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稻油轮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结构变化
1
作者 刘丹 田俊 段里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93,共12页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 为解决江西省在大力发展油菜过程中出现的稻油争地问题,利用江西省85个气象站1961—2022年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稻油轮作模式中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的变化特征,重点关注了2011—2022年水稻种植结构和双季稻熟性搭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油菜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1)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南北差异大,南部收获(水稻移栽)早,北部收获(水稻移栽)晚。在气候变暖条件下,油菜收获日期(水稻移栽)整体呈提前的趋势, 2011—2022年较20世纪60年代提前13 d,赣南地区(即赣州)油菜收获时间为4月上旬,九江为5月上旬,其他地区为4月中下旬;赣南大部分地区水稻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赣北赣中大部为4月下旬—5月上旬。2) 1961—1990年,一季稻、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区域变化不大;1991年开始,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向北推进,江西省一季稻种植范围逐渐缩小,再生稻和双季稻种植范围逐渐扩大;2011—2022年,吉安南部和赣南可种植双季稻,赣北南部和赣中大部可种植再生稻,其余地区可种植一季稻。3) 1991年开始,双季稻各熟性搭配的北界一直向北推移, 2011—2022年,早熟+早熟品种搭配种植区域分布在吉安南部和抚州南部边缘,早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北部,早熟+晚熟或中熟+中熟品种搭配区域分布在赣南中南部。本研究结论可为江西省水稻和油菜的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利于气象部门针对性地做好稻油轮作生产模式下的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轮作 种植结构 水稻 气候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柏贞 吴燕良 +3 位作者 王怀清 邱美娟 戴芳筠 陈兴鹃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NPP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004/a、2.6g C/(m^(2)·a)。(2)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呈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一般为1或2月植被生态质量最低,7或8月最高。(3)江西省的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得到显著改善,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植被生态好的区域主要位于省境边陲高海拔山区,低值区则位于下垫面为水体和城镇的江河湖泊及城区附近,而植被生态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湿地、中南部山地与平原过渡带的部分丘陵地区,其中抚州、鹰潭、赣州等市的植被生态改善比例位居江西省的前3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质量 净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3年江西雷暴大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倩 郭建平 +2 位作者 孙玉萍 雷星宇 薛谌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95-1508,共14页
利用江西2015—2023年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地面逐小时观测资料、地闪资料以及天气雷达资料,给出了江西雷暴大风的总体时空分布特征,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雷暴大风发生前的大气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雷暴大风集中出现在春夏季,雷暴... 利用江西2015—2023年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地面逐小时观测资料、地闪资料以及天气雷达资料,给出了江西雷暴大风的总体时空分布特征,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雷暴大风发生前的大气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雷暴大风集中出现在春夏季,雷暴大风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南北差异,表现为江西中北部春季雷暴大风发生的频数仅略多于夏季,而江西南部夏季雷暴大风发生的频数超过春季的2倍。雷暴大风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其发生最密集时段为14—20时(北京时),江西中北部傍晚至夜间雷暴大风发生频率远高于江西南部。江西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热力、动力和水汽特征存在显著时空差异。在同一季节江西中北部的动力作用总体强于江西南部,而南部热力和水汽作用要强于中北部;夏季热力和水汽作用强于春季,春季动力作用强于夏季;不同时段雷暴大风发生所需要的对流不稳定能量有差异,但均在不稳定层结环境中,午后雷暴大风多发生在较小垂直风切变环境中,而深夜时段则多发生在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此外白天上干下湿结构比夜间显著。因此,按季节分区域、分时段设定环境参数阈值,对于雷暴大风预报预警的指导意义更大。江西中北部春季当0~6 km垂直风切变(Shear6)分布于30~33 m·s^(-1),即使最佳对流有效位能(MUCAPE)仅介于0~500 J·kg^(-1)和大气可降水量(PW)介于43~48 mm,仍要警惕雷暴大风的发生。夏季预报雷暴大风时需关注MUCAPE和PW,尤其江西南部雷暴大风更集中发生在很弱的中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当PW>60 mm、MUCAPE>1500 J·kg^(-1)时,即使Shear6分布在5~8 m·s^(-1),仍需考虑雷暴大风的发生。任何区域在不同季节,PW的增加对雷暴大风的发生都很重要,需重点关注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雷暴大风 时空分布 环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军 章毅之 +8 位作者 张方亮 段里成 邹琳 王尚明 李迎春 田俊 刘丹 张清霞 吴风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4,共15页
为研究不同高温条件对灌浆期早稻生长的影响及高温热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指标,以主推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开展早稻不同高温强度(35、37、38、39、40和42℃)和持续天数(3、5、7和10d)处理的试验,以同期田间自然条件为对... 为研究不同高温条件对灌浆期早稻生长的影响及高温热害发生机理和灾害指标,以主推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开展早稻不同高温强度(35、37、38、39、40和42℃)和持续天数(3、5、7和10d)处理的试验,以同期田间自然条件为对照,分析不同高温条件对早稻光合性能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早稻高温热害致灾机理和等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降低了剑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了秕谷率,降低了千粒重和产量,变幅与温度强度和持续天数成正比。高温降低了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改变了淀粉RVA谱特征。早稻高温热害等级指标为:35≤日最高气温(T_(max))<37℃且持续天数(D_(n))≥3 d或37≤T_(max)<38℃且3≤D_(n)<6 d属轻度,对应0<有害积热(H_(a))≤11℃·d,0<产量降幅(Y_(d))≤10%;37≤T_(max)<38℃且D_(n)≥6 d或T_(max)≥38℃且3≤D_(n)<6 d属中度,11<H_(a)≤22℃·d,10%<Y_(d)≤20%;T_(max)≥38℃且D_(n)≥6d为重度,H_(a)>22℃·d,Y_(d)>20%。因此,日最高气温≥35℃持续3d会降低早稻光合性能,影响产量品质形成,引起高温热害;根据灾害指标可预估高温热害程度。研究结果可为早稻高温热害监测评估和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灌浆期 高温 光合速率 产量 品质 灾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赣浙闽地区汛期的降水划分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芳 王东海 卫俊宏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813,共15页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首先对比了不同季风雨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特征,然后又分析了其逐侯演变特征,并最终根据候雨日日降水量和强降水站数得出一种划分汛期的新的方式,依照新的方式定义汛期和汛期的不同阶段,并探索了入汛前后以及汛期不同阶段降水和环流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分段方式,新的定义方法能够更好地描述出湘赣浙闽地区汛期大雨带南北位移和多雨中心东西变化的演变特征。(2)湘赣浙闽地区的汛期有其不同于其他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独特的降水特征,平均开始于22候,结束于50候,可以分为春雨期、主汛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其中主汛期又可分为主汛期前期和主汛期盛期。春雨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前汛期,降水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在南岭南部和江西、湖南北部有两条大雨带;主汛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于江淮梅雨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全面增强,强降水中心位于鄱阳湖平原到武夷山区;后汛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后汛期的开始时间,降水主要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地区。(3)湘赣浙闽地区在进入汛期以后,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汛期开始相伴随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北上高原,湘赣浙闽地区上空西风气流减弱,副热带高压北抬,脊线位于18°~21°N,低空西南气流和超低空偏南风均增强,水汽大幅增加,这些特征与华南前汛期及江淮梅雨期不同。汛期不同阶段环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空气流的强度和低层风速辐合区位置的位移等等。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湘赣浙闽 降水特征 气候特征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的影响
6
作者 王尚明 邹琳 +3 位作者 吴风雨 张清霞 张崇华 杨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32-37,共6页
2021—2022年开展了不同深度灌水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影响的田间试验,早稻采用3个分期播种试验,在早稻灌浆期遭遇35.0℃以上高温热害时,在不同播期内分别灌水0、2~3、5~6、8~10 cm共4个处理,并测定了不同灌水处理的早稻剑叶的叶面温度... 2021—2022年开展了不同深度灌水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影响的田间试验,早稻采用3个分期播种试验,在早稻灌浆期遭遇35.0℃以上高温热害时,在不同播期内分别灌水0、2~3、5~6、8~10 cm共4个处理,并测定了不同灌水处理的早稻剑叶的叶面温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穗部气温、稻谷千粒重。结果表明:与灌水0 cm(CK)相比,其他3个灌水处理均能降低早稻剑叶的叶温,降温幅度为0.16~0.30℃,而且叶温随着灌水层的增加而下降;高温期间的田间灌水对早稻穗部气温无明显影响;灌水有利于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水2~3 cm可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1.2~3.8μmol CO_(2)/(m^(2)·s)、千粒重0.17~0.41 g,对防御早稻高温热害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深度 早稻 灌浆期 高温热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