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乐黛云先生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1
作者 乐黛云 李晓卫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0,242,共5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学术影响 教学 《甘肃社会科学》 访谈录 乐黛云 《外国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被引量:9
2
作者 乐黛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共13页
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一开始就是以跨文化为其特点的,阐发研究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巨匠王国维和鲁迅,都充分说明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不是舶来之物,而是中... 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一开始就是以跨文化为其特点的,阐发研究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巨匠王国维和鲁迅,都充分说明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不是舶来之物,而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当前,面临世界的大变局,中西方学者密切关注文化的自觉和多元共处共生的全球化发展等问题,提倡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百年来中国文学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不断演进,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主轴的比较文学精神必将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崭新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王国维 鲁迅 文化自觉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研究范式与作为现代学术方法的“比较”--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跃红教授访谈 被引量:5
3
作者 陈跃红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共5页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学术方法 教授 现代 范式 文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文化主义研究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4-37,共4页
学界常常将英国文化主义化约为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完全忽略了自阿诺德以来的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即便有学者认识到英国文化主义自身的复杂脉络,但也未能充分廓清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间的关联,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关... 学界常常将英国文化主义化约为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完全忽略了自阿诺德以来的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即便有学者认识到英国文化主义自身的复杂脉络,但也未能充分廓清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间的关联,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关注尤其欠缺。文章提倡以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英国文化主义进行综合研究,跃出学科史或观念史的研究局限,结合英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变迁,勾勒出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和研究范式间的复杂关联,进而为我们反思文化研究的当下危机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化主义 思想传统 研究范式 知识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访谈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意青 邹赞 聂凤芝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共5页
邹赞、聂凤芝(以下简称"邹、聂"):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慨允本次学术访谈,您多年来一直在北大外国语学院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中,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肇始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 邹赞、聂凤芝(以下简称"邹、聂"):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慨允本次学术访谈,您多年来一直在北大外国语学院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悠长历史中,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比如肇始于东汉后期的佛经翻译。佛经故事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印度的神话与民间传说,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如唐代的俗讲。佛经翻译应该可以算作早期传入的外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 历史 教授 中外文化交流 佛经翻译 教学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主张“硬译”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顾钧 顾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2-16,共5页
关键词 鲁迅 硬译 异质文化 《大乘起信论》 译本 文化保守主义 翻译家 比较文学 翻译策略 鸠摩罗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1952—2011)的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安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元杂剧研究 博士论文 特征与方法 意义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严绍璗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9,共7页
对我们中国学术界来说,国际中国学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入注目的学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 对我们中国学术界来说,国际中国学研究正在成为一门引入注目的学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这一学术的基础性资料的编纂和整体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学术在世界各国本土的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研究 国际 中国学术界 整体性研究 70年代 人才培养 研究机构 运行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韦伯到施坚雅的中国城市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0-104,共5页
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费正清之前主要受欧洲思路的影响,费正清之后,随着“中国中心观”的兴起,美国汉学界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形成一套影响深远且不同于传统欧洲研究模式的体系。文章在总结比较韦伯、费正清、施坚雅等... 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费正清之前主要受欧洲思路的影响,费正清之后,随着“中国中心观”的兴起,美国汉学界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形成一套影响深远且不同于传统欧洲研究模式的体系。文章在总结比较韦伯、费正清、施坚雅等中国城市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评述它们各自的利弊得失以及各种外来理论在运用于中国本土研究时的意义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研究 区域研究 美国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一位有机知识分子的文化观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赞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0,共6页
本文认为将阿诺德直接定性为精英主义者显然有些武断,但是"谐和/均衡"论又过分脱离了阿诺德文化观的意识形态维度,难免存在认识和判断上的顾此失彼。如果结合阿诺德所处的总体社会情境,并以英国的"文化"传统何以于... 本文认为将阿诺德直接定性为精英主义者显然有些武断,但是"谐和/均衡"论又过分脱离了阿诺德文化观的意识形态维度,难免存在认识和判断上的顾此失彼。如果结合阿诺德所处的总体社会情境,并以英国的"文化"传统何以于彼时获得明确的命名为问题意识,在这样一种视角主义的观照下,会发现阿诺德一方面践行着葛兰西意义上的"有机知识分子"职能,一方面并没有完全回避和摆脱其内在的精英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诺德 有机知识分子 人文主义 阅读政治学 通俗/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11
作者 陈倩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1-96,共6页
六十年代以来,区域研究与地方史理论在美国汉学界开始流行。文章试图在全面厘清汉学区域研究及地方史视角兴起原因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利弊得失,以期展现中国研究的复杂性并反思我们引进海外汉学成果时的态度。
关键词 区域研究 地方史 地缘化 美国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次尝试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百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西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文艺思潮 西方文学 文艺思想 现当代文学 主流 主观表现 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与环境危机——以阿城与姜戎为例
13
作者 唐丽园 秦立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东亚的人类活动常常遵循的原则,我们今天可称为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但环境问题在东亚依然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了"环境含混"(ecoambiguity),即人与自然世界之间复杂、矛盾的互动关系。文章以阿城的《树王》(19... 东亚的人类活动常常遵循的原则,我们今天可称为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但环境问题在东亚依然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了"环境含混"(ecoambiguity),即人与自然世界之间复杂、矛盾的互动关系。文章以阿城的《树王》(1985)和姜戎的《狼图腾》(2004)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反映出两种重要的环境含混:一种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迅速变化,即同一个人/民族对自然的态度在敬畏、冷漠之间摇摆;另一种为"爱自然到死",即人们似乎迷恋自然,却常常有意无意破坏甚至毁灭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环境含混 阿城 姜戎 《树王》 《狼图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性”与“媒介化”:媒介时代的剧场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170,共9页
本文讨论"现场性"和"媒介化"话语在剧场理论和实践中的沿革、它们的现实语境和思想背景,以及社会指向。有别于将两者作为对立概念,本文试图厘清"现场性"话语的历史建构语境,同时指出,在处于媒介时代的剧... 本文讨论"现场性"和"媒介化"话语在剧场理论和实践中的沿革、它们的现实语境和思想背景,以及社会指向。有别于将两者作为对立概念,本文试图厘清"现场性"话语的历史建构语境,同时指出,在处于媒介时代的剧场中,现场性与媒介化有着共生的理论建构,也共同催生了丰富的作品呈现方式。在一个媒介时代中,其现场性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所改变,现场性体验也被媒介化,在现场性与媒介化之间形成的美学张力业已构成当代剧场中最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更为根本的是,媒介时代中剧场的现场性诉求所涉及的是当代剧场的公共性问题。总的来说,有必要厘清"现场"概念在媒介时代所处的理论场域,并将剧场作品中的现场性与媒介化问题置于媒介时代之中整体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剧场 现场性 媒介化 媒介时代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辛《拉奥孔》中的荷马史诗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5,共8页
莱辛(1729-1781年)在《拉奥孔》"前言"中曾发人深省地指出,该书的出发点仅仅"仿佛"是拉奥孔;而其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则主要关注荷马史诗,特别是《伊利亚特》。本文从上述重要事实出发,首先细致分析了温克尔曼意... 莱辛(1729-1781年)在《拉奥孔》"前言"中曾发人深省地指出,该书的出发点仅仅"仿佛"是拉奥孔;而其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则主要关注荷马史诗,特别是《伊利亚特》。本文从上述重要事实出发,首先细致分析了温克尔曼意义上的静穆与莱辛所倡导之荷马意义的号喊所形成的对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较全面考察了莱辛在《拉奥孔》中讲述荷马故事的独特方式。论文认为,莱辛的启发意义在于,在温克尔曼所代表的雕刻般地面对苦难与荣光的方式之外,我们至少还应该有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那就是荷马的即诗的方式,也就是古代的方式。这后一种方式,乃是"更高的类别的人"的方式,与野蛮人相区别,更与文明的现代人不可同日而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荷马史诗 古今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柯《词与物》中的“中国百科全书” 被引量:8
16
作者 车槿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7,127,共5页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述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学者对此做了不少论述和阐释,但思考一般都是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切入,对福柯持一种批评态度。比如认为福... 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引述了博尔赫斯曾提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动物分类,并由此开始了他全新的哲学思考。中国学者对此做了不少论述和阐释,但思考一般都是从中西差异的角度切入,对福柯持一种批评态度。比如认为福柯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了文化的普遍性和可交流性,把中国视为与西方全然不同的他者,视为西方的对立物,这是一种猎奇,是一种西方式虚构,甚至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本文就是对这些思考的再思考,通过对照博尔赫斯和福柯的著作中体现的思想,考察我们国内流行的观点是否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词与物》 中国百科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廊桥遗梦》的魅力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汝成 路玉坤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1期53-56,共4页
美国言情小说《廓桥遗梦》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在中美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廓桥热”,这成为20世纪末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廓桥遗梦》缘何具有如此魅力。本文认为这首先在于小说所叙述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本身,源于爱的悲剧性,爱... 美国言情小说《廓桥遗梦》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在中美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廓桥热”,这成为20世纪末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廓桥遗梦》缘何具有如此魅力。本文认为这首先在于小说所叙述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本身,源于爱的悲剧性,爱的激性,爱的真情;其次源于其朴实细腻,可视性,可感性极强的描写艺术,清丽优美,抒情而富有哲理的叙事语言;再次源于天时,地利,人和,即:中美读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读者阅读时相异的心理趋向和期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桥遗梦》 爱情故事 描写艺术 叙事语言 文化语境 期待视野 美国 言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变奏——艾米利·勃朗特《呼啸山庄》生态意蕴论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岩 王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98,共10页
被称之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的艾米莉·勃朗特是石楠荒原上一朵绽放的奇葩,其浓重的荒原情结不仅是其心灵中肆意滋生的生态意识的体现与证明,也是对罗尔斯顿"价值走向荒野"这一自然哲学的最好注脚和诠释。... 被称之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的艾米莉·勃朗特是石楠荒原上一朵绽放的奇葩,其浓重的荒原情结不仅是其心灵中肆意滋生的生态意识的体现与证明,也是对罗尔斯顿"价值走向荒野"这一自然哲学的最好注脚和诠释。作品中诗意盎然的自然书写、自然和文明的对峙与工业文明批判,以及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建构,无不使作品呈现出摇曳多姿的生态文学景观。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经典蕴藏着如此深邃的具有反叛意识的生态思想,使其独立并超越于当时的文学主流之外而具有了未来指向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艾米利·勃朗特 自然生态 精神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锦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冯小刚 国产电影 紫禁城 《泰坦尼克》 文化市场 中国文化 1998年 跨国资本 新主流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反应理论与圣经批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137,共4页
在不同的圣经学者那里,读者反应理论受到不同的对待。对圣经的"受众批评"关注读者身份而非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有人主张在"合理范围内"认可读者自由释经的合法性,有人从文学技巧角度对圣经展开读者反应批评,有人擅... 在不同的圣经学者那里,读者反应理论受到不同的对待。对圣经的"受众批评"关注读者身份而非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有人主张在"合理范围内"认可读者自由释经的合法性,有人从文学技巧角度对圣经展开读者反应批评,有人擅长运用"游移视点"理论透析读者对圣经叙事文本的接受。定位于历史的圣经批评家对激进的读者反应理论予以质疑。瞩目于读者接受的方法论还包括"效应史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反应理论 圣经批评 受众批评 合理范围 游移视点 文学技巧 效应史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