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利之利:早期中国文本中“利”的矛盾句 被引量:9
1
作者 戴卡琳 丘乐媛 李庭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6,共12页
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 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于概念的鼓动性与描述性含义的区分,有助于解释"利"在中国早期论述中的两个重要功能。概念的鼓动性含义,指的是灌注于该概念上的劝说力量,期使该概念在特定方向上"感动"受众;概念的描述性含义,指的是该概念本身具有的意涵,即在取向上中立的内容与描述。当早期思想家的论证聚焦于对"利"的赞成或反对时(两种鼓动性含义),也同时讨论了"利"既有的语义内涵(描述性含义)。对于"利"字矛盾句的分析,也能进一步证明墨家思想的普及与持续地被其他学派所吸纳。把"利"视为一种价值最初只见于墨家学说之中,后来则逐渐成为思想家共同持有的道德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 鼓动性含义 描述性含义 墨家 杨朱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十论”是否代表墨翟的思想?——早期子书中的“十论”标语 被引量:8
2
作者 戴卡琳 袁青 李庭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8,164,共14页
现今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几乎都以"十论"来介绍墨子的思想,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通过详细阅读并对照《墨子》与其他早期子书,可以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一、"十论"或许不... 现今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几乎都以"十论"来介绍墨子的思想,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通过详细阅读并对照《墨子》与其他早期子书,可以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一、"十论"或许不是墨子思想的最初产物,而是在《墨子》编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周汉诸子在谈论墨家学说时,并非总是一致地以"十论"描述墨学,通常只提"十论"中的某几条标语。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宋以后的儒者与当代学者常以"兼爱"为墨子核心的主张,但早期诸子(除孟子以外)并不都认为"兼爱"是专属于特定思想家或学派的理论。如果我们留意古今学者在对墨家的认识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或许会重新思考我们对墨学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对早期墨学的面貌有不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标语”(motto) 十论 兼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玛窦:因人成己 被引量:5
3
作者 钟鸣旦 代国庆(译) +1 位作者 林金水(审校) 吴小新(审校)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6-92,共7页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常被视为个人独创的结果,而忽略... 耶稣会在华"传教策略"由范礼安构思,并由利玛窦富有创造性地予以实践。延续至18世纪的后继者们把此种策略与利玛窦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利玛窦规矩"。此前,"利玛窦规矩"常被视为个人独创的结果,而忽略了中国这一他者所施加的影响。笔者则试图证明,他者在"利玛窦规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利玛窦本人的活动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他者塑造了利玛窦。没有他者,一切都无法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利玛窦规矩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昂布鲁瓦兹·帕雷《解剖学》之中译本 被引量:13
4
作者 钟鸣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82,共14页
文章是对《人身图说》的初步研究。《人身图说》 (人体的图解 )是一部 17世纪早期的手稿本 ,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且能被证实为昂布鲁瓦兹·帕雷 (Ambroise Paré,约 15 10— 15 90 )《解剖学》的翻译本。这一事实能够证明 :... 文章是对《人身图说》的初步研究。《人身图说》 (人体的图解 )是一部 17世纪早期的手稿本 ,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且能被证实为昂布鲁瓦兹·帕雷 (Ambroise Paré,约 15 10— 15 90 )《解剖学》的翻译本。这一事实能够证明 :耶稣会士并没有为了传播其信仰而在科学知识中加入宗教内容 ,他们传播的是一个业已整合了这些领域的完整体系。中国人对这本著作的接受是有限的 ,可能与解剖学当时在欧洲的科学分类中是“理论知识”这一事实有关。然而 ,罗聘 (L uo Ping,1733— 1799)的画里出现了维萨留斯和帕雷著作插图中的骨骼。通过把它转变为奇怪的鬼怪和幽灵世界 ,从而 ,他将西方医学重植于一个新的宗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布鲁瓦兹·帕雷 《解剖学》 中译本 《人身图说》 人体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还是未名:这是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戴卡琳 崔晓姣 张尧程(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5,165,共14页
早期中国文献极为关注命名及称谓的问题:比如诸子对于“忠”这样的重要概念应如何被“谓”有各自的论述,他们透过这样的命名行为来影响其他人对此概念的理解。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翻译之中,命名性的“谓”常被“是什么”的“是”取代。... 早期中国文献极为关注命名及称谓的问题:比如诸子对于“忠”这样的重要概念应如何被“谓”有各自的论述,他们透过这样的命名行为来影响其他人对此概念的理解。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翻译之中,命名性的“谓”常被“是什么”的“是”取代。以先秦诸子如何界定“忠”“孝”为例,用以强调中国重“名”思想的诠释工具通常有三:其一是孔子、儒家或中国哲学中的“正名”学说;其二是西方修辞学中的“转谓”(paradiastole);其三是分析哲学中的说服型定义(persuasive definition)。在解读诸子典籍时,虽然上述三种工具皆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但对于诠释文本却不无启发。重新检视这三种诠释工具,除了辨认出这些工具的危险性之外,亦可透过反思来发现它们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之刑 语言策略问题 正名 转谓 说服性定义 孝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无根据”亦“无反响”——孟子所刻画的杨朱与墨翟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柳岸(译) 王晓薇(译)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17-27,共11页
《孟子》中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 《孟子》中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二十世纪以来也始终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研究发现,孟子对于杨朱和墨翟的描述既没有任何实证作为依据,也没有得到任何先秦思想家的引述与回应。在“无根据”与“无反响”这两点上,我们都能找到消极与积极证据。就“无根据”而言,现有的文献中没有能够支持孟子所说的杨朱一毛不拔或墨子摩顶放踵的文本证据;但我们确实能在早期文献中看到一些可能启发了孟子论述的讨论。从“无反响”来看,孟子之后的关于“一毛”和“天下”的论述也显示出,直到《列子》的《杨朱篇》问世,孟子的言论都没有获得什么关注。这显示出,孟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杨朱 墨子 一毛 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