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湘西石漠化区3种造林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被引量:
20
1
作者
刘立玲
周光益
+4 位作者
党鹏
陈洁
尚海
邱丽琼
朱宁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50-4159,共10页
湘西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而又敏感的区域,土壤微生物在维持石漠化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相同的32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光皮桦纯林及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相...
湘西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而又敏感的区域,土壤微生物在维持石漠化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相同的32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光皮桦纯林及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未造林荒地演变成的灌草群落作为对照,比较分析石漠化地区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真菌优势类群不同,光皮桦、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以及石漠化灌草地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石漠化灌草地相对丰度最大,为64.0%;马尾松则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占57.9%。混交林土壤真菌物种总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马尾松和光皮桦林地,整体上真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未造林灌草地>混交林>马尾松林>光皮桦林。与未造林灌草地相比,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和光皮桦纯林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Mantel test检验结果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与全磷(TP)、有机碳(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氮(TN)、pH和含水量(SW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SOC、TN、pH值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子囊菌(Ascomycota)与pH、TP、SOC、TN、AP、NO_(3)^(⁃)-N含量均呈正相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主要与NH_(4)^(+)⁃N成正相关,与pH、TP、SOC、TN、AP、NO_(3)^(-)⁃N呈负相,而罗氏菌门(Rozellomycota)与SWC呈正相关(P<0.05)。综上,相比针叶纯林,石漠化地区针阔混交林能通过增加土壤SOC、TN而显著提高真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肥力状况的提升。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漠化区人工植被恢复以及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不同造林模式
土壤真菌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种石漠化等级下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
7
2
作者
陈双双
党鹏
+2 位作者
朱宁华
周光益
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目的】在石漠化地区,上层乔木种群和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不同石漠化等级程度,综合分析樟树-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旨在探讨石漠化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典型...
【目的】在石漠化地区,上层乔木种群和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不同石漠化等级程度,综合分析樟树-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旨在探讨石漠化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根据石漠化程度(轻度和重度)各设置3块20 m×40 m样地。使用指标量化方法分别对空间结构和乔灌草层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造林初期等比例种植马尾松和樟树,随着时间的演替,马尾松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其他物种侵入形成多树种混交状态,从而形成较为复杂的林分空间结构。2)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轻度石漠化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优于重度石漠化区域,物种丰富,乔木层更新情况更好,小径阶的其他树种(冬青、光皮树、马褂木等)的生长状况都比较优良,存活率较高。3)从林分空间结构来看,轻度、重度石漠化区域群落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7、0.38,接近中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都为0.49,表现为接近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6、0.50,都表现为随机分布,相关性验证发现,角尺度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4)在石漠化地区,林下植被覆盖度低时,有利于马尾松幼苗定居,长成大树后林下环境得到改善,随着林下植被的增加,林下光照减少,养分竞争,马尾松幼树存活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林下植被与上层乔木种群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在林下植被和光照、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40 a的演替,该地区的樟树-马尾松等比例混交林已经演变为以樟树为主体的多树种复层异龄混交林,但林分空间结构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建议对樟树进行适度间伐,为其他树种的更新提供生存空间,有利于在石漠化区域构建更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林分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
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湘西喀斯特地区42年生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袁星明
朱宁华
+2 位作者
周光益
党鹏
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8,共10页
【目的】研究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结构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针对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
【目的】研究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结构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针对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林分整体的树种组成、径阶分布、林下更新、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群落中乔木共有14种,隶属于12科14属,湿地松、樟树是主要树种,相对显著度分别为72.78%、22.06%;重要值分别为43.47%、34.61%。林分中湿地松相对多度占比27.79%,其大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24.9%,湿地松自然更新能力弱,但长势良好,是构成异龄林分中冠层树种的最主要林分;樟树相对多度占比50.13%,它中小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45.88%,樟树的自然更新能力强,是构成异龄林分中绝大部分中幼龄林木组成结构。2)林下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30科40属;林下幼树更新株数与岩石裸露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灌草覆盖度呈负相关。3)林分的林木个体分布类型偏向于随机分布,各个树种处于中度混交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整体处于中庸和亚优势状态,其中湿地松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4)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空间结构距离(FSSD)的值分别为67.38、61.04,此林分的空间结构较为良好。【结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经过42年的自然更新,林分整体向强度混交、异龄林和稳定群落演变发展,但是还未达到自然顶极群落水平,仍需要适当的人工经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林分组成
林下更新
空间结构参数
异龄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西石漠化区3种造林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被引量:
20
1
作者
刘立玲
周光益
党鹏
陈洁
尚海
邱丽琼
朱宁华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50-4159,共10页
基金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CAFYBB2019SZ00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CX20192026)。
文摘
湘西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而又敏感的区域,土壤微生物在维持石漠化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相同的32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光皮桦纯林及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未造林荒地演变成的灌草群落作为对照,比较分析石漠化地区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真菌优势类群不同,光皮桦、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以及石漠化灌草地土壤真菌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石漠化灌草地相对丰度最大,为64.0%;马尾松则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占57.9%。混交林土壤真菌物种总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马尾松和光皮桦林地,整体上真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未造林灌草地>混交林>马尾松林>光皮桦林。与未造林灌草地相比,马尾松⁃光皮桦混交林和光皮桦纯林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Mantel test检验结果显示,真菌群落结构与全磷(TP)、有机碳(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全氮(TN)、pH和含水量(SW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土壤SOC、TN、pH值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子囊菌(Ascomycota)与pH、TP、SOC、TN、AP、NO_(3)^(⁃)-N含量均呈正相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主要与NH_(4)^(+)⁃N成正相关,与pH、TP、SOC、TN、AP、NO_(3)^(-)⁃N呈负相,而罗氏菌门(Rozellomycota)与SWC呈正相关(P<0.05)。综上,相比针叶纯林,石漠化地区针阔混交林能通过增加土壤SOC、TN而显著提高真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肥力状况的提升。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漠化区人工植被恢复以及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不同造林模式
土壤真菌
多样性指数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different afforestation modes
soil fungi
diversity index
分类号
S714.3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种石漠化等级下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
7
2
作者
陈双双
党鹏
朱宁华
周光益
尚海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M672524)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华南地区典型森林的退化机制与恢复技术”(CAFYBB2019SZ00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20202002)。
文摘
【目的】在石漠化地区,上层乔木种群和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不同石漠化等级程度,综合分析樟树-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旨在探讨石漠化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根据石漠化程度(轻度和重度)各设置3块20 m×40 m样地。使用指标量化方法分别对空间结构和乔灌草层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造林初期等比例种植马尾松和樟树,随着时间的演替,马尾松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其他物种侵入形成多树种混交状态,从而形成较为复杂的林分空间结构。2)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轻度石漠化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优于重度石漠化区域,物种丰富,乔木层更新情况更好,小径阶的其他树种(冬青、光皮树、马褂木等)的生长状况都比较优良,存活率较高。3)从林分空间结构来看,轻度、重度石漠化区域群落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7、0.38,接近中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都为0.49,表现为接近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6、0.50,都表现为随机分布,相关性验证发现,角尺度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4)在石漠化地区,林下植被覆盖度低时,有利于马尾松幼苗定居,长成大树后林下环境得到改善,随着林下植被的增加,林下光照减少,养分竞争,马尾松幼树存活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林下植被与上层乔木种群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在林下植被和光照、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40 a的演替,该地区的樟树-马尾松等比例混交林已经演变为以樟树为主体的多树种复层异龄混交林,但林分空间结构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建议对樟树进行适度间伐,为其他树种的更新提供生存空间,有利于在石漠化区域构建更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关键词
石漠化
林分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
更新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spatial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of camphor and pine
succession
分类号
S718.54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湘西喀斯特地区42年生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袁星明
朱宁华
周光益
党鹏
尚海
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8,共10页
基金
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华南地区典型森林的退化机制与恢复技术”(CAFYBB2019SZ0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间伐影响杉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根际调控机制”(2020M672524)。
文摘
【目的】研究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结构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针对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林分整体的树种组成、径阶分布、林下更新、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群落中乔木共有14种,隶属于12科14属,湿地松、樟树是主要树种,相对显著度分别为72.78%、22.06%;重要值分别为43.47%、34.61%。林分中湿地松相对多度占比27.79%,其大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24.9%,湿地松自然更新能力弱,但长势良好,是构成异龄林分中冠层树种的最主要林分;樟树相对多度占比50.13%,它中小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45.88%,樟树的自然更新能力强,是构成异龄林分中绝大部分中幼龄林木组成结构。2)林下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30科40属;林下幼树更新株数与岩石裸露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灌草覆盖度呈负相关。3)林分的林木个体分布类型偏向于随机分布,各个树种处于中度混交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整体处于中庸和亚优势状态,其中湿地松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4)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空间结构距离(FSSD)的值分别为67.38、61.04,此林分的空间结构较为良好。【结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经过42年的自然更新,林分整体向强度混交、异龄林和稳定群落演变发展,但是还未达到自然顶极群落水平,仍需要适当的人工经营管理。
关键词
石漠化
林分组成
林下更新
空间结构参数
异龄林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stand composition
under forest regen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parameters
uneven-aged forest
分类号
S718.5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湘西石漠化区3种造林模式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
刘立玲
周光益
党鹏
陈洁
尚海
邱丽琼
朱宁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两种石漠化等级下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陈双双
党鹏
朱宁华
周光益
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湘西喀斯特地区42年生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
袁星明
朱宁华
周光益
党鹏
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