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声评估技术的两种不同肩吊带对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董燕 杜宏艳 +1 位作者 丁宇超 胡晓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0-1113,共4页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肱盂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1%[1]。目前临床处理肩关节半脱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肩关节解剖结构的稳定性,增强肩周肌群的固...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肱盂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1%[1]。目前临床处理肩关节半脱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肩关节解剖结构的稳定性,增强肩周肌群的固定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肩关节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解决,因此患者在不训练时可佩戴肩吊带以保持肩关节正确的解剖位置。但此治疗技术至今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半脱位 临床并发症 康复训练 固定效果 静力性 肌群 肩吊带 卒中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时空动力学的意识障碍患者脑电图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雷灵 杨勇 +5 位作者 侯娜 刘克洪 吴莉 程琪琪 董腾飞 胡晓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前,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过程仍然不是很清楚。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组间比较方法,而意识恢复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会涉及不同脑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阐明意识恢复机制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脑活动进行跟踪。利用脑电图的... 目前,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恢复过程仍然不是很清楚。大多数相关研究采用组间比较方法,而意识恢复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会涉及不同脑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阐明意识恢复机制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脑活动进行跟踪。利用脑电图的时空分辨率优势,跟踪41例意识障碍患者,共采集161例脑电信号。之后,比较不同意识恢复阶段患者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包括近似熵(Ap En)、样本熵(Samp En)和Lempel-Ziv复杂度(LZC)。在时间维度上,在患者意识恢复期间,全脑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表现出非单调变化模式(LZC:0.299±0.053,0.295±0.060,0.279±0.049,0.302±0.053,0.307±0.069,0.326±0.049,0.334±0.046;P<0.05),且当患者从植物状态恢复到最小意识状态时,所有参数都出现拐点。在空间维度上,随着意识恢复,损伤区和非损伤区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也呈非单调变化模式,且不同脑区的非单调变化模式呈非同步。在脱离最小意识状态时,两区域差异呈极显著(损伤区vs非损伤区:Ap En为0.608±0.042 vs 0.63±0.030,LZC为0.317±0.054 vs 0.351±0.039,Samp En为0.581±0.058 vs 0.615±0.043;P<0.01)。意识恢复过程在时间维度上呈非单调变化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呈非同步变化模式。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意识恢复机制,并且对临床上治疗意识障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EEG 最小意识状态 模式 植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