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韩熠哲 马伟强 +1 位作者 马耀明 孙翠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0-929,共10页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其热力强迫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十分重要,也会对大气环流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中1979—2016年3—10月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其热力强迫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十分重要,也会对大气环流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中1979—2016年3—10月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3—5月青藏高原主体由感热占据,感热强度快速上升且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潜热强度较小但随时间而增强。季风爆发后的6—8月,青藏高原感热强度减弱,潜热强度迅速增强且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季风消退后的9—10月,感热与潜热强度相当,但感热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过去38年,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总体呈现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较弱上升趋势。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感热呈微弱下降趋势,潜热呈上升趋势。东部感热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近年来变化趋势增强,东部潜热通量则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结论与近期全球变暖条件下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变湿这一变化状况一致,通过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分析为下一步运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所获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以及地表加热场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7月14日鄂东局地风雹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童红梅 赵熙 +1 位作者 卫文芳 刘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7期133-137,共5页
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4日鄂东发生的一次局地强对流风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风雹天气是在副高外围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环境下,低层水汽辐合、干层侵入和地面辐合共同触发生成多单体对流风暴,对流风暴... 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4日鄂东发生的一次局地强对流风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风雹天气是在副高外围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环境下,低层水汽辐合、干层侵入和地面辐合共同触发生成多单体对流风暴,对流风暴的雷达回波表现出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从预报角度来看,根据EC等数值预报产品分析14日风场日白天潜势条件较好,尤其在17:00,预报场在鄂东地区报出一个明显的水汽辐合区,具备了触发强对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雹 天气形势 物理量场 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鲁西南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黄玉芳 席晓彤 +1 位作者 王玮 赵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62-165,168,共5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鲁西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后方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以及江淮气旋顶端;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对湿度从地面到300...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鲁西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后方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以及江淮气旋顶端;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对湿度从地面到300 h Pa均达到饱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地面气旋配合较好;大气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暴雨主要是由层状混合性云系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垂直运动 流场分析 水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