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大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主动与被动的迁徙与流动中,地理、政治、社会与价值观念得以重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包容不同类型的文化于国家一体的内部,兼顾共同性与特殊性,促成了新中国多民族共同主体的再造。这个主体再造的过程,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意志体现与文化表达的当代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与格局的建构,成为总体性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美学风格。在经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后学”思潮的洗礼之后,如今需要重申社会主义早期文化实践的遗产,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文学 主体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汤晓青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究,影响关系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关系研究 比较文学 理论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未去——论人工智能时代属人的文学
3
作者 刘大先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5,共6页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就文学发展的现实而言,各类型人工智能写作事实上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试验与尝试,从最初的微软小冰写诗,到2023年10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硅禅创...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就文学发展的现实而言,各类型人工智能写作事实上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试验与尝试,从最初的微软小冰写诗,到2023年10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硅禅创作的《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再到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用人工智能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软小冰 人工智能写作 文学创作 Deep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疑古到释古:古史神话研究的现代转向——以丁山神话观的源与流为中心
4
作者 毛巧晖 孙宇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共12页
中国神话学学术史研究往往将丁山的神话学研究视为“古史辨”学派的范畴与顾颉刚学术思想的延承,忽略了他与沈兼士的学术关联。丁山在沈兼士的影响下,其古史神话研究吸纳了比较语言学研究方法,转向疑古—释古。对丁山神话观的探源,既呈... 中国神话学学术史研究往往将丁山的神话学研究视为“古史辨”学派的范畴与顾颉刚学术思想的延承,忽略了他与沈兼士的学术关联。丁山在沈兼士的影响下,其古史神话研究吸纳了比较语言学研究方法,转向疑古—释古。对丁山神话观的探源,既呈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小学在走向语言学的现代转向中对比较语言学的借鉴与内化,也有助于进一步理清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神话学研究的本土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山 古史神话 比较语言学 沈兼士 释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作品的历史性与现代性追问
5
作者 金真慧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交错的叙事力量更显沉静淡远,意味深长。文章认为他的四部文学电影作品《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雪豹》将边缘人的迷茫与困惑、梦境与现实、杀戮与原宥、人性与慈悲呈现出来,以生命的多层凝视追问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文学与电影 历史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各民族文学在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关纪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21-127,共7页
民族之间的文学交往,总会构成一种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态势,它们彼此的作用与反作用,可以有程度的差异,但肯定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正常气氛下的双向互动,不会导致此胜彼负的后果,而往往带来的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的收效。 各民族文学... 民族之间的文学交往,总会构成一种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态势,它们彼此的作用与反作用,可以有程度的差异,但肯定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正常气氛下的双向互动,不会导致此胜彼负的后果,而往往带来的是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的收效。 各民族文学已有行为范式互不相象,这就预示着,它们将分途而来,也只能分途而去。各民族文学理所当然地应各具独立发展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作家文学 各民族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 当代文学 民族文化 文学创作 当代作家 多民族文学 行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被引量:15
7
作者 巴莫曲布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4,共11页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诺苏支系 口头传统 书写文化 史诗演述人 口头论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被引量:20
8
作者 毛巧晖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118,共5页
民间文学由于其在延安时期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纳入"革命中国"构建的进程,成为文学接驳国家话语的重要场域。民间文学在表层政治权力话语的影响中成为"人民文学"的核心与中坚,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 民间文学由于其在延安时期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纳入"革命中国"构建的进程,成为文学接驳国家话语的重要场域。民间文学在表层政治权力话语的影响中成为"人民文学"的核心与中坚,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深层运作的理论自觉,在这两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张力,逐步酝酿并形成了1949—1966年民间文学领域独特的"口头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话语 民间文学 文学实验 口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民族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独龙江地区独龙族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金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5,共5页
生态保护工程在独龙江地区的实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当地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很难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 生态保护工程在独龙江地区的实施,给当地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当地独龙族传统生计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很难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应尽快寻找新的替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种植经济林果;保护和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独龙族 民族生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失语、母语、双语及杂语诸问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大先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90-94,共5页
在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强势之下,少数民族文学精英对于母语的追求体现出文化空间的争夺。在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对译和交流中,促生了双语写作和混杂语的产生,它们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创新因子,丰富了中国形象的表述形态。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少数民族文学 表述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 被引量:5
11
作者 关纪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2,共3页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主流文学研究 沟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46
12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5,共11页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批评处于边缘地位 ,且话语系统陈旧。当务之急 ,是摆脱主流/汉语文学批评影响的焦虑 ,树立自己独特的批评品格。这需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转型 ,有效吸收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批评理论 ,明确自己的批评态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独特 少数民族文学 批评理论 批评态度 批评范式 少数民族作家 主流 批评家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谈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大先 刘成(蒙古族) 朱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3期192-199,共8页
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刘大先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或者“多民族文学”作为学术体系、学科建构及话语生成,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与规划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其进行“纯学术... 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刘大先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或者“多民族文学”作为学术体系、学科建构及话语生成,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与规划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其进行“纯学术”的切割——事实上可能根本不存在游离于现实政治与生活的“纯学术”,甚至“价值无涉”的自然科学也难以摆脱特定情境的历史规定性。那么,在这种学术、学科与话语的自觉中,就必然会涉及多民族文学与整体性中国文学、族群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特定情境 文化领导权 学术体系 价值无涉 话语生成 历史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 被引量:8
14
作者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观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大先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3,共11页
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 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已久渐呈僵化的析解。在文化理念上,长期以来我们遵循多元一体的观念,这是与主流文学学科同构的阐释,而多元共生则是突破既有规范和界限,对被挤压和放逐在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兼容,这种文化立场并非是对于多元一体的摒弃,而恰恰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因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层次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且同样活跃,这需要方法上口头诗学与书面诗学的结合,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进。这些是我们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区别于主流/经典文学学科的独特之处的起点,也是开拓其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念 口头诗学 审美研究 文化研究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构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猛发 《学术论坛》 1987年第5期39-44,共6页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阵容可观、实力雄厚的壮族作家群体,二是壮族当代文学创作获得空前丰收。目前创作较活跃,在区内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按体裁划分,小说的有:陆地、韦一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壮族文学 文学创作 作家群体 作家作品 研究评论 文学评论 文学史研究 讨论会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与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服饰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杰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7,I0002,共9页
东巴服饰属于宗教服饰,为宣扬东巴教思想服务。东巴仪式制约着东巴服饰的类型、式样、文化功能。东巴在仪式中的身份地位不同,服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东巴服饰在仪式中具有法器功能,其象征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发挥着祈福悦神、禳灾驱鬼... 东巴服饰属于宗教服饰,为宣扬东巴教思想服务。东巴仪式制约着东巴服饰的类型、式样、文化功能。东巴在仪式中的身份地位不同,服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东巴服饰在仪式中具有法器功能,其象征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发挥着祈福悦神、禳灾驱鬼的宗教功能。在现代性情境中东巴文化信仰根基发生动摇,由此导致了服饰文化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演述 法器功能 丁巴什罗 信仰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当下启示
18
作者 吴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9-165,共7页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概念的产生与国家颁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有关。新中国成立前,有些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已经发生,但整体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民文学》、新民歌运动、新创文字、文艺研...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概念的产生与国家颁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有关。新中国成立前,有些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已经发生,但整体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民文学》、新民歌运动、新创文字、文艺研究班等是促进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在《民族文学》、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笔会、“骏马奖”、培训班等因素的共同促动下,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新世纪以来,中国作协、《民族文学》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等因素,推动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发生发展,对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 书面文学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与历史
19
作者 王亚南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是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探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之时,首先应解决文化后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生成问题。只有在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独立生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研究对象 社会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背景 发展线索 研究者 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环境 汉族文化 艺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民族文学互鉴关系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乌·纳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1,共8页
自楚辞、汉赋开始,中国多民族文学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借鉴关系,并逐步扩展到散文、戏曲、小说等主要文体,乃至文论层面,从微观到宏观,形成多层次的互鉴关系。这种互鉴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甚至是... 自楚辞、汉赋开始,中国多民族文学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借鉴关系,并逐步扩展到散文、戏曲、小说等主要文体,乃至文论层面,从微观到宏观,形成多层次的互鉴关系。这种互鉴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度的甚至是多向度的,即一个民族的文学不但与另一个民族的文学产生互鉴关系,而且与多个民族的文学产生了互鉴关系。少数民族文学积极借鉴了汉族文学,汉族文学也积极借鉴了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彼此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相互借鉴。在这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发展,汉族文学也得到了发展,使中国多民族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化趋势越来越突出,最终定型为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多民族文学 互鉴关系 韵文文学 叙事文学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