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稻种长毛谷的民族植物学及营养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柳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0,共9页
长毛谷(Changmaogu/Oryza sativa)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处于稀有濒危状态,但对该品种的研究较少。为促进长毛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 长毛谷(Changmaogu/Oryza sativa)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处于稀有濒危状态,但对该品种的研究较少。为促进长毛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及营养学的方法,对兰坪当地有关长毛谷品质特征、传统知识与文化、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测定稀有农家品种长毛谷的营养成分,与普通常见稻种的营养成分进行对比,探究长毛谷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长毛谷产地的白族支系拉玛人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长毛谷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包括传统耕作知识、相关历史典故、传统食用知识和种子的交换及保存文化。(2)长毛谷具有高含量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水分、灰分、总膳食纤维和花青素且含有一定量的原花青素,表明长毛谷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综上认为,长毛谷的原生境保护模式可为其他农家品种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有利于长毛谷等农家品种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毛谷 农家品种 民族植物学 营养成分 花青素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代谢组学解析3种中国东北苹果代谢物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永涛 刘焰 +3 位作者 滕宇 王歆然 洪利亚 王文蜀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07,共14页
本研究以红富士苹果为对照,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3种东北产苹果(塞外红、K9、龙丰)果皮、果肉的代谢物组成及差异,以探究3种东北产苹果果实代谢组轮廓及特征性成分。结... 本研究以红富士苹果为对照,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3种东北产苹果(塞外红、K9、龙丰)果皮、果肉的代谢物组成及差异,以探究3种东北产苹果果实代谢组轮廓及特征性成分。结果表明,4种苹果果皮、果肉中共检测到239种代谢物,分属酚类(种类数量占比为48.95%,后同)、糖类(15.06%)、萜类(13.81%)、维生素及脂肪酸(11.72%)、氨基酸类(7.11%)和核苷酸类(3.35%)。3种东北产苹果与红富士苹果果皮或果肉相同部位的代谢物数量、种类及代谢通路途径相近,表明4种苹果具有类似品质特征。4种苹果的代谢物相对含量具有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果皮、果肉各为一类,果皮或果肉相同部位在各组间明显分离,表明4种苹果果皮、果肉代谢物组成存在差异。塞外红vs红富士苹果果皮、果肉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9、10个,K9 vs红富士苹果果皮、果肉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2、16个,龙丰vs红富士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31、20个,龙丰与红富士苹果的果皮、果肉代谢物差异相较更大;塞外红vs K9的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均为22个,塞外红vs龙丰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均为21个,K9 vs龙丰的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31、15个。酚类是4种苹果果皮、果肉特征差异代谢物的主要组分,其中表儿茶素及其低聚体等黄烷醇在塞外红苹果中丰度最高,槲皮素糖苷等黄酮醇在K9苹果中丰度最高,绿原酸、新绿原酸等酚酸在龙丰苹果中丰度最高,可能分别是其特征代谢物和品种差异关键代谢物。研究结果揭示了3种东北产苹果代谢组特征,可为其现代精准开发及我国苹果种质资源培育改良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外红苹果 K9苹果 龙丰苹果 比较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资源植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晴 程卓 +6 位作者 刘博 杨珺 李建钦 张红榛 张昕勃 马丽娟 龙春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8-1264,I0001-I0032,共39页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以云南省红河州梯田最集中的4个县域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其多样性状况及相关的传统管理与利用知识,探讨了两者在支撑、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有151科445属651种资源植物,其中药用植物255种、食用植物226种;当地百姓拥有十分丰富的管理和利用植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包括森林和树木、食用和药用植物、草果和板蓝种植以及薪柴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应用类别涉及日常生产生活和梯田保护等诸多方面;资源的多用途、多功能特点明显,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植物利用文化和紧密的人地互动关系。当地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构筑了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居民对资源植物的长期采集、管理和利用承载着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生计,在维持整个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推动遗产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资源植物多样性 民族植物学 药用植物 食用植物 传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飞飞 罗斌圣 +1 位作者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3-1391,共9页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通过对全球3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文化 传统知识 民族植物学 惠益分享 国家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不同发育阶段7种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质量差异标志物确认 被引量:5
5
作者 朱锦峰 刘博 +7 位作者 徐倩 孟子渊 戴欣怡 买韫麒 闫潇艺 王美娜 李健 刘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3,I0035,共8页
目的研究天麻在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天麻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f.glauca S.Chow)种子、原球... 目的研究天麻在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天麻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f.glauca S.Chow)种子、原球茎、米麻、白麻、箭麻等5个不同发育阶段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等7种活性成分同时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影响天麻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标志物进行了预测,对天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化学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结果5个发育阶段中,米麻阶段7种有效成分的总含量最高。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E在米麻时期含量最高,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C在原球茎时期含量最高,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在白麻时期含量最高。PCA分析将不同采收时期的31批天麻样品聚类成5类,能有效区分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使用OPLS-DA确定巴利森苷A、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E是影响天麻品质和发育的3个主要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HPLC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更全面地为进一步探讨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成分积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发育阶段 多成分定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量差异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蔷薇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其物质基础
6
作者 李雯轩 高欣雨 +4 位作者 黄鑫 李惠玲 毛文慧 刘立亚 龙春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6,共10页
对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不同部位(花、枝、叶、果)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体外的抗氧化能力、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进行评价;利用UPLC-MS/MS技术分析大叶蔷薇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差异,并对次生... 对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不同部位(花、枝、叶、果)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体外的抗氧化能力、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进行评价;利用UPLC-MS/MS技术分析大叶蔷薇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差异,并对次生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叶蔷薇各部位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23.96~277.93和80.20~714.73 mg·g^(-1)。叶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胃癌MGC-803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率均最小;在0~60μg·mL^(-1)范围内,果乙醇提取物对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表现出较小的细胞毒性,且随着乙醇提取物质量浓度增加,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释放量逐渐下降,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比较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共得到175种差异代谢产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和果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与差异代谢产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大叶蔷薇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抗肿瘤活性最好;而果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佳的抗炎活性;松萝酸和金合欢素等可能是叶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吲哚-3-甲醛、葫芦巴碱和根皮苷等可能是果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蔷薇 乙醇提取物 生物活性 UPLC-MS/MS技术 比较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NO_(3)和N_(2)O_(5)在线测量系统的表征与应用
7
作者 张田甜 左澎 +3 位作者 马璟钰 叶春翔 林伟立 朱彤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的情况下,利用标准源实验确定NO_(3)和N_(2)O_(5)的采样损耗分别为17.0%和18.0%。Allan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60~100s积分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系统稳定性。在北京城区开展大气NO_(3)和N_(2)O_(5)观测,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可以满足大气环境中NO_(3)及N_(2)O_(5)的高灵敏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 N_(2)O_(5)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 参数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熠 郭淑政 +1 位作者 张田甜 林伟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5-724,共10页
在强紫外线辐射和高臭氧(O_(3))背景值下,人为排放源集中的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O_(3)质量浓度长期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备受关注。该研究收集2015—2023年西藏7个城市的O_(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借助13个O_(3)风险评价指标... 在强紫外线辐射和高臭氧(O_(3))背景值下,人为排放源集中的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O_(3)质量浓度长期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备受关注。该研究收集2015—2023年西藏7个城市的O_(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借助13个O_(3)风险评价指标评估O_(3)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态植被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O_(3)质量浓度在拉萨明显高于南部的山南和日喀则,与北部的那曲相当,高于西部的阿里以及东部的林芝和昌都。昌都O_(3)峰值出现在6月,林芝O_(3)峰值出现在3—4月,其他城市则出现在5月。阿里、那曲、拉萨和林芝的O_(3)质量浓度呈年际波动,山南、日喀则和昌都的O_(3)质量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健康与生态O_(3)风险指标与日间O_(3)质量浓度紧密相关。相比西藏其他城市,拉萨的O_(3)暴露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部分风险指标已突破安全阈值。在高O_(3)背景值基础上,由于人为排放的不断增加,西藏城市须采取有效的O_(3)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长期维护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城市 O_(3) 健康效应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更多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马克平 任海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等,率先实现了《昆蒙框架》中关于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行动目标1)、保护30%陆地面积(行动目标3)等重要目标,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尽管如此,还必须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尚未得到全面扭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存在加剧的趋势。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应将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作为2030年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水平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并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变革性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水平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寻求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水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平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Mi et al.,2021),但距离保护实践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治理 变革性 主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初探
10
作者 林晨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7-1466,共10页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唐卡 资源植物 生物文化 传统知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香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景继月 许梦圆 +2 位作者 田永涛 田海龙 王文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3-48,共6页
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百香果皮中的总黄酮。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浸膏得率、总黄酮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多指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综合优化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总黄酮最佳工艺为液料比40∶1,乙醇百分含量67%,超声时间30... 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百香果皮中的总黄酮。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浸膏得率、总黄酮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多指标为响应值,应用响应面法综合优化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总黄酮最佳工艺为液料比40∶1,乙醇百分含量67%,超声时间30 min。此条件下浸膏得率为12.58%,总黄酮含量为11.56 mg RT/g DW,清除DPPH自由基SC_(50)值为0.19 mg/mL。最优提取工艺下的百香果皮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清除ABTS自由基((0.17±0.01)mmol/L TE/g)和铁离子还原能力((2.35±0.03)mmol/L Fe^(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皮 总黄酮提取 响应面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晓然 刘靖 +4 位作者 姚淑军 沈文静 郭慧 刘标 薛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4-510,共7页
转基因大豆对田间节肢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转基因生物生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直接观察法对3种转基因大豆及其非转基因受体的田间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功能群、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转基因大豆对田间节肢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转基因生物生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直接观察法对3种转基因大豆及其非转基因受体的田间节肢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功能群、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显示,种植在不同试验地点的不同品种转基因大豆的各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稍有不同,但不同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主要功能团组成数量及其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集中性指数间均无显著差异,各类指数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趋于一致。综合分析表明,3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对大豆田间节肢动物无显著影响,这为转基因大豆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生物安全 生物多样性 节肢动物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山芹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和璧 杨博航 +1 位作者 曾勇 王文蜀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29,共6页
对老山芹主要营养物质、活性成分及药理活性、产业开发与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资源高值化开发提出展望,旨为老山芹研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老山芹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药理活性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龙族传统代粮植物食用观音座莲的研究
14
作者 路晓平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和记录独龙族利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 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和记录独龙族利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和记录,并运用食品科学的方法对蕨粉的基本成分、形态、理化性质及糊化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食用观音座莲在独龙族的传统生计中有多种用途,定量分析表明其食用用途的相对引用频率(RFC)远大于其他用途,说明食用是独龙族利用该植物最主要的方式。(2)独龙族使用传统方法采集食用观音座莲膨大叶柄基部和根茎加工并食用蕨粉主要原因是蕨粉中富含淀粉,其总淀粉含量为86.2%,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3)蕨粉具有较好理化性质,其中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冷冻食品和淀粉产品的生产、加工;回生值和衰减值远低于常见淀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且不易回生。综上表明,食用观音座莲蕨粉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能,通过人工栽培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促进偏远地区乡村振兴。该研究为食用观音座莲后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观音座莲 民族植物学 独龙族 代粮植物 传统知识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端粒i-motif:结构、识别和生物学功能
15
作者 黄钧柳 张昀 崔晓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4-1533,共10页
人端粒i-motif是由人端粒末端富含胞嘧啶(cytosine,C)的核酸序列形成的特殊高级结构,在端粒重复序列RNA(telomeric repeat-containing RNA,TERRA)转录调控、端粒功能维持和端粒酶活性抑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端粒i-motif与多种癌症的... 人端粒i-motif是由人端粒末端富含胞嘧啶(cytosine,C)的核酸序列形成的特殊高级结构,在端粒重复序列RNA(telomeric repeat-containing RNA,TERRA)转录调控、端粒功能维持和端粒酶活性抑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端粒i-motif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相对于核酸G-四链体等高级结构,端粒i-motif稳定性较差,且受溶液pH、离子状态和拥挤环境等的影响,其在近中性的生理环境下能否稳定形成,长久以来存在争议。采用体外筛选的小分子配体特异性识别并稳定端粒i-motif,为探究该结构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以端粒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相对于其他核酸高级结构,目前所报道的端粒i-motif特异性配体分子仍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i-motif结构的发现历程及其结构特征,并着重对体外环境下人端粒i-motif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已报道的端粒i-motif配体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等进行综述。文章内容将为近生理条件下端粒i-motif的结构研究和以其为靶点的特异性配体筛选提供基础,同时也为人端粒相关的癌症机制探究和治疗策略开发等提供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OTIF 人端粒 结构 配体识别 癌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