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土壤中尿素氮转化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4
1
作者 徐星凯 周礼恺 Oswald Van Cleemput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9-345,共7页
运用15N尿素示踪技术,以壤质草甸棕壤和春小麦分别作供试土壤和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15N尿素或15N尿素+氢醌(HQ)相比,配施双氰胺(DCD),尤其与HQ组合可使土壤保持较高的15N回收率,其中有机1... 运用15N尿素示踪技术,以壤质草甸棕壤和春小麦分别作供试土壤和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15N尿素或15N尿素+氢醌(HQ)相比,配施双氰胺(DCD),尤其与HQ组合可使土壤保持较高的15N回收率,其中有机15N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小麦孕穗期前,上述两处理可有效地保持尿素水解后土壤中NH4+-15N含量,并显著降低(NO3-+NO2-)-15N的富集;促进肥料15N固持-矿化的周转。HQ与DCD配合施用对尿素施用后土壤中残留15N量及有机15N的再矿化和NH4+-15N含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尿素 氮素形态 协同作用 春小麦 土壤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植稻土壤中尿素N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徐星凯 周礼恺 Oswald Van Cleemput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682-1686,共5页
采用自制根盒试验 ,主要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 (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 (DCD)及二者组合对离水稻根际不同距离处 NH+ 4-N和 NO- 3 -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DCD及其与 HQ组合均能显著促进稻株地上部分生长 ,始终显著降低水稻根际与近根... 采用自制根盒试验 ,主要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 (HQ)、硝化抑制剂双氰胺 (DCD)及二者组合对离水稻根际不同距离处 NH+ 4-N和 NO- 3 -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DCD及其与 HQ组合均能显著促进稻株地上部分生长 ,始终显著降低水稻根际与近根际土中 NH+ 4-N含量直至施肥后 60 d。施肥后 2 0 d时 ,DCD及其与 HQ组合可使非根际土中 NH+ 4-N含量显著增加。随后 ,却出现相反现象。施肥后 2 0 d时 ,距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中 ,配施 DCD或 DCD+HQ处理均能显著降低NO- 3 -N含量。随后 ,近根际和非根际仍保持上述现象直至施肥后 40 d;同未施 DCD处理相比 ,根际土壤却较早出现NO- 3 -N含量高峰 ,正好与水稻 N营养需求时期相一致。因此 ,DCD及其与 HQ组合可减少水稻根际环境下尿素 N损失潜势。通过不种稻土壤和距根际 3 cm处的土壤中尿素无机氮形态分布的差异 ,充分显示了研究水稻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及相关抑制剂对其影响时 ,以取离根际 3 cm外的土壤作为非根际明显优于不种稻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氰胺 氢醌 无机氮形态 根盒 水稻根际 尿素N行为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