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载肿瘤干细胞膜微粒的DC-CIK/CTL细胞协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庞翠 王金燕 +4 位作者 胡志昊 段琼 李丁 刘文超 张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1-758,共8页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 目的:探讨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膜微粒(membrane microparticles,MMPs)DC-CIK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的靶向协同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PCR法检测结直肠癌SW480、SW620、HCT116株细胞k-RAS突变状态,无血清悬浮细胞培养法富集SW480、HCT116肿瘤干细胞,RT-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Sox-2和Oct-4。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DC与CIK,将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负载DC后再与CIK共孵育。形态观察及MTT法分别检测DC-CIK/CTL细胞及其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处理对SW480、SW620、HCT116及其干细胞的杀伤效应;RT-PCR检测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和合并作用对SW480、SW620、HCT116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基因的表达,划痕实验测定DC-CIK/CTL细胞培养上清、C225单独及联合作用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行为影响。结果:SW480、SW620和HCT116细胞均为k-RAS突变型;富集培养获得的结直肠癌干细胞样细胞高表达Sox-2和Oct-4 mRNA。MMPs负载DC-CIK/CTL细胞及其分泌上清与C225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C225与MMPs负载DC-CIK/CTL上清联合组相对于两者单独作用组能提高Fas与E-钙黏蛋白基因的表达;联合组的迁移率比两者单独作用组小。结论:负载结直肠癌干细胞MMPs的DC-CIK/CTL细胞对EGFR靶向药耐药结直肠癌细胞有体外特异靶向杀伤效应,且与C225显著协同,其发生机制与逆转细胞EMT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肝细胞 西妥昔单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膜微粒 耐药
全文增补中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文娟 谢燕 +1 位作者 刘超 韩东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707-1709,171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糖链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链抗原19-9(CA19-9)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肿块患者根据诊断结果范围良性组(66例)和恶性组(45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糖链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链抗原19-9(CA19-9)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肿块患者根据诊断结果范围良性组(66例)和恶性组(45例),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42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作对照,测定三组受试者血清CA125、HE4和CA19-9水平。评价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和CA19-9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均P<0.05);恶性组患者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显著低于良性组患者(均P<0.05);超声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尚可,但特异度较低,而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癌的特异度较高,超声联合三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为90.91%,特异度为77.78%。结论:超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和CA19-9可以提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超声检查 糖链抗原125 人附睾蛋白4 糖链抗原19-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孕技术中的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霍玉芝 逯蕾 +1 位作者 胡伟 韩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2期64-64,共1页
新近发展的代孕技术给众多不孕夫妇带来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时,也对人们传统的生殖伦理观念形成冲击并挑战现存法律制度。人们不仅要肯定代孕技术的合理性,也要警惕其所产生的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合理利用该技术和制定相应的法规是避免出现... 新近发展的代孕技术给众多不孕夫妇带来为人父母的喜悦之时,也对人们传统的生殖伦理观念形成冲击并挑战现存法律制度。人们不仅要肯定代孕技术的合理性,也要警惕其所产生的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合理利用该技术和制定相应的法规是避免出现伦理和社会混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孕技术 伦理学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