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一次秋季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黄海波 徐海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4-62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9月28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伊朗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南北振荡引起的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剧烈变化是暴雪天气产生的大尺度背景;高空西南急流诱发...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诊断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9月28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伊朗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南北振荡引起的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剧烈变化是暴雪天气产生的大尺度背景;高空西南急流诱发的强上升运动和对流层低层天气尺度系统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暴雪天气形成的动力因子;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使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得以累积,增加了降水过程的对流不稳定性,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伊朗副高 高空急流 天气尺度系统 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2月28日新疆强风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海波 陈春艳 陶祖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9-80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铁路沿线测风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2月28日造成新疆列车颠覆及重大人员伤亡的强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天山山脉的阻挡,入侵新疆的冷空气在准噶尔盆地内大量堆积,从而使峡谷两端的准噶尔盆地...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铁路沿线测风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2月28日造成新疆列车颠覆及重大人员伤亡的强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天山山脉的阻挡,入侵新疆的冷空气在准噶尔盆地内大量堆积,从而使峡谷两端的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气压梯度,为此次强风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这是一次强下坡风暴,其起因与地形的狭管效应无关,也不是高空动量下传的结果。造成这次强风天气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被迫抬升的空气质点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垂直振荡,形成重力波。垂直传播的重力波在遇到临界层和逆温层后,经过多次反射,返回地面时形成强风;2)强的气压梯度迫使气流加速穿越峡谷,加速后的气流沿陡峭的地势下降时使风速进一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 下坡风 重力波 临界层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一次强雷暴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海波 米永胜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8-63,i0001,共7页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涌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此次强雷暴天气是由飑线引起的。飑线的形成可能与冷性的中-α尺度的高压和生命史较短的中-β尺度热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4)925hPa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域对于预报雷暴天气的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强雷暴出现在MPV<0的大值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飑线 逆温层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两次中亚低涡影响南疆西部降雪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云惠 于碧馨 +1 位作者 谭艳梅 于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07-131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T639、NCEP客观分析、FY-2D卫星等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12月中亚低涡造成南疆西部5-9日暴雪过程(简称1205过程)和17-22日弱降雪过程(简称1217过程)。结果表明,中亚低涡是深厚且相当正压的天气尺度系统,造成两次降雪过程的... 利用常规观测、T639、NCEP客观分析、FY-2D卫星等资料,对比分析2011年12月中亚低涡造成南疆西部5-9日暴雪过程(简称1205过程)和17-22日弱降雪过程(简称1217过程)。结果表明,中亚低涡是深厚且相当正压的天气尺度系统,造成两次降雪过程的低涡在对流层整层均为正涡度,低涡前部整层为上升运动,400 hPa以下为辐合区。水汽主要为来自500 hPa低涡前部的西南气流,且水汽收支变化均表现为西、南边界流入多,北边界流出多。虽然两次中亚低涡影响南疆西部降雪的气候背景、位置、强度、结构、维持时间及水汽输送相似,但形成低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移动路径、高低空环流配置及水汽辐合机制有所不同:1205过程500 hPa为北脊南涡环流配置,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动,由于850 hPa低空偏东急流在南疆盆地的建立及维持,使得低层冷空气自东向西侵入,低涡前部暖湿气流与低层冷湿气流在南疆西部交汇造成南疆西部强降雪,且降雪前东边界700 hPa以下水汽流入增大。而1217过程500 hPa低涡脱离极锋锋区快速南压至中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移动路径,虽然低涡前西南气流携带充分的水汽,但南疆盆地850 hPa无低空偏东急流,冷空气自帕米尔高原翻山下沉进入盆地,缺乏动力和水汽辐合条件,降雪时东边界500hPa以下水汽流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急流 空间结构 水汽辐合 降雪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资料在乌鲁木齐机场浓雾天气监测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清平 朱雯娜 +5 位作者 王勇 陈阳权 韩磊 王春红 谭艳梅 张利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7-637,共11页
利用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所生成的多通道图像及L2级卫星云产品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9年1月25—26日和3月17—18日发生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两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浓雾的监测,白天综合使用通... 利用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所生成的多通道图像及L2级卫星云产品数据,结合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9年1月25—26日和3月17—18日发生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两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浓雾的监测,白天综合使用通道3(BD 0.83μm)、通道6(BD 2.2μm)、通道8(BD 3.725μm)和通道12(BD 10.8μm)能很好地显示雾区范围、雾顶云结构、雾区温度等特征,且云图能很好地表现雾的消散。夜间可以结合BD 10.8μm和BD 3.725μm的差(以下简写为BTD 10.8μm^(-3).725μm)和BD 10.8μm图像,用于识别夜间雾区,BTD 10.8μm^(-3).725μm通道亮温差越大说明雾的浓度越强。FY-4A卫星云顶高度和云分类产品对雾的微物理特征结构反应更为细致,对于夜间大雾监测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弥补可见光通道1~通道3、短波红外通道(BD 2.2μm)和中波红外通道(BD 3.725μm)仅能在白天使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云相态 云分类 云顶高度 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部一次短时暴雨的卫星反演云参数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清平 秦贺 +2 位作者 程海艳 张天成 陈春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0-1589,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自动气象站、NCAR/NCEP FNL 0.5°×0.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载荷L2级定量产品资料对2019年6月16日发生于天山北坡的石河子垦区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云参数特征及成因...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自动气象站、NCAR/NCEP FNL 0.5°×0.5°再分析资料和FY-4A卫星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GRI)载荷L2级定量产品资料对2019年6月16日发生于天山北坡的石河子垦区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云参数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短时暴雨过程发生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高空槽分裂的短波槽配合中低层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辐合线共同影响的环流背景下。(2)黑体亮度温度(Temperature blackbody,TBB)的发展、合并与暴雨云团的快速发展、合并、加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云团在暴雨区快速发展,成熟后稳定少动并与上游的云团不断合并加强。当暴雨云团TBB快速下降至-52℃以后开始出现降水,暴雨区主要发生在暴雨云团TBB等值线密集区,暴雨云团的云顶高度可发展至12 km,在云团发展过程中云顶相态由含有水云、冰云的混合云组成,但主要以过冷水云为主。(3)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及地面辐合线的存在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地面辐合线稳定少动,有利于强有力的垂直上升运动携带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致使暴雨发生,此次暴雨的水汽路径主要有偏西和偏南两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结构 黑体亮度温度(TBB) Β中尺度 短时暴雨 FY-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