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廷勇 李红春 +6 位作者 李俊云 袁道先 王建力 叶明阳 唐亮亮 沈川洲 叶成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2-720,共9页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_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芙蓉洞 洞穴沉积物 氧碳稳定同位素 平衡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芙蓉洞洞穴水Ca^(2+),Mg^(2+)浓度变化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4
2
作者 叶明阳 李廷勇 +5 位作者 王建力 李俊云 刘仙 唐亮亮 衣成城 杨圆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2-86,共5页
对重庆市芙蓉洞内的两处滴水(1#,3#)和两处池水(2#,4#)进行了定点观测和取样分析,获得了4处洞穴水的pH、电导率和Ca2+,Mg2+,K+,Na+,SO42-,Cl-离子浓度等化学指标。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观测期间芙蓉洞洞穴水Ca2+,Mg2+浓度在不... 对重庆市芙蓉洞内的两处滴水(1#,3#)和两处池水(2#,4#)进行了定点观测和取样分析,获得了4处洞穴水的pH、电导率和Ca2+,Mg2+,K+,Na+,SO42-,Cl-离子浓度等化学指标。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观测期间芙蓉洞洞穴水Ca2+,Mg2+浓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重点对这两种离子与2006年和2007年夏季重庆特大干旱和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Ca2+浓度呈现以年为周期每年7-12月高于1-6月的变化规律,一年中Mg2+表现出波动期与稳定期交替出现的特点;Ca2+,Mg2+浓度在2006年9月明显升高,表明其对2006年夏季特大干旱事件的响应敏感,短期干旱导致洞穴水离子浓度偏高;2007年夏季的暴雨事件后Ca2+,Mg2+浓度波动较大,表明洞穴水对特大降水事件响应明显,但各个点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芙蓉洞 洞穴水 Ca^2+ Mg^2+浓度变化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