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9
1
作者 沙修竹 申双和 陶苏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3-1059,共7页
为探究196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分布,根据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等级指标,统计逐站逐年各强度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利用Arc GIS分析高温热害空间分布,采用Morlet小波分析高温热害周期规律;设定抽穗开花期有无高温热... 为探究196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分布,根据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等级指标,统计逐站逐年各强度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利用Arc GIS分析高温热害空间分布,采用Morlet小波分析高温热害周期规律;设定抽穗开花期有无高温热害2种天气方案,使用ORYZA2000模型提取灾损率,进而根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成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分布面积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分布面积最大省份均为湖北省;年际尺度28年为1961-2013年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高温热害频次的第一主周期。高温热害灾损率高值区为江苏中西部、浙江中部、安徽东南部、湖南西南部。高温热害风险高值区为湖北中南部及东北部、安徽中西部、湖南中北部。高温热害及其灾损率的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ORYZA2000 灾损率 风险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45年吉林省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岳元 申双和 王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6-172,共7页
选用吉林省地区45个气象站近45 a逐月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详细分析吉林省范围内干旱强度、影响范围和发生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的45 a中,吉林省地区干旱整体呈增强的趋势。吉林西部和中部地区... 选用吉林省地区45个气象站近45 a逐月降水资料,以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干旱指标,详细分析吉林省范围内干旱强度、影响范围和发生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的45 a中,吉林省地区干旱整体呈增强的趋势。吉林西部和中部地区是年、季尺度干旱高发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从站次比上来看,年尺度干旱站次比呈阶段性先减后增的变化形式,且全省范围内多发全域性干旱。不同季节中,春、冬两季中的站次比出现下降,夏、秋两季中站次比有所增加。夏旱多为局域性干旱,其余季节中则均为全域性干旱。年尺度干旱强度变化呈增强趋势,且以中旱为主。不同季节中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变化形式有所不同,春、夏两季中干旱的作用强度减弱,秋、冬季中干旱强度呈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 干旱强度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影响东北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博翰 孙建奇 +3 位作者 于恩涛 王会军 张梦琪 华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8-280,共13页
利用区域数值模式WRF-ARW(V3.9)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对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单独和共同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两大山脉地形可以显著影响东北及其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降水。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利用区域数值模式WRF-ARW(V3.9)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对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单独和共同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两大山脉地形可以显著影响东北及其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降水。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夏季偏南气流在两个山脉的迎风坡一侧堆积,引起局地水汽增加并产生上升运动,因此两个山脉的迎风坡一侧降水增加;而在两个山脉的背风坡一侧,局地水汽减少并伴随下沉运动,因此两个山脉的背风坡一侧降水减少。大兴安岭地形的存在使得其东侧到松嫩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增加1.09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增幅为30%),而使其西侧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0.69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减幅为24%);长白山地形的存在使得长白山南侧到朝鲜半岛地区夏季降水增加1.76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增幅为26%),而使其北侧三江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减少0.81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减幅为22%)。当大兴安岭与长白山同时存在时,两者的协同作用会减弱蒙古东部、松嫩平原和朝鲜半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响应,而增强三江平原地区夏季降水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东北地区当代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值模式 地形影响 大兴安岭 长白山 夏季降水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褚荣浩 申双和 +2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谭诗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1-10,18,共11页
根据黄淮海冬麦区83个站点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对比Reg 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对黄淮海冬麦区未来情景下气候变化特征、冬小麦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影响的冬小麦适播期、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海... 根据黄淮海冬麦区83个站点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对比Reg CM3模式模拟输出的格点气象数据,对黄淮海冬麦区未来情景下气候变化特征、冬小麦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影响的冬小麦适播期、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海冬麦区年平均温度呈现出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时间上逐渐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气候倾向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黄淮海冬麦区≥0℃积温呈现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时间上逐渐上升的趋势;80%保证率下冬小麦适播期(≥15℃终日)呈现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推迟、时间上逐渐推迟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呈现空间上由南向北逐渐缩短、时间上逐渐缩短的趋势;3降水量呈现空间上由南向北先减少后增加、随时间南部明显减少、北部增加;参考蒸散呈现空间上由南向北先增加后减小、时间上逐渐减小的趋势;4日照时数空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时间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冬麦区 农业气候资源 REGC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