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兴建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秦晋庭 《中国博物馆》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从开创时期、休整时期、发展时期和辉煌时期四个阶段,回顾总结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在20世纪的曲折历程,尤其是90年代的重铸辉煌。作者力图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族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而是与整个国家的政... 从开创时期、休整时期、发展时期和辉煌时期四个阶段,回顾总结中国民族博物馆事业在20世纪的曲折历程,尤其是90年代的重铸辉煌。作者力图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族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而是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国民素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和平的环境,昌盛的国力,是民族博物馆事业不断走向繁荣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民族博物馆 民族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文物摄影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丹波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102,共4页
文物摄影不仅是馆藏品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博物馆文化传播空前繁荣发展的当下,更是媒体传播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文物摄影要求摄影工作者具备相当的摄影技巧、美学知识、娴熟驾驭摄影器材的能力、灵活的造型布光手段以及相应的... 文物摄影不仅是馆藏品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博物馆文化传播空前繁荣发展的当下,更是媒体传播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文物摄影要求摄影工作者具备相当的摄影技巧、美学知识、娴熟驾驭摄影器材的能力、灵活的造型布光手段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等。如此,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文物本身特点进行正确的摆放,选择适宜的拍摄角度,收获清晰的影像、准确的曝光处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 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物的涵义及其与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晋庭 《中国博物馆》 2001年第3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博物馆工作 文物保护 民族文物 历史文物 革命文物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物学再探 被引量:3
4
作者 秦晋庭 《中国博物馆》 2001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民族文物学 民族文物 民族博物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复存形态”民族文物
5
作者 秦晋庭 《中国博物馆》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民族文物 浅议 成立 形状 作者 存在形态 依存关系 概念 技术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被引量:2
6
作者 们发延 《中国博物馆》 2006年第2期3-8,共6页
本文从民族文物特性和保护现状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当前民族文物中的保护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民族文物 保护现状 对策 民族文化遗产 民族博物馆 收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景山模式口耿恭拜井石刻
7
作者 王石雨 林睿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69,共2页
明代太监田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北距法海寺500米。田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太监墓园,除葬有田义外,还有五位明清太监安葬于此。其中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监慈有方墓围之上有耿恭拜井石刻。通过对相... 明代太监田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北距法海寺500米。田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太监墓园,除葬有田义外,还有五位明清太监安葬于此。其中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监慈有方墓围之上有耿恭拜井石刻。通过对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的查阅,可以发现其背后承载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一、耿恭拜井石刻及其墓主慈有方石景山区石刻文物园中耿恭拜井石刻,位于田义墓寿域区最东侧慈有方墓围之上。慈有方墓围由12块石刻组成,刻有“道林全羽”“管鲍分金”“苏武牧羊”“耿恭拜井”“米芾拜石”等历史故事,“耿恭拜井”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恭 苏武牧羊 清代康熙 文献史料 法海寺 历史文化内涵 田义 石刻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叙事——汶川巴夺羌寨的人类学案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巴战龙 罗吉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2,共6页
四川省汶川县巴夺寨的羌民们若遇天旱少雨,则行祈雨仪式,这是农业社会中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多年来,人们没有怀疑仪式效果的"灵验",并努力寻找"合理"的解释。过去,传统社会的人们依靠人类社会的关系来认识自然,以... 四川省汶川县巴夺寨的羌民们若遇天旱少雨,则行祈雨仪式,这是农业社会中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多年来,人们没有怀疑仪式效果的"灵验",并努力寻找"合理"的解释。过去,传统社会的人们依靠人类社会的关系来认识自然,以期通过构建"神话"和"仪式",使自然的"不可测"和"不确定性"降低对人类社会的部分威胁。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人们在应对灾难时逐渐抛弃过去的想象,选择"科学知识"和"传统仪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遇旱求雨 地方叙事 羌寨 人类学灾难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