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作者 冉航 朱声鑫 +8 位作者 刘婷 徐建风 王静 安俪婧 潘发明 张蕙 王新基 徐国延 郑琛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0-1892,共13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4月龄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并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0%、1.5%、2.0%...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4月龄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5个组,并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1.0%、1.5%、2.0%和2.5%的黄芪多糖粉,每组设6个重复。体外发酵48 h,测定产气量及甲烷产量、发酵参数、营养物质降解率以及微生物区系,并采用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评价黄芪多糖粉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影响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12 h时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慢速产气部分和潜在产气量显著提高(P<0.05);1.5%和2.5%黄芪多糖粉组24 h时甲烷产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液氨态氮(NH_(3)-N)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和丙酸摩尔比例显著提高(P<0.05);同时,1.5%黄芪多糖粉组发酵液乙酸/丙酸值最低,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3)1.5%黄芪多糖粉组体外发酵粗蛋白质降解率最高,达到51.73%,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4)各黄芪多糖粉组MFAEI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黄芪多糖粉组>2.0%黄芪多糖粉>1.0%黄芪多糖粉组>2.5%黄芪多糖粉组。5)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瘤胃体外发酵微生物区系的Chao1指数、可观测操作分类单元(OTU)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组黄芪多糖粉组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螺旋体门(Spirochaet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黄芪多糖粉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UCG-005和UCG-002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5%黄芪多糖粉可以提高湖羊瘤胃体外发酵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并提高粗蛋白质降解率、TVFA含量以及丙酸摩尔比例,降低NH_(3)-N含量,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发酵参数 微生物区系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茴香秸秆的营养组成
2
作者 李钰 李欣荣 +8 位作者 刘保仓 邓晓裕 郭涛 史艳丽 年芳 李飞 许辉 徐国延 王新基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构建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秸秆营养成分预测模型。2022−2023年于甘肃省民勤县采集109份茴香秸秆样品,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样品得到吸光度值,分别测定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 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构建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秸秆营养成分预测模型。2022−2023年于甘肃省民勤县采集109份茴香秸秆样品,使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样品得到吸光度值,分别测定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的含量;运用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别构建各营养成分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茴香秸秆中DM、CP、OM、NDF、ADF和Ash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为0.853~0.951,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574~4.239,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可用于实际检测;而EE含量的RSQ和RPD分别为0.806和2.259,定标模型只能用于样品的粗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秸秆 非常规饲料 近红外光谱技术 粗饲料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苜蓿干草粒度饲料对羔羊体外发酵特征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振峰 王静 +6 位作者 徐建风 孔令莹 康静 刘婷 郑琛 王新基 徐国延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2,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粒度苜蓿干草饲料对羔羊体外发酵特征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苜蓿干草制备为6种不同粒度,分别为1.00、2.36、3.35、4.75、8.00 mm和12.50 mm,苜蓿干草作为饲粮中纤维的唯一来源。根据不同粒度分为...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粒度苜蓿干草饲料对羔羊体外发酵特征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苜蓿干草制备为6种不同粒度,分别为1.00、2.36、3.35、4.75、8.00 mm和12.50 mm,苜蓿干草作为饲粮中纤维的唯一来源。根据不同粒度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利用体外人工瘤胃Rusitec-s型模拟装置进行48 h发酵后,测定饲粮中营养物质降解率、体外发酵参数和发酵液中6种微生物的数量。结果显示:随着苜蓿干草粒度增加,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显著降低(P<0.05),分别较1.00 mm组降低了1.8%、3.85%、5.80%、15.01%和12.09%;与其他组相比,粒度为2.36 mm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IVNDFD)、丁酸摩尔比、异戊酸摩尔比、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succinogene)和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ale)数量显著提高(P<0.05),瘤胃发酵液pH、NH3-N浓度及总产甲烷菌数量(Total methanogens)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粒度为2.36 mm的苜蓿干草饲料对3月龄羔羊瘤胃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苜蓿干草 体外发酵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茴香渣营养特征分析及其常规养分和矿物元素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钰 李欣荣 +8 位作者 李开栋 郭涛 史艳丽 李飞 年芳 徐国延 王新基 田多湖 许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73-3983,共11页
本试验旨在分析茴香渣营养特征及构建其常规养分和矿物元素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预测模型。利用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析了103份茴香渣样品中常规养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 本试验旨在分析茴香渣营养特征及构建其常规养分和矿物元素含量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预测模型。利用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分析了103份茴香渣样品中常规养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有机物(OM)、粗脂肪(EE)以及矿物元素钙(Ca)、铁(Fe)、钾(K)、磷(P)和镁(Mg)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茴香渣CP和EE含量较高,NDF和ADF含量较低,且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可作为饲料原料添加到动物饲粮中。构建的预测模型中,常规养分DM、CP、NDF、ADF、Ash、OM和EE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分别为0.940、0.922、0.918、0.873、0.847、0.878和0.908,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均大于2.5,预测的准确性较高,取得最佳定标效果。矿物元素Ca、Fe和K含量的RSQ分别为0.912、0.911和0.856,RPD均大于2.5,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实际生产;Mg含量的RSQ和RPD分别为0.794和2.203,预测效果较弱,仅能粗略预测来进行样品筛选;P含量的RSQ和RPD分别为0.654和1.667,预测效果差,预测值和实测值的误差较大,不能用于实际生产。综上所述,利用NIRS技术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快速、准确地预测茴香渣中DM、CP、NDF、ADF、Ash、OM、Ca、Fe和K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渣 常规养分 矿物元素 近红外反射光谱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