料,应用ArcGIS软件和趋势分析法对齐齐哈尔地区适宜播期的空间、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地温均有提前的变化趋势,而大部分地区透雨有延后的变化趋势;受海拔高度影响,东部地区回温较慢;受经度、纬度影响,西部、南部地区回温较快,东部地区透雨出现较早;得出的气候资源推算模型可用于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齐齐哈尔、甘南、龙江、富裕地区需关注的重点为透雨的预报,同时这些地区应利用好土壤底墒,适时早播;讷河、依安、克山、克东、拜泉地区需重点关注温度调节是否满足播种要求,是否能够为后续玉米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热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气温 地温 降水 玉米 适播期 气候倾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8号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北上台风“巴威”的降水预报影响研究
19
作者 董琪如 刘丽丽 +3 位作者 潘晓 邱晓滨 李得勤 杨旭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1,共16页
为提升北上台风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水平,针对2020年8月的北上台风“巴威”,利用3 km分辨率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3D-Var)系统,研究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成像仪(AHI)的3条水汽通道晴空辐射率资料不同同化频次对此次北上台... 为提升北上台风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水平,针对2020年8月的北上台风“巴威”,利用3 km分辨率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3D-Var)系统,研究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成像仪(AHI)的3条水汽通道晴空辐射率资料不同同化频次对此次北上台风降水预报的影响,并分析了1 h循环同化试验改善强降水的动力和热力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对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及中心最大风速的前12 h预报均有改进作用;同化频次增加至1 h,台风中心最大风速预报改进明显。经技巧评分、公平技巧评分、真实技巧评分及命中率多种客观统计检验指标证实,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的试验对预报时效和降水阈值均有较好的预报技巧,且1 h循环同化试验对前24 h强降水预报优势最显著。循环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能改善对流层中上层的暖湿条件,1 h循环同化较3 h循环同化增强了低空急流及上升运动,进而提升了模式强降水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I晴空水汽辐射率 北上台风 葵花8号静止气象卫星 降水预报 台风“巴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英珊 孙维君 +4 位作者 丁明虎 刘伟刚 杜文涛 秦翔 张东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冰川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探明该地区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评估海平面和水资源变化以及预警冰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受“高原放大效应”影响,青藏高... 冰川是冰冻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探明该地区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评估海平面和水资源变化以及预警冰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受“高原放大效应”影响,青藏高原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持续增暖,高原气候向暖湿化发展。西风和季风是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青藏高原冰川近年来基本处于退缩状态并在20世纪末加速损失,其中季风影响区的冰川退缩强烈,西风影响区的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出现前进现象,西风-季风过渡地区的冰川退缩程度减弱;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加速亏损,西北部冰川萎缩速率较小,冰川总面积在未来持续减小。高原大部分冰川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对降水的敏感性,极端天气和大尺度环流对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仍面临很多挑战,是冰冻圈科学领域未来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响应 气候敏感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