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钙素原和内毒素联合检测对经皮肾镜碎石术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47
1
作者 李建忠 宁松毅 +2 位作者 刘广 胡有根 汤元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41-944,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降钙素原和内毒素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方面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在PCNL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 目的目前关于降钙素原和内毒素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尿源性脓毒血症诊断方面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在PCNL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5年12月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收治的427例上尿路结石行PCNL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49例(脓毒症组),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78例(对照组)。均于术前1 d、手术开始2 h测定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水平,应用ROC曲线对术后2组间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以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脓毒症组手术开始2 h降钙素原和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18±4.43)vs(1.38±1.01)ng/m L;(50.91±35.45)vs(17.86±10.78)pg/m L,P<0.01]。对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及两者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降钙素原的AUC为0.841±0.038,其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78.0%;内毒素的AUC为0.786±0.043,其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0.1%;两者联合检测时AUC为0.915±0.029,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5%,显示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01)。结论降钙素原和内毒素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CNL术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降钙素原、内毒素的单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源性脓毒血症 降钙素原 内毒素 经皮肾镜碎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镜钬激光与冷刀内切开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广 汤元杰 +3 位作者 胡有根 吴芸冰 宁松毅 钱叶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输尿管镜下钬激光与冷刀内切开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比较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与冷刀内切开2种方法在输尿管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8例接受输尿... 目的输尿管镜下钬激光与冷刀内切开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疗效比较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与冷刀内切开2种方法在输尿管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8例接受输尿管狭窄内切开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钬激光组(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治疗,n=40)和冷刀组(接受输尿管镜冷刀内切开治疗,n=38)。统计分析比较2组临床近期疗效、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钬激光组患者术后均有轻度血尿,持续1~2d血尿自行消失,未出现临近器官损伤,无输尿管撕脱、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冷刀组患者术后均有中度血尿,应用止血药2~3d血尿消失。钬激光组手术时间[(35.3±3.8)min]、术后住院天数[(4.0±0.8)d]、术后感染率(7.7%)、治愈率(87.2%)均明显优于冷刀组[(43.4±5.8)min、(5.0±1.4)d、27.3%、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冷刀内切开术,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 输尿管内切开 钬激光 冷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位数回归建立tPSA、fPSA、fPSA/tPSA的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凤玲 张桐硕 +1 位作者 祝峰 汤元杰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江苏扬州地区健康男性总前列腺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以及二者比值(fPSA/tPSA)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建立实验室的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8年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健康体检男性3402例,最终纳入分位数回归分析1369例,收... 目的观察江苏扬州地区健康男性总前列腺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以及二者比值(fPSA/tPSA)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建立实验室的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8年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健康体检男性3402例,最终纳入分位数回归分析1369例,收集tPSA、fPSA、fPSA/tPSA检测结果;利用R语言程序包分别拟合tPSA、fPSA、fPSA/tPSA的5%和95%分位点的回归模型,探索年龄因素对参考区间分布的影响,以10年为1个亚组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参考区间。结果tPSA、fPSA、fPSA/tPSA结果呈明显的偏态分布,并存在年龄依赖性。tPSA和fPSA的参考区间上限值(95%分位点)在30~40岁最低,随后升高,呈“U”型分布;fPSA/tPSA的参考区间下限值(5%分位点)整体呈降低趋势。结论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于建立PSA等非正态分布检验指标的参考区间有良好的适用性,可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修正或完善试剂说明书所给的参考区间,按年龄等影响因素建立所在实验室的特异性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抗原 参考区间 分位数回归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芸冰 宁松毅 汤元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8-672,共5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之一,可引起肾功能的不可逆下降,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ADPKD发病率高,多器官累及,预后差,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之一,可引起肾功能的不可逆下降,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ADPKD发病率高,多器官累及,预后差,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多囊肾病的基因研究、诊断和治疗均已取得重要进展,文中从ADPKD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发症、治疗等方面对该病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发病机理 影像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