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立雪 宋继堂 +3 位作者 顾青峰 朱川海 魏鸣 郑石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27-31,34,共6页
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的具体特点,主要探讨了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特点,阐述了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并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 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的具体特点,主要探讨了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特点,阐述了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并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并对其他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评价 指标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维持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起帆 周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7-1172,共16页
本文利用美国NOAA的CMORPH降水和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Wheeler和Hendon的MJO指数等资料和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回归、波源分析等方法发现:(1)与... 本文利用美国NOAA的CMORPH降水和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Wheeler和Hendon的MJO指数等资料和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回归、波源分析等方法发现:(1)与往年相比,2020年夏季风雨带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维持,使得该地区季风降水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2)同时,我国东部大气中高层位势高度出现负异常,伴随着水汽辐合和低层大气不稳定,均有利于2020年夏季强降水的维持;(3)2020年夏季MJO活跃于1、2位相,其振幅在10~30天具有显著的周期。MJO在非洲和印度洋产生显著的Rossby波源,该波源激发的波列沿急流传播,造成了我国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的维持,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维持;(4)通过敏感性试验进一步验证,MJO的在10~30天的信号有利于在我国东部500 hPa上空形成负的位势高度异常,有利于该区域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den-Julian振荡(MJO) Rossby波源 季风降水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深厚气旋入海发展中环境因子作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坚红 牛丹 +2 位作者 任淑媛 苗春生 宋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4-756,共13页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统计2008—2012年入海发展江淮气旋并根据气旋不同深厚程度及季节特征分为:暖季深厚型、暖季浅薄型、冬季浅薄型和春初底层型。各类气旋的统计及合成分析表明四类气旋入海基本特征为:入海路径可分为东路和东北路;冬...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统计2008—2012年入海发展江淮气旋并根据气旋不同深厚程度及季节特征分为:暖季深厚型、暖季浅薄型、冬季浅薄型和春初底层型。各类气旋的统计及合成分析表明四类气旋入海基本特征为:入海路径可分为东路和东北路;冬季与初春气旋入海发展增强幅度大于暖季;不同深厚气旋入海后均有下垫面摩擦力减小近海面风力增强,大风区扩大且由气旋偏东位置向东南偏移;暖季气旋入海降水强度增幅明显,并与气旋深厚程度成正比,冬季及春初气旋入海后降水增幅小,春初气旋后部有零散强降水。对入海发展机制的合成诊断显示,气旋中凝结潜热释放对暖季气旋起重要作用,并与气旋深厚程度成正比,对冬季气旋也有正贡献,但对春初底层型气旋无明显作用。春初底层型对海面动力热力影响更敏感,入海后正涡度区的垂直伸展较其它型更显著。而有利于气旋加深的上空辐散中心位置高度与气旋的深厚程度成正比。气旋入海发展中环境因子分析显示,下垫面非绝热加热对冬季和初春气旋作用显著,对暖季气旋影响不明显。高空急流动量下传与下垫面摩擦减弱促使各类气旋增强。湿位涡对暖季气旋有重要正贡献,对深厚气旋作用更强。冬季和初春风场的惯性稳定度和切变稳定度的共同作用有利于气旋增强。1 000 h Pa上湿斜压项MPV2显示的气旋区域温湿锋区位置及强度与入海气旋雨区及雨强对应较好,具有显著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入海江淮气旋 合成分析 天气特征 结构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包云轩 苍薪竹 +4 位作者 杨诗俊 陈粲 谢晓金 陆明红 刘万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519-7533,共15页
为了揭示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更好地预警来自境外的褐飞虱早期迁入,通过统计2000—2017年中国华南、西南两个稻区褐飞虱年内的始见期和首次迁入峰日,逆推其迁飞轨迹和虫源区,分析大气温度场对迁飞过程产生的作... 为了揭示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更好地预警来自境外的褐飞虱早期迁入,通过统计2000—2017年中国华南、西南两个稻区褐飞虱年内的始见期和首次迁入峰日,逆推其迁飞轨迹和虫源区,分析大气温度场对迁飞过程产生的作用,比较了褐飞虱在我国不同稻区、不同年内初始迁入期受大气低温胁迫产生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年来褐飞虱初始迁入中国的时间提前,初始迁入华南稻区的时间比西南稻区早,华南稻区始见期提早可能与褐飞虱种群越冬北界北移有关。(2)西南稻区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缅甸,华南稻区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的中北部。(3)对盛行迁飞层的温场分布研究表明,在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过程中低温屏障发生的概率约为54.4%,迁入当晚降虫地的平均低温强度为13.45℃,平均降温幅度为1.88℃。其中低温胁迫在华南稻区表现更为显著(发生概率为58.3%,平均强度为13.18℃),在始见期表现得更明显(发生概率为70.6%,平均强度为1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初始迁入 轨迹模拟 虫源地 低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苏南地区春小麦种植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江晓东 张涛 +4 位作者 陈佳鑫 杨沈斌 李旭冉 吴可人 楚淏然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5-341,共7页
【目的】研究春小麦在苏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为增加该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6-2017年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简称WOFOST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江苏南部代表地区南京地区1-4月... 【目的】研究春小麦在苏南地区的种植适应性,为增加该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6-2017年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简称WOFOST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江苏南部代表地区南京地区1-4月不同播期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表现。以1980-2010年气象数据驱动WOFOST模型,对春小麦产量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最佳播期,并计算最佳播期的适宜播种量。【结果】在1-4月随着播期的推迟,春小麦的生育期长度缩短,其中出苗-开花期阶段最大缩短23 d,开花-成熟期最大缩短8 d,出苗-开花阶段缩短的时间大于开花-成熟阶段,导致春小麦叶片和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产量降低。在冬小麦无法播种的条件下,南京地区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为1月1-20日,在该时间段内播种,合理的播种量为180 kg/ha,最高产量为4124.80 kg/ha,生育期长度为146 d,对下季水稻种植和生长无影响。【结论】在苏南地区种植春小麦具有可行性,在冬前无法正常播种冬小麦的情况下,可将种植春小麦作为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模型 春小麦 播期 产量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大田和自然大田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包云轩 黄璐 +2 位作者 郭铭淇 朱凤 杨荣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466-5479,共14页
为了准确监测和客观评估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危害,利用ASD Field Spec3地物波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分别采集控制大田试验(2015年和2019年)和自然大田试验(2020年)在各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水稻的... 为了准确监测和客观评估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危害,利用ASD Field Spec3地物波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分别采集控制大田试验(2015年和2019年)和自然大田试验(2020年)在各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水稻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和SPAD值,调查采集样点的虫量和水稻卷叶率,对比分析两种试验中稻纵卷叶螟的虫害发生特征、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和水稻生理生态参数特征,建立基于高光谱参数的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两种试验的水稻SPAD值和冠层的红边至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均随着稻纵卷叶螟虫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则相反;(2)自然大田试验的SPAD值和红光至近红外波段的冠层反射率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要显著低于控制大田试验,而到了后期则反而要略高于控制大田试验;(3)综合分析筛选出自然大田试验和控制大田试验中的多个虫害特征参数和植被指数分别构建出了SPAD的单因子和多因子估算模型,各模型均达到了较好的估算效果,在单因子模型中EVI的二项式函数模拟效果最好,而多因子线性回归估测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所有的单因子模型;(4)通过2021年对这些模型的应用检验发现:这些模型中基于虫量、卷叶率、OSAVI、EVI和DVI的单因子估算模型的SPAD估算值与实测值拟合度很高,其Rv 2均超过了0.8,达到了比较理想的估算效果,这为稻纵卷叶螟危害下的水稻SPAD值估测提供了一种精度较高且可行的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冠层高光谱特征 生理生态参数 植被指数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模型中单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的温度响应修订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沈斌 徐莎莎 +3 位作者 江晓东 石春林 王应平 申双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0-761,共12页
作物的光合作用对温度变化敏感,其温度依存性随品种、生长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基于光效率模型的作物生长模型,在应用中很少对光合作用的温度影响参数值进行订正,且在全生育期使用相同的参数值,难免会增加干物质模拟的误差。为此,本文以OR... 作物的光合作用对温度变化敏感,其温度依存性随品种、生长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基于光效率模型的作物生长模型,在应用中很少对光合作用的温度影响参数值进行订正,且在全生育期使用相同的参数值,难免会增加干物质模拟的误差。为此,本文以ORYZA2000模型为例,提出了一种修订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参数值的方法。为确定方法的有效性,结合2012年和2013年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的温度梯度控制实验,首先利用抽穗开花期光合作用观测曲线提取了不同温度水平的光合作用参数值,然后结合Arrhenius方程和Peaked方程建立了温度敏感性参数的温度影响方程。将这些方程代入机理性光合作用模型,模拟了单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的曲线关系。最后,以归一化后的曲线关系修订作物模型参数值,并利用两年地上部分生物量(WAGT)观测值对其验证。结果显示,两优培九单叶最大总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同于ORYZA2000的默认设置,修订后的最适温度为38~40°C,高于默认值。在10~20°C的低温段,修订后的温度影响系数低于默认值。从WAGT模拟值的相对误差看,修订后较修订前平均降低约3.3%。本研究为改进干物质模拟精度和分析不同品种光合作用的温度依存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依存性 物候期 干物质积累 气候变暖 参数值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湍流结构的双偏振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吴举秀 魏鸣 +1 位作者 刁秀广 潘佳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对流风暴通过湍流实现动量的传输,因此深入认识强对流风暴湍流结构的回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关注5 m·s^(-1)以上的速度谱宽,对比分析了两次具有不同中气旋强度的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的湍流强度,揭示了气流结构和湍流增强的关系... 对流风暴通过湍流实现动量的传输,因此深入认识强对流风暴湍流结构的回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关注5 m·s^(-1)以上的速度谱宽,对比分析了两次具有不同中气旋强度的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的湍流强度,揭示了气流结构和湍流增强的关系。结果表明:(1)强降雹超级单体在强上升气流区可存在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湍流,阵风锋触发的超级单体在入流路径上也出现中等强度的谱宽,指示了较强湍流存在的可能。(2)超级单体内部湍流较强的地方在速度大切变区,通常速度切变强度较大的区域具有较强湍流,具有中等强度中气旋的超级单体最大谱宽约10 m·s^(-1),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在1 dB之内,回波强度超过35 dBZ,差分相移率KDP较大;具有强中气旋的超级单体强湍流区主要位于ZDR柱上部正负速度交会处,在中气旋附近谱宽高达16.5 m·s^(-1),靠近强回波核心一侧含有较多过冷水,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在0.96左右,KDP较大,另一侧回波强度稍低,CC低至0.85,KDP在0(°)·km^(-1)左右,存在霰粒子与上升气流带来的大雨滴。这些强湍流区域指示了动量传输的路径。(3)超级单体风暴上部具有最强湍流,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都很强,靠近下沉气流的地方湍流更强,可能和风的水平切变有关,强中气旋风暴下沉气流区谱宽高达17.5 m·s^(-1),其ZDR稍高于上升气流的,并且KDP为负值,上升气流KDP、ZDR分别在0(°)·km^(-1)、0 dB左右,具有中等强度中气旋的风暴则谱宽增大较小。强中气旋超级单体内具有更大湍流增强,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强风暴的湍流结构和动量传输提供了双偏振雷达的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谱宽 湍流 双偏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暴单体的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凤霞 李雅雯 +3 位作者 鲍敏 刘祖培 黄兆楚 王曼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7-16,共10页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改变中心扰动位温,设置敏感性试验组,分析探讨雷暴单体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雷暴单体对流强度随着扰动位温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强度不同,其空间电荷结构也明显不同,但始终存在底...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改变中心扰动位温,设置敏感性试验组,分析探讨雷暴单体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雷暴单体对流强度随着扰动位温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强度不同,其空间电荷结构也明显不同,但始终存在底部次正电荷区。当对流较弱时,雷暴电荷结构简单,只有主负电荷区和次正电荷区,无主正电荷区。在中等强度的对流雷暴中,雷暴内基本呈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且主负电荷区有上、下两个明显的电荷中心,上部中心的电荷密度更大。在强雷暴单体中,除了正常的三极性结构以外,次正电荷区以下出现了小范围弱的负电荷区,云顶出现了负屏蔽层,从下到上呈现出正负交替的五层,是电荷结构最复杂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云上部的正电荷区持续时间较长,电荷密度较大,增强了对周围大气中自由离子的吸引,自由离子被吸引到云边界附着到粒子上,在云顶形成了负屏蔽电荷层。同时,由于对流强,霰粒子可以得到更快的增长,固态降水增强,下沉气流中的霰通过与云滴的感应碰撞形成了云底部短时的弱负电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单体 电荷结构 起电机制 对流强度 水凝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作物产量分离方法比较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心怡 张祎 +2 位作者 赵艳霞 杜子璇 杨沈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2,共9页
对作物产量进行分离是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步骤之一。以1985-2018年江苏省24个县(市)水稻统计产量为基础,分别采用3年滑动平均法、5年滑动平均法、五点二次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HP滤波法和年际增量法对作物产量进行分离。... 对作物产量进行分离是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步骤之一。以1985-2018年江苏省24个县(市)水稻统计产量为基础,分别采用3年滑动平均法、5年滑动平均法、五点二次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HP滤波法和年际增量法对作物产量进行分离。从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两方面比较6种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分离出的气象产量与典型年增减产记录对比,选出更能准确捕获气象因子导致产量变异的方法,利用气象因子与产量关系的合理性对选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就趋势产量拟合而言,前5种方法(年际增量法不能模拟趋势产量)均能较好地拟合趋势产量,与研究区域的趋势产量的一致性相关系数绝大多数为较好和极好等级范围;就气象产量而言,HP滤波法和年际增量法分离气象产量的合理性较差,标准差明显大于其他方法。综合看,3年滑动平均法与五点二次平滑法更具有普适性,可以捕获整个地区绝大多数典型年份气象因子带来的产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趋势产量 气象产量 分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根-冠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从慧 申双和 +2 位作者 陶苏林 李萌 喻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8-111,共4页
以夏玉米为试材,利用移动式遮雨棚和自动滴管系统设计5个不同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的35%~45%、50%~60%、65%~75%、80%~90%、95%~105%)试验,观测、分析各处理的根-冠干质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速率特性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 以夏玉米为试材,利用移动式遮雨棚和自动滴管系统设计5个不同水分处理(为田间持水量的35%~45%、50%~60%、65%~75%、80%~90%、95%~105%)试验,观测、分析各处理的根-冠干质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速率特性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期内,各水分处理下玉米根系干质量均呈先上升后平稳再下降的趋势,且水分胁迫处理下平均根干质量均低于充分供水处理;水分胁迫越重,LAI越小,且干旱胁迫处理对LAI的影响大于轻度淹没处理;干旱胁迫越严重,玉米根-冠干物质量减小越明显,最大根冠比(R/S)出现的时间也相应越早;水分胁迫处理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充分供水处理,播后56 d的净光合速率和播后65 d的蒸腾速率对水分更敏感,中度胁迫处理下玉米在播后56 d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质量与冠质量呈显著相关(P<0.05),根冠比与WUE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且根冠比可作为水分监测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干旱灾害机理和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根-冠干物质 叶面积指数 根冠比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和硅肥对增温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杜泽云 陶思敏 +3 位作者 娄运生 邢钰媛 王坤 刘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31,共7页
为探究夜间增温下施用生物炭和硅肥对水稻关键生育期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用铝箔反光膜夜间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温(19:00至次日6:00)。增温设置3水平,分别为W0(常温对照,不盖膜)、W1(覆盖5 mm铝箔膜)和W2(覆... 为探究夜间增温下施用生物炭和硅肥对水稻关键生育期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用铝箔反光膜夜间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温(19:00至次日6:00)。增温设置3水平,分别为W0(常温对照,不盖膜)、W1(覆盖5 mm铝箔膜)和W2(覆盖11 mm铝箔膜);添加生物炭设置3水平,分别为B0(不施生物炭)、B1(施7.5 t/hm^(2)生物炭)和B2(施17.5 t/hm^(2)生物炭);施硅肥设置3水平,分别为Si0(不施硅肥)、Si1(施200 kg/hm^(2)钢渣硅肥)和Si2(施200 kg/hm^(2)矿粉硅肥)。在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4个主要生育期用根袋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样,测定稻田土壤脲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夜间覆盖5 mm铝箔膜(W1)可以提高水稻土壤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和非根际土纤维素酶活性,随着覆膜厚度的增加,其对根际土、非根际土转化酶、蛋白酶活性和根际土脲酶活性的影响减小。施用生物炭可提高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但会降低蛋白酶活性和根际土转化酶活性。施用硅肥显著促进了拔节期非根际土纤维素酶活性和开花期根际土转化酶活性。试验最佳处理组合为W1B0Si1,即夜间覆盖5 mm反光膜、不施生物炭和施用200 kg/hm^(2)钢渣硅肥处理下,水稻土壤中各酶活性能够达到较优水平。研究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试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增温 生物炭 硅肥 水稻土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东雪 娄运生 +1 位作者 杨蕙琳 刘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2,共9页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使水稻增产稳产,但二者耦合对水稻生产有何影响及其光合生理机制尚不清楚。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夜间增温下品种... 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夜间增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备受关注,品种混栽可使水稻增产稳产,但二者耦合对水稻生产有何影响及其光合生理机制尚不清楚。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特性的影响。夜间增温设2个水平,即夜间增温(NW)和常温对照(CK),夜间增温处理用铝箔反射膜夜间覆盖水稻冠层进行被动式增温试验(19:00—06:00);品种混栽设2水平,即混栽(M)和净栽(S),混栽处理将主栽品种(超级稻南粳9108)与次栽品种(杂交稻深两优884)以3∶1的比例种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温净栽处理,夜间增温净栽使水稻主要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下降,胞间CO2浓度(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最大荧光(F m)和可变荧光(F v)降低,比活性参数升高。混栽处理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叶片SPAD值、Pn、Gs、Tr和Ci增加;叶片性能指数、推动力、Fm和Fv升高。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的叶干质量、茎干质量、穗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总干质量。品种混栽增加了水稻各部分干质量。夜间增温下品种混栽可有效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叶片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增温 品种混栽 光合作用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烤烟气候适宜性分析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继周 谢新乔 +5 位作者 朱安琪 李湘伟 罗丽华 张坤兰 李家志 景元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2-840,共9页
【目的】为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对烤烟气候适宜性进行划分。【方法】(1)利用玉溪市各标准站2009—2018年的地面观测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选用符合玉溪地方特色的评价指标(海拔、7月平均气温、4—9月日照时间和4—... 【目的】为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烤烟生产,对烤烟气候适宜性进行划分。【方法】(1)利用玉溪市各标准站2009—2018年的地面观测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选用符合玉溪地方特色的评价指标(海拔、7月平均气温、4—9月日照时间和4—9月降水量),结合气候适宜性指数与小网格推算模型对烤烟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2)利用155个烤烟分布数据和23个环境变量数据,选用相同的4个区划指标和MaxEnt模型自带刀切法筛选的6个区划指标,结合ArcGIS对烤烟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并使用ROC曲线检验模型有效性。【结果】MaxEnt模拟结果有效性较高,2次模拟结果ACU值(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92和0.826。对比以上不同方法的烤烟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发现:在高海拔地区MaxEnt模拟结果优于小网格推算模型结果,基于6个指标MaxEnt模型区划结果相较于4个指标区划结果更加精确。【结论】小网格推算模型与MaxEnt模型可应用于烤烟气候适宜性分析,MaxEnt模型结果提高了玉溪地区烤烟气候适宜性区划的精确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MaxEnt模型 气候适宜性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寸冰雹S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量特征统计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举秀 潘佳文 +1 位作者 魏鸣 顾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冰雹大小影响天气灾害的程度,为发展基于双偏振参量识别冰雹大小的算法,筛选了2019年、2020年山东省发生的33例冰雹事件,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小冰雹、大冰雹、特大冰雹,基于湿球0℃及冰雹融化特性确定了7个高度层,探讨了... 冰雹大小影响天气灾害的程度,为发展基于双偏振参量识别冰雹大小的算法,筛选了2019年、2020年山东省发生的33例冰雹事件,依据我国冰雹等级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小冰雹、大冰雹、特大冰雹,基于湿球0℃及冰雹融化特性确定了7个高度层,探讨了3类冰雹在不同高度层的双偏振参量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冰雹的偏振参量阈值。研究表明:在相同高度,冰雹越大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_(h)中位数越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中位数越小且基本为正值,但在-10~-20℃层,大冰雹的Z_(dr)中位数易呈现负值;相关系数CC中位数随冰雹增大或高度降低而减小,但特大冰雹在0℃层到H0℃-1 km(0℃层下1 km)之间由于融化比例较小CC反而会稍大;冰雹差分相移率K_(DP)中位数在0℃层以上为0°/km左右,在0℃层以下随高度降低冰雹融化而增加;大冰雹或特大冰雹基本特征是Z_(h)大、CC小、Z_(dr)小,CC可低至0.7以下,所有冰雹的Z_(dr)、K_(DP)可出现负值,小冰雹Z_(dr)大于0 dB的情况较多,特大冰雹Z_(dr)接近0 dB;-20℃层以上的Z_(h)、0~-20℃层的CC和Z_(h)、0℃层以下的CC、Z_(h)、Z_(dr)对冰雹大小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段双偏振雷达 冰雹偏振特征 冰雹大小识别 冰雹融化特性 偏振参量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至成熟期水稻冠层温度和土温水温的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子皓 江晓东 杨沈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87-199,共13页
冠层温度以及土温、水温会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在作物的各项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建立水稻5 cm土温(简称土温)和水温以及30、60、90 cm冠层温度模拟模型,于2019年水稻生长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展开水稻大田分播期试验,选用... 冠层温度以及土温、水温会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在作物的各项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建立水稻5 cm土温(简称土温)和水温以及30、60、90 cm冠层温度模拟模型,于2019年水稻生长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展开水稻大田分播期试验,选用环境温度、风速以及株高、叶面积指数等水稻表型参数,区分晴天、多云、雨天不同天气条件,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等方法对稻田各层温度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各层温度模拟的误差较大。SVM模型对各层温度模拟的最为准确,晴天90 cm冠层温度模拟的误差最大,绝对误差为1.29℃,多云天气土温模拟误差最小,绝对误差为0.09℃。SVM模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对各层温度模拟的误差都较小,模型适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环境温度 冠层温度 BP神经网络 SVM模型 温度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氮肥施用对滨海盐土稻田CH_4和N_2O排放及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丽英 马煜春 +3 位作者 邬明伟 饶旭东 张宇 刘文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65-2072,共8页
不同类型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关不同类型氮肥对滨海盐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却鲜有报道。为了评估不同类型氮肥对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农业化学品投入(... 不同类型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有关不同类型氮肥对滨海盐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却鲜有报道。为了评估不同类型氮肥对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农业化学品投入(Ei)和农事操作(Eo)所引起的碳排放基础上,设置4个田间处理试验,分别为不施氮肥(N0)、施用无机氮肥(Nu)、施用有机氮肥(Nw)、施用有机-无机混合氮肥(Nm),于2016年6月—2016年10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滨海盐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观测与比较研究,结果可为寻求适宜的施肥方案以减缓滨海盐土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Nu、Nm和Nw处理稻田CH4累积排放通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2.1%(P<0.05)、63.1%(P<0.05)和67.2%(P<0.05);N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提高了83.5%(P<0.05)、78.0%(P<0.05)和37.8%(P=0.095)。与N0处理相比,Nu、Nm和Nw处理稻田GWP分别显著提高了51.3%(P<0.05)、66.9%(P<0.05)和70.3%(P<0.05);水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4.0%(P<0.05)、77.5%(P<0.05)和38.4%(P<0.05),其中,Nm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Nu和Nw处理(P<0.05)。Nm处理稻田GHGI较Nu和Nw处理分别降低了12.3%(P=0.32)和23.7%(P<0.05)。综合对比3种不同类型氮肥处理的GWP和GHGI,推荐使用Nm施肥方案,以提高滨海盐土区稻田的水稻产量,并降低其GH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稻田 综合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能空间尺度分解及其在高原切变线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潇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应用NCEP FNL(1°×1°)全球分析资料和动能的空间尺度分解方法,对2014年8月25—27日一次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能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扰动动能的增幅与高原切变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切变线的生成阶段至成熟阶段,... 应用NCEP FNL(1°×1°)全球分析资料和动能的空间尺度分解方法,对2014年8月25—27日一次高原切变线过程进行了能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扰动动能的增幅与高原切变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切变线的生成阶段至成熟阶段,扰动动能增加为切变线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能量保障;平均动能变化大体与扰动动能呈相反趋势,在切变线生成阶段和发展阶段,中低层平均动能随时间减小。在影响动能变化的各因子中,斜压转换项贡献最大;在切变线生成阶段,低层平均动能与扰动动能间的转换对扰动动能变化影响明显。背景场和扰动场的相互作用使得扰动动能增大而平均动能减小,构成动能的降尺度串级,这种能量串级转换有利于中尺度的高原切变线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扰动动能 动能分解 能量串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烤烟‘K326’主要化学成分生态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安琪 景元书 +3 位作者 胡保文 谢新乔 李湘伟 朱云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0-889,共10页
为了解烟叶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提高烤烟品质评价的智能化程度,使用2009—2017年玉溪市9个烤烟‘K326’典型定位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数据与对应不同生育期的生态因子(气象和土壤)数据... 为了解烟叶化学成分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提高烤烟品质评价的智能化程度,使用2009—2017年玉溪市9个烤烟‘K326’典型定位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数据与对应不同生育期的生态因子(气象和土壤)数据,分析得到生态因子影响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烟叶各化学成分机理生态预测模型。根据2018年生态因子数据,预测了各定位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同时,使用相同的90个烤烟定位点数据,利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um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筛选输入变量,使用经过灰狼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智能算法的烟叶化学成分生态预测模型。机理算法的生态预测模型R~2平均值为0.29, RMSE平均值为0.13,只有还原糖RMSE略大于0.2;智能算法的生态预测模型R~2均大于0.95, RMSE均小于0.1。结果表明智能算法的生态模型预测效果优于机理算法的生态模型,能够为烤烟品质提升与调优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K326’ 化学成分 生态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闪三维随机模型的改进及多上行先导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雨荷 谭涌波 +1 位作者 余骏皓 樊佳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9-1008,共10页
为了探讨地闪连接过程中多上行先导的起始与发展,考虑到光学观测事实及雷暴电场环境,本研究在已有多上行先导三维随机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植入背景电场模块并改进上、下行先导模块。基于新模型开展大量敏感性试验,结果如下:(1)新模型模... 为了探讨地闪连接过程中多上行先导的起始与发展,考虑到光学观测事实及雷暴电场环境,本研究在已有多上行先导三维随机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植入背景电场模块并改进上、下行先导模块。基于新模型开展大量敏感性试验,结果如下:(1)新模型模拟的下行先导形态多样、分支数大幅度减少,能更好地再现多样的地闪连接过程。(2)在孤立建筑物情况下,上行先导长度、闪击距离以及触发多上行先导的次数与建筑物高度成正相关。(3)随着建筑物增高,同一次地闪中首个始发的上行先导与后续始发的上行先导间的起始时间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初步研究表明:建筑物高度对触发多上行先导的影响显著。此外,受到建筑物高度及正、负先导发展情况的影响,低矮建筑物触发的多上行先导几乎同时起始,而高建筑物上允许首个始发的上行先导优先发展一定长度后再始发后续上行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多上行先导 建筑物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