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胸腰弯型脊柱侧凸矫形器修型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孙亚龙 王磊 +6 位作者 胡泽里龙 王新宇 杨洁萌 张莹莹 赵立伟 都承斐 莫中军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77,共7页
目的研究矫形器修型量对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及支撑界面压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脊柱侧弯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器装配效果。矫形器简化为4个施力区(左肋区、右肋区、左前区和右后区),模拟6种修型工况:模型1、2、3左前、右后区修型量保持20 mm,... 目的研究矫形器修型量对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及支撑界面压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脊柱侧弯有限元模型模拟矫形器装配效果。矫形器简化为4个施力区(左肋区、右肋区、左前区和右后区),模拟6种修型工况:模型1、2、3左前、右后区修型量保持20 mm,左、右肋区均分别施加20、25、30 mm位移载荷;模型4、5、6左、右肋区修型量保持25 mm,左前、右后区均分别施加15、20、25 mm位移载荷,计算侧凸脊柱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和支撑界面压力。结果模型1、2、3中Cobb角矫正度数分别为8.94°、15.62°、17.91°,AVR矫正度数分别为7.53°、6.69°、5.87°;模型4、5、6 Cobb角矫正度数分别为14.55°、15.62°、16.09°,AVR矫正度数分别为5.25°、6.69°、8.63°。模型6的Cobb角和AVR矫正率分别为45.48%和41.22%,综合矫形效果最明显,其最大支撑界面压力为26.51 kPa。结论修型量对脊柱侧凸Cobb角和AVR的矫正具有积极影响;左、右肋区施力对Cobb角的矫正起主要作用,左前、右后区施力对脊柱去旋转起主要作用;各区域修型量为25 mm可产生较好的矫正效果。本研究可为临床矫形器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矫形 生物力学建模仿真 修型量 COBB角 椎体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不等长对步态影响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宋亮 邢阳辉 +1 位作者 康婷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1-505,512,共6页
目的采用正常人体单侧增高模拟下肢不等长,分析下肢不等长步态特征,研究下肢不等长对步态的影响,为下肢假肢穿戴者因下肢不等长引起的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侧穿鞋增高人为制造下肢不等长,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地面反力采... 目的采用正常人体单侧增高模拟下肢不等长,分析下肢不等长步态特征,研究下肢不等长对步态的影响,为下肢假肢穿戴者因下肢不等长引起的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侧穿鞋增高人为制造下肢不等长,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地面反力采集设备采集受试者在正常步态和下肢不等长步态下的时空参数、地面反力和关节角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下肢不等长步态与正常步态在步长、步长时间和单侧支撑期存在显著差异。下肢不等长步态左右腿足跟着地期垂直方向地面反力均大于正常步态,髋、膝、踝角度存在明显变化。结论下肢不等长是造成行走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下肢假肢穿戴者产生腿部关节疾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不等长 步态分析 下肢截肢者 假肢 运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腿截肢患者的残肢肌电运动识别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腾宇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494,共6页
目的研究利用大腿残肢肌电信号进行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的方法,探讨肌电信号控制下肢假肢的可能性。方法采集15名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股直肌、股外侧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臀大肌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肌电信号的6种时域、... 目的研究利用大腿残肢肌电信号进行下肢运动模式识别的方法,探讨肌电信号控制下肢假肢的可能性。方法采集15名大腿截肢者残肢侧股直肌、股外侧肌、阔筋膜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臀大肌6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肌电信号的6种时域、频域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平地行走、上楼梯、下楼梯、坐下、起立5种下肢运动模式进行识别。结果利用残肢肌电信号可以实现5种下肢运动模式的在线识别,对同一受试者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为94%,同一受试者的多次混合数据识别率为85%,对不同受试者混合数据识别率为74%。通过特征优化,仅利用3块肌肉的2个特征,对同一受试者的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仍可达92%。对平地行走、上楼梯、下楼梯3种动作的识别,同一受试者同次测试数据识别率为100%,同一受试者的多次混合数据识别率为98.33%,对不同受试者混合数据识别率为93.33%。结论仅仅利用残肢肌电信号能够实现运动意图的在线识别,通过对同一患者使用前的多次数据训练,有望达到较高的识别率。研究结果为肌电运动识别用于下肢假肢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信号 运动识别 大腿残肢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康复训练方法对术后拇外翻第1跖列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郭俊超 王丽珍 +2 位作者 常程 温建民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3-458,共6页
目的研究拇外翻术后不同康复训练对第1跖列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通过拇外翻医学影像数据建立完整的足部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包括骨骼、籽骨、软骨、韧带、软组织、跟腱等结构。模拟分析拇外翻患者术后被动跖屈和背屈、主动跖屈和背屈... 目的研究拇外翻术后不同康复训练对第1跖列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通过拇外翻医学影像数据建立完整的足部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包括骨骼、籽骨、软骨、韧带、软组织、跟腱等结构。模拟分析拇外翻患者术后被动跖屈和背屈、主动跖屈和背屈、站立位对截骨远端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被动训练情况下,截骨远端截骨面的应力分布较均匀,且峰值(7. 78 MPa)较站立位和主动训练时大;被动训练时的最大位移量(0. 98 mm)在前后方向上大于站立位(0. 69 mm)和主动训练(0. 38 mm)的位移量。结论被动训练可促进截骨面的接触,并减少截骨端的愈合时间,有利于术后拇外翻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康复训练 截骨远端 应力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重方式对老年人行走影响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腾宇 张静莎 +2 位作者 季润 吕泽平 李增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不同负重方式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15名健康老年人(8男7女)进行无负重以及双手提、单手提、肩背、怀抱几种不同负重方式下行走的步态测试,负重量为10%体重,之后对步频、步速、步长、... 目的: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不同负重方式对老年人行走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15名健康老年人(8男7女)进行无负重以及双手提、单手提、肩背、怀抱几种不同负重方式下行走的步态测试,负重量为10%体重,之后对步频、步速、步长、步态周期、支撑期、单足支撑期、双足支撑期等步态时空参数以及平均步态周期变异系数(STV)、压力中心偏移量(COPml、COPap)等与稳定性有关的步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同负重方式下,单手提、肩背和怀抱负重的步态周期均显著小于无负重情况(P<0.05或P<0.01),步频均显著大于无负重情况(P<0.05或P<0.01),且怀抱和单手提的步态周期显著小于双手提和肩背的情况(P<0.05或P<0.01),怀抱的步频显著大于双手提和肩背的情况(P<0.05或P<0.01),单手提的步频显著大于双手提的情况(P<0.05或P<0.01);标准化步长在怀抱负重方式下显著小于无负重和双手提的情况(P<0.05或P<0.01);步速、支撑期、单支撑期、双支撑期以及与步态稳定性有关的STV、COPml和COPap参数在不同负重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性别之间,男性支撑期占比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单支撑期占比显著低于女性(P<0.01)。结论:10%体重的负重对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双手提的负重方式对行走步态影响较小。对于不同个体应对不同负重方式的步态调整策略可能各不相同。负重条件下男性保持稳定性的能力优于男性,因此女性老年人负重行走时应更加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 行走稳定性 步态参数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中的脊柱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宋亮 纪婷婷 +1 位作者 杨荣 樊瑜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14-1119,共6页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小腿假肢穿戴者的腰痛与穿戴假肢后行走产生的脊柱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有关。方法:对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中的脊柱生物力学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地面反力采集设备采集正常人和穿戴者的步态,对比...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小腿假肢穿戴者的腰痛与穿戴假肢后行走产生的脊柱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有关。方法:对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中的脊柱生物力学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地面反力采集设备采集正常人和穿戴者的步态,对比分析了正常步态与穿戴者产生的下肢不等长步态在时空参数、地面反力、脊柱骨盆关节角度和重心高度数据结果。结果: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中的脊柱骨盆倾斜角度与正常人存在很大差异,且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明显不同。穿戴者脊柱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是为了弥补截肢后小腿和足部功能损失引起的不稳定,穿戴者的异常步态引起了脊柱相关肌肉和骨骼状态的改变。同时,假脚的设计可能会对穿戴者脊柱生物力学参数产生影响。结论:行走产生的脊柱生物力学参数改变很可能是小腿假肢穿戴者腰痛的发病原因。不同假脚的设计产生的穿戴者脊柱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有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步态分析 下肢假肢 运动分析 脊柱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对线情况下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的接触特性分析
7
作者 张腾宇 姚杰 +3 位作者 莫中军 连子瞻 郭俊超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3-64,共2页
目的下肢截肢者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健全人,而假肢对线对截肢者的下肢生物力学具有重要影响,不合适的对线容易引发下肢关节疾病。本文以单侧大腿截肢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假肢对线情况下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特性的... 目的下肢截肢者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健全人,而假肢对线对截肢者的下肢生物力学具有重要影响,不合适的对线容易引发下肢关节疾病。本文以单侧大腿截肢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不同假肢对线情况下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特性的分析研究,解释截肢及不当对线引发膝骨关节炎的机理,并提出假肢对线的合理建议。方法通过15例健全人及10例大腿截肢者的步态实验,分析了截肢者在不同对线条件下行走时的下肢运动及地面反力,并与健全人的数据进行比较。选取几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对线情况下的地面反力作为载荷,以下肢胫骨和股骨角度作为边界条件,加载到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地面反力的两个峰值时刻进行不同对线情况下关节内部接触特性的分析。结果截肢者膝关节内侧的最大应力、接触力及接触面积均大于健全人。健全人在地面反力第一峰值时刻内侧接触力、接触面积均大于外侧,第二峰值时刻内侧接触力、接触面积均小于外侧,而截肢者在两个峰值时刻内侧接触力、接触面积均大于外侧。接受腔对线内收导致截肢者膝关节内侧应力、接触力、接触面积均明显增大,而接受腔对线外展会相应的减小膝关节内侧应力、接触力及接触面积。结论膝关节内侧的长期过载可能是导致截肢者健侧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接受腔内收的对线条件可能会大大增加膝骨关节炎的风险。在临床假肢装配中,应注意避免接受腔过度内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者 健全人 发病率 接触特性 骨关节炎 接触面积 大腿截肢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打印在常见矫形器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志强 杨荣 +1 位作者 宋亮 云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5-989,共5页
矫形器是用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借助外力作用矫正身体畸形、治疗肌骨系统疾病并补偿其功能的康复辅助器具,它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减轻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1—2]。近年来,随着我国“... 矫形器是用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借助外力作用矫正身体畸形、治疗肌骨系统疾病并补偿其功能的康复辅助器具,它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减轻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1—2]。近年来,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康复辅助器具的发展,矫形器已经逐渐由手工制作时代步入个性化3D打印制作时代,实现了矫形器的快速成型与适配[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理能力 矫形器 康复辅助器具 3D打印 快速成型 提高生活质量 手工制作 身心痛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踝关节假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燕 姜恺宁 +1 位作者 郭俊超 宋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9-1394,共6页
动力踝关节假肢的机构设计和控制理论是主动式下肢假肢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综述动力踝关节假肢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指出被动式踝关节假肢设计和运动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动力踝关节假肢设计和研发提供意见和... 动力踝关节假肢的机构设计和控制理论是主动式下肢假肢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综述动力踝关节假肢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指出被动式踝关节假肢设计和运动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动力踝关节假肢设计和研发提供意见和建议。按驱动方式的不同,系统地阐述了气动、液压和电机驱动下踝关节假肢机构设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各驱动方式下假肢的时效性、耗能性。根据有限状态机、轨迹跟踪和直接意志控制的不同反馈精确性、实时性,提出了提高动力踝关节假肢控制模式功能性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肢 动力踝关节 控制 机械设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器的量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亚龙 王磊 +4 位作者 胡泽里龙 王新宇 杨洁萌 都承斐 莫中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6-146,共1页
目的探究矫形器制作过程中修型量对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及人体软组织压力的影响,为临床矫形器的设计和修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1名Cobb角和顶椎T11旋转角度(AVR)分别为35.38°、21.72°的脊柱侧弯患者,基于该患者CT影像,建立包... 目的探究矫形器制作过程中修型量对脊柱侧弯矫正效果及人体软组织压力的影响,为临床矫形器的设计和修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1名Cobb角和顶椎T11旋转角度(AVR)分别为35.38°、21.72°的脊柱侧弯患者,基于该患者CT影像,建立包括脊柱、胸廓、肌肉软组织的有限元模型;将矫形器的施力区域进行离散,得到右肋、左肋、右后和左前4个修型区,并与躯干进行模拟分析。Group 1、2、3:在左前区、右后区修型量为20 mm的情况下,左、右肋区分别修型20、25、30 mm;Group 4、5、6:在左、右肋区修型量为25 mm的情况下,左前区、右后区分别修型15、20、25 mm,计算脊柱侧弯Cobb角和顶椎旋转角度及支撑界面压力。结果矫正后Group 1、2、3 Cobb角分别为26.44°、19.76°、17.47°,T11旋转角度分别为14.19°、15.04°、15.85°;Group 4、5、6 Cobb角分别为20.83°、19.76°、19.29°,T11旋转角度分别为16.48°、15.04°、12.09°。修型量均为25 mm的Group 6综合矫形效果最好,Cobb角矫正率为45.48%,顶椎T11去旋转率为44.34%,矫形器-躯干界面压力26.51 k Pa。结论左、右肋区施力对矫正Cobb角起重要作用,左前、右后区施力对脊柱去旋转起重要作用;修模量为25 mm综合矫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器 旋转角度 界面压力 脊柱侧弯 量化设计 顶椎 修型 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6Al4V界面微形貌对细胞成骨行为影响及内在机制
11
作者 张莹莹 范振敏 +1 位作者 莫中军 宫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3-553,共1页
目的 植入材料表面微形貌被认为是影响成骨细胞行为、促进骨重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植入材料表面微沟槽形貌对细胞形态、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飞秒激光刻蚀技术在Ti6Al4V材料表面原位构建微结构,制... 目的 植入材料表面微形貌被认为是影响成骨细胞行为、促进骨重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植入材料表面微沟槽形貌对细胞形态、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飞秒激光刻蚀技术在Ti6Al4V材料表面原位构建微结构,制备了脊宽为10μm、槽宽为20μm、槽深分别为5、10、20μm的微形貌基底;将MC3T3-E1细胞种植于上述材料基底表面,以未经处理的平面无结构Ti6Al4V材料作对照;分析了材料表面微形貌的特征及其对细胞形态和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YAP在微形貌基底对细胞成骨分化过程影响中的作用。结果 与沟槽深度为10μm/5μm及平面无结构表面相比,在沟槽深度为20μm材料表面生长的细胞表现出更明显的排列,细胞面积和细胞周长略小;微脊槽结构基底上的细胞都表达了更多的成骨标志性蛋白,且槽深为20μm的微结构材料表面成骨蛋白表达量最高;在促进细胞黏附和纵向铺展的微脊槽结构上,MC3T3-E1细胞内的YAP蛋白水平及活性增加,更易发生成骨向分化。结论 飞秒激光诱导的Ti6Al4V材料表面微沟槽结构可以促进MC3T3-E1的黏附、铺展等行为,显著增强细胞的成骨能力,沟槽深度为20μm的材料表现出更强的接触诱导作用;YAP活性增强是微形貌基底促进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材料 成骨分化 微结构材料 飞秒激光 成骨细胞 骨重建 刻蚀技术 细胞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植入式假肢假体多孔结构设计
12
作者 孔鹏润 张焱焱 +1 位作者 都承斐 莫中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7-307,共1页
因为疾病、交通事故、工伤等原因,我国下肢截肢患者超260万人。植入式假肢假体是一种更优异于传统接受腔式假肢的治疗方案,能极大地提升截肢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应用于假体的材料主要为钛合金、钴铬钼合金等,假体与骨... 因为疾病、交通事故、工伤等原因,我国下肢截肢患者超260万人。植入式假肢假体是一种更优异于传统接受腔式假肢的治疗方案,能极大地提升截肢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目前应用于假体的材料主要为钛合金、钴铬钼合金等,假体与骨骼相比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假体-骨界面易发生应力遮挡效应。目的 根据残骨弹性模量对多孔钛合金进行多孔化设计,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成型适配残骨的下肢植入式假肢假体,优化假体周围骨组织力学环境并增强假体-骨的结合。方法 建立四边形和六边形两种孔型,400、600、800和1 000μm 4种孔径的微结构结构和1.5和2.6 mm厚度假体-股骨有限元复合模型,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力学试验的方法,分析完整步态周期中假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特征,对自主设计的新型假体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结果 多孔与实体假体相比,股骨干四周应力遮挡率降低9.15%~17.54%,骨吸收率平均下降1.92%~6.20%,厚度2.6 mm六边形多孔设计与其他结构假体对比,在股骨干两侧力遮挡率最低,依次为13.63%、18.84%、13.22%、-6.20%、-7.68%和-6.08%。结论 多孔较实体假体可有效缓解骨周围组织发生应力遮挡效应和骨吸收;多孔设计中厚度2.6mm六边形结构假体植入后股骨在完整步态周期内的力学特性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植入 下肢截肢 截肢患者 股骨干 植入式 步态周期 假肢 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扁平足矫形鞋垫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苏宏伦 郭俊超 +1 位作者 莫中军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结构和不同材料硬度的矫形鞋垫对扁平足的矫正效果。方法利用Infoot设备扫描扁平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外形轮廓。通过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比较3种矫形鞋垫内侧纵弓高度(类型Ⅰ、Ⅱ、Ⅲ)和3种材料硬度(30°、35°... 目的研究不同结构和不同材料硬度的矫形鞋垫对扁平足的矫正效果。方法利用Infoot设备扫描扁平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外形轮廓。通过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比较3种矫形鞋垫内侧纵弓高度(类型Ⅰ、Ⅱ、Ⅲ)和3种材料硬度(30°、35°、42°)对扁平足的作用效果。结果类型Ⅰ鞋垫对提高舟骨高度有效,且在硬度为35°时分散了足底压力集中的区域和增大了内侧足弓的承载面积。结论合适的鞋垫对改善扁平足畸形有良好的矫正作用,研究结果为个性化矫形鞋垫的设计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矫形鞋垫 材料硬度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7岁儿童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俊超 王亚伟 +1 位作者 樊瑜波 蒲景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的:探讨6—7岁儿童扁平足的发生概率,并进一步调查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MIMICS软件测量210足在负重位时足弓高度和足跟外翻度数,并通过Footscan数据测量比较正常足和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区域和接触面积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探讨6—7岁儿童扁平足的发生概率,并进一步调查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利用MIMICS软件测量210足在负重位时足弓高度和足跟外翻度数,并通过Footscan数据测量比较正常足和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区域和接触面积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年龄段内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即为足弓高度低于22.93mm,足弓塌陷发生率为31.43%;足跟外翻角度大于7.66°,发生概率为87.62%。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约为27.61%。与正常足足底压力和接触面积相比,扁平足足底压力主要集中在前足的第二跖区、第三跖区和足跟内侧区域,中足接触面积增加41.9%。结论:6—7岁儿童中扁平足约占三分之一,本研究为儿童足部健康调查及鞋类设计提供了一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足弓高度 足跟外翻 足底压力 接触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频振动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高晓娟 储照伟 +3 位作者 李文言 侯亚丽 马蕊 李俊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1,共7页
目的研究变频振动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下肢肌肉爆发力、平衡能力和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的影响,为FAI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共招募26例FAI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4人)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变频振动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下肢肌肉爆发力、平衡能力和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的影响,为FAI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共招募26例FAI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4人)和对照组(12人),实验组接受8周康复训练及振动干预,对照组仅接受8周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后测量和对比受试者患肢单腿纵跳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最大速度和平均速度,立定跳远距离,睁、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GM)、外侧腓肠肌(lateral gastrocnemius,GL)和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的肌肉收缩时间(t_(c)),放松时间(t_(r))和径向位移(D_(m))。结果实验组受试者患肢单腿纵跳最大功率和最大速度、单腿立定跳远距离和睁、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均显著提高,且其增幅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受试者所有肌肉t_(c)增幅均低于对照组,但t_(r)和D_(m)并没有呈现规律性。结论变频振动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FAI患者爆发力和平衡能力,促进GL、GM和TA的t_(c)缩短,但对降低肌张力和促进肌肉放松效果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振动训练 下肢爆发力 平衡能力 肌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肢对线对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腾宇 姚―杰 +3 位作者 莫中军 郭俊超 连子瞻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6-303,共8页
目的研究假肢对线对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步态实验分析健全人及大腿截肢者在不同对线条件下行走时下肢运动及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接受腔内收和外展... 目的研究假肢对线对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步态实验分析健全人及大腿截肢者在不同对线条件下行走时下肢运动及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接受腔内收和外展的异常对线情况对膝关节内部股骨软骨、胫骨软骨与半月板之间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健全人在GRF第1峰值时刻膝关节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内侧,在GRF第2峰值时刻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外侧,而截肢者接触力在GRF的两个峰值时刻都集中在内侧。接受腔对线内收6°会导致膝关节内侧应力、接触力、接触面积均明显增大。结论截肢者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高于健全人与其膝关节内侧长期过载有关,接受腔对线内收会增加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骨关节疾病的风险,临床对线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内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肢对线 大腿截肢者 膝关节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和绷带固定对微创术后拇外翻的生物力学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陶静 郭俊超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研究第1跖骨远端截骨后克氏针和绷带固定对拇外翻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拇外翻的医学影像数据建立完整的三维足部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包括足骨、籽骨、软骨、韧带、软组织、跟腱等;分别建立克氏针和绷带固定的模型,分析拇外翻平衡站立... 目的研究第1跖骨远端截骨后克氏针和绷带固定对拇外翻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拇外翻的医学影像数据建立完整的三维足部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包括足骨、籽骨、软骨、韧带、软组织、跟腱等;分别建立克氏针和绷带固定的模型,分析拇外翻平衡站立时的足部受载特点。结果绷带固定下截骨之间的压应力(14.9 MPa)大于克氏针峰值应力(6.71 MPa)。从背侧、跖侧、内侧、外侧来看,克氏针固定对截骨面的稳定作用都优于绷带固定,更有利于截骨面的稳定。结论绷带固定可减少截骨端的愈合时间,有利于临床上拇外翻术后固定方式的优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克氏针 纱布绷带 截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骨外固定器处方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昊 张习帅 +2 位作者 陈建文 郭悦 魏梦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2-240,共9页
并联型骨外固定器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牵伸速率不均匀、患者疼痛难忍、运动轨迹偏移不可控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基于并联型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方法来计算矫正处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对处方进行优化。通过开展临床实验,... 并联型骨外固定器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牵伸速率不均匀、患者疼痛难忍、运动轨迹偏移不可控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基于并联型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方法来计算矫正处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对处方进行优化。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器进行复杂畸形的矫正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少了疼痛和软骨撞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均达到畸形矫正的要求,症状及外观明显改善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外固定器 蚁群算法 轨迹规划 畸形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注射类固醇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海红 霍剑菲 +3 位作者 张学敏 孙爱萍 许亚飞 毕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6,共3页
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der pain,HSP)是临床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1%—72%,可发生在偏瘫的任何时期,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1—2]。HSP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针对不同的病因缓解HSP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 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der pain,HSP)是临床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21%—72%,可发生在偏瘫的任何时期,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1—2]。HSP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目前针对不同的病因缓解HSP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3]、超短波、肌电生物反馈[1]等,运动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如神经阻滞、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激素[4]和肉毒毒素注射等[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肩痛 超声引导下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三角肌下滑囊炎 肌骨超声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类固醇激素 冈上肌腱 肌腱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干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1例报告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学敏 毕胜 +1 位作者 许亚飞 赵海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6-218,共3页
脑卒中后由于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脑干、延髓的损伤,可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威胁生命。脑卒中发病后3d,吞咽障碍会影响42%-67%的患者,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51%,其中脑干损... 脑卒中后由于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脑干、延髓的损伤,可出现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甚至威胁生命。脑卒中发病后3d,吞咽障碍会影响42%-67%的患者,而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为51%,其中脑干损伤引起环咽肌失弛缓症发病率为8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咽肌失弛缓症 脑干梗死 A型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 超声引导 吞咽障碍 脑卒中后 社会交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