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毕节市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1
1
作者 桑维钧 熊继文 +3 位作者 杨昌达 张克勤 樊文斌 董武祥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S1期76-86,共2页
1996~1998年,对毕节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海子街一带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1996年局部发生,1997年发病面积133hm2,其中有33hm2发病株率在70%以上,1997年对严重地区针对性... 1996~1998年,对毕节市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海子街一带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1996年局部发生,1997年发病面积133hm2,其中有33hm2发病株率在70%以上,1997年对严重地区针对性地进行种子处理,为害有所减轻。对收获的新鲜病稻谷进行室内检测,每克稻谷浸出水中有线虫9.47条。本文还对病害症状和病原线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尖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市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简报
2
作者 桑维钧 熊继文 +3 位作者 杨昌达 张克勤 樊文斌 董武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9年第3期200-202,共3页
水稻干尖线虫病1963年以前曾是我国内检对象之一,目前仍然是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的内检补充对象。此病1915年最早在日本九州发现,1933年日本福冈也造成大面积危害,1940年前后,随日军入侵我国传入天津市郊,后... 水稻干尖线虫病1963年以前曾是我国内检对象之一,目前仍然是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的内检补充对象。此病1915年最早在日本九州发现,1933年日本福冈也造成大面积危害,1940年前后,随日军入侵我国传入天津市郊,后随种子调运传到南方。目前,此病在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尖线虫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市冬小麦密度与合理施肥研究
3
作者 魏成熙 樊斌 +2 位作者 阮友茂 赵玉芬 徐琴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S1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小麦产量 毕节市 冬小麦 合理施肥 产量构成因素 不同密度 干物质 贵州省 抽穗期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市小麦微机优化配方施肥数学模型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丁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16-18,共3页
采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不同配方对小麦进行了优化配方施肥田间试验 ,建立了小麦产量与施肥量的数学模型 ,得出毕节市小麦栽培的优化配方施肥用量为 :有机肥 5 15 .7~ 6 0 0 .79kg/ 6 6 7m2 ,纯氮 4 .5 4~ 5 .37kg(尿素9.87~ 1... 采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不同配方对小麦进行了优化配方施肥田间试验 ,建立了小麦产量与施肥量的数学模型 ,得出毕节市小麦栽培的优化配方施肥用量为 :有机肥 5 15 .7~ 6 0 0 .79kg/ 6 6 7m2 ,纯氮 4 .5 4~ 5 .37kg(尿素9.87~ 11.6 7kg) ,P2 O54.6 1~ 5 .2 4kg(磷肥 2 5 .6~ 2 9.1kg) ,K2 O 2 .6 4~ 2 .92kg(钾肥 4 .4~ 4 .86kg) ,能保证小麦产量超过 15 0kg/ 6 6 7m2 ,并在 95 %置信区间内。结果表明 ,在毕节市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下 ,增施磷、钾肥 ,控制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量 ,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节市 小麦 配方施肥 数学模型 最优施肥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地区夏秋辣椒炭疽病防治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文林宏 王天文 +4 位作者 李桂莲 李德友 周云 谢文秀 杨永忠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3,共2页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普遍且为害严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流行蔓延快,为害时间长,损失大,为害重的果实病情指数达59.33,严重影响辣椒的品质。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防治试验 毕节地区 夏秋 为害时间 高温高湿 病情指数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慧 葛刚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年第B12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旱作农业 黔西北山区 现状 水分利用率 农业生产 自然降水 节水农业 雨养农业 降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地区绿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
作者 丁丽 孙波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毕节地区 绿肥资源 开发利用 绿肥生产 饲用价值 生态系统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地区绿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
作者 孙波 丁丽 《贵州畜牧兽医》 2003年第2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毕节地区 绿肥资源 开发利用 生产 历史 现状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搭建新型农业推广体系
9
作者 陈芳 《农技服务》 2010年第7期964-965,共2页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搭建了新型农业推广体系,逐步解决毕节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科技入户 搭建 新型农业推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研究 Ⅰ.粮油菜种植模式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天文 李桂莲 +5 位作者 文林宏 郑美荣 刘春萍 董恩省 谢文秀 曾令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贵州 反季节 蔬菜 种植模式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模式研究 Ⅲ.常年菜地多熟栽培模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桂莲 王天文 +5 位作者 文林宏 郑美荣 韩庆波 董恩省 谢文秀 曾令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71-73,共3页
关键词 贵州 反季节 蔬菜 种植模式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高原玉米产量的源库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盛黎 顾明 +4 位作者 宋碧 徐立 余世洪 王有荣 彭玉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5期249-256,297,共9页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2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间...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2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试验 玉米 减源 减库 增源扩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宋碧 刘德凤 +1 位作者 彭玉淑 周启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82-2084,共3页
在贵州高原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38、S9914、方玉2号的适宜密度分别5.985万~8.50万株/hm2、6.12万~9.6万株/hm2、5.37万~8.35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的叶面积... 在贵州高原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38、S9914、方玉2号的适宜密度分别5.985万~8.50万株/hm2、6.12万~9.6万株/hm2、5.37万~8.35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干物质分配比例、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等群体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小,而平展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 种植密度 群体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型玉米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宋碧 吴盛黎 +2 位作者 苏銮兵 刘德凤 李晔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年第1期1-8,共8页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 ,采用裂区设计 ,对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三种株型玉米品种的密度及产量结构、叶面积系数、干物重、光合势、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经济系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紧凑型玉米 36 38...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 ,采用裂区设计 ,对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三种株型玉米品种的密度及产量结构、叶面积系数、干物重、光合势、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经济系数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紧凑型玉米 36 38的高产群体密度为 4 10 0~ 4 90 0株·6 6 7m- 2 ,其主要质量指标为最大叶面积系数 3~ 4 ,干物质积累量 140 0~ 142 0kg·6 6 7m- 2 ,总光合势14~ 1810 4 m2 ·d·6 6 7m- 2 ,净同化率为 6 2~ 7 3g·m- 2 ·d- 1,光能利用率为 1 4 7%~ 1 50 % ,经济系数 0 57~ 0 58;半紧凑型玉米S9914 高产群体密度为 4 10 0~ 4 90 0株·6 6 7m- 2 ,其主要质量指标最大叶面积系数为 3 9~ 4 4 ,干物质积累量 1380kg·6 6 7m- 2 左右 ,总光合势 2 0~ 2 2 10 4 m2 ·d·6 6 7m- 2 ,净同化率为 4 7~ 5 3g·m- 2 ·d- 1,光能利用率为 1 11%~ 1 15% ,经济系数 0 4 4~0 50 ;平展型玉米毕单四号的高产群体密度为 4 10 0株·6 6 7m- 2 ,主要质量指标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 2左右 ,干物质积累量 1350~ 1380kg·6 6 7m- 2 ,总光合势 2 6 10 4 m2 ·d·6 6 7m- 2 ,净同化率为4 8g·m- 2 ·d- 1,光能利用率为 1 15% ,经济系数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型 高产群体 质量指标 黔西北生态区 密度 叶面积系数 干物质积累量 光能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山区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生理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江龙 王庆斌 +1 位作者 王有荣 周其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年第2期81-85,91,共6页
在高海拔山区 ,通过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物质含量、光合面积及玉米产量的测定表明 ,不同株型玉米中 ,紧凑型品种 (组合 ) 3638在拔节期至灌浆期 ,叶绿素含量达到 10 2 7mg/dm2 ,比平展型品种毕单四号高。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 在高海拔山区 ,通过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物质含量、光合面积及玉米产量的测定表明 ,不同株型玉米中 ,紧凑型品种 (组合 ) 3638在拔节期至灌浆期 ,叶绿素含量达到 10 2 7mg/dm2 ,比平展型品种毕单四号高。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r =0 879、r =0 989。通过研究认为 ,在高海拔山区 ,玉米高产的限制因子不是叶面积系数和总光合势 ,而是较高密度下的叶片光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生理特征 高海拔山区 株型 产量 生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碧 吴盛黎 +3 位作者 余世洪 陈芳 徐立 樊文斌 《耕作与栽培》 1998年第5期23-28,共6页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组合、不同行窝距、不同带距玉米群体结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海拔区,贵华303以每667m2种植密度3400~4400株,贵毕3013500~3800株,黔西4号3000~3600株,单单3...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组合、不同行窝距、不同带距玉米群体结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海拔区,贵华303以每667m2种植密度3400~4400株,贵毕3013500~3800株,黔西4号3000~3600株,单单3号3000~3300株的群体结构较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先合势、净同化率、总粒数等主要质量指标都比较理想,因此最终表现产量也高。同一玉米组合,高海拔区叶面积系数、总粒数较中海拔区大;高海拔区群体干物质生产量比中海拔区高11.88%~69.08%,但干物质向穗中转化率则是高海拔区(46.35%)小于中海拔区(5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群体 质量指标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型玉米3638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碧 吴盛黎 +2 位作者 周启江 彭玉淑 刘德凤 《耕作与栽培》 2000年第6期27-28,共2页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 ,对紧凑型玉米 36 38高产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6 38产量水平超过6 5 0kg/ 6 6 7m2 ,其密度为 410 0~ 490 0株 / 6 6 7m2 ,种植密度 (x ,千株 / 6 6 7m2 )与产量 (y,kg/ 6 6m2 )的回归方程为 y=6...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 ,对紧凑型玉米 36 38高产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6 38产量水平超过6 5 0kg/ 6 6 7m2 ,其密度为 410 0~ 490 0株 / 6 6 7m2 ,种植密度 (x ,千株 / 6 6 7m2 )与产量 (y,kg/ 6 6m2 )的回归方程为 y=6 0 9.86 5 8+ 6 17.3738x - 6 7.76 82x2 。产量结构为 40 0 0~ 45 0 0穗 /6 6 7m2 ,穗粒数 5 80~ 6 40 ,千粒重 315~ 32 5 g,最大叶面积系数3.0 8~ 4.0 1左右 ,总光和势为 (14.6 9~ 18.32 )× 10 4 ·d/6 6 7m2 ,,蜡熟期干物物质积累为 140 9~ 1432kg/ 6 6 7m2 ,平均净同化率为 6 .2 6~ 7.35g/m2 ·d ,光能利用率 1.47%~ 1.5 0 % ,经济系数 0 .5 7~ 0 .5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玉米 黔西北山区 3638杂交组合 群体结构 回归方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玉米高产群体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邦琨 张璐 +1 位作者 陈芳 余世洪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8年第5期267-273,共7页
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播种密度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叶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 通过对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阶段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毕节高海拔地区3333~4444株/667m2播种密度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大喇叭口-抽雄叶丝)的田间小气候随密度增加更为适合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特别是每667m24444株这一密度群体结构最为合理,株间温度22~23℃,相对湿度为85%左右,对太阳辐射能吸收能力强,反射损失少,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玉米实际667m2产52223kg,洋芋、玉米套作复合产量达67658kg/667m2,相对于其它密度能获得较佳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若按当地当年气候资源估算,其利用率仅为348%,可能增产潜力非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态气候 小气候 气候影响 高原地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密植方式与产量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盛黎 顾明 +4 位作者 邱维元 徐世洪 梅涛 彭玉淑 钟国安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S1期22-24,共3页
在高海拔山区对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设计不同密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会制度下不同密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绿肥/马铃薯(或小麦)/玉米(粮食型模式)套作制,以3行单株,双行单株和3行双株的... 在高海拔山区对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设计不同密植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会制度下不同密植方式对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绿肥/马铃薯(或小麦)/玉米(粮食型模式)套作制,以3行单株,双行单株和3行双株的密植方式较好,产量达393.7~477.4kg/667m2;绿肥/小麦/玉米||豆类(粮豆型模式)间套制,以单行单株,双行单株和双行双株的密植方式较佳,产量达395~451.767m2。因此,玉米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适宜的密植方式。不同密植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制度 密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培肥增产添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腾兵 梅涛 +3 位作者 毛国军 李书文 于世洪 黎成厚 《耕作与栽培》 1999年第S1期32-36,共5页
在“毕节百万亩粮食高产工程”项目区内黄壤和石灰土上进行了3个点的定位试验。1997年~1998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一定量的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和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 在“毕节百万亩粮食高产工程”项目区内黄壤和石灰土上进行了3个点的定位试验。1997年~1998年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一定量的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和绿肥聚垄+秸秆还土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合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肥力;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改善作物经济性状,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各处理的多点平均粮食复合产量比对照增加28.2~94.8kg/667m2,增产5.66%~19.03%,平均纯收入比对照增加17.1~99.0元/667m2,增产3.8%~26.1%。其培肥增产添效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聚垄 秸秆还土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