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氏倒马针法改善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康复结局: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彦琛 李晶晶 +7 位作者 贺思健 英草 代二庆 孙璐瑶 刘菲菲 刘晓娟 陆广旭 王新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目的:探讨董氏倒马针法对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TSS)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12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诊的MTSS青年跑步爱好者,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董氏倒马针法对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TSS)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12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诊的MTSS青年跑步爱好者,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休息、口服止痛药、物理治疗等常规方法,针刺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用董氏倒马针法,以倒马针直刺阳陵泉、阳交和绝骨三穴,每间隔10分钟运针1次,共计40分钟,每周5次,共4周,或总共20次。对照组按相同方法运用Park装置进行假针刺治疗。治疗2周、4周时观察患者康复效果,主要结局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次要结局指标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病情分级,其他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12(包括躯体生活质量SF-12-PCS和心理生活质量SF-12-MCS),以及无痛跑步里程数。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共招募青年MTSS跑步爱好者106例,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者后,随机分入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最终各有40例患者完成试验,干预保留率为91%,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周和4周,针刺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SF-12-PCS和SF-12-MC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无痛跑步里程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MRI病情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董氏倒马针法可较好改善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康复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内侧压力综合征 董氏奇穴 跑步爱好者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卢明明 彭鹏 +2 位作者 崔园园 赵锡海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对比度MRI技术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测至少有一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症状性患者108例,其中存在颈动脉IPH患者(IPH患者)41例,无颈动脉IPH患者(无IPH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多对比度MR血管壁成像,分析颈动脉IPH与患者临床特征。结果与无IPH患者比较,IPH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吸烟比例显著增高(70.7%vs 46.3%,68.3%vs 47.8%,P<0.05),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显著降低(29.3%vs 52.2%,P<0.05);IPH患者的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无IP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显著相关(OR=2.80,95%CI:1.23~6.41;P=0.014)。进一步校正患者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和颈动脉狭窄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IPH之间仍有相关性(OR=3.33,95%CI:1.06~10.45;P=0.03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与IPH的发生有关,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理、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颈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